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脓灸
严氏化脓灸法的现代医理探究----严晨

严氏化脓灸法的现代医理探究----严晨【正文】传统中医学认为: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对发育不良的儿童也有一定的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严氏针灸第六代传人严君白教授、严华副主任医师等严氏针灸传人及其门人子弟,在临床工作之余,也做了很多有关灸法的临床科研工作。
严氏针灸第6代传人严华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于龙华医院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做过一系列化脓灸的基础临床试验,她对化脓灸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化脓灸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状况具有调节作用:①化脓灸对白细胞数明显低下者有一定升提作用;②化脓灸对患者的K细胞ADCC活性似有双向调节作用;③化脓灸可提高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④化脓灸可使患者明显低下的NK细胞毒活性得到显著增强;⑤化脓灸对患者的CD3+、CD4+、CD8+细胞绝对值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CD4+CD8+值,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瘤能力。
其他一些现代医学科研工作者对于灸法先后也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降低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很多动物实验研究也证明艾灸可以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王正龙:论化脓灸方法及艾灸后的反应

王正龙:论化脓灸方法及艾灸后的反应王正龙:论化脓灸方法及艾灸后的反应摘自王正龙《灸法直论》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
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
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
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
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
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
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
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
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
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
化脓灸是中医既古老又独特的治病方法!

化脓灸是中医既古老又独特的治病方法!祛风代针丹作用原理诠释之一化脓灸是既古老又独特的中医治病方法,它以中医辨证理论和经络学说为依据,用艾炷或具有发泡蚀腐作用的中药直接或间接放在穴位及适灸部位上施灸,人为造成局部组织类烫伤,并出现无菌化脓、灸疮结痂,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也是袪风醒脑代针丹作用原理之一。
化脓灸疗法治病,认为“灸法扶阳,多灸重灸”,特别是化脓灸疗法施灸时,其强烈穿透性疼痛感及长时间灸疮正是化脓灸疗法的优点。
这种短暂的灼疼与施灸后灸疮的刺激恰到好处的结合,是其他针灸治病效果所不具有的,化脓灸(代针丹)疗法对疑难杂症往往能获得顿起沉疴、升阳祛病的奇效。
化脓灸主要作用现代医学解释:*在特定穴位种植“人工疫苗”化脓灸,是用艾直接在人体特定的穴位皮肤上,用火烧的方法形成一个所谓的“人工种植疫苗”的机会,这种方法我们的古人经过千余年的大量临床观察与应用,证明其特异防疫功能是一种有效防病强身的好方法。
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书中记载:“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意思是说,大凡从外地到吴国(江南水湿)蜀国(深山密林多瘴疫毒气)上任的官员们,只要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经常灸的令疮面保持化脓的状态,人就不会中毒得病而身体健康。
这些记述表明,化脓灸能使人体获得对流行病原体的抵抗力。
有研究报道发现,在伏天用化脓灸治疗哮喘病,灸后用膏药封贴,以促使灸疮形成,这与西医用的哮疫苗极其相似。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化脓灸其实就是在给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疫苗的再种植、类似于现在的生物疗法。
化脓灸引起穴位处出现水疱、化脓、结痂,在这一类似人为炎症过程中,它在机体上开启了一扇有限的窗口与外界交流,从而使流行的病原体进入该处,而与大量的被激活了的防御细胞,尤其是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接触,再通过这些细胞之间相互信息传递,如巨噬细胞吞食了外界来的病原体后,再将病原体上所取得的信息传递给T 辅助淋巴细胞(TH),由它再把有关信息传递给T和B淋巴细胞,而形成对该病原体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古法艾灸化脓灸实践录,慢性胃炎阳虚怕冷没了!

