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鞭毛染色和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鞭毛的实验报告

鞭毛的实验报告

1. 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法。

2. 观察鞭毛的形态和分布。

3. 了解鞭毛在细菌运动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鞭毛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细胞器,由鞭毛蛋白组成,具有运动功能。

鞭毛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通过染色剂将鞭毛染色,使其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本实验采用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和分布,并探讨其与细菌运动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1. 细菌培养物: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葡萄球菌等。

2. 染色剂:鞭毛染色液(如革兰氏染液、卡红染液等)。

3.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取适量细菌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

2. 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无菌镊子轻轻涂布均匀。

3. 待菌膜干燥后,用酒精灯轻微加热固定。

4. 将载玻片浸入鞭毛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为10-15分钟。

5. 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6. 将载玻片浸入盐酸酒精溶液中,脱色时间为1-2分钟。

7. 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脱色液。

8. 将载玻片浸入复染液(如复红染液)中,复染时间为1-2分钟。

9. 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复染液。

10. 将载玻片用吸水纸吸干,盖上盖玻片。

11. 在显微镜下观察鞭毛的形态和分布。

1. 大肠杆菌:观察到细菌具有明显的鞭毛,鞭毛呈细长状,着生于菌体一端。

2. 枯草杆菌:观察到细菌具有鞭毛,鞭毛呈细长状,着生于菌体两端。

3. 葡萄球菌:观察到细菌无鞭毛。

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均具有鞭毛,且鞭毛形态和分布不同。

这表明鞭毛在细菌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2. 葡萄球菌无鞭毛,这可能是其运动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3. 鞭毛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能够清晰观察到鞭毛的形态和分布,为研究细菌的运动和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鞭毛染色法观察了细菌鞭毛的形态和分布,了解了鞭毛在细菌运动中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鞭毛染色法的操作步骤,提高了实验技能。

实验七 细菌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半固体穿刺法)

实验七 细菌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半固体穿刺法)

观察和判断细菌鞭毛的方法
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 根据培养特征判断:半固体穿刺、菌落(菌苔)形态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呈扩散性生长)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特殊的鞭毛染色 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使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 变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五、注意事项
1、穿刺接种时针及穿刺过程要直。 2、用于鞭毛染色的菌活力要强,操作时 动作要柔和,因为鞭毛易脱落。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六、视频
细菌鞭毛染色法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七、作业与讨论
1、绘图表示所观察到的细菌菌体及鞭毛形 态。 2、简述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鞭毛染色应 掌握哪些环节?注意些什么问题? 3、记录观察到的细菌运动性结果(下次补 记)。 4、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问题与建议
对实验内容不明确
多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实验指导
启发式教学(荚膜/芽孢染色为例)
鼓励交流与分享(成功/失败) 按要求准确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实验七、细菌鞭毛染色和运 动性观察(半固体 穿刺法)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二)银染法
1、菌悬液的制备。沿试管壁流入直至快接近培养基 斜面的顶部,静置10min,同时可双手搓动试管。 2、制片:用移液枪取约100ul菌液于载玻片的一端, 顺着倾斜的玻片流下,自然干燥。 3、染色:滴加过滤的染液A覆盖8分钟,用B液冲 洗去A液,再用B液覆盖染色,缓缓加热至冒气, 维持约0.5秒(加热时注意勿使出现干涸面) 在菌体 多的部位可见深褐色至黑色(共约2分钟) ,停止加热, 用水冲净,干后镜检。 4、镜检,菌体及鞭毛为深褐色到黑色。

