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
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标准

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是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方法,其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测试方法和设备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标准:
1. 压力-流量关系法:通过测量冠状动脉内的压力和流量,计算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正常情况下,冠脉血流储备分数应大于或等于
2.0。
2. 经胸超声心动图法:通过测量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和流量,计算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正常情况下,冠脉血流储备分数应大于或等于2.0。
3. 核磁共振成像法:通过测量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和流量,计算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正常情况下,冠脉血流储备分数应大于或等于2.0。
需要注意的是,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生理状况、测试方法和设备的精度等。
因此,在进行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时,应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测定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测定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或流量可以准确反映心肌获得的流量。
冠状动脉造影对直径狭窄<30%或狭窄≥80%的生理功能严重程度,即狭窄对相应区域心肌血流量的影响程度可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但对于直径狭窄30%~70%的生理功能严重程度评价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IVUS能更准确地评价血管直径和管腔截面积,但由于血管重构和微血管床的影响,正确评价狭窄生理功能的严重程度仍受到限制。
多普勒导丝可以测定冠脉内血流的速度,但由于大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微循环功能障碍均可以使冠脉内血流速度降低,故多普勒参数亦不能准确评价狭窄本身对心肌血流的影响程度。
冠脉内压力测定是另外一种间接评价冠脉内血流的方法,ACC/AHA2005年PCI指南中已经推荐将冠脉跨狭窄压力参数作为冠脉病变生理功能的评价措施。
一冠脉血流储备的理论基础(一)冠状动脉循环和调节1.冠状动脉血管临床解剖冠状动脉系统由直径及毫米的较大冠脉到直径400um的分支成树枝样的较小冠脉以及直径小于400um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正常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对血流并不产生明显的阻力,称为管道血管,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这种生理特征是测定冠脉血流的重要条件。
直径小于40um的动脉称为阻力血管,在生理或药物的作用下能够扩张,这对调节不同状态下的心肌血流量至关重要。
人类冠状动脉阻力血管可分为两部分:①直径100-400um的前小动脉,其张力受冠脉流量、扩张压力和肌源张力的控制,也受自主神经系统和内皮功能的调节;②直径小于100um的小动脉,主要受灌注压和心肌代谢的影响。
毛细血管床是由相互连接的直径约为5um的细小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扩张的性能,受其内压和邻近肌细胞的收缩状态的影响。
侧枝血管克江可将不同冠脉间的血管网连接起来。
这种未发展的侧枝血管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出生后在不同此刺激作用下可以逐渐发展。
心外膜冠脉狭窄时,侧枝血管开放,到心肌的侧枝血流量逐渐增加。
因此,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时,相应区域心肌的血流量包括狭窄冠脉的前向血流量和来自侧枝血管血流量的总和,即心肌的血流量与狭窄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不同。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并在围术期进行护理配合工作,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50例患者中,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值大于0.75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未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15例,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值小于等于0.75,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35例,手术过程顺利。
表现出不良反应患者12例,均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加以处理。
结论: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将成为指导血运重建的常规手段,能够推动整体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血流储备分数;冠状动脉介入术;护理配合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常见方法,通过导管放置在冠状动脉内,将药物或支架等介入器械置入,以扩张狭窄的血管,改善心脏供血,缓解冠心病症状。
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精细的护理操作,才能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是一种可以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狭窄血管的血流储备能力,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血流储备分数测定需要引导导丝放置在狭窄血管内,通过测量最大血流速度和压力梯度,计算出血流储备分数值。
根据临床研究,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可以有效地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不必要性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护士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需要负责患者的全程护理和手术过程中的协助工作。
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中,护士需要紧密配合医生,协助导丝放置和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一)患者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20例,最大的患者年龄为75岁,最小的年龄为4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定。
