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与诗——孔子对诗经功能的认识与阐释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教育的重要教材。
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要性是非常明确的,他视《诗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础,认为它是培养人的品行道德和情感修养的重要手段。
在孔子看来,《诗经》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诗经》培养人的品行道德。
孔子说:“《诗》三百,《礼》义之所载也。
”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是文字的表现形式,通过其中的伦理道德教诲,能够使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在描绘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如尊卑、长幼、君臣、朋友等,肯定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诗经》中的《小雅·节南山》描写了一位乌鸦飞走了人们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进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意识和道德约束力。
通过《诗经》的阅读,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正直、懂得尊重、守信用、关心社会等道德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
最后,《诗经》提供了人们与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
孔子认为,一个完善的社会需要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通过《诗经》的阅读和学习,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帮助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得体、得体。
《诗经》中有许多描写婚礼、葬礼、朝廷、祭祀等场合的诗歌,这些诗歌中的礼仪规范被孔子视为培养人们言行举止的重要参考。
他认为通过学习这些礼仪规范,人们可以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得体的言行举止,从而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综上所述,孔子对《诗经》的观点是高度评价的,他视之为培养人的品行道德和情感修养、提供人与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的重要手段。
《诗经》通过其伦理道德教诲、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礼仪规范的描写,使人们有机会领会和学习到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孔子关于诗经的阐述

孔子关于诗经的阐述
孔子对于诗经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诗经的价值:孔子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和道德教育意义。
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这句话意味着诗经反映了人类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感,能够启发人们追求善良和正直的道德品质。
2. 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和传承诗经,可
以使后代人们继承和发扬上古圣贤的文化智慧。
他说:“‘不逆诗’,是诗经的精神内核和核心要义。
”这句话意味着要尊重和传承诗经的
原始精神,不偏离诗经的本义。
3. 注重居民的教育和修身:孔子认为诗经是教育和修身的重要
工具,通过诗经中所传递的美好理念和价值观,可以使人民在道德、
义理、礼仪等方面得到教育和熏陶。
他说:“诗经可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培养和提升个人的道
德品质,以及领导和治理社会的能力。
4. 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孔子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也承认不同地区和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可能不同。
他说:“诗三百,七十有二善。
”这句话表明他认可不同的文化
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综上所述,孔子对于诗经的阐述强调了它的价值、文化传承、教
育和修身作用,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观点对于后世的文
化传承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启蒙读物”。
子德,孔子的学生之一,在《论语·子罕》中记录了孔子对《诗经》的看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经》能够教人正道德的行为。
孔子强调人之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诗经》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研究《诗经》,人们能够获得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也说明他认为《诗经》是一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来实践的书籍。
其次,《诗经》能够启迪人们的情感和审美。
孔子非常看重人的情感和审美修养,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味。
《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情感和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和领悟这些诗歌,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并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云:‘君子如怀其宝,时时系之,宁怀终始’”。
这说明孔子认为《诗经》具有深远的情感价值,对于保持人的心灵健康和平衡的重要性。
第三,《诗经》还可以通过歌颂和表达人们的希望和意愿。
在中国古代,很多国家的君主和元首都通过《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原则。
《诗经》是中国古代君主们得以向百姓传达自己政治决策和治国方略的一种方式。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曰:‘丘也,仁而不佞,何如?’孔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君主行事的要求,即要忠诚于职位,推行仁政,不应用巧言令色的手段。
最后,《诗经》对于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注重语言的正确性和精确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而准确的表达,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而《诗经》中的诗歌和韵文以其娓娓动听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修辞技巧。
孔子关于诗经的阐述

孔子关于诗经的阐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论语》和其他经典中,他对诗经(《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进行了一些阐述和评价。
1.引导德行:孔子认为《诗经》是一本有关德行的经典,通过其中的诗篇可以教化和引导人们追求美德和道德修养。
他常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教导自己的学生,使他们懂得仁义、孝悌、忠信等美德的重要性。
2.修身养性:孔子强调学习《诗经》可以帮助个人修身养性,增进品德,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他认为《诗经》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其中的诗歌,可以启发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3.窥见古代社会:《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古代民歌、赋、颂等各种诗体,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人民风俗和历史变迁。
孔子将《诗经》视为了解古代社会和了解先贤智慧的重要途径,他常常通过引用其中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建立礼乐制度:孔子推崇《诗经》中的礼乐思想,并将其作为建立社会秩序和教化人民的基础。
他将《诗经》中的诗歌用于教育,提倡礼乐,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治理社会和培养人民的美德。
总的来说,孔子对《诗经》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其强调它作为道德教化和修身养性的重要经典,以及作为了解古代社会和培养美德的重要途径。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受《诗经》的影响,而他对《诗经》的重视也使得《诗经》在后世继续被重视和传承。
在孔子时代对诗经的理解

