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合集下载

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

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

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一、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1.1背景介绍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改变,导师育人胜任力成为学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

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模型构建要素在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包括以下要素:(1)专业知识与技能: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有效传授知识。

(2)情感态度:导师应具有爱心、耐心、善于倾听,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学生发展导向:导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4)自我管理能力:导师应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能力,确保自身状态良好。

1.3模型构建框架基于以上要素,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个体素养层面:包括导师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2)教育实践层面:包括导师在教学和辅导中的具体行为和实践。

(3)学校环境层面:包括学校的组织文化、氛围和资源支持等。

二、导师育人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2.1课程培训学校可以设计相关的导师育人胜任力培训课程,帮助导师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学生发展导向。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心理辅导技巧、家校沟通策略等,培训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导师交流分享等方式。

2.2导师成长路径规划学校可以为导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根据导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通过定期的导师成长评估和辅导指导,帮助导师不断提升个体素养层面的胜任力。

2.3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导师参与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拓展教育实践层面的胜任力。

2.4创设育人氛围学校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鼓励导师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良好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同时,学校还可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为导师创设良好的教育实践环境。

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

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

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1. 引言1.1 概述全员育人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每个教职员工都应承担育人责任,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导师作为高校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教育者之一,其育人胜任力的提升对于全员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传统导师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要求。

基于此,研究导师在全员育人视域下所需具备的胜任力,对于高效实施全员育人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所需的胜任力,并构建导师育人胜任力模型。

通过分析模型要素,总结提升路径,为高校提供指导性建议以提高导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积极有效的角色。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描述,请依据需要进行完善、补充和修改。

2. 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导师育人胜任力2.1 定义与重要性在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育人胜任力是指导师在教育环境中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有效地开展导师工作,提升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

导师育人胜任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质量人才具有关键作用。

2.2 胜任力要素分析导师育人胜任力的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与能力、思想道德素养、沟通与交往能力、指导技巧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

首先,导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思想道德素养是导师育人胜任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榜样。

此外,导师还需要具备与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倾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技巧是导师育人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实践。

最后,导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与素养。

2.3 导师角色定位和责任在全员育人视域下,导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教师角色,更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引领者和参与者。

高校辅导员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高校辅导员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执行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教育、引导、榜样等方面的角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保证。

构建一支优秀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此,以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为基础,构建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胜任特征模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评价等环节提升高校辅导员能力是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现实诉求。

一、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内涵胜任特征模型来源于胜任力的概念,当前,广泛接受的胜任特征定义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它是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据此,胜任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个人独特的特质;第二,它是可验证性,是个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衡量的部分行为;第三,它是员工高绩效的基础性。

对于某个岗位而言,与绩效一般员工相比,绩效优秀的员工应当表现多方面的胜任特征,而不是某一项,为此理论界提出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它是指针对组织中的某岗位为完成岗位职责目标所具备的系列差异化的胜任特征的集合。

一般而言,岗位胜任特征包括胜任力名称、定义及具体的行为测评等级指标。

二、辅导员岗位职责及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一)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教育部于2006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主要职责如下: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随着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胜任力。

为了更好地评估教师的就业胜任力,我们需要构建对应的就业胜任力模型。

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构成:在构建就业胜任力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 基础素质综合能力,包括学科理论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 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包括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育研究经验以及教育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实战经验。

3. 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包括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管理经验。

4. 职业道德和社会服务能力,包括教育道德、社会责任和服务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基础素质综合能力:学科理论素质是高校教师最基础的素质。

有着扎实的学科理论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将知识有机地整合,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教学。

此外,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能力也是教师基础素质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同时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应用。

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教育实践是教师获取教学经验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经验。

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教学经验则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经验。

教育研究经验是指教师具备相关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开展教育研究工作。

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文献查找和分析能力。

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高校教师工作受到学院领导的管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领导力可以分为个人领导力和团队领导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工作团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以完成团队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组织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任务分配、工作计划、工作汇报等管理和组织能力。

职业道德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教师是社会的有益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职业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职业胜任力模型构建

