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指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
种姓制度根据个人的出生决定其社会地位和职业。
在这种制度下,印度社会被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贵族和祭司)、刹帝利(军人和统治者)、吠舍(商人和农民)和苏达拉(最低种姓)。
这种制度自古以来就极大地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
首先,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根据种姓制度,一个人的地位是由其出生所决定的,无论这个人的才能和能力如何,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剥夺了人们追求平等和公正的权利。
其次,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产生了阶级隔离。
不同的种姓被禁止与其他种姓交往,更不能婚配。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种姓之间的紧张关系,阻碍了社会的融合和统一。
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产生了固定的社会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这加大了印度社会的分裂,使不同种姓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
此外,种姓制度对于人们的职业选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种姓制度,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职业和社会角色。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因此他们只能从事宗教和教育相关的职业。
刹帝利主要从事军人和统治阶层的工作,吠舍从事商业和农业,而苏达拉被赋予了最低的种姓地位,只能从事卑微的工作,如清洁工和垃圾清理等。
这种职业划分导致了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分配,使贫穷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
最后,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产生了歧视和偏见。
对于处于更低种姓的人来说,他们常常受到其他种姓的欺凌和歧视。
他们被视为不洁和贱民,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尊严。
这种歧视和偏见导致了对于更低种姓人口的社会隔离和排斥,他们往往被迫生活在贫困和不人道的条件下。
综上所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对该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分裂和阶级隔离,对个人职业的选择造成了限制,也产生了歧视和偏见。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印度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法律和社会改革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指印度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将人们按照其出生阶级进行划分,并且规定了各种阶级之间的地位和权力的分配。
种姓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老印度,是基于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观念形成的。
种姓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阶层,被称为“吠舍”(贱民)、武士、牧民和婆罗门。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阶层,代表着精神和知识的权威,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并且只有他们能够担任印度教的祭司。
武士阶层则是统治者和军事精英,牧民阶层从事牧业和农业的工作,而吠舍则属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从事清道夫、革鱼人、手工艺人等低下职业。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使得不同种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严格限制和区分。
种姓制度规定了人们的婚姻对象、职业与职位的选择、社会互动方式等等。
而且,它也为不同种姓间的歧视和不公平奠定了基础。
贱民往往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被剥夺了教育和就业机会,遭受着各种形式的压迫和歧视。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使印度成为了一个世界上级别最高的国家之一。
然而,尽管印度的宪法禁止种姓制度的存在,并推动民主和社会平等的价值观,但是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
种姓观念仍然深植于印度社会,这使得对低种姓的人们仍然面临着压迫和不公平待遇。
在一些农村地区,种姓制度甚至导致了种姓间的暴力冲突。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种姓制度带来的问题,实施了不少的措施来保护低种姓的权益。
例如,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来提高贱民的社会地位,如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实施正向歧视政策等。
此外,印度政府也加大了对种姓歧视的打击力度,提出了严厉的法律来制止种姓间的暴力和迫害。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个复杂问题,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虽然印度政府和社会在改善种姓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根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措施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平等。
只有当每个印度人都能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待遇时,印度社会才能迈向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种姓制度是指印度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按照人们的出生,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并且限制他们在社会中的权益和地位。
这个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直到今日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种姓制度的历史、等级制度的组成以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时代,大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据传,种姓制度最初是为了便于社会职能的分工而建立的,根据人们的职业和角色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
最初的种姓分为四个主要等级,分别是婆罗门(负责宗教事务和学问)、刹帝利(负责统治和军事)、夏德拉(负责商业和农业)以及首陀罗(负责服务和手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变得复杂并扩大,形成了更多的细分等级。
种姓制度的核心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人们的出生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这些等级被称为“种姓”。
种姓主要有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贵族和宗教领袖)、刹帝利(统治者和军事),夏德拉(商人和农民)以及首陀罗(仆人和手工艺工人)。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及特定的社会地位。
种姓制度基于贞洁性原则,特别注重婚姻和血统的纯洁性,以确保等级的传承不被破坏。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平等。
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限制了他们的权益和机会。
高等种姓享有特权和权力,而低等种姓则被歧视和压迫。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根本分裂,增加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
其次,种姓制度对人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种姓的限制,人们的职业选择和社会流动性非常有限。
高等种姓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职业机会,而低等种姓则被限制在低效率的职业中。
这种限制导致了一些人才的浪费,并阻碍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种姓制度对性别平等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种姓制度中,女性的地位通常比男性低。
尤其是女性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受到更多的束缚和歧视。