孔子时代对《诗经》的理解
哎,说起孔夫子那个时代,对《诗经》那是相当看重嘞。
要晓得,《诗经》在古时候,就好比咱们现在滴教科书加文学名著,里头讲滴都是人情世故、天文地理。
孔老夫子讲,《诗经》三百多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啥子意思嘞?就是说这些诗都是心里话,没得啥子歪歪肠子,干干净净滴。
他老人家觉得,读《诗经》能晓得古代滴风俗习惯,还能学到咋个做人处世。
比如说,《关雎》那篇,讲滴就是小伙子追姑娘滴事儿,简单又纯真,这不就是人情世故嘛。
还有啊,那时候滴人读《诗经》,不光是看字面上滴意思,还要琢磨里头滴深意。
像《小雅·鹿鸣》里头讲滴宴会上滴事儿,其实是在说君王该咋个待臣子,臣子又该咋个尽忠。
这种读法,才叫真正滴读懂嘞。
孔夫子还提倡“温柔敦厚”,《诗经》里头滴诗,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滴。
不管是讲爱情滴,还是说国家大事滴,都是平平淡淡,没得啥子过火滴话。
这种风格,也让《诗经》成了古代文人墨客滴心头好。
总而言之,孔子时代滴人对《诗经》那是又爱又敬,觉得它不光是好诗好句滴集合,更是做人处世滴宝典。
读懂了《诗经》,就好比多活了几辈子,啥子事儿都能看得透透滴。
所以说,孔夫子那么看重《诗经》,那也是有道理滴嘛。
孔子总结诗经

孔子总结诗经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这个collection 包含了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305篇诗歌,其中包括了国风、雅颂、周南、召南等多个类型。
这些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被后世称为“诗经”。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于《诗经》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将从孔子的角度出发,探讨他对《诗经》的总结和评价。
孔子对于《诗经》的总结孔子对《诗经》一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将其视为教育的重要资料。
孔子认为,《诗经》中的诗歌是包含了古代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经典之作,可以用来教育后世。
他认为这些诗歌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并且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多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用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论语·述而》一节中,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引用了《诗经·小雅·车辖》中的一句诗,表达了孔子对人生意味的深刻见解。
孔子也对《诗经》的音乐价值表示了极高的赞赏。
他相信音乐是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而《诗经》中的音乐正是可以实现这个目的的艺术形式。
孔子还曾经将《诗经》中的歌曲进行整理,删去了其中不符合礼仪的部分,使其成为一部纯粹的音乐作品,以供后人学习和欣赏。
此外,孔子还对于《诗经》中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他常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作为教育的范例,并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诗句,来教导学生如何修身养性、处事明理。
孔子对于《诗经》的总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认为诗歌是教育的重要工具,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培养道德品质;其二,赞美《诗经》中的音乐价值,认为其音乐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其三,通过对诗经中的诗人和诗句的分析和评价,来进行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
孔子对于《诗经》的影响孔子对《诗经》的高度评价和倡导,使得《诗经》在后世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诗篇、风雅、国风和周颂。
诗经对于中国文化的演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俗、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孔子对于诗经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给予了诗经高度的赞扬和重视。
首先,诗经是一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作品,它描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习俗以及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通过诗经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王朝的盛衰、民众的忧愁和喜悦、男女之间的情爱以及人类对于生死和道德义理的思考。
诗经以其生动而真实的描绘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古代社会风貌,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感受和诠释。
其次,诗经是一部重要的道德教育读本,它传承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人对于道德、品行和行为准则的思考和探寻。
诗经提倡勤劳、正直、仁慈、孝道等美德,通过深入浅出的诗歌形式,向人们传递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对于古代社会具有指导作用,也能够给现代人以启示,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
此外,诗经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诗歌语言吸引了世人的注目。
诗经以形象、朴实、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其中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歌颂。
这些诗篇通过音乐和节奏的辅助,为古代社会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文化氛围;同时,这些篇章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让人们从中品味到古人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领悟。
孔子对于诗经也非常推崇,他认为诗经不仅具有文化遗产和价值,更是人们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资料。
孔子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强调诗经中的篇章和歌颂融合了人性的善良、情感的真实和道德的准则。
孔子通过研读、传授和推崇诗经,使之成为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典籍之一,帮助人们获取智慧和修养。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它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展现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是一本道德教育读本和文学瑰宝,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思考的起点。
孔子提出诗经的社会功能