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

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两种常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的工具。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两种工具及其在治疗临界病变中的作用。
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血液流动压力梯度的测量,用于确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狭窄是否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手术。
通过在导管术中,在心脏内部测量舒张末压和最大流量的比值,可以评估血液在冠状动脉内的流动情况。
FFR的结果小于0.8通常意味着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手术,而大于0.8则意味着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FFR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已在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并被用于指导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决策。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内部的高清影像,用于评估血管内膜的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OCT可以显示动脉壁的厚度、斑块的组成、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斑块与血管壁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非常有价值。
基于OCT的影像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例如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手术或药物治疗。
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可以起到互补和协同的作用。
FFR可以直接测量血液在冠状动脉内的流动情况,可以提供决策性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而OCT则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策略。
临床实践中,通常先进行FFR测试,以确定血运是否需要重建手术。
如果FFR结果小于0.8,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在手术前,可以使用OCT来对狭窄部位进行更详细的评估,确定手术的范围和方式。
OCT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血管内部的细节,并帮助确定血运重建手术的切口和末稍支架的位置。
总之,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两种常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的工具。
FFR可以评估血液在冠状动脉内的流动情况,帮助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OCT则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影像,用于评估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指导手术治疗的决策。
冠脉血流储备和血流储备分数

冠脉血流储备和血流储备分数长期以来冠脉造影一直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中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也是决定是否进行血运重建的主要标准。
但冠脉造影不能提供血管管壁的信息,也无法准确界定狭窄的功能意义。
因此,冠状动脉功能评价在冠心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发受到了重视。
目前临床应用的冠脉功能评价技术有两种,即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 和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 FFR)。
冠脉血流担负着为心肌供氧的任务。
当氧需增加或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和药物作用下,冠状动脉会发生扩张,冠脉血流从静息状态增加到充血状态。
这种冠脉血流增加的能力被称作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
冠状动脉血流的阻力来源于三个部分:心外膜血管(R1)、小动脉(R2)以及心肌内毛细血管(R3)。
当冠脉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时,R1可以忽略不计。
直径在400μm以上动脉产生的阻力很小。
冠脉阻力的调节主要来源于直径400μm以下的小动脉(R2)。
正常情况下,冠脉血流可以增加3倍以上。
在压力和氧需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冠脉可以通过自我调节(autoregulation)使基础血流保持稳定状态。
在一定的生理性压力范围内,灌注压可以变化,但冠脉血流保持不变。
当心外膜冠脉存在着限制血流的病变时,远端的微血管扩张以维持静息状态下的基础血流。
当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使冠脉储备和自我调节丧失,因而导致了静息状态下冠脉血流的降低。
此外,左室肥厚、心肌缺血和糖尿病等可以影响到微循环R3阻力,即便冠脉心外膜血管没有狭窄,也使冠脉储备降低。
因此,CFR受心外膜冠脉狭窄程度和微循环功能的双重影响。
正常的冠状动脉灌注压等于主动脉压和左室舒张压或中心静脉压的差值。
在狭窄的冠脉中,血流通过狭窄时由于摩擦力、血流分流、湍流、涡流等造成能量损失以及压力衰减。
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研究报告

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研究报告一、引言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不断增加,CFR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评估,并分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定义和意义1. CFR的定义和测量方法CFR是指在最大扩张和静息状态下冠脉血流速度的比值,通常通过导丝测量和药物干预的方式进行测量。
它是评估心脏微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冠状动脉供血功能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键参数。
2. CFR的生理和临床意义CFR反映了心脏微循环对代谢需求的调节能力,是心脏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