3鞭毛染色和蓝细菌

3鞭毛染色和蓝细菌

(一)细菌的鞭毛染色 (枯草芽胞杆菌 ) 1、于一洁净载玻片上等分三个区域(用专用载玻片)。 2、在载玻片一端滴1滴菌悬液,倾斜载玻片,使菌悬液缓慢从一端流至另一端。 3、空气中自然干燥。 4、加染色液于第一区,3分钟后再加染色液于第二区,依次类推。 5、载玻片平置,加蒸馏水充盈,然后用洗瓶小心洗去染料,自然干燥。 镜检(100X) (二)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枯草芽胞杆菌 ) 直接制备枯草芽胞杆菌水浸片加盖玻片观察, 10X,40X(注意镜检时适当 缩小光圈或降低聚光器) (三)蓝细菌形态观察 制备水浸片:于一洁净载玻片上滴加蒸馏水1滴,取红萍少许,加盖玻片压 片。镜检10X,40X(光线适当减弱,注意异形胞的形态)。 四、作业 : 1、绘制鞭毛形态图 (100X); 2、绘制蓝细菌( 40x)形态图
鞭毛
Bt三 细菌的鞭毛染色、运动性观察和蓝细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内容与菌种 1、细菌的鞭毛染色: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2、细菌的运动性观察: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 3、蓝细菌形态观察: 满江红鱼腥蓝细菌(Anabaena azollae)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步骤 :

实验七 细菌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半固体穿刺法)

实验七 细菌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半固体穿刺法)

精品课件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问题与建议
对实验内容不明确 多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实验指导 启发式教学(荚膜/芽孢染色为例) 鼓励交流与分享(成功/失败) 按要求准确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精品课件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实验七、细菌鞭毛染色和运 动性观察(半固体 穿刺法)
精品课件
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
精品课件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了解细菌鞭毛染色的应用
鞭毛的有无和着生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单端鞭毛 端生丛毛
两端生鞭毛 精品课周件 生鞭毛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连续活
精品课件
实验七、细菌的鞭毛染色和运动性观察
(二)银染法
1、菌悬液的制备。沿试管壁流入直至快接近培养基 斜面的顶部,静置10min,同时可双手搓动试管。 2、制片:用移液枪取约100ul菌液于载玻片的一端, 顺着倾斜的玻片流下,自然干燥。 3、染色:滴加过滤的染液A覆盖8分钟,用B液冲 洗去A液,再用B液覆盖染色,缓缓加热至冒气, 维持约0.5秒(加热时注意勿使出现干涸面) 在菌体 多的部位可见深褐色至黑色(共约2分钟) ,停止加 热,用水冲净,干后镜检。 4、镜检,菌体及鞭毛为深褐色到黑色。
化3-4代,每10-12小时接种一次),金黄色葡萄
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2、材料与试剂:载玻片(非常洁净)等 清洗酸泡水洗蒸溜水泡酒精泡
染液A(单宁酸,FeCl3,福尔马林, NaOH)
染液B(AgNO3) 3、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0.5%琼脂)

细菌鞭毛染色及运动性鉴定

细菌鞭毛染色及运动性鉴定

细菌鞭毛染色及运动性鉴定摘要:用稀释美蓝对菌体进行染色后在油镜下对菌体的运动性进行观察、鉴定和描述。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用硝酸银染液A液B液对菌体的鞭毛进行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菌体鞭毛的形态特征和着生部位进行观察。

关键词硝酸银染色法压滴法微生物制片镜检前言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不同的细菌其鞭毛的粗细、长短、着生部位不同,是微生物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

除了少数细菌的鞭毛能够较轻易的观察出来外,一般其他的细菌由于鞭毛微小且透明,一般不能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故要用光学显微镜对细菌的鞭毛进行观察时,要对细菌的鞭毛进行染色处理使鞭毛直径加粗并与背景色形成对比。

通过硝酸银法对细菌鞭毛进行染色观察,能区分细菌的类型,对细菌的结构进行初步了解,在细菌的分类及鉴定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标准菌株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1.1.2溶液和试剂蒸馏水 95%乙醇香柏油 0.01%美蓝硝酸银染液A液B液1.1.3仪器及其他用品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光学显微镜胶头滴管酒精灯接种环1.2方法1.2.1压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1)涂片1.将载玻片用自然水洗干净后,用纸吸除多余水分。