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优势特长进行了解ꎬ指导学生分析创 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ꎬ也可以在组织学生分享创业经验 的过程中ꎬ结合创业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讨论ꎬ提升 学生的创业信心ꎬ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ꎮ
二、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新时期关注的内 容ꎮ 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 施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ꎮ 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职业胜任 力模型主要 涉 及 以 下 内 容: 第 一ꎬ 高 校 辅 导 员 的 个 人 素 养ꎻ第二ꎬ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态度ꎻ第三ꎬ辅导员的知识技 能与工作能力ꎮ 高校辅导员的个人修养涉及自身的品 性、耐挫折能力、亲和力和学习能力等指标ꎮ 辅导员的职 业态度与自身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及团队精神 等内容有关ꎮ 辅导员的知识技能与以下内容有关:第一ꎬ 辅导员自身的学习规划指导能力ꎻ第二ꎬ附辅导员自身的 团队建设能力ꎻ第三ꎬ创业就业指导能力、职业规划指导 能力等内容ꎮ 工作能力主要与其自身在工作中所要具备 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种 因素有关ꎮ 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ꎬ辅导员群 体的胜任力要求与其他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3] ꎮ 在 创新创业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建构过程中ꎬ高校需要对辅 导员自身的职业角色进行明确ꎬ需要对辅导员的职业标 准进行完善ꎬ并要在改善辅导员的工作待遇的基础上ꎬ促 进其职业意识与职业地位的提升ꎮ 现阶段微信、微 博 等 自 媒 体 平 台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发 挥 着较为重要的作用ꎮ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ꎬ会借助自媒体 平台了解时政热点信息ꎬ也会利用自媒体平台丰富自身 眼界ꎮ 针对自媒体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便利 条件ꎬ高校也可 以 在 创 新 创 业 职 业 胜 任 力 模 型 建 设 过 程 中ꎬ对自媒体平台进行应用ꎮ 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是辅导员创新创业职业胜任力模 型的主要内容ꎮ 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旨在提升辅导员的 科研能力ꎮ 教、研、学三位一体的途径的构建ꎬ可以为辅 导员自身的发展提供保障ꎮ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 职业胜任力体系建设旨在穿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及职业 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ꎬ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突破ꎮ 在胜任 力模型应用以后ꎬ高校也需要让辅导员群体充分发挥自 身的工作积极性ꎮ 三、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建设措施 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职业胜任力模型建设要求高校 对辅导员群 体 的 职 业 角 色、 职 业 标 准 等 内 容 进 行 完 善ꎮ 根据高等学校的现状ꎬ高校辅导员传信创业职业胜任力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2020年8月第9卷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Bengbu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ug 2020Vol 9ꎬNo 4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收稿日期:2020-05-18基金项目:安徽省高职院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gxyqZD2017092)ꎻ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教学团队项目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7nhtd07)ꎻ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内涵提升全员行动计划科研重点项目(2017nhrwb04)ꎮ作者简介:吴蔚(1978-)ꎬ女ꎬ河北唐山人ꎬ副教授ꎬ硕士ꎮE-mail:wwaizhh@126.com吴㊀蔚(安徽财贸职业学院㊀行知管理学院ꎬ安徽㊀合肥㊀230601)摘㊀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ꎬ以工作分析为手段ꎬ探究辅导员胜任力要素ꎬ根据各要素逻辑上的相关性及内涵上的相似性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ꎬ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㊁专家化ꎬ有效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ꎮ关键词:胜任力维度ꎻ胜任力模型ꎻ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4-0078-04ConstructionofCollegeCounselor sCompetenceModelBasedonQualityEducationWUWei(SchoolofXingzhiManagementꎬAnhuiFinance&TradeVocationalCollegeꎬHefeiꎬ230601ꎬAnhui)Abstract:Takingthequalityeducationasthegoalandworkinganalysisasthemeansꎬitanalyzedcollegecounselorcompetencyelementsinthepaperꎬandacollegecounselorcompetencymodelofqualityeduca ̄tionconformingtothedevelopmentwasbuiltaccordingtothecorrelationbetweenthevariouselementsandthesimilarityinconnotationꎬwhicheffectivelypromotes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collegestudents qualityeducationꎬandrealizesthecounselortroopsspecializationandexpertise.Keywords:competencydimensionsꎻcompetencymodelꎻqualityeducation㊀㊀伴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 2014 2号)的出台ꎬ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更高的职业标准和工作挑战ꎮ对辅导员创造性工作给予总结ꎬ对其胜任力要素进行提炼ꎬ可以有效地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ꎮ从学生角度来看ꎬ高校辅导员既是学风建设的推进者ꎬ又是心理困惑的疏导者ꎻ既是日常生活的关怀者ꎬ又是职业规划的指导者ꎮ因此ꎬ以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ꎬ以 立人先立身ꎬ育人先育己 为职业要求ꎬ言传身教地开展高校素质教育ꎬ逐步发掘并归纳辅导员的胜任资质ꎬ通过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ꎬ夯实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石ꎬ进一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㊁专家化ꎬ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ꎮ1㊀素质教育下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1973年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 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第一次提出 胜任力 概念: 个体具有的㊁为了达成理想绩效以恰当的方式一贯的使用的特征ꎬ这些特征包括知识㊁技能㊁自我形象㊁动机㊁特质㊁思维模式㊁心理定势以及思考㊁感知和行动的方式ꎮ 由于 胜任力 能够更好地挖掘员工潜在特征ꎬ在员工的绩效提升方面明显优于以往研究ꎮ 胜任力 概念一经提出ꎬ迅速引起广泛关注ꎬ随后被大量地应用在教育学㊁心理学等多个领域ꎮ高校辅导员奋战在学生工作的前沿阵地ꎬ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㊁日常管理㊁咨询辅导等多重的教育重任ꎬ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战线的重要力量ꎮ更重要的是ꎬ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ꎬ其工作的有效性是通过受教者的言行来反映的ꎬ即学生受教后整体素质的提高ꎮ鉴于此ꎬ在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研究中引入胜任力理论ꎬ可以更有效地辨别辅导员的核心能力ꎬ并有针对性地获取能力提升的方法ꎬ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ꎬ推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ꎮ2㊀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是以素质教育中绩优者为研究对象ꎬ总结高校辅导员卓越表现所应具备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特质的集合ꎮ该模型强调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ꎬ以素质教育的科学性为基本要求ꎬ以提高辅导员工作成效为目标ꎬ对辅导员的自身发展起导向作用ꎮ2.1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要素归类以表1的统计结论为依据ꎬ以其内涵上的相似性为准则ꎬ归纳出知识㊁能力㊁素质㊁个人魅力四个辅导员胜任力构成要素ꎮ表1㊀高校辅导员特质描述性统计分析特质项目均值标准差沟通协调能力4.66760.57597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4.64470.58708应变能力4.57310.61445表达能力(演讲㊁咨询㊁谈话等)0.56160.59191服务育人能力4.55010.63962心理健康教育能力4.54730.62162倾听能力4.54440.60781管理育人能力4.53870.64489面对㊁承受辅导员工作压力的能力4.49000.64151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4.48420.64140学生干部培养能力4.47850.64569排忧解惑能力4.47850.66326指挥㊁领导能力4.46700.64074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能力4.44990.64854宏观思维能力4.44700.65273政治思想引导能力4.42980.68130指导基层班级社团建设能力4.42690.67676自我控制的能力4.42690.74159学习能力4.41260.71636分析性思维能力4.38400.67923移情的能力(正确地感知㊁判断别人的感情)4.34670.73314教育对象的客观评价能力4.34380.68803时势发展的敏锐力和洞察力4.33810.70732创新能力(理念㊁模式与方法)4.31810.77626调查与研究能力4.30370.72676信息网络的运作能力4.25790.76337跨专业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4.17770.82173其中ꎬ知识属于结果维度ꎬ位于外层ꎻ能力属于目标维度ꎬ位于中间层ꎻ素质属于价值维度ꎬ个人魅力属于本质维度ꎬ后二者位于核心层ꎬ是胜任资质中深层和延展的部分ꎬ具有跨情境的相近性㊁跨时间的稳定性ꎬ反映了辅导员潜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ꎮ结果维度(知识)和目标维度(能力)同属于基准性胜任力ꎬ是可见的和外显的ꎻ而价值维度(素质)和本质维度(个人魅力)同属于鉴别性胜任力ꎬ具有内隐性[1]ꎮ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是四个维度㊁三个层次凝结的有机体ꎬ维度间需均衡发展ꎬ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水平取决于四个维度的合力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