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时代曲

时代曲作者:张姝佳来源:《粤海风》2016年第05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众经历着日本丧心病狂的侵略,但是我们没有被敌人吓倒,中国百姓万众一心,奋起抵抗。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作品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类型,人们称之为红色音乐,这些音乐以革命、救亡为主要内容,通过鼓舞群众斗志,为取得战争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
冼星海和贺绿汀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包括了大量的革命歌曲、红色音乐,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精神力量,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革命歌曲的欣赏、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散发这些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使不同年代的人们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感受时代的精神力量。
30年代的红色歌曲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在专业音乐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时出现的。
学堂乐歌、王光祈、黎锦晖、赵元任等代表人物及事件逐渐建构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早期发展的基础,但随着战争的爆发,革命歌曲成为社会最主要的音乐旋律。
这些音乐旋律适时地团结了社会的力量,也让历史铭记住这些伟大的作曲家。
聂耳、冼星海、吕骥、贺绿汀、郑律成等一批这个年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无论声乐、器乐作品,其中一定有一类是抗战歌曲,这些抗战歌曲也因此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曲。
本文以冼星海与贺绿汀为例,来分析这些红色歌曲具有什么特点,使音乐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童年的冼星海到新加坡谋生,后回到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求学。
1926年,冼星海离开广州到北京学习小提琴,两年后,冼星海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
1930年,冼星海到巴黎,以极大的毅力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作曲。
当冼星海再回到上海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利用所学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如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等,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河大合唱》是传播最广的一首抗战歌曲,也是星海在延安鲁艺时创作的最著名的一部大合唱作品,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的钢琴《黄河协奏曲》也是红色音乐中演出率最高的器乐作品之一。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篇一: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生平冼星海生长在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之家。
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寄居于外祖父家。
7岁时外祖父逝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度日。
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
1920年前后,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招收到广州,先入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6年,做过打字员、教员等。
他酷爱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以维持生活。
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
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
在上海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人,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活。
他先后师从P.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师从P.迪卡斯等学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迪卡斯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
在法国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女高音独唱和单簧管与钢琴)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前者据其《我学习音乐的经过》(1940)一文自述,表现了“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曾在巴黎演出和播音,获得好评。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
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他抛弃了寻求个人艺术发展前途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于1936年参加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
浅析合唱歌曲《怒吼吧,黄河》艺术特色

摘要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中国爱国音乐家再抗日战争时期问哦了鼓舞士气,以音乐创作为武器,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抗日救亡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代表性作品,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其中的篇章《怒吼吧.黄河》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这一篇章具有一定得学术意义。
通过查阅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网站,笔者发现当前对《黄河大合唱》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是对《黄河大合唱》中的《怒吼吧.黄河》进行深入研究的比较少。
本文试图从《怒吼吧,黄河》创作的的时代背景、《怒吼吧,黄河》的特点、混声四部合唱《怒吼吧,黄河》的艺术魅力、以及《怒吼吧,黄河》的教育意义四个方面对《怒吼吧,黄河》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在在相关领域尽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怒吼吧黄河》;背景;艺术特色Abstract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s a war of justice. The Chinese patriotic musicians asked me to raise moral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o create a number of excellent anti-Japanese salvation music works with music as a weapon. "Yellow River Cantata"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Chin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s a grea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One of the chapters "roar it. Yellow River" is a more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this