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 开始过农耕生活的?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采集 狩猎
栽培农作物 和饲养动物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时间:
①约2万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②约1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北方栽培粟、黍;中 国是世界是最早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有石铲、石镰、石 斧等,这些属于新石器,半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
石磨及磨棒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人面鱼纹陶盆
鱼纹彩塑陶盆
半坡的彩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尖底瓶
鱼纹陶 盆
原始符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 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半坡出土的纺锤
骨锥
问题思考:
三 、
黄河





生 活
半坡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房屋样式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等 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猪、狗等家畜 彩陶、纺织、制衣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Biblioteka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下列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D ( )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
C.磨制石器
D.火的使用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农业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农业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早期农业
早期农业起源于人类定居下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
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从而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

最早的农业形
式包括采集和原始农耕,主要种植谷物和蔬菜。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5000年间,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生活。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培育和选育农作物,并发展了灌溉系统和农耕工具,提高了农
业生产力。

农业的商业化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农业逐渐商业化。

经济上富余的农产品开始流通和交易,农民成为农业生产者和商人。

在这个时期,农业的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

科技革命和现代农业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农业通过应用农业科技、机械化和化肥等手段,大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农业科技的应用包括基因改良、现代化灌溉、精细化施肥等,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现代农业也在朝着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可持续农业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虽然农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产业。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将继续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支持社会的发展。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食物供应
01
原始农业为村落提供了稳定和充足的食物供应,为居民提供了
基本的生活保障。
经济基础
02
农业为村落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村庄能够进行更复杂的经济
活动和交易。
社会结构
03
农业活动和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村落中社会结构的出现和演
变,如阶级、权力等。
村落对原始农业的反作用
提供劳动力
村落的形成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
灌溉与水利设施的修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修建灌溉系统和水利设 施,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稳定。
农具与耕作方法的改进
随着铁器等金属工具的出现,农具得到了改进,耕作方法也得到 了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原始农业的特点与影响
粗放式农业
原始农业采用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即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 工具进行耕种,产量相对较低。
依赖自然环境
原始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 的影响较大。
村落的形成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村落,以便于共同管 理水资源、保护农田、祭祀祖先等。
02
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 系
原始农业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01
02
03
气候
土壤
水源
原始农业通过种植适应气候条件 的作物,如耐旱、耐寒、抗风等 ,以适应自然环境。
03
村落的形成与演化
村落的形成
人类社会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游猎转向定居,形成了最早的 村落。
资源与环境适应
为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人们开始在特定的地方定居下来,形 成了早期的村落。
文化与宗教信仰

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五、总结与展望
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的食物需求问题,还为社会发展提 供了基础。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带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发展不仅要追 求产量和效率,更要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
在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人们逐渐发现狩猎和采集无法 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逐渐 形成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还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农业起源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自然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共同 促进了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2.家畜养殖:随着狩猎采集方式的逐渐减少,人们开始进行家畜养殖,如猪、 狗、牛、羊等。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肉食来源,还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提供了原料。
3.土地耕作: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人们开始采用犁耕等土地耕作技术,并对 土地进行松土、除草、施肥等管理措施。
四、现代农业的进展与问题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人力畜力 为主向机械化和自动化转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品种、产量 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 问题。
1.资源利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对土地、水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2.生态保护: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虽然提高了农产品 的产量,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3.农民收入:尽管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 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原始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始农业是指在人类农业发展过程中最初的阶段,人们通过简单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开始了农业生产的历史。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主要包括原始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等几个方面。

首先,原始农业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是一种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生物。

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的枯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种植和养殖的重要性。

从而,人类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最早的原始农业活动主要是依靠自然的力量,如雨水、太阳等,人们通过简单的种植和饲养来维持生计。

其次,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人类开始使用犁耕、施肥、灌溉等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还发明了种子选择、繁殖等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再次,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是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关系主要是以个体生产为主,人们通过劳作来维持生计。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加深,原始农业逐渐走向了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开始形成了土地所有、劳动分工、商品交换等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同时,原始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原始农业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愿我们在研究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农业的本质,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农业概论(第三章)

农业概论(第三章)