孔子提出诗经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诗经》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兴”:激发、启示、鼓舞、引导人们提升精气神,促进人们的思想进步、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观”:观察、认识、了解、理解社会和人类,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从中观察到社会和人类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群”:促进社会和谐、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
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怨”:抒发和宣泄不满和怨恨情绪,促进社会公正和正义。
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怨恨情绪,同时也可以呼吁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这些功能都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深刻阐明了文化的四大社会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1
• 功能观:
•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 不学诗,无以言。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a
12
• 兴观群怨 • 《论语•阳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
• 儒家—外部,强调文学的价值功能; • 道家—内部,关注文学的审美属性。
• 子与诗是一个双向互相建构的过程:
• 孔子以诗经等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思想理 论体系,诗经凭借孔子奠定了自己的文化 史地位。
a
7
• 《诗经》是孔子最熟悉的,也是对他思想行为影 响最大的典籍之一。孔子的文学思想的形成所受 到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诗经》。
• (二)在2010年3月30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住总统套房坐奥迪作协开会有点高调》 。
• 问题:为何会给文学如此高的特殊“地位” ?
a
1
• 文学在整个民族文化传承和意识形态建构 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 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也必然包括 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代表了某一阶级或 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 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 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 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 孔子这一番“兴、观、群、怨”的诗歌理 论,学术界公认的评价都很高,说它是中 国文学批评史上“创造性的提法,长期影 响着中国诗歌创作与评论的发展。”
a
13
•兴
• 如果用一句现代的流行语来概括“诗可以 兴”的涵义,大致相当于——“学(诗)可 以使人进步”。这种“进步”,指的就是 礼乐的修养。
隐含的特定权力利益。
•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意识形态是指很 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的贯穿在并奠基于我们实际陈 述的那些价值观结构,我说的是在其中我们言说 和信仰的方式,它们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权力 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亦即情感、评价、感知 和信仰的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维系具有某种关
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 《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 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 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孔子自己只是说“正 乐”,并没有说删《诗》。虽然当时的诗是配乐的,但诗、 乐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诗主要指文字,而乐主要指乐曲。 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六十九岁,如果删《诗》该 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说“《诗》三百”呢? 《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 想(孔子曾说 “”郑风淫)的诗,为什么没有删掉?先 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不过 五十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删过 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也 不大可能影响到同时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 前的著作。 • 孔子未曾删诗的证据较为充分,但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人 支持孔子删诗说?
系。
a
3
•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 阿尔都塞认为,艺术并不能与意识形态划等号, 而是具有双重性质:
•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一种既是审美的又是意 识形态的意图产生出来的。当它作为一种艺术作 品存在时,它作为一件艺术作品……产生出一种意 识形态结果……因此,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保持的 关系比任何其他的物体都远为密切,不考虑到它 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特殊关系,即它的直接的和不 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效果,就不可能按它的特殊审 美存在来思考艺术作品。
子与诗——孔子对诗经功能的认识与阐释
• 一、文学的式微与大众文化的图像转睙
• 二、两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 (一) 2009年11月23日著名老作家张扬暴力打 人事件引出的一系列问题: 作家协会的独特体制,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是正部级,而曾任中国书协主 席的启功先生,尽管是大师级的书法家,却从未 享受过高官待遇。
a
10
•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 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 关于“温柔敦厚”与“愚”,郑注说:“失,谓 不能节其教者也。诗敦厚近愚”,孔颖达疏:
“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以违讽
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 也。……诗主敦厚,若不节之,则失在于 愚。……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 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
a
4
• 马克思:“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 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 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 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a
5
• 浙江3位较真的语文老师,咬文嚼字,挑出 了语文课本里的刺。
• “爱迪生救妈妈”真相 •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历史变迁
• 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撒这样的谎?
a
6
• 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家:
• 《论语》中直接提到《诗经》的有20多处,引用 《诗经》的13 处,6 处用来对《诗经》的评论, 6处用于阐明事理,1处是对生活中用诗的记载。 《论语》中,孔子间接性的引诗、用诗明礼之处 非常之多(包括意引)。
a
8
• 孔子是否删过《诗经》? •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
• 意识形态的群体性、系统性、历史性。
a
2
• 关于意识形态的一些观念
• 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
•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的系统,它支配 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 齐泽克(Slavoj Zizek):作为一种信念,一组 观念、信仰、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在概念被用 来使我们确信其“真理”,但实际上服务于某种
a
9
• 思无邪 :文学评价的总标准
•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这是孔子 对《诗经》的总的评价。
• 关于“ 思无邪”有不同的解释,包咸注有 “归于正”之说。但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说, 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 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论语集解》引 孔安国注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 其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