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解释题1、文学(作者用语言形象化地再现现实、表现感受、启发读者的一门艺术。

)2、文学文本(作者创造的结果,读者欣赏或解读的对象。

)3、文学作品(读者还原、引申或再造的结果。

)4、文学意义(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内容和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价值。

)5、题材(题材是提炼素材得到的文本意义。

它既指文学对象又指文本意义。

)6、主题(主题是文本意义的核心或中心。

它决定文本品位。

)7、肖像的正面描写(由叙述代言者静态介绍。

)8、肖像的侧面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静态介绍。

)9、肖像的白描(即画龙点睛似的静态介绍。

)10、肖像的夸张(即放大特征的静态描写。

)11、肖像的纵比(即变化的动态描写。

)12、心理剖析(由叙述代言者的全知视角分析。

)13、心理独白(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受限视角自我表述。

)14、梦幻描写(由全知视角或受限视角来描绘幻觉或白日梦。

)15、意识流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内视角非逻辑性地呈现。

)16、典型角色(典型角色具有独特性格,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7、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即文学的审美的情调、语气、语调,侧重于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于创作气质,体现于文本话语在遣词、用句、修辞、表达上对规范语言的偏离。

)18、文学经典(生命长久、读者众多、久读不厌、启迪深刻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题1、文学有哪三大功能?(认识、教化、审美。

)2、文学认识的基本维度是什么?(现实、作者、文本、读者。

)3、“载道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学是载道、传道、悟道的手段或工具。

1、儒家主张“文以载道”。

2、道家主张“得鱼忘筌”。

)4、“模仿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

1、古希腊认识论者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文学是对世界异质同构的模仿。

2、古希腊本体论者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外形,低于现实、理念。

3、古希腊反映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实质,高于历史。

)5、“镜子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文学概论提纲

文学概论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含答案)一、选择,填空1、文学理论的含义及对象①文学理论含义: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说,他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范围。

②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⒉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⒋话语蕴藉及典范形态①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②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⒌西方文论㈠直觉①直觉主义文论:以主体观念为基础,由叔本华创始,经尼采发扬光大,到柏格森,克罗齐达到高潮至胡塞尔渐次纳入现象学思路。

②直觉的观象是情感②直觉的机制是表现。

③直觉活动即艺术㈡艺术概括①含义: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片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②艺术概括的规定性:(一)从“个别”到“一般”(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③艺术概括的作用: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㈢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①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中。

在文学之美的创造中,形式材料和内容的表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㈣构思的各种方式:①综合、②突出与简化、③变形与陌生化、㈤典型:㈠含义: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现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他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②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㈥意境:①意境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文学概论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文学概论的定义和意义2.文学的定义和特点3.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二、文学起源和发展1.文学起源的理论2.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和发展3.文学的历史演进和主要流派三、文学批评与文学评价1.文学批评的定义和分类2.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指标3.文学评价的标准和形式四、文学形式与文学体裁1.文学形式的概念和分类2.文学体裁的定义和特点3.不同文学体裁的研究与分析五、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思想、文化之关系2.文学与社会政治之关系3.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六、文学与心理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3.文学创作与心理表现的关系七、文学与语言1.文学与语言之关系2.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文学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八、文学与艺术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3.文学的创新和实验性表达九、文学与个人1.文学与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关系2.文学对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3.个人创作体验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十、文学的意义与传统1.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价值2.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3.文学对人类认识的贡献和影响十一、文学的全球视野1.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2.文学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3.文学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以上是文学概论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删减或拓展。

每个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加深对文学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含义?书本P2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2.文学的侠义书本P4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

书本P5一切语言性符号4.谈谈文学的现代含义书本P6三大点5.试论述文学的特征。

书本P8-11三点6.文学的四要素。

书本P12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7.简述六种文学观念。

书本P12-26有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与言论和文化论等六种8.试论文学属性。

书本P26-31三大点9.文学理论的定义。

书本P34两方面界定10.怎样理解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书本P35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两方面11.简述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书本P35-36五种1.什么是文学文本?它有哪些特征?书本P39-42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