古法艾灸化脓灸实践录,慢性胃炎阳虚怕冷没了!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先看图一半的艾灸图上这样的,又或者是下面这样的当然现在流行的艾艾贴,顶多算为玩玩而已,尤其是微商用来招代理骗钱的。
那我要分享的古人艾灸是怎样的呢?背景:化脓灸化脓灸又叫瘢痕灸,直接灸(直灸)的一种;就是用小艾炷直接在皮肤上灸灼穴位,达到化脓的目的,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
01说起艾灸,我自己本身是一个最大收益者。
我从小素来体质弱,乃至很大年龄了都还尿床。
很多年前来广州读书,因为“上火”误用很多抗生素和“凉茶”。
结果把脾胃搞伤了。
是很受伤的伤,结果是我吃一点点东西就胃胀,还有一段时间得了厌食症。
没有胃口,看到东西就有恶心感,每每走进饭堂,心里边是无比的饥饿感,但是一吃点点东西就胃痛,胀痛、刺痛、反酸。
东西没吃多少,但是什么感觉都有。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乎两年的时间,人都变得很瘦。
因为担心增加父母的负担,跑去医院折腾几次后,没见任何好转,吃药后反而加重,就再没去看了。
后来学到了针灸,书上有提到艾灸治疗阳虚的效果很好。
结合简单的辨证,很明显,我就是胃寒,阳虚体质。
于是跑去学校附近的医疗器械店。
买了一包艾绒,按着各种教程,开始试着给自己艾灸。
期间一边艾灸一边看各种艾灸的专业书籍。
当看到一本古书《扁鹊心书》提到重灸可以治疗大病,改善体质。
于是邀上一个铁杆中医同学,我们开始做疤痕灸,也就是传说中的化脓灸。
当然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试的人才知道,我跟那位同学一起做,互相勉励,相互分享艾灸后的反应,体会还有学习心得。
真幸运,当年有这样一位中医好友一起在学习中医。
多年后的我们还走在中医这条路上....学中医就得实践体会,就得从自己做起。
每天中午都灸,怎么灸的。
就是传说中的疤痕灸。
就是弄一段艾柱,直接放在关元穴上烧,直到烧完火灭,再接着下一壮。
每天十五壮,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
还清楚的记得第一壮艾柱把皮肤烧焦的味道,还能体会那种烧灼痛、刀割样的疼痛。
1958年资料7_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商讨

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商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李志明;刘鸿鸾;孟竞璧;何迺睿;孙稳前言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是我国古老灸法中的一种,属于直接灸的范畴,此法有文字记载,早见于甲乙经(资生经所引)。
唐宋更为盛行。
千金方资生经中已有专章论述。
在北京故宫藏有宋李唐艾灸图,绘画了当代作化脓灸及灸疮贴膏药法的情景,这即反映了当时艺术家和人民对它的重视和信任,也证明了它在医疗卫生保健上的作用。
明针灸大成及清针灸集成续有记载,现代针灸书中亦有讨论,如朱氏新针灸学承氏中国针灸学等。
此法于唐代随针灸术传入日本,十七世纪又传入欧洲。
二艾炷的大小艾柱的大小对于医疗效能是有一定作用的,因此古今医书均有详细记载,如千金方所载:“灸不三分,是谓徒冤。
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又针灸大成记载:“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经云:“凡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
”明堂上经云:“乃日艾炷小筋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
如腹胀、疝、痃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
故小品曰:腹背烂烧。
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
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
炷依竹筋头大。
但令正当脉上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等记载。
又针灸集成云:“艾炷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若减此则不复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
”可见古代针灸家对艾炷的大小均根据病情的虚实,年龄的大小,及孔穴的部位等而有所规定。
欧洲国家的针灸家对灸炷的形式虽有改变而其大小也不出中国医书所载的范畴以外如B.及D.二氏用棉絮做成直径1-3厘米的长圆柱,切成三厘米长的小段,同我们现下所用的艾炷大小大致相同。
我们根据古书所载,结合临床经验,选用了嘉兴严、施两医师所用的艾炷器制成艾炷。
艾炷器系由铜质制成,因其所制艾炷大小的不同,而分为大中小三型。
常用者为中型,即将陈旧的细艾绒放人铸有一定大小九孔槽式的艾炷器中,用铁锤捣制成豌豆大小的圆椎形小体,其高约1公分,炷底直径为0.8公分,重约0.1克,可燃烧4-5分钟。
化脓灸可以治愈多种西医不好治的病

化脓灸可以治愈多种西医不好治的病在中医的多种治疗方法中,化脓灸是威力最强大的武器,几乎可以治愈目前西医不能治的病、或者虽然能治但是副作用太大的病、或者西医治疗费用太高的病。
诸如哮喘、高血压、前列腺增生、子宫肌瘤、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中风、红斑狼疮、牛皮癣、肝炎、肾功能不全、癌症、白血病,等等。
只不过由于化脓灸痛疼和留有疤痕,病人不大愿意接受,医生因为操作不像针刺那样便捷而不大愿意使用,使得化脓灸在中国应用得比较少。
造成这种情况的责任还是在医生。
确信疗效好,病人就可以接受。
西医的腹腔手术、胸腔手术、开颅手术病人都能接受。
化脓灸的痛苦比起这些手术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
而化脓灸的效果远比这些手术神奇。
病人在确信疗效后不会拒绝。
医生不愿意使用可以提高收费标准来解决。