种姓制度名词解释

种姓制度名词解释种姓制度(Caste system)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它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并且这个身份是通过出生而决定的。
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次大陆,尤其是印度教社会中,但也曾在其他地区存在过。
种姓制度源于印度古典文献《吠舍经》和《吠舍经补遗》(Rigveda and Rigveda Brahmanas)中的文字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时,这一制度就已经开始形成。
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varnas):婆罗门(Brahmin)、刹帝利(Kshatriya)、巴利(Vaishya)和苏德拉(Shudra)。
每个种姓中又包含了许多亚种姓(jatis),而且亚种姓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
婆罗门是最高种姓,他们被视为祭司和学者,负责宗教仪式和传承知识。
刹帝利种姓是军人和统治者,他们负责保护社会秩序和执行法律。
巴利种姓是商人和农民,他们从事贸易和农业活动。
苏德拉种姓是最低的种姓,他们被视为劳动阶层,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行业。
种姓制度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决定了个人的命运,种姓之间的交流和婚姻往往受到严格限制。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身份和职业往往是不可改变的,子女继承父母的种姓,而且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种姓制度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性,从而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之间的分化。
虽然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社会已经减弱,但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种姓意识仍然存在,并且在婚姻、职业选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影响。
尽管已经有了法律禁止对待种姓制度,但种姓歧视仍然存在于某些地区和社会中。
种姓制度的存在引发了许多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功能的平衡。
另一方面,批评者认为它导致了社会不公平和歧视,阻碍了社会进步和人权的发展。
总结来说,种姓制度是一种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制度,这种划分是通过出生而决定的,它对于个体的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和婚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种姓制度内容

种姓制度内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将印度人口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进行分层,由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亚、吠舍佈、善生以及陀罗。
这种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种姓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地位的世袭性,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他所属种姓决定的,不受个人努力和才能的影响。
高种姓享受特权且地位稳固,低种姓则生活在边缘化和被歧视的状态下。
这种制度使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愈发加剧,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是最高种姓,代表文化、知识和精神,他们拥有宗教权威和教育机会,享有特权和权力。
刹帝利亚居于次位,代表统治者和战士,负责国家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吠舍佈是第三种姓,主要从事商业和商业活动,他们负责贸易和商业交易。
善生是第四种姓,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务。
陀罗则是最底层的种姓,他们负责清洁和服务工作,常被视为边缘人群和贱民。
种姓制度还对婚姻和食物摄入产生了影响。
根据种姓制度,人们只能与同等或更低种姓的人结婚。
这一限制使得跨种姓婚姻几乎不可能,进一步强化了种姓的隔离和歧视。
食物方面,每个种姓都有特定的禁忌和规定,禁止与其他种姓分享食物或餐具。
这种区别对待加剧了种姓之间的隔膜和对立。
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种姓制度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和抵制。
在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后,种姓制度被正式废除,禁止歧视和剥削任何人。
然而,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于印度社会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种姓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已经在法律上被禁止,但根深蒂固的传统和观念使得种姓问题难以完全消除。
总的来说,种姓制度是印度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制度,将人群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进行分层。
它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种姓问题仍然在印度社会中存在,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然而,在社会进步和法律约束的推动下,种姓制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又称印度的“几万个种姓”,是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基于宗教信仰和职业划分,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称为“种姓”或“贱民”。
印度种姓制度主要分为四大种姓,即婆罗门(贵族)、刹帝利(军人)、吠舍(商人)、首陀罗(劳工),以及其他小种姓和“贱民”群体。
印度种姓制度是由印度教教义中的“吠多制(Varna)”演化而来,旨在为印度社会中的不同职业群体赋予社会地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固化,成为了一种不可动摇的等级体系。
尤其是贱民群体,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甚至受到歧视和压迫。
由于种姓身份的严格约束,印度的社会流动性极为有限,导致了人们难以从自己所属的种姓中解脱出来,想要提升地位和改变自己的职业很困难。
这也导致印度社会中极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在印度,贱民群体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很多贱民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被迫从事危险、有害甚至遭受歧视的职业。
他们经常被社会孤立,贫穷和疾病常常是他们的日常。
而且,由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过于复杂,许多人甚至无法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种姓,导致很多人也被迫沦为“贱民”。
虽然印度已经在独立后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废除种姓制度,但实际上,种姓制度依然在印度社会中存在。
尽管文化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年轻人的思想更加开放,但是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的深根却不易消除。
而且,在现代印度,种姓制度还给印度社会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贫富不均、就业歧视、教育机会不平等等等。
总的来说,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一道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制度,虽然在现代印度得到了限制,但影响依旧存在,并且依旧制约着印度社会的进步。
为了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和谐,印度政府和印度社会需要更加努力地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促进印度社会的发展。
印度种性制度

印度种性制度印度的种性制度源于宗教和社会传统,在该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印度的种性制度被称为“种姓制度”,根据人们的出身归属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即“种姓”。
这个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最高种姓)、刹帝利(军人和统治阶级)、吠舍和苏达拉(服务阶级)。
除了这些种姓,还存在着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人群,属于社会最底层。
这种性制度严重影响着印度社会的组织、经济和文化。