函数关系ꎬ可用下式表示:C=f(KꎬAꎬQꎬP)式中:C–胜任力ꎻK–知识要素层(结果维度)ꎻA–能力要素层(目标维度)ꎻQ–素质要素层(价值维度)ꎻP–个人魅力要素层(本质维度)ꎮ2.2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见图1)是三层圆形的闭合回路ꎬ层次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2]ꎮ图1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内层以外层为基础ꎬ从外到内ꎬ非效率衰减的可转移性越强ꎬ同辅导员工作相关性越低ꎬ工作指向性97吴蔚㊀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越弱ꎮ从层次关系上看ꎬ三个层次的要素中ꎬ外层要素对内层要素有引致效应ꎬ如外层知识要素的积累决定了中间层能力要素的形成和发展ꎻ中间层能力要素的强弱决定了内层素质要素和魅力要素所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ꎮ与此同时ꎬ内层对外层也具有反作用ꎬ内层要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会使外层要素产生迁移和转化ꎬ进而改变胜任力的作用效果ꎮ3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解构采用人岗匹配原理ꎬ梳理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及胜任要素ꎬ对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进行解构与细化(见图2)ꎬ明晰素质教育下辅导员能力提升的重点[3]ꎮ图2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图3.1㊀知识要素的分解思政知识胜任力ꎮ这是指高校辅导员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ꎬ拥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ꎬ在政治上能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ꎬ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ꎬ高校辅导员要拥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ꎬ并通过言传身教ꎬ让学生体会并感悟思政知识的魅力ꎮ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ꎬ在大是大非面前同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ꎬ从政治上正确地引领学生ꎬ通过思政知识的传播ꎬ升华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ꎬ发挥高校辅导员的 基层战斗堡垒 作用ꎮ专业知识胜任力ꎮ这是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钻研ꎬ还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学习ꎮ高校辅导员服务对象的专业相对比较集中ꎬ有利于高校辅导员专业的学习和提升[4]ꎮ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指导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ꎬ在细微处将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开展下去ꎬ达到全面引导教育学生的目标ꎬ实现以教促德ꎬ以德促教ꎮ自主学习胜任力ꎮ这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搜集信息㊁掌握知识㊁提升学术水平等方面具有自发性和主动性ꎬ属于知识要素中的基础胜任力ꎬ是其它知识要素有效实现的前期保证ꎮ从职业要求的角度来看ꎬ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学习教育学㊁管理学㊁心理学㊁社会学和领导科学等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ꎬ展开宽口径的知识储备ꎬ并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ꎬ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分享㊁自学与推广ꎬ提升自我发展和服务学生的水平ꎬ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ꎮ3.2㊀能力要素的分解组织胜任力ꎮ这是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的必备胜任力ꎬ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具有的调动能力㊁管理能力㊁协调能力ꎮ作为班级的创办人和组织者ꎬ高校辅导员要确立合理的班级结构和配套制度ꎬ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ꎬ通过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ꎬ提高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纵深度ꎮ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ꎬ让学生接手一些简单的基础性事务ꎬ通过精心的培养㊁合理的授权㊁科学的调度ꎬ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机会ꎮ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㊁营造师生合作氛围ꎬ也可以为辅导员节省更多的时间㊁精力ꎬ用以处理关键问题ꎬ进而提高其工作效能ꎮ沟通胜任力ꎮ这是高校辅导员从业的交流保障ꎬ辅导员的语言功底和说话艺术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ꎮ沟通胜任力包括两个因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ꎮ语言表达能力则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口齿清楚ꎬ吐字清晰㊁表达流畅ꎬ能够将内心的想法准确并得体地展现ꎬ语言富有逻辑性和感召力等ꎮ沟通协调能力要求辅导员能够准确理解交流的语境和表达的真意ꎬ获取合适的谈话切入点ꎬ擅于根据现场变化调整语气㊁语态ꎬ运用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朝着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去努力ꎮ创新胜任力ꎮ这是指高校辅导员不拘泥于常规思路ꎬ勇于突破现状㊁超越自我ꎬ并获得卓越业绩的能力ꎮ广义的创新胜任力涉及面较宽ꎬ涵盖思维创新㊁观念创新㊁内容创新㊁方法创新㊁