通过对CFR的测量,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冠脉供血功能,指导临床治疗和决策,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三、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研究现状1. CFR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CFR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心脏影像学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FR的测量方法和应用领域也得到了不断拓展和完善。
目前,CFR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2. CFR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CFR已经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密切相关,通过CFR的测量,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风险,为个体化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四、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诊断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价值CFR的测量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潜在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指导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CFR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和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和管理,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五、对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认为导丝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工具。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的技巧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的技巧张永珍【摘要】Coronary pressure measurement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tool to assist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 to make accurate clinical decisions.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 is a simple, fast, and safe method to achieve func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n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FFR program in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is simple, and the staff can be trained within a few cases. 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practical set up of FFR in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and also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pitfalls in the measurement of FFR.%冠状动脉压力测定是辅助心脏介入医师做出正确临床决定最具有前景的方法,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可在心导管室获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功能学信息,操作简单、快捷、安全;FFR项目易于实施,只需在数个病变进行短期的培训.本文主要介绍FFR的操作技巧,并对FFR测定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加以讨论.【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11)003【总页数】3页(P235-237)【关键词】冠状动脉压力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操作技巧【作者】张永珍【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随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FR)研究和应用的进展, 功能指导血运重建的时代已经到来。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测定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测定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或流量可以准确反映心肌获得的流量。
冠状动脉造影对直径狭窄<30%或狭窄≥80%的生理功能严重程度,即狭窄对相应区域心肌血流量的影响程度可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但对于直径狭窄30%~70%的生理功能严重程度评价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IVUS能更准确地评价血管直径和管腔截面积,但由于血管重构和微血管床的影响,正确评价狭窄生理功能的严重程度仍受到限制。
多普勒导丝可以测定冠脉内血流的速度,但由于大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微循环功能障碍均可以使冠脉内血流速度降低,故多普勒参数亦不能准确评价狭窄本身对心肌血流的影响程度。
冠脉内压力测定是另外一种间接评价冠脉内血流的方法,ACC/AHA2005年PCI指南中已经推荐将冠脉跨狭窄压力参数作为冠脉病变生理功能的评价措施。
一冠脉血流储备的理论基础(一)冠状动脉循环和调节1.冠状动脉血管临床解剖冠状动脉系统由直径及毫米的较大冠脉到直径400um的分支成树枝样的较小冠脉以及直径小于400um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正常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对血流并不产生明显的阻力,称为管道血管,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这种生理特征是测定冠脉血流的重要条件。
直径小于40um的动脉称为阻力血管,在生理或药物的作用下能够扩张,这对调节不同状态下的心肌血流量至关重要。
人类冠状动脉阻力血管可分为两部分:①直径100-400um的前小动脉,其张力受冠脉流量、扩张压力和肌源张力的控制,也受自主神经系统和内皮功能的调节;②直径小于100um的小动脉,主要受灌注压和心肌代谢的影响。
毛细血管床是由相互连接的直径约为5um的细小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扩张的性能,受其内压和邻近肌细胞的收缩状态的影响。
