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稿授课教师:王良地区:长沙市学校(通信地址):雅礼中学邮编 410000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4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水龙吟等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词两首》)年级高一学期下期教学目标1.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语 1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
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板书)请同学们将必修四翻到页,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板书)二、初读诗文,感知情感1、自由诵读 2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这首词,大家先利用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停顿、语气;稍后请同学来朗读。
2、指导诵读 3好,就读到这。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仔细,相信大家也读懂了一些东西,读出了一些情感。
现在请几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朗读这首词,要求:要读出情感。
读得太精彩了,(两位同学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3、译读 3现在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老师给的资料再次读这首词,要求读懂文中字词的意思。
除所给资料外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和同学或老师探讨。
多媒体显示遥岑远目:目,看;注意句把吴钩看了:看了又看忧愁风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形势倩何人唤取:倩,请;注意停顿揾英雄泪:擦拭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2通过读,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我们开始鉴赏分析这首词。
鉴赏诗词,应该知人论世,我们只有了解诗词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有关辛弃疾的情况。
请前面的同学为大家读一读投影的内容,注意掌握老师特殊标记的地方。
多媒体显示四、研读诗词,鉴赏手法,体会情感读得很清楚,由资料可知词人本想登亭览景,消愁解闷,结果却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那么词人登赏心亭见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看上片。
(多媒体显示上片)(一)分析上片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了哪些景? 2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分别写了“江天”、“山”“落日、断鸿、游子”(板书)这些景物。
新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其一《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课堂目标1.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3.鉴赏手法,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二、重难点1.重点: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2.难点: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三、课前回顾1.用典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1 用典的常见类型按内容分①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②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按照用法分①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②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③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1.2用典作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②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③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④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力主抗金,军事才能卓越,投归南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
其词作多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述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归纳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了解词牌《水龙吟》的背景及特点;(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4)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建康赏心亭;(2)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创作背景;(3)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及特点;(3)阐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 课后作业(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建康或赏心亭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登建康赏心亭)》共1课时教案1(07人教版必修四)
(一)设计意图: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词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等等。
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简化、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二)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三)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掌握情感特点。
(四)教学目标:
1、诵读中体会感情,品味中分析意象,比较中加深理解,训练中学以致用,把握“意”的真意,“泪”的内涵;领略辛词豪放的特征,感受其爱国情怀。
2、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写促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诗词激越的情感滋养丰富心灵,做到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五)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炽热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把握,体会情感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又是他早期最富盛名的一篇力作,请自由诵读,读出其“壮”情。
1、学生个别朗读,自主评价。
2、师作诵读指导:
3、生齐读并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登高必赋,如若写诗词,大都前半部或上阕写景,后半部或下阕抒情,比如我们学过的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
本词也不例外,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景中含情;下片写登亭所发悲壮之情,情因事生。
三、品读,鉴赏意象,感受形象:
1、分组活动: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
”女孩子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请选择上片中的最喜欢的一句,把它改写成散文;男孩子们,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圈点批注就是动笔墨的方法,选择上片中最有感触的一个字、一句词,写点评。
2、交流片段作文,抓意象,明了情景关系:上片写景抒情,借写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残照落日、哀鸣断鸿等凄清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苍茫悲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孤寂悲苦之情,壮志难酬的苦痛。
交流点评内容。
方法小结:
3、上片末尾作者无奈感慨:“无人会,登临意。
”穿越800多年的时空,你能成为辛弃疾异代的知己吗?你能结合他的身世经历和这首词的下阕推断他的“意”吗?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类似的“意”吗?
1、)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辛弃疾;
2、)师补充介绍辛弃疾:
3)填表,理解典故内涵:
师生共同总结:
4、辛弃疾同时代人、岳飞的孙子岳珂曾批评辛弃疾词作有用典故过多之弊(岳珂《桯史》卷二),这一首作品虽然用典密集,但都很贴切,基本不给人堆砌繁琐之感。
这却为何?
师生根据本词共同总结:词中典故,或正用,或反用,都为吊兴废,感身世,且用词极为精当,能配合词意进行锤炼,如“休问”、“羞见”、“可惜”等直接表明感情特征的词语,起着融化史实入词的作用。
所以典故虽多,却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臧否人物,激扬文字,沉着痛快。
所以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内涵,揣摩作者的用意。
须知用典都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5、依据板书提示,当堂背诵全词。
四、扩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赏心亭是建康的名胜景地,辛弃疾曾多次登亭览胜,均有佳作问世,除本作外,还有下面两首,请欣赏并完成填空。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1168年)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却忆”到“棋局”数句用谢安典故,希望史致道像谢安一样带领大家北破强敌。
“宝镜”后三句写自己身怀壮志却知音难觅。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1174年初春)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填空:
第一首词主要是,运用典故抒发的“闲愁”;
第二首词主要是写景,运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白发徒增的。
2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辛弃疾的一腔孤忠,无人领会,化而为泪。
那是怎样的一滴泪!你能在古诗词中找到类似的泪吗?
1)、生交流。
2)、师小结:
五、总结,布置作业: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群小当道,忠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这就使辛弃疾们在扼腕叹息之余,把一腔忠贞化而为诗词,从而演奏了一曲时代的最强音,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温暖了后来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这或许就是对叶嘉莹先生所言“诗歌让人心灵不死”的另一种理解吧!
1.课外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
2.同为豪放派词人,且历来苏辛并称,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有何异同?课下搜集几首诗词,比较比较,写一篇鉴赏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景:楚天秋水遥岑落日断鸿
登亭所见意(寓情于景)人:江南游子看了拍遍
休说
登亭所感羞见泪(用典抒怀)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