公元前9000年-8000年,在西亚的“新月形地带” (约旦和叙利亚的西部和北部),最早开始了原始农 业的发展期,公元前8000年-6000年,这个地带形成了 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公元前6000年5000年,这里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 公元前7000年-5000年,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开 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公元前50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出现灌溉农业。 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 正是种植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 ,并且因此促进了劳动的分工(种植、饲养、制陶、 打磨石器等)。在这种农业基础上,出现了古代文明 的若干中心。
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谷物,使新石器时期 的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当代考古学 家已在世界各地多处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证明人类的祖先是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定居生活 的,标志着人类文件史上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 蛮时代的开始。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在南纬 10°到北纬40°之间的地理气候条件大体相似 的几个地方,并且是各自独立地、自发地发展 了原始农业。由于驯化的动植物种类不同,特 别是后来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上的差异,使 这些地区发展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氏族所有制 原始农业的发 展阶段
野 蛮 时 期
定居或 游牧
部落联盟 奴隶开始出现 牧畜归氏族家庭 家长私有
高级阶段
开始使用铁器、畜 耕出现
向传统(古代)个体耕作开始代替 农业过渡 共同耕作
四、对原始农业的简单分析
基本特征:使用简陋的农具、采用刀耕火种 或火垦方式的耕作制度等。 原始农业技术是建立在原始的直接经验 基础上的技术。 原始的直接经验,是指缺乏广泛交流, 只是在个别原始部落内部产生和流传的有限 的粗浅经验,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十 分低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总结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总结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知识点1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1.发展过程的深入探索·早期萌芽:距今约2万年前,古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并管理野生植物,如采集果实、根茎,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增加产量。

·关键突破:距今约1万年前,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我国南北方几乎同时迈入农业革命的新纪元,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标志着原始农业的诞生。

2.卓越贡献的全球视野·世界之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还独立驯化了粟和黍,这些作物不仅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还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文明基石: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不仅解决了古代人类的温饱问题,更为后续的农业文明、城市兴起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居生活1.背景农业的稳定发展使得食物供应更加可靠,人们不再需要频繁迁徙以寻找食物,从而促成了定居生活的兴起。

2.生活状况的丰富细节·技术革新: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精美的陶器则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多种需求,如烹饪、储存等。

·家畜饲养:从狩猎到驯养,家畜(如猪、狗)的饲养不仅丰富了食物种类,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3.影响与意义生产力飞跃:定居生活和农业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提升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为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和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进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艺术等领域,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2 稻作农业的繁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时间地点与自然环境位于长江中下游的肥沃土地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稻作农业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2.建筑特色与技术创新·干栏式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木结构水井: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还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木工技术和对水资源的管理能力。

农耕的发展史

农耕的发展史

农耕的发展史一、原始农耕的起源1. 早期人类与食物采集•在农耕出现之前,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原始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食物资源,如野果、野菜、动物等。

例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四处迁徙,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植物的生长季节寻找食物。

这种生活方式非常不稳定,食物来源受季节、地域和气候的极大影响。

2. 农耕起源的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例如,一些谷物类植物如野生小麦、大麦等,它们的种子可以食用,而且如果将种子撒在合适的土地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长出新的植株。

气候的相对稳定也为农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农业生产。

二、古代农耕的发展1. 古代文明中的农耕•在古代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埃及人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起了以种植小麦、大麦等谷物为主的农业。

他们发明了灌溉系统,如利用水车将河水引到农田里。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

早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水稻种植的遗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铁犁的使用使得耕地更加深入和容易,牛耕则减轻了人力负担。

•在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的农耕也十分发达。

他们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并且在农业灌溉和作物轮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2. 农业技术的进步•灌溉技术:除了前面提到的埃及的水车,古代中国也有许多灌溉技术的创新。

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设施,有效地控制了岷江的水流,实现了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农具的改进:从最初的石制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农具的材质不断改进。

同时,农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如汉代的耧车,它是一种播种工具,可以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三、中世纪农耕的发展1. 欧洲中世纪的农耕•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

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

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编辑。

一.农业的发明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

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

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

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

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

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

(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

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

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

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

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种,使庄稼顺利生长。

而这些作业仅凭双手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具来进行。

于是就出现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锛,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

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

农业也就在当时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了。

但是,当时还不可能会对土地进行施肥,因此种植几年之后,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就将土地抛荒,另辟新地种植。

称之为抛荒制。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体上是属于这一阶段。

如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7300年),黄河中游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距今7000多年),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68年左右),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多年),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湖北省宜都枝城北遗址(均距今8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浙江省浦江县渠南村遗址(距今9700—8200年)、浙江省萧山跨湖桥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桐乡县罗家角遗址(距今7100年左右),等等。