2.在载玻片滴取半滴蒸馏水到载玻片上。

3.在酒精灯形成的无菌区域内用接种环在铜绿假单胞菌的琼脂斜面上小心地(防止因动作过大而使鞭毛从菌体上脱落)挑取适量的菌苔。

4.将沾有菌苔的接种环置于载玻片中的滴有蒸馏水的区域进行涂抹,使菌悬浮在蒸馏水中。

2)染色在涂有菌体的部分滴加一滴稀释美蓝使其覆盖整个悬浮液。

3)盖盖玻片1.用镊子取出一片盖玻片并将盖玻片放在菌体悬浮液的左侧使盖玻片恰好与悬浮液相接触。

2.将盖玻片用镊子轻轻向左侧移动同时慢慢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片中)。

4)快速镜检在观察时应先用高倍镜观察,看不清楚时再用低倍镜观察。

在观察时应采用暗视野,并要以较快的速度对菌体进行观察以免菌体过早死亡。

主要介绍油镜的使用方法:1.将染色好的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的载物台上,将对准载物台油镜,调节粗调将载物台合适的高度。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目的实验原理A.细菌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B.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实验内容(一)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二)细菌鞭毛染色实验结果参考文献报告编写人:张行润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200900140177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摘要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茵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细,其直径通常为0 . 01 ~0.02um ,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查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细菌形态学观察包括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压滴法属于最常用的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运动性。

关键词鞭毛(flagellum)细菌(bacteria)鞭毛染色法(flagellum staining)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压滴法(Pressure drop method)前言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n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但是由于设备限制,我们希望能够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就能够看见细菌鞭毛。

于是,便产生了鞭毛染色法。

1958年Rhodes根据Fontana的螺旋体改良镀银染色法,建立了一种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

试剂分为媒染剂和银染剂。

但是试剂的稳定性低,容易变质。

2002年谷海瀛发明了一种新的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

该法将媒染剂分为A、B两种。

A液为酸化FeCl3溶液,B液为15%单宁酸,含甲醛1 ml,用时A、B液等量混合,轻微加热,染片40s,再用银染液涂片加热至微冒蒸汽,染色10 s。

这种方法不仅染色效果好,而且解决了试剂稳定性差的问题,此种试剂常温下至少可保存1年。

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 运动性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 形态特征; 2.学习用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nm,只有用电子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 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方法很多,但 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 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 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三、实验器材
1. 菌种:培养12-16h小时的普通变形杆菌。 2. 标本片:周鞭毛(伤寒杆菌) 3. 试剂:硝酸银鞭毛染色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香柏油、二甲苯。 4. 器材:凹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擦镜纸、吸 水纸、接种环,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一)鞭毛染色 硝酸银染色法:
1.清洗玻片:选择光滑无裂痕的玻片,最好选用 新的。然后将玻片置洗衣粉过滤液中 (洗衣粉煮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 煮沸20min。取出稍冷后用自来水冲洗、晾 干,再放入浓洗液中浸泡5—6天,使用前取出 玻片,用自来水冲去残酸,再用蒸馏水洗。将 水沥干后,放入95%乙醇中脱水。
下周实验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及个体形态观察
本次实验课结束
请确保油镜头擦拭干净! 请第三组同学留下值日
注意事项





①取菌要取菌落边缘的幼龄菌体。 ②取菌后的接种环在载片上的蒸馏水中轻轻沾几下即可, 不要用力太猛,更不能用接种环大幅度涂开;否则鞭毛 易脱落,造成染色失败。 ③鞭毛染色的玻片只能自然干燥,不能用热风吹干,不 能热固定,这是由于加热后菌体易变形,鞭毛易脱落, 影响观察。 ④A、 B染液染完后用蒸馏水(自来水效果差)冲洗时 一定要充分,背景很脏,鞭毛不易被观察到,影响实验 效果。 ⑤加B染液后,将玻片稍加热(但不能太热,更不能沸 腾或蒸干)使其微冒蒸汽,染色效果较不加热为好。 染色用玻片干净无油污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先决条件。

