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音乐家冼星海

合集下载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CATALOGUE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
总结词
这部作品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不屈意 志。
详细描述
创作于1939年,以黄河为背景,通过合唱、交响乐、独唱和朗诵等形式,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与 顽强抗争。作品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九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 乐风格和表现力,使整部作品成为一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史诗性音乐作品。
家庭影响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都十 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他们鼓励他 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他对音乐的 兴趣。
教育经历与音乐启蒙
教育经历
创作起步
冼星海在岭南大学附中和上海国立音 乐专科学校接受过教育。
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期间,他创 作了《风》《悲怆》等作品,展示出 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和潜力。
音乐启蒙
与西方音乐的融合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融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为世界音乐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
提高中国音乐的国际地位
通过冼星海等音乐家的努力,中国音乐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
后人对冼星海的评价与纪念
高度评价
后人对冼星海的评价普遍很高,认为他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
纪念活动
为了纪念冼星海,后人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音乐 会、展览等,以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作Hale Waihona Puke 影响《黄河大合唱》一经演出,立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 热情,还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传唱至今。
与其他音乐家的趣事和合作经历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冼星海

冼星海
此外,他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许多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并于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冼星海中文名称:冼星海性别:男国别:中国生平简介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 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 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经延安音乐工作者的多次试演并在鲁 艺领导的指导下和经中央领导同志审 查后定为《黄河大合唱》正式出版后 的版本
同时冼星海还应邀到延安鲁迅文学院 作报告,并为该院和陕甘宁边区的新 华广播电台举行了"延安新编合唱音乐 晚会"
NEXT
早年经历
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 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 乐活动
创作歌曲有《黄河大合 唱》《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等名作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歌曲 主要有《青年进行曲》 《救国军歌》《保卫祖 国歌》《到敌人后方去 》《游击队歌》等
2 创作经历
PART 2
创作经历
抗战前期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他所创作的音乐既具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 ,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现代 感的音乐作品,如《保卫黄河》、《游击队 歌》、《在太行山上》等。这些作品不仅表 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同时也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
他自己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各乐章草稿和大三弦伴奏谱草稿及钢琴谱等, 寄给各地由他指导的学生和青年音乐工作者作为参考或指导之用
创作经历
并反复进行修订补充及完成其他工作后 由地下党组织转送到延安鲁艺
这一大型声乐套曲由三部曲式写成共分 八个乐章,每章均由词作家配合当时的 政治形势写作歌词
创作经历
抗战后期
1940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更加反动,民族危机加深 这时他除了发表政论、散文和为一些戏剧电影作插曲外,又为演出活动创作《上海船家》、《 你从那里回来》和《断章》等歌曲 同时积极组织演出活动和指导青年音乐工作者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自幼喜爱音乐。

1921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并参加大学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还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入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

1928年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

1929年冬赴法国,在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先后从师奥别多菲尔、丹第、加隆等。

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

这期间创作了女高音独唱、单簧管与钢琴《风》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1935年秋回国后,在上海、武汉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创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1940年被派往苏联工作学习。

这期间创作完成有《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多部管弦乐和一些声乐、器乐作品。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富于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一些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

在苏联病逝后,毛泽东曾为他题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

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生平冼星海生长在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之家。

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寄居于外祖父家。

7岁时外祖父逝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度日。

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

1920年前后,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招收到广州,先入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6年,做过打字员、教员等。

他酷爱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以维持生活。

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

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

在上海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人,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活。

他先后师从P.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师从P.迪卡斯等学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迪卡斯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

在法国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女高音独唱和单簧管与钢琴)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前者据其《我学习音乐的经过》(1940)一文自述,表现了“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曾在巴黎演出和播音,获得好评。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

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他抛弃了寻求个人艺术发展前途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于1936年参加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

这时所作歌曲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拉犁歌》、《青年进行曲》等,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赞扬,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熟知的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等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他激情四射、胸怀博大、气势磅礴,对祖国充满了爱。

你知道他童年的生活吗?你知道他的童年多么不幸吗?他诞生在澳门疍家小渔船,地位低下、生活艰辛,还没出生父亲就被海水吞噬。

生活的贫寒没有阻挡他才华的展示,小星海为生存去为葡国音乐家送外卖,使他接触到西方音乐和小提琴,从向外公学吹竹笛中感悟到音乐的情趣,从妈妈身上他感受到人生要学本事的重要,家境的困难更激发星海对毅志的磨练。