关键还是医生有没有用化脓灸治疗这些病的思路和技术。
我用化脓灸为我自己和家人、亲朋好友治愈了高血压、哮喘、前列腺增生、面瘫、白癜风、子宫肌瘤、阑尾炎、疝气、胆囊炎、慢性腹泻、胃炎等多种疾病。
化脓灸的保健效果更是惊人。
只要经常灸几个穴位,各种大病都不会发生了。
在全民中推广化脓灸,会极大地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会极大地节省医疗费用。
其实我不是大师,我只是个中医爱好者。
因为我本人患了高血压、哮喘、前列腺增生这三种难治的病,西医要分别去看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而这些科的治疗方案是相互干涉的。
西医治疗哮喘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而这种激素会升高血压,还会增加前列腺症状,并且不能根治哮喘,只能缓解症状,也不能减少死亡率。
于是我想到了中医,能否有同时治疗者三种疾病的办法?我开始自学中医,花了三年的业余时间,阅读了100多本中医书籍,包括科普读物、教材、专著、中医古籍。
我注意到宋朝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强调的化脓灸方法,可以治愈多种疑难杂症,就在我自己身上试验。
结果令人惊奇,我的这三种疾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同时感到自己一下子变年轻了,走路想快步走,上楼想一步跨两个台阶。
四种化脓灸疗法及灸后养护

四种化脓灸疗法及灸后养护化脓灸疗法虽然操作方法简单,但其疗效与施灸材料选择与制作、施灸季节、顺序与体位、灸前准备、操作方法与灸后调护等关系密切,因此医师必须善于掌握和应用这些要领。
化脓灸疗法所用材料为金色艾绒,也称金丝艾绒。
艾绒是由艾叶制成的,古今均以艾叶为主,如《孟子·离娄》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说。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化脓灸疗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传统化脓灸疗法【确定穴位】患者根据体位要求,保持平直,暴露并确定穴位,用甲紫(或确定穴用水笔)做一记号,嘱咐患者不可随意改变体位。
【局部麻醉】对畏惧疼痛者,可局部麻醉后再施灸。
【置艾炷】将艾炷置于选定的穴位上,放置平稳,防止燃烧时倾倒。
【燃艾】点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身旁。
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时,医者可用手轻轻拍打或抓捏穴位四周,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艾炷燃尽后一炷一炷地换上,直至满足灸量。
【封护】施灸结束,清洁穴位,用淡水膏敷贴封口。
化脓后,每2天换淡水膏1次,约50天化脓伤口愈合,留有瘢痕。
改良化脓灸疗法【确定穴位】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置艾炷】选小艾炷置于穴位上。
【燃艾】基本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根据部位不同,施灸壮数不同,一般3~7壮.每天1次。
如果灸出水疱或黑痂,就在水疱或黑痂上再灸。
不要急于求成,连续施灸,坚持灸够疗程,日久见功。
重化脓灸疗法【确定穴位】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局部麻醉】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置艾炷】选大艾炷置于穴位上。
【燃艾】基本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局部处理】每天换医用消毒纱布块,伤口大约100天愈合。
隔物化脓灸疗法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物(或药物),避免艾炷直接接触皮肤的施灸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症,所隔物品多选中药材,如因病、因证选用单方、复方,如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等。
这样可发挥艾灸与药物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功效。
如果仅灸至皮肤潮红即止,则效果较差。
隔物灸局部至少应出现水疱,形成灸疮,其疗效才会显现,远期疗效才会比较理想。
瘢痕灸(化脓灸)

瘢痕灸(化脓灸)瘢痕灸(化脓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直接灸的一种。
用陈年的精制细艾绒,制成一定大小的艾炷。
用大蒜汁涂在选定的穴位上,燃艾施灸。
将规定壮数灸完后,贴淡水膏或橡皮胶布以保护灸后的伤面,并促使灸处化脓。
化脓过程约需40天左右,故叫做化脓灸。
灸后伤面愈合后,留下瘢痕,故又叫瘢痕灸。
此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活血的功能。
适合于治疗大病重病、及陈年老病。
【适应症和禁忌症】瘢痕灸主要是对一些慢性病疗效比较满意,如喘息、肺痨、胃脘痛、痞块、发育不良、癫痫、阳萎、痹症、脉管炎、月经不调、痛经及预防高血压中风等。
瘢痕灸的缺点:施灸时疼痛,灸后化脓,施灸穴位留永久之瘢痕。
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孩应慎用,对急性热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
施灸穴位的禁忌和一般灸法相同,对颜面有碍美观之穴不宜施灸。
此外,如眼、心脏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灸区。
醉酒之后,大劳、大饥、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灸。
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