chapter has a certain academic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knowledge network, Wei Pu, Wanfang and other academic sites, I found that the current "Yellow River Cantata" research is multifaceted, but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in the "roar of the Yellow River" in-depth study of the less. This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roar of the Yellow River" created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roar it, the Yellow River" features, mixed four chorus "roar, the Yellow River" art charm, and "roar it, the Yellow River"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n the "roarof the Yellow River,"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th analysis, hope in the relevant areas to do a little modest.Key words: "roar of the Yellow River"; backgrou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一、《怒吼吧,黄河》创作的的时代背景 1(一)作者简介 1(二)歌曲创作历程和时代特征 11.黄河母亲屡遭磨难 12.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遭到破坏 13.《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日子 2二、《怒吼吧,黄河》的特点 2(一)展现了创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 2(二)具有强烈的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三、混声四部合唱《怒吼吧,黄河》的艺术魅力 2(一)《怒吼吧,黄河》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2(二)《怒吼吧,黄河》蕴含的深刻的情感内涵 4(三)《怒吼吧,黄河》中体现的情绪特征 4(四)《怒吼吧,黄河》中的歌曲伴奏的艺术特征 4(五)《怒吼吧,黄河》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结语 7参考文献 8谢辞 9一、《怒吼吧,黄河》创作的的时代背景(一)作者简介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这部作品的词作家光未然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编纂的论文集主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艺辩论集》、《五月花》等。
冼星海的民族音乐发展之路

3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中民族化因素与西方 创作技巧的结合
在 冼 星 海 的 多 声 音 乐 作 品 中 , 们 从 人 中可 以 看 到 十分 丰富 的 欧 洲 和 声 语 言 的表 露 。冼 星 海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十 分 丰 富 , 音 乐 创 作技 巧 形 式 多样 。 他 曾 说过 :许 久 以 “ 前 , 就 立 意 以 民 间 音乐 做 基 础 , 考西 洋 我 参 音 乐 进 步 成 果 , 造 一 个 新 的 中 国 音 乐 形 创 式 … …我 还 坚 持 这 样 的作 风 , 就 是 吸 收 这 欧 美 进 步 技 巧 , 用 中 国 固 有 喜 见乐 闻 的 利 旋 律 , 简 单 和 声 配以 中国 和 西洋 乐器 , 用 尤 其 多用 打 击 乐 器 , 作 品 本 身成 为 大 众 化 , 4重新审视冼 星海音乐创作的启示 使 冼 星 海 学 习 外 国 的 优 秀 文 化 与 中 国本 民族 化 、 艺 术 化 的 统 一 艺 术 。 l ” 面 是 相 同 的 , 又根 据 不 同的 题 材 、内 容 , 但 在 《 行 山上 》 桂 涛 声 词 ) 到 敌 人 民族 的 文 化 结 合起 来 , 之 中 国化 的 问题 。 太 ( 、《 使 给 以 不 同 的 艺 术 手 法 进 行 处 理 , 使 各 个 作 后 方 去 》 赵 启 海 词 ) 军 民 进 行 曲 天 蓝 在 这 方 面 , 我 们 作 出 了榜 样 。他 在 法 国 而 ( 、《 ( 也就 是 西 洋 音 乐 , 品具 有 不 同特 色 。 词 ) , 主 调 织 体 中 , 用 了 交 叉 声 部 形 学 到 了 音 乐 的基 本 原 理 , 中 在 运 写 式 , 成 “ 外 假 交错 ” 它 具 有 复 调 的 初 把 它 成 功 地 运 用 于 中 国 , 出 了带 有 鲜 明 形 意 , 2冼星海音乐创作道路的原动力 级 特 征 , 露 出 某 些 “ 性 和 声 ” 思 维 的 的 中 国 民 族风 格 和 民族 形 式 、为 中 国 老百 显 线 冼 每 一 位 作 曲家 在 他 的 作 品 中都 有 着 某 端 倪 , 它使 音 乐 产生 了 强烈 的 戏 剧 效 果 , 使 姓 所 喜 闻乐 见 的 音 乐 作 品 。 可 以 设 想 , 星 海 如 果 一 直 留 在 国 外 , 全 可 能 成 为 一 完 种情 结 , 如 我 们 只要 抵抗 》 在 太 行 山 例 、Ⅸ 音色富于 变化。 名 大 作 曲家 。但 是 , 正 发 挥 他 的 音 乐 天 真 上 、《 民进 行 曲 等 等 。冼 星 海 的 创 作 军 谱 例 ( )Ⅸ 太 行 山 上》 三 :在 是 情 结 , 重 要 的 就 是 爱 国 , 作 曲家 的 音 乐 最 在 在 《 进 先 遣 队 》震 之 词 1 满 洲 囚 才 的 广 阔 天 地 , 他 的 祖 国 。他 把 在 国外 挺 ( 、 同 才创 作 品 中 , 乎 所 有 体 裁 、 题 材 的 音 乐 都 与 徒进 行 曲》塞 克词 ) 黄河 大合 唱》 之 《 几 ( 、《 河 学 到 的 东 西 , 本 民族 的 文 化 桐 结 合 , 作 出那不朽的作 品。从某种 意义上 晚, 这 祖 国有联系 。 也 是 我 今 天 依 然 在 怀 念 他 , 究 他 的 意 义 研 所在。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塞克、冼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

塞克、冼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作者:孙焕英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5年第06期词作家塞克(1906-1988,河北人,本名陈秉钧,曾用名陈凝秋)和曲作家冼星海(1905-1945,广东人,曾用名先力、黄训)是最密切、最默契的终生合作者。
冼星海去巴黎前,他们在上海合作;冼星海回国后,他们相继奔赴延安,开始了二度合作,直至冼星海去苏客死他乡。
他们合作的歌曲产品多达三十来部(首)。
塞克词作中冼星海谱曲者最多,冼星海谱曲中塞克词作最多。
这种合作佳话合作成就,在中外音乐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他们合作歌曲的多数和亮点,是抗日歌曲。
《救国军歌》《流民三千万》《生产运动大合唱》等,是抗日歌曲的代表作,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歌曲的经典。
王昭(塞克夫人)先生曾赠我一部塞克文集《吼狮》,并对我说过:老头(指塞克)自己很低调,其实,他和星海合作的抗日歌曲,很有影响,很值得研究、总结。
时乐濛(延安鲁艺时期冼星海的学生、《冼星海全集》编委)先生也曾赠我一套《冼星海全集》,也对我说过:对星海,人们重视了演唱,忽视了研究。
亚选(延安鲁艺时期冼星海的学生谌亚选)用了后半生精力写了一部星海研究专著给了我,还没出版,手稿就被别人不知弄到哪里去了,搞得我都无法向亚选夫人交代!他们的意见都很中肯,也是对人们研究塞克、冼星海的期望和鼓励。
值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将此塞克、冼星海合作抗日歌曲的专题研究呈献给勿忘国耻的爱国同胞,并在此抛砖引玉,以期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效应出现。
壹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的功劳,也不是哪一支军队哪一面战场的收获,它是全民抗战的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奋斗成果,这是由历史和实践检验而来的公正断论。
抗击日寇的侵略,不是哪一个阶级或哪一个政党的职责,也不是哪一支军队哪一面战场的任务,它是中华民族的使命。
这是塞克、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始至终的认识高度和自觉。