机制创新等ꎮ素质教育是创造性极强的高水平教育方式ꎬ既是科学ꎬ也是艺术ꎮ基于工作对象的动态变化性ꎬ辅导员需要与时俱进㊁敢于尝试ꎬ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ꎬ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ꎬ研究工作对象的新变化ꎬ提出工作的新思路ꎬ构建工作的新模式ꎬ创造性地㊁多样化地开展素质教育事业ꎮ3.3㊀素质要素的构成思想道德素质ꎮ由思想素质㊁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构成ꎮ其中ꎬ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㊁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ꎻ政治素质包含政治观点㊁政治立场㊁政治洞察力㊁政治敏锐性ꎻ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观念㊁道德准则以及遵规守法的自我意识ꎮ高校辅导员应引领先进思潮ꎬ坚定政治立场ꎬ遵守社会公08蚌埠学院学报㊀2020年8月㊀第9卷㊀第4期(总第52期)德ꎬ身正为范地促使学生在思想㊁政治㊁道德上的跟随和效仿ꎮ此胜任力要素指标高的辅导员给予学生的ꎬ不仅仅是知识㊁文化ꎬ更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思想观念㊁道德品质ꎬ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ꎮ科学文化素质ꎮ这是科学知识㊁科学方法㊁科学意识㊁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集合ꎮ这是外显的素质ꎬ可以通过后天习得ꎬ它体现在科学严谨的态度㊁渊博的知识面㊁深厚的专业功底㊁优良的科学素养等ꎮ作为教育工作者ꎬ高校辅导员应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ꎬ依据学科人才培养方案ꎬ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育人工作的新路径㊁新方法ꎬ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科教之中ꎬ激发学生学习㊁钻研和创新ꎬ教学相长地实现知识结构的职业化和科学化ꎮ身心健康素质ꎮ这是指辅导员拥有健康的身体㊁充沛的精力㊁敏捷的反应㊁稳定的心态及自我调节能力ꎬ它是高校辅导员能够从事素质教育的生理和心理的前提保障ꎮ具备身心健康素质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时有体能㊁有办法纾解压力ꎬ能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ꎮ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地锤炼意志㊁陶冶情操ꎬ以健全的身心投入到素质教育工作中ꎬ带领学生全面发展ꎮ3.4㊀人格魅力要素的构成亲和力ꎮ这是指高校辅导员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ꎬ既要树立辅导员权威的感召力ꎬ又能够融入到学生群体中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ꎮ这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素质教育的魅力基础ꎬ也是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ꎮ只有真心关爱学生和平等对待学生ꎬ才能够真正搭建起师生间的信任和情感桥梁ꎮ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亲和力ꎬ才能融入学生的真实世界ꎬ实现教化功能ꎮ影响力ꎮ这是指高校辅导员因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工作表现而赢得学生的敬重和跟随ꎬ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由己及彼的感染作用ꎮ加里宁曾说: 教师的世界观ꎬ他的品行ꎬ他的生活ꎬ他对每一件事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ꎮ 辅导员工作具有明显的示范性ꎬ其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ꎬ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ꎮ为人师表ꎬ率先垂范ꎬ高校辅导员应从学识和道德层面获得学生的尊敬ꎬ发挥魅力要素的影响力ꎬ在学生心理上引发尊崇效应ꎬ达到 亲其师㊁信其言㊁效其行 ꎮ凝聚力ꎮ凝聚力是指高校辅导员以精神感化学生ꎬ以言行团结学生ꎬ以班级为单位形成集体效能感与归属心理ꎬ师生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ꎮ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ꎬ是辅导员和学生互动的主要载体ꎮ高校辅导员的凝聚力表现为对班级成员内在的吸引力ꎬ让班级成员在辅导员的熏陶下ꎬ调动爱班热情ꎬ团结进取ꎬ争先创优ꎬ树立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ꎬ并更好地配合辅导员的工作ꎮ4㊀结论知识经济时代下ꎬ素质教育面临着新的研究课题ꎬ而高校辅导员作为该课题的主要承担者㊁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ꎬ肩负着教书育人㊁服务育人㊁管理育人的重担ꎬ其胜任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素质能力ꎬ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ꎮ因此ꎬ高校辅导员应该以胜任力要素为标准ꎬ挖掘并遵循教育规律ꎬ均衡培养各种胜任能力ꎬ不断提升自身胜任水平ꎬ积极有序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展开ꎮ参考文献:[1]王倩ꎬ史恭龙. 双一流 建设视角下的辅导员岗位胜任能力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ꎬ2018(3):235-238. [2]WUWeiꎬZHAOChenguang.ComparisonofHigherEduca ̄tionPatternsBasedonOpportunityCost[C].2011Interna ̄tionalConferenceonE ̄BusinessandE ̄Governmentꎬ2011:8727-8732.[3]姜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民族博览ꎬ2018(5):91-92.[4]孙玲莉ꎬ蒋莉莉.高校辅导员胜任模型建构 基于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事迹的数据分析[J].高校辅导员ꎬ2016(12):24-28.18吴蔚㊀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

