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诗经

合集下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怨翻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怨翻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怨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孔子与《诗经》
2.《诗经》的作用:兴、观、群怨
3.翻译:小子何莫学夫诗
正文
1.孔子与《诗经》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文化传承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孔子的教导中,他十分推崇《诗经》,认为《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经典之作。

2.《诗经》的作用: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诗经》具有三种作用,分别为“兴”、“观”和“群怨”。

(1)兴: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启迪思想。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都富有生动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审美水平。

(2)观:观察社会现象,了解民风民俗。

《诗经》中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通过学习《诗经》,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认识历史的发展脉络。

(3)群怨:表达民众心声,抒发情感。

《诗经》中许多诗篇都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翻译: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何莫学夫诗”这句话的翻译可以理解为: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学
习《诗经》呢?在这里,孔子用这句话强调了《诗经》对于年轻人的教育意义,鼓励他们去学习、领悟《诗经》的精髓,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

总之,孔子对《诗经》的高度评价,让我们看到了这部古代文化瑰宝的价值。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

诗经的作用孔子的观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启蒙读物”。

子德,孔子的学生之一,在《论语·子罕》中记录了孔子对《诗经》的看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经》能够教人正道德的行为。

孔子强调人之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诗经》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研究《诗经》,人们能够获得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也说明他认为《诗经》是一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来实践的书籍。

其次,《诗经》能够启迪人们的情感和审美。

孔子非常看重人的情感和审美修养,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味。

《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情感和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和领悟这些诗歌,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并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云:‘君子如怀其宝,时时系之,宁怀终始’”。

这说明孔子认为《诗经》具有深远的情感价值,对于保持人的心灵健康和平衡的重要性。

第三,《诗经》还可以通过歌颂和表达人们的希望和意愿。

在中国古代,很多国家的君主和元首都通过《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原则。

《诗经》是中国古代君主们得以向百姓传达自己政治决策和治国方略的一种方式。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曰:‘丘也,仁而不佞,何如?’孔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君主行事的要求,即要忠诚于职位,推行仁政,不应用巧言令色的手段。

最后,《诗经》对于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注重语言的正确性和精确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而准确的表达,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而《诗经》中的诗歌和韵文以其娓娓动听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修辞技巧。

孔子与诗经

孔子与诗经
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叫《诗》,共305篇,因 此又称为“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又称 为《诗经》,而其中的大部分作者已无从考证。
分类:
风:“风土之音曰风。”是不同地方的音乐,大部分是民歌。 雅:“朝廷之音曰雅。”是宫廷宴享及朝会是的乐歌。又分 为
“大雅”及“小雅”。 颂:多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 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分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 况。例句:《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例句:《相鼠》: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 止,不死何以?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句:《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 谓伊人,在水一方。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作者引用了大家熟悉的文天祥《过零丁洋》七律诗来表述“兴”这种手法——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他在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那个时代,而遭遇敌 人痛苦打击的时候,无限的情感。这也就是真的伤感,
心里郁闷的发泄,就是“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最后,总结一下《诗经》的影响及意义: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着非常深远的影 响。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想象力, 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成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在古代,《诗经》在政治上发挥了相当 的作用。初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诗歌或者奏辞的方式来表 达一些不想说或者难以言喻的意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同时,《诗经》它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

孔子关于诗经的阐述

孔子关于诗经的阐述

孔子关于诗经的阐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论语》和其他经典中,他对诗经(《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进行了一些阐述和评价。

1.引导德行:孔子认为《诗经》是一本有关德行的经典,通过其中的诗篇可以教化和引导人们追求美德和道德修养。

他常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教导自己的学生,使他们懂得仁义、孝悌、忠信等美德的重要性。

2.修身养性:孔子强调学习《诗经》可以帮助个人修身养性,增进品德,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他认为《诗经》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其中的诗歌,可以启发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3.窥见古代社会:《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古代民歌、赋、颂等各种诗体,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人民风俗和历史变迁。

孔子将《诗经》视为了解古代社会和了解先贤智慧的重要途径,他常常通过引用其中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建立礼乐制度:孔子推崇《诗经》中的礼乐思想,并将其作为建立社会秩序和教化人民的基础。

他将《诗经》中的诗歌用于教育,提倡礼乐,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治理社会和培养人民的美德。

总的来说,孔子对《诗经》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其强调它作为道德教化和修身养性的重要经典,以及作为了解古代社会和培养美德的重要途径。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受《诗经》的影响,而他对《诗经》的重视也使得《诗经》在后世继续被重视和传承。

《诗经》与孔子美学共3篇

《诗经》与孔子美学共3篇

《诗经》与孔子美学共3篇《诗经》与孔子美学1《诗经》与孔子美学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能够延续千年的重要因素,其中文学和美学几乎是传承的重心。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诗经》是必不可少的经典之一,而孔子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对于古代文艺创作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和孔子美学的探讨,探究古代文化传承中文学与美学的关系。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最早的称谓为“诗”的文学体裁。

《诗经》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爱情等方面。

其诗歌形式特殊,往往以五言格的形式出现,并且韵律和节奏感强烈。

《诗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也在于表达了当时国君和臣下之间的感情和对于人伦道德的思考。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他的思想被载入史册,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美学领域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他的美育教育思想中,对于“君子”的教育是美的教育、卓越的教育。