细菌鞭毛变异实验报告

细菌鞭毛变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鞭毛的观察方法。

2. 了解细菌鞭毛变异的现象及原因。

3. 探讨不同因素对细菌鞭毛变异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由鞭毛蛋白、基体和构型鞘三部分组成。

鞭毛蛋白是鞭毛的主要成分,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

细菌鞭毛变异是指细菌鞭毛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变形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等。

2.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石炭酸琼脂等。

3. 实验工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酒精灯、火焰、消毒液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菌培养:将实验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37℃恒温培养18小时。

2. 鞭毛染色:取培养好的实验菌株,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后用鞭毛染色剂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3. 鞭毛变异观察:观察不同菌株的鞭毛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4. 石炭酸处理:将实验菌株接种于石炭酸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鞭毛变异现象。

5. 无石炭酸培养基恢复实验:将石炭酸处理的实验菌株接种于不含石炭酸的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鞭毛恢复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鞭毛观察结果(1)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具有明显的鞭毛,呈单鞭毛状,运动速度较快。

(2)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具有明显的鞭毛,呈单鞭毛状,运动速度较快。

(3)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鞭毛,呈单鞭毛状,运动速度较快。

2. 鞭毛变异观察结果(1)变形杆菌在石炭酸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后,鞭毛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菌株鞭毛完全消失。

(2)霍乱弧菌在石炭酸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后,鞭毛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菌株鞭毛完全消失。

(3)大肠杆菌在石炭酸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后,鞭毛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菌株鞭毛完全消失。

3. 无石炭酸培养基恢复实验结果将石炭酸处理的实验菌株接种于不含石炭酸的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4小时后,部分菌株的鞭毛数量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水平。

六、实验结论1. 细菌鞭毛变异现象确实存在,石炭酸可以引起细菌鞭毛的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鞭毛染色和形态观察
胡雪芳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鞭毛染色方法,观察鞭毛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和无菌操作技术。

3.观察细菌的运动特征。

【实验原理】
1.鞭毛
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

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

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细菌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但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

2.鞭毛的分类
通常根据鞭毛的位置可以
将鞭毛分为两大类:端生鞭
毛和周生鞭毛,端生鞭毛又
可以细分为端生单鞭毛,单
端丛生鞭毛和两端丛生图1.鞭毛的种类鞭毛。

形态如图1所示。

A端生单鞭毛,B单端丛生鞭毛,C两端丛生鞭毛,D周生鞭毛。

3.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丹宁酸或明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

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悬滴法或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菌是否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

悬滴法就是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周边涂上凡士林,然后将它倒盖在有凹槽的载玻片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压滴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材料】
1.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

每个人做三个菌株,为2+X模式,即2为必须做的两个菌株:选择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单极毛代表,大肠杆菌作为周生极毛代表。

X为枯草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环状芽孢杆菌,4者任选一个,均为周生鞭毛的代表。

2.染色液和试剂
硝酸银染液、0.01%美蓝水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3.其他
普通光学显微镜、吸水纸、擦镜纸、滤纸、载玻片、酒精灯、接种环、木夹、记号笔、镊子等。

【实验步骤】
硝酸银染色法
1.清洗玻片
选择光滑无裂痕的玻片,置洗衣粉过滤液中(洗衣粉煮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煮沸20min。

取出用清水冲洗,沥干水后,置95%乙醇中浸泡,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酒精。

2.菌液的制备
方法一:
菌龄较老的细菌容易失落鞭毛,所以在染色前应将待染细菌战新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斜面上连续移接3-5代,以增强细菌的运动力。

最后一代菌种放恒温箱培养12-16h。

然后,用接种环挑取斜面与冷凝水交接处的菌液数环,移至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使菌液呈轻度混浊。

