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

浅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作者:余艳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摘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运用留学期间所学到的欧洲作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他在符合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线条、重视调式旋法的传统基础上,取欧洲复调理论与技术的精华,结合民族调式、素材的运用,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近代全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
是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作品介绍冼星海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数百首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
主要代表作有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他的歌曲创作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四部合唱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创作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
七十年来,在国内和国外很多地方都公开演出过《黄河大合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还被成功改编成钢琴协奏曲。
可以说,在国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黄河(大合唱)”的影子,它对中国的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1)创作的时代背景1937年的“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面临着外敌的侵入。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
人民大众纷纷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之情,走上街头,用歌声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
在聂耳、吕骥、冼星海、张曙等爱国音乐家的组织带领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潮,合唱这种音乐形式已成为唤起民众、激励抗战、鼓舞斗志的有力武器。
冼星海也在这高涨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充分认识到合唱在救亡运动中的作用,为后来创作《黄河大合唱》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创作的历史过程1938年武汉沦陷,词作者张光年和抗敌剧社三队经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他亲眼看见黄河船夫们“ 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亲耳听见了激动昂扬雄浑有力的黄河船夫号子,诗人久久不能忘怀。
冼星海四部大合唱创作之共性与个性略探

中国新音乐 的发展推 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对 冼星海四部大合 唱进行整体 性的浅要分析 ,通 过对其作 品创作中 共性与个性的总结,相信也会给今天中国音乐的创作 以新的启示 。 关键 词 : 冼星海 ;《 生产大合唱》 ;《 黄河大合唱》 ;《 九・ 一八大合唱》;《 牺盟大合唱》
1 4 4 z J  ̄ 节阿格 里奇 在第 二、第四拍上加入 了重音 ,打破 了节拍规律 。
冼星 海是我 国近代著名 的作 曲家 ,毕生创作 了大 量脍炙人 口且 影 响深远的音乐作 品 。这 些音 乐作 品大多 以贴近人民生活的 内容和 为大众所 普遍接受 的 曲调写作 而成 ,具 有强烈 的时代 精神和 民族精 神 ,因此冼星海也被誉 “ 人 民音乐家 ” 。
一
四部大合唱创作之共性
光未然、天蓝 、傅东岱深入实际后 写下 的真情实感 的歌词时 ,非常激
动 ,欣然接受,写下 了 《 生产 大合 唱》、《 黄河 大合 唱》、《 九 ・ 一八
大合唱》、 《 牺盟大合唱》等 四部具有进步 意义 的大合唱。
( 二)惊人的创 作速 度 冼星海创作作 品的速度 是非常惊人 的,他在上海 期间就创 作了 三 百多首救亡歌 曲 ,且都是 在短时 间内创作 出来 的,有些作 品的创
文 的演奏较为 理性 、客观 。第 1 3 o z J  ̄ 节 小号与钢琴承接 ,1 3 1 小节进
入副部 。
四、结语
肖斯塔科 维奇 《 第 一钢 琴协奏 曲》在演奏时 技术上会有 很多看 似 简单 、演奏时却很 困难 的音型 ,需要 耐心扎实 的练习,将这些地方
弹 的轻巧有光彩。节奏上 ,要充分突出节奏 的特点 ,可以适 当使用 自
再现 部 ( 1 1 8 -1 7 6 1 ]  ̄ 节 )由连接部、副部、和结尾构成 。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
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著名作曲家、音乐家。
1935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之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青年进行曲》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和《反攻》;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大合唱影响最为广泛。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冼星海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中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1部交响诗、1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室内性的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一般讲,在他创作生涯的初期,以创作室内性的器乐、声乐创作为主(如他的女高音、单簧管、与钢琴三重奏《风》等)。
而在他1935年回国以后的创作成熟时期,他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其中包括为电影、话剧所写的配乐和插曲(如独唱曲《夜半歌声》、合唱曲《拉犁歌》、《茫茫的西伯利亚》等),为抗日歌咏活动开展所写的各种形式的群众歌曲(如著名的《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以及为进一步推进抗日民主根据地音乐活动而写的几部大型声乐套曲(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和其他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歌舞活报等。
而在他的创作后期(即他居留在苏联的时期)他写下了一生中所有了各种类型的交响音乐(如他第一、第二交响曲,及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和以古诗词和现代诗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
所有上述作品,特别以他1936至1940年所写的声乐作品,其社会影响最大,历史影响也最长,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无论是交响音乐、大合唱、歌剧、群众歌曲、抒情独唱曲、以及儿童歌曲等等,都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这些主题正是我国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生活和政治斗争中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一切革命者所最关心的问题。
冼星海的创作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如下几点:一,他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并且以自己的天才和毕生的努力进一步发展了这个传统。
他的创作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二,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认识,不是很肤浅地认为仅仅是一个题材问题,更不是单纯喊喊"政治口号"的问题,他要求自己坚定地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正确地认识现实,深刻地反映现实,以强烈的革命热情去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 1938 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由序曲、八个乐章和尾声组成。