首先,种性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选择。
根据种姓制度,每个人在出生时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他们只能从事与宗教和学问相关的工作。
其他种姓则有各自的职业,如刹帝利被赋予了军人和统治阶级的职责,而吠舍主要是农民和商人。
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社会流动性,使得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其次,种性制度在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种姓制度,不同种姓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机会。
婆罗门经常被视为社会精英,享有特权和权力。
这导致了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财富的集中化,使得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更加明显。
而那些被剥夺了机会和权力的低种姓人们则往往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他们很难摆脱贫困和改善生活状况。
最后,种性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它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食物、语言和社交活动。
根据这个制度,婚姻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或相似的种姓之间。
这种限制了人们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助长了社会的封闭性。
此外,种性制度还导致种姓之间的社会隔离和歧视,不同种姓之间很少交错,使得社会交流和团结变得困难。
尽管印度的种性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但也有人认为它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种性制度为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有序的组织方式,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此外,它还促进了社会团队和社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然而,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趋势正在挑战和改变印度的种性制度。
种姓制度是什么

种姓制度是什么
种姓制度是指印度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分层制度。
该制度将人们按照出生的社会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种姓,这些种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关系和血统上的差异。
种姓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吠舍族定
居于印度次大陆的时期。
根据《吠舍吠经》的记载,吠舍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僧侣和学者)、刹帝利(士兵和统治者)、瓦舍(商人和农民)以及苏达拉(劳工和奴隶)。
这些种姓在社会中具有明确的身份和角色,互不混杂。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发展壮大,并加以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人们认为一个人的种姓是由其出生时的家庭背景和血统所决定的,不会改变,而且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种姓之间的婚姻、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种姓制度造成了印度社会的极度不平等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婆罗门种姓位于社会的顶层,享有特权和权力,他们垄断了宗教仪式、教育和学问,为自己创造了特殊的优势地位。
而苏达拉种姓的人则处于社会的最低端,承担着最低贱和肮脏的劳动工作。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加深了社会的分裂和矛盾,造成了社会不和谐。
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流动。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往往受到种姓的限制,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很难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虽然在现代印度已经废除了法律上对种姓制度的保护,但种姓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和人们的心中。
这使得印度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努力解决社会不平等和种姓歧视问题,以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教徒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集团是种姓。
而种姓制度(caste system)是印度及其他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也是社会制度和规范。
它主要存在于印度教里,虽说锡克教、伊斯兰教等是反对种姓制度的(这也是印度不同宗教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宗教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已被废除,然而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至今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就我个人两个月的旅行经历,大城市中种姓制度已经比较少见,至少表面上外人看不出来,但边远乡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
关于种姓制度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最常见的是雅利安入侵的社会历史解释。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雅利安人(aryans)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后,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著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verna(颜色或品质的意思)一词。
所以,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
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逐渐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众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
一般人民大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
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4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
分别是婆罗门 (brahmins,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罗惹尼亚(即刹帝利kshatriyas,武士和国家管理者)、吠舍(vaishyas,工商业者)和首陀罗 (shudras,工匠和奴隶)。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根据印度教《摩奴法典》规定,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如果违反规定, 就会受到处罚。
由于印度教重男轻女, 在婚姻制度上也对男子网开一面, 允许高种姓的男子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子为妻,这种情况称为“顺婚”, 虽不鼓励,但可以容忍。
而一个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被称为“逆婚”, 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被开除出种姓, 他们的子女沦为“贱民”, 在社会上永远抬不起头来。
贱民(dalit)也叫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实际上是上面四个种姓外的第五个等级,是无种姓(outcastes)的一种(还有另外一部分人自愿放弃自己的种姓,也会成为无种姓者),最受歧视,不光不能接触高级种姓的人,甚至要保持相当的距离。
他们通常只能从事打扫厕所,清理尸体,屠夫等职业。
贱民的****是复杂的,但主要来自两个类。
第一类是居住在雅利安社会圈外的落后部落。
第二类来自瓦尔纳社会的分化。
比如世代从事不净的职业,还有由于战乱、犯罪、通婚(逆婚)等原因离开或被开除种姓的人。
在恒河边上的烧尸台,我就遇见一个贱民,他以导游的身份给我各种讲解最后要我布施点柴火钱,我给了他50卢比又聊了会儿天。
从他口中得知,他的职业是世袭的,就是帮忙搬柴火烧尸体,一辈子都干这个。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但我没觉得他以此为耻或抱怨不满或流露出不甘心,反而感觉他很坦然做这个,认为这一切都很正常。
作为永不甘心的中国人,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他会甘心情愿吧?