将该试管放在37℃恒温箱中静置10min,让幼龄菌的鞭毛松展开。

方法二:
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反复活化5-7代,在0.6%琼脂的牛肉膏蛋白胨半固体培养基上37℃、14-16小时培养物。

滴加1-2mL无菌水至培养平板上,轻轻摇动,制备成轻度混浊菌悬液,转移到1.5mL 离心管中(将该管放在37℃恒温箱中静置10min,让幼龄菌的鞭毛松展开。

3.制片
用镊子取一95%酒精浸泡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使其干燥,待其冷却后,用记号笔做好标记。

然后取一滴菌液,滴在载玻片一端,微微倾斜载玻片,使菌液流向另一端,接着用滤纸片吸去多余悬液,将涂片放空气中自然干燥。

4.制片
首先滴加硝酸银鞭毛染液A覆盖涂片3-5min,到时间后,用蒸馏水细流水冲洗,将染液A冲洗干净,再用染液B冲洗残水,然后用染液B覆盖菌面数秒至1min,至菌面呈现褐色,立即用蒸馏水冲洗,然后自然干燥。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最后用油镜观察。

记录观察到的细菌鞭毛特征和形态,并绘图。

压滴法
1.制备菌液
从幼龄菌斜面上,挑数环菌放在装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成轻度混浊的菌悬液。

2.加美蓝水溶液
取2-3环稀释菌液于洁净载玻片中央,再加入1环0.01%美蓝水溶液,混匀。

3.盖盖玻片
用镊子夹一洁净的盖玻片,先使其一端接触菌液,然后慢慢地放下盖玻片,防止产生气泡。

4.镜检
将光线适当调暗,先用抵北京找到观察部位,再用高倍镜观察。

要区分细菌鞭毛运动和布朗运动,后者只是在原处左右摆动,细菌细胞间有明显位移者,才能判定为有运动性。

【实验结果】
1.硝酸银染色法
经鞭毛染色的有鞭毛细菌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浅褐色且通常呈波浪形。

具体形态见附图。

有鞭毛细菌可作直线、波浪式或翻滚运动,两个细菌之间出现明显的位移而与布朗运动或随水流相区别。

【分析与讨论】
注意事项:
1.该实验中,微生物的培养技术比较特殊,需要反复转接活化,半
固体培养增加活动力。

2.该实验中,制片技术与以往实验也有所不同。

该实验使用的载玻
片需要进行特殊处理:选择光滑无裂痕的玻片,置洗衣粉过滤液中(洗衣粉煮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煮沸20min。

取出用清水冲洗,沥干水后,置95%乙醇中浸泡,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酒精。

目的是洁净。

另外,在涂片方法上也需要注意:一是滴加菌液后,微微倾斜载玻片,使菌液自动流下,不进行涂抹;
二是涂片之后使其自然干燥,不加热;三是没有加热固定的步骤,目的是保护鞭毛不受损伤。

3.鞭毛染色技术比较特殊,它是媒染叠加染料,加粗鞭毛,方便光
镜下可见。

4.在制备菌液时,可将菌液放37℃恒温箱中静置10min,让幼龄菌
鞭毛松展开,但是放置时间不宜太长,否则鞭毛会脱落。

5.鞭毛染色法制片时,滴加菌液后,微微倾斜载玻片,使菌液流向
另一端,这个过程中倾角应该小一点,缓慢流,以利于鞭毛散开
和观察,另外应使菌液的面积大一些,这样易于有视野。

6.用硝酸银鞭毛染液B覆盖菌面时,可用微火加热,课堂经验,适
当延长B液染色时间,有利于观察到鞭毛。

分析讨论:
1.本次实验——硝酸银鞭毛染色法,全班同学的染色结果都不是特
别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配制染液时调pH出现了问题。

2.经鞭毛染色的有鞭毛细菌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浅褐色且通常呈波
浪形。

3.有鞭毛细菌可作直线、波浪式或翻滚运动,两个细菌之间出现明
显的位移而与布朗运动或随水流相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