照外公惨死在大海里母亲又被渔霸欺负,生活逼迫母子二人投奔新加坡谋生,星海巧遇恩师肖友梅,使他在学习音乐方面得到了很大启迪和帮助,星海的音乐才能得了张杨,生活的艰难让他们再度启程。

十几岁已有“南国箫手”之称;在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打杂等维持生活,于街头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正是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1999年11月,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其故居凭吊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

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

他6岁进私塾。

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

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也称黑管,民间称“洋箫”),故有“南国箫手”的美誉。

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

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翌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后来,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

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

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

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

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

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

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

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

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

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

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背景■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

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

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

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

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

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

他精心为进步电影《复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声》配曲,而且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报酬。

在延安时期,冼星海不仅在组织上入了党,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

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

应该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

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故事■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在巴黎音乐学院得到“荣誉奖”后,主考老师问他要什么,他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

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

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

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

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

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

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

”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5分钟,现场谱完《救国军歌》交给学生唱,在场的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的津贴只有5元冼星海回国后,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

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

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

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

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

另外,鲁艺的助教有6元,教员有12元。

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

这些都体现了党组织对特殊人才的尊重。

|评论赴苏联真相“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正当抗日战争艰苦时期,为了激励广大人民英勇抗战,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延安与八路军》的纪实影片,导演袁牧之特别点名要冼星海为该片配制音乐。

鉴于当时苏联的设备先进,冼星海与袁牧之等人于1940年5月被秘密派往苏联。

冼星海到苏联不久,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不懂俄文的冼星海“没有办法为战争效力,他便想回国”。

但由于新疆军阀盛世才已露出了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冼星海一行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

1941年9月,冼星海一行离开了战乱中的莫斯科,到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准备取道蒙古回国。

“但在国境线上受到阻碍,他没有方法可以回来”,只得流浪在乌兰巴托。

郭沫若在《吊星海》一文中写道:“他就在这时候,在生活上发生了极端的困难。

亏了他竟支撑了四年。

然而,他那顽强的身体,却变成了一座总科病院了。

”1942年12月9日,他不得不辗转到阿拉木图,以“黄训”的化名取得“政治居留权”。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结识了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和萨科里斯基等哈萨克音乐界的朋友,才摆脱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窘境。

在深厚友谊的鼓舞下,冼星海重又拿起了创作笔。

他经常去倾听各种音乐会,邀请哈萨克音乐家演奏民歌,贪婪地汲取当地民族音乐的养分。

他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哈萨克民歌改编成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钢琴曲。

他还创作了表现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神圣之战〉交响乐》和歌颂苏联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交响组曲《满江红》,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

1944年1月30日,冼星海来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库斯坦奈州,住十月大街44号22室。

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道:“生活相当艰苦,而营养比在阿拉木图更差,自己的衣服和手表等拿去市场出卖,还不够供给几个月生活,薪金实在是不多,经常还要断顿。

膳堂的纸证虽然发给,但不发给早晚餐营养品,只有等到月底才能领到一些,即使领得也只够三四天吃。

”这年12月20日,冼星海开始患病。

病中的冼星海虽然身体羸弱不堪,但从1945年1月27日开始至2月15日,仍然坚持完成了《中国狂想曲》的钢琴部分,充分表现祖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反对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这时,他“不仅肺部有结核,而且还有肝肿、腹膜炎和心脏病,每天在皇宫病院里要抽出好几立升的腹水。

他是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被人发觉把他送到莫斯科去的。

”当他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再次回到莫斯科时,共产国际组织早已在1943年解散了,中共也没有正式代表团常驻莫斯科。

加之,战事激烈,国际救济会也无力安排他的住宿。

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无路,就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找到了李立三。

李立三很愉快地把重病中的冼星海请到自己的家里住下。

战乱中的莫斯科,各种物资都实行配给制,食品供应相当奇缺自不用说,李立三在住房方面尤为困难。

因为,1939年11月4日李立三从苏联监狱中释放出来后,被停止了党籍,成为在莫斯科的无党籍游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