在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铲、石耜、骨耜、木耒(痕迹)、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一整套农业工具,发现了炭化的粟、黍、稻(籽粒或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此外,还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或模型,说明原始农业已经脱离了火耕阶段。

特别是耒耜等翻土工具是典型的农具,而整地又是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一阶段的原始农业也被称为“耜耕农业”。

大约从距今6000多年开始,原始农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田的开辟,产量的提高,有了更多的粮食可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可以比较长久地在一个地方定居,村落规模逐渐扩大。

而人口的增加又迫使人们去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和饲养更多家畜,导致原始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农具的种类增加,石质农具通体磨光,制作得更加精致、实用,提高了劳动效率。

农田得到进一步整治,修整沟渠等排灌措施,对田里的庄稼加强保护管理(如铲锄杂草,驱赶糟蹋庄稼的野兽等)。

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遗址,都属于这一阶段。

考古学家不但在这些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木、石、骨、蚌质地的农具和数量众多的粮食作物遗存以及畜禽骨骼,更为难得的是发现了农田遗址。

如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和江苏省苏州市草鞋山遗址都发现了6000年前的水田遗址。

特别是草鞋山遗址的水田是由小块水池状的水田串联而成,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十几平方米,互相间有水口串联,并有水井、水塘、水沟等配套设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已日趋成熟。

同时也表明原始农业的耕作制度已由原始的抛荒制进步到熟荒耕作制,而南方则可能已是连续耕作制,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大约从5000多年前到4000多年前这段时间里,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达时期。

农具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

如石锄、石镢的普遍使用,石铲更为扁薄宽大,精工磨制,出现了有肩石铲、穿孔石铲、穿孔石刀,石镰的制作也较以前进步,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的出现和推广,晚期还出现了石犁,标志着生产力有显着的提高。

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

畜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饲养,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着下降。

水井的开凿并被使用到生活和生产上,给定居生活提供更大的方便,使人们可以向距离河流和泉水较远的地区扩展。

发达的原始农业不但可以养活较多的人口,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为社会积累了财富,而且为制陶等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也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处于这一阶段的考古学文化有: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等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已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大体格局。

二.作物的栽培农业的产生是以粮食作物的栽培为标志。

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说明黄河流域的先民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已经种植粟、黍、稷等旱作谷物,在5000年前已经种植小麦。

而长江流域的先民则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粟粟是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中国北方,一直是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它是从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的。

何时驯化,目前尚不清楚。

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炭化粟粒、粟壳或谷灰。

其中最早的为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沙窝李遗址,前者距今8000年左右,后者距今7000多年。

磁山遗址共发现了88个存有粮食的窖穴。

腐朽的粮食均堆积在窖穴的底部,十分疏松,出土时略为潮湿,颜色显绿,风干后成灰白色,大部分已成粉末状。

粉灰之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颗粒完整,外部形态圆隆饱满,直径约2毫米,与现代粟粒基本相同。

经灰象法鉴定证明是粟。

有些窖穴的底部粮食堆积中发现有完整到陶盂,可能是盛取粮食的容器。

有些窖穴在粮食堆积的底部整齐地摆放着猪、狗等家畜(骨架),可能是存放粮食时举行某种宗教仪式而放人的。

新郑沙窝李遗址也发现一片面积约o.8—1.5平方米比较密集的粟的碳化颗粒。

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粟的遗存。

这些粟粒有的是存放在窖穴里,厚达18厘米。

有的是放在陶瓮、陶罐或陶钵中。

其中有的可能是作为种子而保存的,也有的是放在坟墓里作为随葬品,可见粟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4800多年的粟粒,体积达1立方米多。

说明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后,粟也成为黄河下游的主要粮食了。

黍、稷黍稷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

黍稷本是同种作物,农学界一般将圆锥花序较密,主穗轴弯生,穗的分枝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子实黏性者称为黍;将圆锥花序较疏,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枝向四面散开,秆上无毛,子实不黏者称为稷。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公元前5850年的碳化黍粒,说明黍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也有近8000年,与粟一样古老。

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和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也都发现了距今5500年左右的黍壳。

在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里,还发现了堆积达1.8立方米的稷穗,是捆扎成束堆放在一起的,也可能是作为种子贮藏的,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

此外,在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黍稷遗存。

它们和粟一样都是当时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麦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较晚,目前只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麦的遗存,其中最早的是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小麦和大麦的碳化籽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