急症例外。
【收效期】瘢痕灸的收效期和施灸的疗程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皆如此,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效,但对其它慢性病症,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
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令季节施灸一次,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
如一些喘息病人,第一次施灸后,效果不显著,第二次施灸见显效,第三次施灸后,喘病不复发。
对较重慢性病症,第一年灸后如未见大效,没有其它副作用,应当连续再灸,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也可配合其它疗法。
【操作方法】1.原料艾绒,以陈年精制细艾绒为良,施灸时热力易透,并且瞬刻燃烬,若新制艾绒,则火力强而经燃,皮肤的灼痛感较为剧烈。
保存方法:干燥密闭,防止潮湿生霉。
2.艾炷大小艾炷,分为大、中、小三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化脓灸
化脓灸,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人为制造感染的一种灸法。
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民间广泛运用。
作为灸法的一种,它和针刺一起占了《黄帝内经》三分之二的篇幅。
可见它在传统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针灸资生经》多处提到,“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也!”又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阴阳俱虚,火之当之。
经络坚紧,火所治之。
陷下则灸之。
”可见灸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的运用之广。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虐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有风者,尤宜留意。
----意思是说,如果去吴蜀那些湿气重的地方,一定要在身体上化脓灸三两个地方,不要让灸疮那么快就愈合,那么,身体就不会感染到瘴疬,温虐之气。
所以说,要是想身体健康,足三里就要常常灸,使灸疮常常有分泌物排泄。
可见,在唐朝,古人就已经对灸法深入进行了研究,并对化脓灸有了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运用。
对于灸疮在一段时间内的炎症反应,很多不明真相者谈虎色变,患者们也会忧心忡忡,担心因此导致炎症感染,不能收口。
其实大可不必,首先灸疮的形成就与外伤导致的细菌性感染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热量累积后导致的伤口,后者是某种细菌导致的感染。
前者是一种人为的非细菌性炎症,目的是延长对局部区域的刺激量,以形成长效刺激。
《针灸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皆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意思是:凡是灸艾引起的疮疤得以化脓发作,所患得疾病就能够得到痊愈。
如果灸疮不能化脓发作,那么疾病就不会得到根除。
)
《针灸甲乙经》更是对灸疮不发详细描述了诱发灸疮化脓的办法----“灸疮不发者,用故履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
……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
……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
……若速愈,恐病根未除也。
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
”(灸疮形成却不能成熟作脓者,用旧鞋子烤热后覆盖灸疮,三天左右就发作化脓了……也有担心患者气血虚衰不能使灸疮发作的,就让他内服中药四物汤,滋养他的血气……古代的人不用收疮的膏药贴敷,因为一定要使灸疮多多出脓,这样才可以令疾病根除。
……如果疮口很快愈合,致病的毒气就不能全部出来。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化脓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
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
故灸疮在整个灸法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
孟子也曾说,“七年之病,求之三年之艾。
”意思是说,像七年这样长时间的痼疾,一定要连续进行三年的艾灸才会痊愈。
世界著名针灸大师,旅美学者金观元在他的著作《临床针灸反射学》里这么说道:“由艾灸衍生的有痕灸(透热灸或化脓灸),尤其是化脓灸也符合延久刺激的原则。
……尽管貌似“残酷”,受刺激处皮肤要化脓一段时间,但能保持每天都有持续的刺激信息输入。
化脓灸是在反射区或反映点上留下一个时间较长的刺激源。
这对于慢性、顽固的疾病不失是一种值得一试的疗法。
……但只结痂而不留永久瘢痕的透热疗法在日本仍是一种重要的灸疗方法……当应用常规针灸治疗而疗效不理想,可采用各种作用较为强烈且延续较久的刺激方式,以提高疗效。
”
当代灸疗大师周楣声也在他的著作《灸绳》里大声呼吁拯救灸法,并对化脓灸进行了深刻的评述:“举凡全身各个系统之陈年痼疾及药物难以为力的病症几乎皆可保罗,……用之得当,均可收奇效,显效与有效的不同效果。
有的病例可立即生效,但大多数患者但是可无任何反应。
等待就装发作,焦痂脱落,分泌物增加时,效果为最好,待5~6周后,灸疮开始干燥,效果也就有所减弱,如症状仍然存在,可以在原处反复加强,持之以恒,以图巩固。
”
化脓灸是怎么样一个程序和表现呢?