该曲式结构严谨、壮阔,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正文:一、序曲序曲是整部大合唱的开头,也是整个作品的引子。
它以黄河壶口瀑布为背景,描绘了黄河咆哮、奔腾的景象,代表了黄河大合唱的宏大主题。
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其中有快板、慢板、快板三个部分,旋律起伏较大,节奏强烈,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二、黄河船夫曲这是大合唱中最著名的乐章之一,也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描述黄河船夫的艰苦生活和顽强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节奏紧凑,旋律富有动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黄河颂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一首经典抒情诗,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象和中国人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乐章采用了缓慢的行板,旋律优美、婉转,富有感染力。
四、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大合唱中最具感染力的乐章之一,它通过描述黄河边上的搏斗和战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和顽强意志。
乐章采用了快板,旋律激烈、激昂,富有动感。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象和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情厚爱。
乐章采用了缓慢的行板,旋律优美、婉转,富有感染力。
六、黄水谣黄水谣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民谣,通过描述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乐章采用了快板,旋律流畅、欢快,富有活力。
七、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乐章采用了行板,旋律悠扬、优美,富有感染力。
八、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整部大合唱的高潮部分,也是作品的结尾。
它通过多个乐章的铺垫,将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推向了高潮,展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乐章采用了快板,旋律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拓展:《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整风期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共有4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和《黄河怨》。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曲的引子。
它采用了山东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显得气势磅礴、生动有力。
具有浓郁的黄河生活气息。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全曲的中心内容。
这一乐章共分三段。
在第一段中,音乐节奏紧张、急速,仿佛表现出黄河船工们在风浪中搏斗以及驾驶着黄河船只在黄河激流中逆水行舟的紧张而激烈的情景。
第二段抒情性较强,由深沉宽广的“男高音独唱”引入主题。
这一乐章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演唱技巧,更好地刻画了黄河波澜壮阔、雄伟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是整个作品的高潮,由混声合唱与乐队竞奏相结合。
以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和带有金属光泽的音色,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宏伟场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
第四乐章“黄河怨”是对第三乐章的回答,也是全曲的终曲。
这一乐章用长笛模仿惊涛骇浪的声音,使人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
整个乐章以悠扬的慢板旋律为主要基调,时隐时现地闪烁着进行曲的特点,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整部《黄河大合唱》的结构比较严谨,写法简练,仅用了不足六分钟的时间,就描绘了黄河从源头奔腾至入海口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黄河儿女们的战斗豪情。
作者以澎湃的热情,集中地表现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这首歌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通过赞美黄河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都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音乐语言的选择十分贴切,对各种不同情绪的表现恰如其分,塑造的音乐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感染力,让人过目难忘。
除此之外,作品的词曲、钢琴伴奏等方面也堪称经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无论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音乐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气势恢弘、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为之倾倒,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鼓舞斗志的精神动力。
___—共享课程—冼星海作品赏析

___—共享课程—冼星海作品赏析
冼星海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民
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元素,开创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以下是对冼星
海作品的简要赏析。
1.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此曲表达了中国
人民对黄河的深情厚意,并表达了团结一致的力量。
冼星海通过巧
妙的编曲和合唱部分的运用,展现了壮丽的音乐画面。
2. 《红旗颂》
《红旗颂》是冼星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创作的一首歌曲。
通过歌颂革命先烈对新中国的无私奉献,这首歌曲激励着人们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3. 《祝福祖国》
《祝福祖国》是冼星海在中国最艰苦的岁月中创作的一首歌曲。
它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以及对国家建设的希望。
这首歌曲
充满了力量和激情,鼓舞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4. 《白毛女》选段
《白毛女》选段是冼星海对于中国民间戏剧的音乐化演绎。
这段音乐描绘了白毛女与党员儿子的精彩故事,通过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人民在困境中拼搏奋斗的精神。
冼星海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音乐的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大合唱,也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
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
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
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
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
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
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