冼星海曾写道:“我为什么要写救亡歌曲呢?当时一班顽固的音乐家们常常讥笑我、轻视我,但我是一个有良心的音乐工作者,我第一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他们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
冼星海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冼星海中文名称:冼星海性别:男国别:中国生平简介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篇一: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生平冼星海生长在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之家。
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寄居于外祖父家。
7岁时外祖父逝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度日。
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
1920年前后,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招收到广州,先入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6年,做过打字员、教员等。
他酷爱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以维持生活。
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
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
在上海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人,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活。
他先后师从P.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师从P.迪卡斯等学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迪卡斯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
在法国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女高音独唱和单簧管与钢琴)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前者据其《我学习音乐的经过》(1940)一文自述,表现了“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曾在巴黎演出和播音,获得好评。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
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他抛弃了寻求个人艺术发展前途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于1936年参加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
这时所作歌曲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拉犁歌》、《青年进行曲》等,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赞扬,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沿沪宁、陇海铁路线进行抗日救亡文艺宣传;10月到武汉,翌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
他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中去辅导群众歌咏,组织起近百个歌咏队,举办过多次抗战歌咏集会,推动了当时以武汉为中心的救亡歌咏运动。
民族革命战争的现实教育,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冼星海更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念。
这时,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卢沟桥》、《祖国的孩子们》、《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都流传于全国。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于翌年5月担任该系主任。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根据地的新生活,革命人民的思想风貌,丰富的民间音乐的滋养,以及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激发起冼星海蓬勃的创作热情,他写出了杰出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歌曲《反攻》、《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见彩图)1940年5月,为完成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和配乐工作,冼星海同袁牧之一起离延安去苏联,在苏联期间化名黄训。
苏德战争爆发后离开苏联返回中国,因在边境受阻,被迫折回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化名“孔宇”,在当地中国工人俱乐部教音乐。
1942年底返回苏联,先后在阿拉木图、塔什干、库斯坦那伊等地停留,同苏联音乐工作者们结识,并曾协助建立库斯坦那伊的音乐馆。
在苏联和蒙古期间,他不顾疾病缠身和战时生活的艰苦,坚持创作,完成了自1935年即开始创作的《民族解放交响曲》,并写了《神圣之战交响曲》以及《满江红》等4部管弦乐组曲和许多声乐、器乐作品。
1944年底,冼星海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疗,在病榻上完成了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1945年病逝后,毛泽东在悼念他的挽幛上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创作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他坚持聂耳开始确立的革命音乐的创作方向,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立场上,正确地认识和反映现实,注意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以强烈的革命热情表现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他十分重视在创作中塑造工农劳苦大众的音乐形象,并把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同艺术的易解性统一在作品中。
为达到音乐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他坚持不懈地追求作品的民族风格,努力探索、发掘和体现蕴藏在民间音乐中的民族气质,并使其同现代的音乐技巧相结合,写出一系列富于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
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
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
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
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
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
《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冼星海的器乐作品,大部分是在滞留苏联期间写作的。
除一些器乐小品,如小提琴独奏曲《郭治尔-比戴》等,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外,其中的交响音乐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付诸演奏而根据实际效果加以改定。
从这些作品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运用交响音乐形式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革命斗争,在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以及在运用民族风格的音乐主题、结构形式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其中如《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组曲和《中国狂想曲》等,都不乏写得成功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