侧枝血管克江可将不同冠脉间的血管网连接起来。
这种未发展的侧枝血管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出生后在不同此刺激作用下可以逐渐发展。
心外膜冠脉狭窄时,侧枝血管开放,到心肌的侧枝血流量逐渐增加。
因此,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时,相应区域心肌的血流量包括狭窄冠脉的前向血流量和来自侧枝血管血流量的总和,即心肌的血流量与狭窄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FR---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在冠心病介入领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被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金标准”。
然而当我们遇到一些临界病变、多支血管病变以及分叉病变等复杂情况时,治疗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已不能满足临床对狭窄性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评价的需要。
我们需要一种检测手段,可以在手术中评价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关系,使支架植入更加科学合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减少患者的医疗支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对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基本原理、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1995年,Pijls等首次提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概念。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为狭窄冠脉支配区域心肌最大血流量与理论上同一支冠脉无狭窄时处心肌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的比值。
临床上利用特殊的压力导丝精确测定冠脉内某一段的血压和流量,以评估冠脉血流的功能性评价指标。
FFR简化后的公式为FFR=Pd/Pa,它利用精确测定的冠脉狭窄前后的冠脉血压,两者的比值即为FFR。
因此,FFR是一个0~1的分数。
FFR理论正常值为1.0,当FFR<0.8是其定义心肌缺血的界值,提示该病变具有临床干预意义。
若FFR>0.8则提示该病变不引起明显心肌缺血,则无需介入干预,因此对于冠心病支架植入的患者来说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合理。
FFR不受血流动力学因素(如血压、心率以及心肌收缩力等)的影响,可以用于多支血管病变且重复性较好,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临床上FFR应用的适应症有:
1.临界病变的评价
由于冠脉造影检查本身的局限,无法对临界病变进行更为有效地评估。
研究显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查与无创缺血评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对于临界病变,冠脉血流储备分数优于包括运动平板实验、负荷心肌核素检查以及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在内的无创评价。
2009年ACC/AHA/SACI PCI指南更新中建议,对于临界病变,FFR可以替代无创性功能检查在心导管室快速指导决定治疗策略。
2.多支血管病变的策略选择
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策略的制定往往为经验性,而FFR测定理论上可以更好的进行功能评价,以作出合理的策略选择。
FAME研究是目前唯一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通过对1000多例共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造影指导组和FFR指导组。
仅对FFR≤0.8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
与造影指导组相比,FFR指导组不仅在支架数量、对比剂用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方面有优势,同时也减少了长期主要MACE、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进一步支持了FFR在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策略选择中重要的临床意义。
3.左主干病变的评价
左主干病变由于其解剖位置的重要性,对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往往非常慎重。
由于冠脉造影技术本身的局限,往往无法准确评估狭窄程度及其对心肌血供的影尽管IVUS等有创影像技术可以更为准确的评估狭窄程度和斑块负荷,但仍不能明确其功能学意义,因此FFR 可能在左主干病变的评价中提供更多的信息。
多项临床研究提示,左主干病变中以FFR为指导的策略选择是安全有效的。
Hamilos等对213名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FFR指导下的策略选择,对FFR≥0.8的患者(n=138)进行药物治疗,而FFR<0.8的患者(n=75)进行CABG治疗,平均随访5年,5年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4.心肌梗死
由于心肌梗死后正常心肌组织被瘢痕组织代替,梗死相关血管所供应的功能性心肌的数量较前减少。
但在临床上尽管冠脉存在明显病变,但是有的侧枝循环的存在使相关微血管的功能可能不受影响,因此对于非梗死相关血管的治疗策略仍可以应用FFR进行评估。
5.分叉病变
在分叉病变中,由于主支和边支的重叠、支架丝覆盖及立体投影等因素,边支开口病变在冠脉造影中评价非常困难。
同时,关于FFR指导分叉病变PCI治疗的临床研究也非常有限。
Koo等对主支支架植入术后边支受累的患者进行FFR检查,仅对FFR<0.75的患者进行对吻球囊扩张,随访6个月后重复行FFR检查,其中95%的病变的FFR>0.75。
6.CABG静脉桥通畅性预测
对于需进行CABG治疗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有研究证实,FFR可以预测桥血管的远期通畅性。
Botman等对450支冠脉血流储备分数>0.8的血管接受大隐静脉搭桥移植术的患者进行了1年的随访发现,桥血管闭塞率高达25%。
目前推测,明显的竞争血流是桥血管提前闭塞的可能机制。
7.PCI术后预后的评价:
对于支架植入术后的评估,冠脉造影显示支架膨胀良好的患者中,约有40-70%的患者经IVUS证实存在支架膨胀不全。
而作为支架植入术后评价的金标准,IVUS与FF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总之,冠脉血流储备分数作为冠脉血流功能学检查,可以有效地评估冠脉病变的意义,并帮助我们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策略。
目前的循证证据也肯定了FFR在处理冠脉病变中的地位。
FFR操作并不复杂,且FFR导丝几乎可以当作普通的冠脉介入导丝使用,因此并不会在PCI中额外增加过多的手术时间和难度。
可以相信,FFR在今后都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王曙光)
FFR检测仪
专用导丝
测压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