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

3、提升辅导员的个人胜任力。通过了解和适应团队角色理论,高校辅导员能 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胜任力。
4、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团队角色理论的应用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 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工作效果。
结论
本研究通过探讨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和机制,为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团队角色理论在高 校辅导员胜任力提升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然,在实施这些提升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可行性和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和研究。例如,可以考虑邀请教育专家对这些策略进行评估和论证,也可以通 过实验等方法检验这些策略的实际效果。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辅导员个体 差异,提出个性化的提升策略和建议,以确保每个辅导员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 的培训和发展。
在总结研究结果时,需要明确指出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首先, 由于本研究仅对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辅导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因此所得结论 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对更多的高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以得出更 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其次,本研究主要于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和提升策 略研究,尚未涉及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探 究胜任力模型与班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胜任力模型来 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能。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的 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本 研究旨在探讨大学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为了优化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 教育理念的培养,提高班主任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态度;(2)鼓励班主任不断 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3)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以引导班主任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

能力维度
领导能力(工作条理、执行力)
定义:能够有效开展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工作,执行指 导工作。
行为特征:1辅导员应引导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开 展学习计划, 2辅导学生心理问题, 3开展就业指导, 4进行班级建设, 5指导党团工作, 6处理日常事务,做好阶段性事务,实现工作目标最大化。
心理学
定义: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用良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观察能力、自
我控制能力以及满腔的热情,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心理难题。 行为:了解自我、掌握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完善自我意识、塑造
自身、化解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 学生的好朋友、好师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咨商,使他们更清楚地认清自己,改 正自身的问题,并避免出现逆反抵触的心理。 理解大学生,正视大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寻找更合理的办法 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热情: 指在对待他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 友好,关切的情感交流 行为表现: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主动与学生交流, 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具体如 在新生报到时,及时接洽,帮助其适应新环 境
责任心 定义:是指对事情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 度。 行为:在处理日常工作时按时,按质,按量 完成任务,主动处理好分内分外的事宜,凡 是尽心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工作重心。有 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监管,引导的负责态度。
对学生成绩进行汇总排名管理学生学籍户籍及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学籍户籍及掌握学生基本信息查看与学生学习及就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查看与学生学习及就业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操作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来感染和教育学通过网络操作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来感染和教育学生生对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对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利用网络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利用网络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作者:包新春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8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

优化辅导员队伍招聘、选拔、培养和晋升等环节,是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

以构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得到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包括5个要素:以学生为导向、思维与组织协调、责任心、知识与经验、学习进取,并指明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应用前景。

辅导员胜任力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1引言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自教育部制定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以来,各高校十分重视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收到较好成效。

