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第四章第一节
思修 第四章 讲稿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形成的主观条件。
因为当人们意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时,就产生了调节利益关系的自觉要求和意识,这就产生了道德观念。
所以道德的起源并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和自然本能,而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有一个关于道德起源的趣闻,同学们欣赏一下,看一看这个故事讲得有没有道理呢?【资料】猴子版的道德起源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5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4只猴子打了一顿。
因为其他4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
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5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4只猴子又打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资料点评】原先被关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和新放进来的猴子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猴子有了偷香蕉被打的经历之后,形成了偷香蕉违背规范的意识,才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自我意识的产生就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思修最新版课件第四章

思考
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 关系 ?一个人的世界道德有用吗? “狼孩”的事例从反面深刻地反映 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如果没有直立行走 和语言的形成,人类祖先就不可能实现 由猿到人的转变,而直立行走和语言的 形成 却又离不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所以狼孩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可能实现从猿到人 的转变!
个人 教育
社会 角度
立法
政府
个人
1.作为个体,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别人好坏,但 是我们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2.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与实际的行
动。我们应该集体反思集体倡导集体行动,将正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 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 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 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 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 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 然没有拿到香蕉。
京华时报:惩戒讹人老太护佑良知的种子
当年的南京彭宇案,就曾有人感叹“让社会 道德倒退30年”;此次惩戒达州老太,就是对以 往法律失灵进行的一次纠错,就是法治在传统文 明方面释放出的制度善意。期待以此为契机,能 通过法治手段让那些讹诈者都为自己的无良行径 支付沉重代价,而不是逍遥法外,或者简单道歉 了事。只有这样,法治才能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和 约束力,来传递更多惩恶扬善的价值能量,让人 们在公共生活中被更多善良的阳光普照,让施善 者安全、放心地伸出援手。
践行和弘 扬社会主 义道德 恪守公民基 本道德规范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 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

第二节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一)先进性
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人 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至今仍在不断地改 革、完善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作为人类社 会最为先进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今时代 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 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 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 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 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 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 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思修第四章讲义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本章教学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完整把握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现代社会的去道德化特征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追求自由与财富的过程中,在陌生人社会为我们提供了“隐身衣”的条件下,我们是否还需要道德,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们的道德传统,或者更精确地讲,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道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定义及本质1.“道德”的词源学考察2.关于“道德”的马克思主义定义3.道德的本质2.关于“道德”的马克思主义定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道德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对“道德”本质的界定: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这是从道德社会学的角度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的一种界定。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的阶级关系使得阶级社会的道德具有阶级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一)道德的功能指的是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它集中表现为是一种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思修第四章--课件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 ●切实把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 出的新要求。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
么人服务”的问题。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 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 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要求的统一 。
请看两个案
例,想想中西方
的文化差异,对
其中优劣,我们
应如何取舍?
案例之一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 一个面包的恩赐,二话不说, 两人
对半分着吃。
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 一个面包的恩赐,其中一个对另一
个说:“反正两个人分着吃都吃不
饱,不如我们打个赌,谁赢了谁就 享用这个面包”。
案例之二
积极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 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 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 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 西方历代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和本 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 、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 行的有益探讨,其中不乏超越时代 、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真知 灼见,为我国今天的道德建设和道 德修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2
3
注重整体利益、 国家利益和民族 利益,强调对社 会、民族、国家 的责任意识和奉 献精神 4
倡导言行一 致,强调恪 守诚信
推崇“仁爱原 则,追求人际 和谐” 5
追求精神境界, 把道德理想的实 现看做是一种高 层次的需要。
讲求谦敬礼 让,强调克 骄防矜
思修课第四章第一节

神启论
天赋论
(3) (4)
感觉欲望论
动物本能论
神启论
宗教神学
• 道德是上帝赋予的。
天赋论
•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 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
孟 子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感觉欲望论
旧唯物主义
达 尔 文
(二)道德的起源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1) 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
(2)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
历史前提:人的劳动
(二)道德的本质
•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97年,广州。 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 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 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 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 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 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 仅有六把。
• 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感觉欲望和自然情 感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 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 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就是 追求个人的利益与幸福,这是一 切道德的根源。
旧唯物主义
爱 尔 维 修
动物本能论
道德起源于人的“合群性” 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 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 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 道德不是人类所特有的,道 德是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的。
1996年,瑞士伯尔尼。 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 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 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 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 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思修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讲义

养 锤
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炼
道
3、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
德 品
力量。
质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
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15.12.2020
13
第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
四 章
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加
强
道
德
修
养
锤
炼
道
德
品
质
15.12.2020
14
第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
四
章
加
强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道
德
修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养
锤
炼
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道
德
品
质
15.12.2020
19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
儒家所推崇的“修齐治平”,去其封建性糟粕,在当前仍
四 章
有指导意义。
加
强
道
修身
德
平天下
道
5.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 的人际关系
德
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品
10.修身律己、保持节操
质
15.12.2020
21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第
四
章 加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 道 德 修 养 锤 炼 道 德 品 质
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
和奉献意识。
贾 谊 《 治 安 策 》
思修第四章课件

目的要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道德意识形成、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 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本章学习, 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大学生 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 良道德传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良道德传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养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 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
2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 道德作为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 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观条件) 其次,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观条件)。
教学内容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 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来维系的, 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来维系的,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 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教学内容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决定道德
第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 系的性质。 第二、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 则和主要规范。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 有阶级属性。 第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 化。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
学习内容
(一) 道德的含义
(二)
道德的起源
(三)
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起源
1、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四种观点:
(1) (2)
神启论
天赋论
(3) (4)
感觉欲望论
动物本能论
神启论
宗教神学
• 道德是上帝赋予的。
天赋论
•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 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
孟 子Βιβλιοθήκη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感觉欲望论
• 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感觉欲望和自然情 感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 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 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就是 追求个人的利益与幸福,这是一 切道德的根源。
(3)
历史前提:人的劳动
(二)道德的本质
•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97年,广州。 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 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 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 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 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 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 仅有六把。
旧唯物主义
爱 尔 维 修
动物本能论
道德起源于人的“合群性” 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 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 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 道德不是人类所特有的,道 德是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的。
旧唯物主义
达 尔 文
(二)道德的起源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1) 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
(2)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996年,瑞士伯尔尼。 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 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 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 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 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二)道德的本质
•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济决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