从孔子的美学理论中不难发现,孔子对于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强调的美,不是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是深入骨髓、贯穿灵魂的品质与境界的呈现。

孔子认为美和仁是互相印证、相生相辅的,仁德之人才能领悟和追求真正的美。

孔子的美学理念是建立在人伦关系基础之上的,离开人伦关系谈何美学?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诗歌的作用。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因为孔子非常认同诗歌中的“思”所能带给人类生活的秩序感和对于人伦道德的经验感悟。

这使得孔子的美学思想与《诗经》这一古代文学经典有着深刻联系。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表现出来的,恰恰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

这里的“邪”并不是指道德上的曲向,而是指诗歌中的含义之清楚,观点之明晰。

这是因为,《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深度而不是廉价的情感,是具有高度的理性而非纯粹主观情绪的表达。

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诗歌才能够沿袭至今,并被称为经典。

孔子与诗经

孔子与诗经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8
• 一般认为:“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 大雅是西周作品,小雅是西周阶层 (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9
• 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 • 音乐特点是声调较舒缓。 • 表演形式可能是歌乐舞混一。
音乐故事二:
孔子与《诗经》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1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 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 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 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 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 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 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 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 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 2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12
憔一 情 悴死 意 而, 十 雎 死另 分 鸠 。一 专 在 就一传 忧的说 思水中 不鸟是 食,一 ,其种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13
“关关雎鸠,在河之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在美丽的河畔,水鸟“关关”地发出 鸣叫声,一个青年男子思恋一个美丽 的姑娘。相思之苦使他彻夜不能眠, 一闭上眼睛就会浮现心上人在河边采 菜时优美的身姿。于是一曲婉转悠扬 的歌脱口而出,化作一段动听的旋律 表达他的真情。此后便广传于世
风、雅、颂、→分类 赋、比、兴。→表现方法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孔子评价诗经的句子

孔子评价诗经的句子

孔子评价诗经的句子
1、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2、译文:《诗》三百,用一句话在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

没有学过诗经,连话都不会说。

3、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

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4、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 1 页共1 页。

孔子&诗经

孔子&诗经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7、礼之用,和为贵。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诗经》
新闻学院新闻学二班
沈闰州
21521045
今日我们言及诗经,便不能不说到孔子。

孔子自述:“吾自卫返鲁,而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世间公认孔子对于《诗经》这部典籍的保存与传播功不可没,微孔子,则此一部煌煌巨著恐怕早已散逸,我们今日便不得一见了。

司马迁在其《史记·孔子世家》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孔子编纂《诗经》的珍贵史料,但其中三千余篇去其重以成诗三百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按孔子自卫返鲁,整理诗经时在鲁哀公十一年冬,距圣人去世仅有四年,而《论语》中孔子却两次说到“《诗》三百”,一次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另一次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这两次论及“诗三百”都在这四年之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另外,从第二句的语气看,孔子把诵诗三百作为其弟子的必修功课。

孔子会在69岁高龄才要求弟子去读《诗》吗?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礼观乐,其中演奏的顺序与《诗经》几乎吻合,此时孔子尚幼,可见《诗经》的大致框架在孔子编纂之前就已经确定,孔子所做的工作,正如其自述,主要是“正乐”,即将在民间传播中被扭曲或被庸俗化的乐曲订正,使之合礼。

孔子作诗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史料,或者赋予文学或者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圣人之所用心,是以诗经来保存先王之道,以传之后世,使之于歌咏之中体味尧舜之道。

孟子的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印证:“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同时由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

孔子将诗经用于教化,当时诗经的教育自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分析文学表现手法,或者讨论什么情爱诗传统之类。

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的教育,其特殊的功能在于让人掌握语言的精妙与政治辞令的技巧。

它同礼乐一道,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

孔子还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里面隐含的意思是诵诗说达到的目的是让弟子们能够通晓政治,娴熟地运用外交辞令,游刃有余于春秋乱世之间,以自己的能力说服君王,完成平天下的大业。

相反,如果不学《诗》或者学之不精,在外交或者政治场合就难免贻笑大方了。

在《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外交上以《诗》较量的场面: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

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

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

抑武也不足以当之。

”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子西赋《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

”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

”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孙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卒享。

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叔向曰:“然。

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

”文子曰:“其馀皆数世之主也。

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

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

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按《鹑之贲贲》,据考此诗为讽刺卫国宣姜与公子顽偷情而作,偷情之诗,居然在庄严的外交场合大加吟诵,非但无礼,甚至可谓荒淫了。

此段正可与《红楼梦》中薛蟠吟的“一个蚊子嗡嗡嗡”相比应,学诗不精的后果自然是贻笑大方。

《诗》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与外交方面,其中接近民间口语的语言和民歌的韵律因其宜于掌握,可以成为学者的入门教材。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所谓周南、召南,即所以发明周公、召公之道者也。

盖周公召公以德化民,民风淳朴,故该地民歌所反映的正是上下和睦的景象。

其中的生活画面,正是“人伦之始、王道之端”的体现。

另外,《诗经》里面存在着多出对礼的记载,孔子以诗经作为他正礼的依据。

《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在这里即引用《雍》诗的原句来讥三家的非礼。

孔子之所以在《诗》中广收雅颂,其用意很大就是在这里。

前面论证了孔子于诗三百主要只是“正乐”,并未加以大幅的删削,那么孔子对于《诗》,必有所评论,于善恶褒贬之间彰明大义。

例如: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


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