一是直接灸:将艾绒或药物直接放在需要操作的穴位或病灶处点燃,经过一定时间或刺激量,在局部形成一定范围的烧伤,之后,任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不断流出分泌物,直至自行愈合,以达到延长刺激量的目的。
另一种是间接灸:将药片,或姜,或蒜,或药泥等敷贴在需要操作的穴位或病灶处,再于其上放置艾绒点燃,经过一定时间或刺激量,在局部形成一定范围的烧伤,之后,任期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流出分泌物,直至自行愈合,以达到延长刺激量的目的。
比如长蛇灸,隔姜灸等都属于间接灸。
化脓灸所用灸料是艾叶,《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
”有研究证明,艾叶燃烧后作用于人体的波长远远大于TDP神灯,或其他热源。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关节僵硬拘挛,疼痛剧烈的问题,会对症采用多种多样的灸法,比如温针灸,隔物灸等。
而当肌肉覆盖表浅的部位,比如肩峰,锁骨面,踝骨尖,髌骨面,肘尖,跟骨结节,尾椎骨等处的剧烈疼痛,在止痛类药都无法控制,针灸的进针深度又不能达到标准时,要想取得疗效根本不可能。
假设施于
汤药,要直达病灶也难如登天!此时,如果施以化脓灸,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非常理想。
就化脓灸的方法,笔者临床大多采用间接灸----相对直接灸而言,它的痛苦更小,也容易掌握刺激量和刺激范围。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一次成功。
根据刺激量的不同,灸法结束后,局部会留下水泡,或者皮损。
继之施以拔罐,很快红肿,次日开始,灸疮趋向成熟,一般在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自行愈合。
如果分泌充分,不会留下瘢痕。
否则,可能留下灸痕。
同中医的其他疗法相比,化脓灸几乎是最“残酷”的,在化脓的这段时间内,疮口常常会跟衣物产生摩擦,增加皮肉之苦,受者需要一定的忍受力。
以笔者的经验,只要在施术前跟患者做充分说明,晓之以理,绝大多数患者还是能够欣然接受的。
----当然,笔者的患者都是“穷途末路”的那一类,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来自伤口的皮肉之痛和日夜钻心的风湿痛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而至于以后可能留下的一些瘢痕,和残疾比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
余临症运用化脓灸,多获良效,究其机理,除了长效刺激量,还有一点就是对局部致病因子的排泄。
即所谓开门逐寇,使邪有出处。
化脓灸时,一般会选取病情最厉害,患者感觉最痛苦的地方进行施术。
即所谓“天应穴”“阿是穴”。
患者感觉最痛苦之处,往往就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
中医谓,“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不通就是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
其原因可能是痰,也可能是瘀,也可能是湿,等等。
不管哪一种原因造成的瘀阻,他都只是一个果,而不是因。
因是什么?因就是身体器质性功能性的退变或病变。
任何一种非正常的变化都必然产生一些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堆积在病变处,或随着血液淋巴流行到其他地方,就产生了疼痛。
如果在这些体位施以化脓灸,那么病理产物就会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长期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
值得一提的是,灸法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
大量的临床证明,化脓灸还可以大大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例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发出的病理冲动,大大有利于健康康复。
陈姓女子(该案例见博客《强直性脊柱炎之陈女案例手记》),因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出现反跳痛,痛不可触,经化脓灸一次后,疼痛全部消失。
蒋姓女子,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峰反跳痛,经蜂针,毫针等多次治疗不效,后经间接灸一次获效,再未复发。
徐姓男子,因痛风,膝关节股骨内上髁灼热跳痛,日夜嚎哭,经西医输液一月无效,来我处经化脓灸一次获效。
更有家父下肢牛皮癣多年,每至夏日瘙痒脱屑,经隔蒜灸后,至今未有复发。
笔者本人,左侧股骨颈处不明原因剧痛,不能碰触,经检查无影像学改变,内服活血止痛类中药无效,后自己施以化脓灸,灸疮缠绵一月余,至今没有再痛。
赵姓男孩,因患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导致股骨头闪电样撕裂痛三年,服用激素均无法控制疼痛,痛苦不堪。
来我处治疗后,初念其年少不堪化脓之苦,未予化脓灸法。
乃用温针灸,蜂针等缓缓图之,历经一月余未能奏效,最后,征得其同意,采用化脓灸。
大概是年轻血气方刚,疮口即发即愈,只好每天挑破,并再施以放血,不令速愈。
历经一月疮口皱皮愈合,股骨疼痛方才消失,一直追访,没有复发。
……
灸法是传统中医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千百年来,带给了人类很多福祉。
如果没有灸法,中医将失去很多光辉。
灸法的传承,除了要广大中医同行的精研努力,更需要广大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相信只要医患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赖,则化脓灸这一古老神奇的疗法必将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本文为博主原创,如有转载,敬请注明出处,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