这就要说到印度教宣扬的业报和轮回转生学说。
大概就是在灵魂不断转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是业力(即人的过去行为的总和)在伦理上的善恶属性——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不是学习/奋斗改变命运之类的普世价值。
所以,一个人在今世是高贵还是卑贱,都是他自己本人前世行为的结果,并且他现在进行的每一伦理行为又在不断影响来世。
如果今世的不幸者对自己的现世怨恨或反抗,只会加重自己的恶业,使来生更加悲催。
所以,大部分的印度教徒都释然的看待生活给予他的一切,不妄图去改变。
种姓制度自产生后不断分裂、衍化,每一个等级划分成许多更小的集团,称为亚种姓(sub-caste),又称迦提(jati)。
迦提的最初来历是根据职业的不同而出现,但后来,这个词汇不断扩大,许多根据信仰、语言、部族起源、地理位置等背景划分的群落部族公社等社会共同体都被纳入迦提的范围。
比如甘地(gandhi)这个姓氏就显示了他所属副种姓的意义,意思是蔬菜水
果商人,或者说菜贩。
上面是大部分人认可的说法,还有一种历史久远的宗教解释。
它****于婆罗门教古老的经典梨俱吠陀(rig veda),根据吠陀经,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梵天用口创造出了婆罗门(brahmans),用手创造出刹帝利(kshatrias),用大腿创造了吠舍(vaishias),用脚创造出首陀罗(sudras)。
梵天创造四个种姓的身体部位的高低和各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谐的。
不过这只是个传说,个人觉得前面的说法更靠谱。
在印度,种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影响着每个印度教徒和印度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政治制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在印度,种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位、地位、上升机会和障碍。
由此才有印度的“预留制度”——在公立学校学位、政府公务职位中,为低等种姓主要是贱民、部落预留一定的名额,确保弱势群体能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机会。
不同于印度教人生下来就被决定了身份的理论,伊斯兰教是反对宿命论的,佛教更是提倡众生平等。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有点像日本德川时代的世袭等级制度,也分为士农工商和贱民五个等级,可不同的是,日本可以改变自己的等级身份,而且不同等级间可以通婚。
这是日本等级制度下灵活的一点。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等级”观念,大家熟知的士农工商就是古人按照为社会贡献的大小来排列的。
“万般皆下
品,惟有读书高”,一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认为读书应拍第一位。
在过去农业为主的国家,“民以食为天”,自然地位就仅次于读书人。
手工艺人跟随之后,地位最低的商人其实也很好理解,经济文明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商业很难繁荣起来,一直到近现代商人的地位才逐渐被人认可,到现在21世纪的时候,在当今金钱至上的时代,商毋庸置疑排名第一。
知道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大概就能多多少少理解他们的幸福感了。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很主观的东西,是内心深处真实直观的感受。
由所处社会、环境、自身价值观等等所决定的,无关那些外在的东西。
但不能忽略物质的重要性,在物质积累到一定的量前,幸福感确实和拥有的金钱呈正相关,随着获得越来越多的名和利时幸福感却不再有所提升。
这也解释了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上广深幸福感指数反而最低。
年前绕着一圈回到伟大祖国温暖的家时,我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已经充满了那传说中叫幸福的东西。
至今,每每想到外面世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我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