基本特征有五点,不一一列出来了2.简述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书本P42-45中国文学文本层面观:(1)言、象、意三层面说(2)粗、精两层面说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1)古典两层面说(2)英伽登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3.简述英伽登的文学层面观书本P44-454.结合具体实例谈文学文本层面书本P45-49(1)语言层,可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2)形象层,亦可用《受戒》为例(3)意蕴层,可用戴复古的《江村晚眺》为例(4)余意层,可以王维《终南别业》为例(5)衍意层,可用黛玉读《西厢记》为例5.什么是再现型文本?请结合实例谈其特征书本P50-53再现型文本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具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等特点。

实例可采用西方的巴尔扎克《高老头》或中国刘鹗的《老残游记》6.什么是表现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书本P54-58实例如西方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或中方郁达夫之《沉沦》7.什么是象征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的定义和作用-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文学的作用:文学可以传递和传承文化,拓宽人们的视野,提供思考和欣赏的机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文学的分类和流派-文学的分类: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散文、诗歌和戏剧。

-文学的流派: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散文文学等。

3.文学的语言和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语言追求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

-结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包含引子、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4.文学的主题和意义-文学的主题:文学作品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题,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并探讨社会、人性、人生等问题。

-文学的意义: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和深入的思考,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文学的文化传承:文学作品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传递着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美学追求,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激发情感和情绪,提升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6.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貌、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具有教育、启发、批判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7.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外国经典文学:《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8.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鉴赏技巧-文学批评方法:历史批评、形式批评、主题批评等。

-文学鉴赏技巧:理解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语言,把握作品的主题与意义,领悟作品的艺术表达与形式。

9.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当代文学的特点:多元性、观念的碰撞、语言的塑造等-当代文学的主题:社会问题、心理探索、身份认同等-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文学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三个分支各自具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指的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5、文学理论有七种基本形态,其主要包括: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6、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7、目前而言,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10、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等三个问题。

11、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12、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3、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的生理秉赋。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15、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示,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二、简答题:1、简述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生活真实的区别。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景之中。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2、简述文学形象的特点。

主观与客观,假定与真实,个别与一般,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3、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有其短处也有其长处。

短处在于,艺术描写不能达到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真实,所谓“画饼不能充饥”;但是也由于这一差异,显现出文学独特长处,超越事物本真的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更深层的意蕴。

4、简述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样性5、简述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①文学本质的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应,表现论则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②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③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6、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几种学说?试简述其基本内涵。

①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接触律与相似律。

“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种结果,可以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

“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操纵某物可对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与影响。

②宗教发生说:评价:文明时代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实用目的的精神,这一点与宗教精神却又共同之处,但他却不能完全将文学与它联系到一起。

文学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

代表人物:赫尔德,格罗塞。

③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文学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和对闲适生活的需要,人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

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评价: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

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

④劳动发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

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如何理解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8、简述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集中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

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合目的性{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外在尺度})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9、举简例说明文学接受中期待视野的层次、类型。

意蕴层次(作品意义期待)、形象期待(作品内容、叙述层期待)、文体期待(作品表层期待)。

个人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10、简要举例说明三种文学类型及其特点。

11、结合文学实例说明叙事性作品中“事件”的分类及作用。

12、结合文学实例说明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的二重性。

13、结合作品简要阐述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13、简析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异变现象的表现及其成因。

15、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16、为什么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

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17、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三、材料分析题:1、试分析郭沫若的如下论述:“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2、试分析别林斯基的如下论述:“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都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3、试分析鲁迅的如下论述:“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

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3、试分析苏珊·朗格的如下论述:“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4、结合所学“接受论”原理分析如下现象及成因:现象1:“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

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看书琐记》)现象2:英加登曾这样断言: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如一个人在不同年龄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现象3:“《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5、结合所学原理分析下面这段话。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6、分析下面这段叙述性文字中的时序和时距。

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

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睛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

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

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节选自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1卷)7、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句,用王国维对境界(意境)的分类加以归类和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