但由于多方原因,辅导员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选聘、培养、考核、职业规划等工作缺乏标准化,过分注重主观评价;许多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部分学校缺乏针对性考核,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职业生涯规划。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辅导员岗位陷入高要求、低回报的“尴尬”境地。

本文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认知、态度或价值观、具体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也就是可以被准确测量和计算的某些个体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明确地区别出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低下者。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力。

目前,胜任力建模风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主要可以应用于人职匹配、招聘、甄选、培训开发和职业生涯、继任计划、晋升、绩效评估和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问题。

根据胜任力的建模实践,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基础开发胜任力模型是相对较有效的模式。

因此,本文将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初步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2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初步构建2.1访谈对象选取浙江省高校25名辅导员作为被试,其中20名为优秀辅导员,5名为一般辅导员。

优秀的标准是:根据绩效考核分数认定为优秀的人员;该辅导员是否在同批进校的人员中优先获得晋升;被评为校级、省级优秀辅导员。

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标准即可。

所有参与访谈的对象工作时间均超过5年。

2.2访谈过程根据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内容,拟定《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访谈提纲》。

事先与被试约好访谈时间和地点,时间一般为1-2个小时,访谈在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使用录音笔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征得被试同意)。

内容为请被试详细述说自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最成功的三件事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具体包括:这个事件是怎样引起的?牵涉到哪些人?被试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想做什么?结果又如何等?2.3胜任特征编码将访谈录音转录为15份访谈文本,共计10万余字。

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参考Spenser开发的《胜任特征编码》手册,在对部分访谈文稿进行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行为事件访谈编码提纲》,包括动力要素、能力要素和特质要素等33个具体要素,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了界定。

编码者将其作为编码的主要依据,同时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编码者由本文作者和1位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研究生组成,事前学习编码的要求,然后独立进行文本编码。

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及编码方式,详见表1。

2.4编码结果分析对两位编码者的编码结果(胜任力要素及频次)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37,p3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修正3.1胜任行为调查问卷的编制为了对初步模型作进一步提炼和验证,我们以上述15个要素模型为基础,结合访谈素材和辅导员工作实际编制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问卷》。

该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工作胜任情况、实际工作行为三部分内容。

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学位、职称;工作胜任情况包括受领导重用程度、晋升速度、胜任程度、工作表现四个方面的自我评价;实际工作行为按照上述初步模型编制了43个行为题项,要求被试对这些行为的实际发生频率进行自评(1=“总是”,2=“经常”,3=“一般”,4=“偶尔”,5=“从不”)。

3.2调查对象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9份。

被试来自省内多所高校,包括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温州大学和宁波理工学院等。

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占85%;男性占40%,女性占60%;工作年限在5-10年的占80%。

3.3胜任行为的因素分析结果先进行项目分析(总分高低分组,在每个题项上做T检验),没有发现需要删除的题项,且43个题项的胜任力问卷的α系数为0.948,信度良好。

使用SPSS中的因素分析模块,采用Varimax旋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合以下三种条件酌情删除题项:(1)题项在两个因素上载荷均大于0.45;(2)题项在每个因素上的载荷均小于0.40。

最后剩余22个题项,共5个因素,可解释62.293%的变异。

每个题项在各个因素上的载荷详见表2。

根据各公共因子的题项组成,对所得的5个因素命名如下:F1学生导向(以学生为中心)、F2思维与组织、F3责任心、F4知识与经验、F5学习进取。

它们的内涵如下:F1学生导向:(1)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2)以学生的感恩和进步作为工作的价值核心和动力;(3)注重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并发挥其作用;(4)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

F2思维与组织:(1)思维能力强,能全面、辩证、清晰地思考问题;(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F3责任心:事无巨细,排除一切困难,竭尽全力完成好工作。

F4知识与经验:(1)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2)掌握与工作相关的知识。

F5学习进取:坚持学习,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4胜任力模型的效度验证3.4.1胜任力要素与效标的相关分析相关矩阵的结果表明,5个要素和效标“晋升速度”均没有相关,与其余3个效标都显著相关。

这说明,5个要素都可以预测受领导重用程度、胜任程度和工作表现的自评(详见表3)。

3.4.2胜任力要素对各效标的回归分析以4个效标为因变量,5个胜任力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采用enter的变量进入模式。

3.4.2.1以受领导重用程度自评为因变量F=3.563,p=0.005*,回归方程显著,解释率(R²)为11.1%,回归系数见下表,其中F思维与组织对辅导员受领导重用程度的预测程度最高(详见表4)。

3.4.2.2以晋升速度自评为因变量F=0.885,p=0.493,回归方程不显著(详见表5)。

3.4.2.3以胜任程度自评为因变量F=17.138,p=0.000**,回归方程显著,解释率为37.5%,回归系数见下表,其中F知识与经验、F思维与组织、F学生导向对辅导员胜任程度的预测程度最高。

详见表6。

3.4.2.4以工作表现自评为因变量F=22.499,p=0.000**,回归方程显著,解释率为44.0%,其中F思维与组织、F知识与经验对辅导员工作表现的预测程度最高(详见表7)。

4讨论4.1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及其构成要素的内涵及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中,5个要素和3个效标(受领导重用程度、胜任程度和工作表现)存在显著相关;在回归分析中,要素“思维与组织”对受领导重用程度自评的预测能力最高;“学生导向”“思维与组织”以及“知识与经验”能预测胜任程度自评;要素“思维与组织”和“知识与经验”能预测工作表现自评。

4.1.1要素一:学生导向(1)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渗透在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是由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对象决定的。

(2)以学生的感恩和进步作为工作的价值核心和动力。

辅导员工作如何才能维持不竭的工作动力?唯有经常深入地审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即育人的成就感。

而学生的感恩与成长会强化这种动力。

(3)注重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并发挥其作用。

对学生干部要重“培养”、轻“使用”,积极搭建平台和创造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

(4)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

辅导员的态度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好坏和工作成效。

该要素仅对胜任力自评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可能是它属于理念范畴,具有内隐性,不易觉察,且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很难量化,因此对其他效标尚不具有预测性。

4.1.2要素二:思维与组织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包括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个体具有缜密严谨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该要素能够预测个体胜任力,但它仍然与晋升速度不相关,可能是因为辅导员晋升与“人际关系”等多种非能力因素相关,以及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干部晋升速度过慢,造成了实际上能力强却不一定晋升快的现实。

4.1.3要素三:责任心辅导员工作肩负着育人的重任。

“学生无小事”,体现了高校管理者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对辅导员工作责任心的高要求。

这一要素应该是做好所有工作包括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前提。

但它不能预测任何一个效标,可能是责任心作为一种必备素质,一定程度上被大家忽略,自觉认同它的基础性和必要性,另外,也说明辅导员绩效考核中过多地注重面上工作的成效,而对某些内隐要素的量化考核做得不够。

4.1.4要素四:知识与经验在传统的辅导员招聘中,学生时代的社会工作经历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

这反映了过去经验与辅导员胜任力之间的关联性。

实际工作也印证了经验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紧急情况下有无经验就成为辅导员能否及时妥善应对的重要因素。

此外,辅导员工作需要掌握各类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等。

4.1.5要素五:学习进取辅导员要不断学习,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原因有:(1)高校的学术环境压力。

(2)评职称、上课的压力。

(3)外界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瞬息万变。

这是每个人的必备素质,但它对效标均不具备预测功能,可能是它过于内隐,且具有长期性,短期在工作中很难体现,也不易被发现。

4.2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前景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包括选聘机制、培训体系、绩效考核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环节。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招聘和选拔体系。

传统的招聘工作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背景、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过去的经验,缺乏和绩效之间的关联度。

在方式上也存在缺陷,主要包括直觉式、交谈式或特质式面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

而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招聘重点对个体的内隐特质和价值观进行考察。

同时,主考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情景模拟、行为事件面试法、性格测试等,其中,以行为事件面试法最为有效。

这一方法是让应聘者回忆过去经历中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事例,并据此判断应聘者的内隐要素是否符合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并预测应聘者在未来的工作表现,做出是否录用的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