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

原文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 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 ěn)性,曾

(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头发)黄发垂髫(头发)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困于心(于: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恒:?国恒亡(必然)人恒过(经常)

(5)人恒过(犯错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6)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7)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作亭者谁。(建筑)冻风时作。(发生,发作)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

(8)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9)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士卒多为用者。(士兵)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0)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4)征于色【征】古义:显示;今义:出征。

(5)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

词类活用

1.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 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 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 拂乱其身(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 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字词注释及资料

1.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2.发:起,指被任用。

3.于:从。

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5.举:被举用选拔。

6. 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

8. 故:所以。9. 任:责任,使命。10. 于:给。11. 是:这。12. 苦:使??痛苦。

13. 劳:使??劳累。14.饿:使??受饥饿。

15. 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16.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17. 拂:违背。乱:使??颠倒错乱。

18. 所以:用这些来。19.动:使??惊动。20. 忍:使??坚强

21. 曾:通“增”,增加。益:增加。22. 恒:常。

23. 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24. 然后:这样以后。25.衡:通“横”,梗塞,不

顺。26.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7.征:征验、表现。28. 发:抒发。喻:晓喻,明白。

29. 入:在里面,指国内。30.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

“弼”,辅佐。31. 出:在外面,指国外。32.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33. 生于忧患:忧愁患害(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34. 死于安乐:安逸享乐能使人死

亡。

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

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

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内阅读: (一)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 ..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二)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中一词多义大全精编版

1、安:1、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卑:1、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3、备:1、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5、鄙:1、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2、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8、策:1、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9、长:cháng1、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2、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11、诚:1、的确,实在(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2、果真(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陈涉世家》/《隆中对》)12、驰:1、骑(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2、驱车(追赶)(如:公将驰之《曹刿论战》) 13、出:1、发、起(如:方其出海门《观潮》)2、来到(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观潮》)3、产生(如:计将安出《隆中对》)

九下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衣食所<安> 5.弗敢<专>也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8.必以<信> 9.小大之<狱> 10.必以<情> 11.<忠>之属也12.忠之<属>也13.<可以>一战 14.神弗<福>也 15.< 再>而衰 二、一词多义 1.公问其故.:故.逐之: 2.民弗从.:战则请从.: 3.其.乡人曰:吾视其.辙乱: 4.何以.战;必以.信; 5.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6.小大之.狱;公与之.乘; 7.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8.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9. 又间.(jiàn)令吴广;颓然乎其间.(jīan)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安得广厦千万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虽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时时而间.进; 三、通假字小惠未徧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3.忠之属也: 4.公与之乘: 5.下视其辙: 6.齐师败绩: 鱼我所欲也 一、一词多义 1.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4.得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不为苟得也 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6.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得之则生 呼尔而与之代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 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 7.生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8.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 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 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 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 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 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011-11-29 07:50:15)转载▼标签:杂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 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期末复习专用!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期末复习专用! 初中语文今天 感谢您关注初中语文公众号,如您尚未关注,请点击上方“初中语文”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知识方法。每日更新,与您不见不散。 (在↑↑搜索框可查看你想要的内容) 于老师说: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记得查收~ 1. 安: ★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养(衣食所安) 2. 卑: ★低下(非天质之卑) ★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 ★影响(被于来世) ★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 ★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 ★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 ★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 ★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 ★诚心(帝感其诚) ★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 ★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惩罚 13. 驰: ★骑(愿驰千里足) ★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 ★发、起(方其出海门)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考必考文言文之一,文言文在中考中的分数 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小编整理了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词释义及这首文 言文的背景,供大家参考。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发:起,指任用。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4、傅 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 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举:选拔。6、版筑:筑 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鱼盐:此处 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 鱼盐。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 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 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 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阅读试题及答 案 xxxx2008 (一)(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xx·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xx所不能。 (2)人xx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 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xx》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着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 衡于虑而后xx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初中语文教材常见一词多义归纳

初中语文教材常见一词多义归纳

初中语文教材常见一词多义归纳 词 语 义项例句出处 1.如像如是再啮《河中石兽》(七 上) 依照如其言 2.故旧的 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 章》(七上) 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 《狼》(七下) 所以故逐之《曹刿论战》(九 下) 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九下)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八 下) 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九 上) 原因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九 下)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七 上)

3.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七 上) 教学学半(第一个 “学”) 4.罔迷惑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 章》(七上)无,没 有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八 上) 5.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 章》(七上) 懂得温故而知新 6.善好、好 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擅长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七下) 7.观景观 (景 象) 浙江之潮,天下之 伟观也 《观潮》(八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 观也 《岳阳楼记》(八 下) 观赏 (看)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观夫巴陵胜状 爱莲说》(八上) 《《岳阳楼记》 (八下) 8.期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 期》(七上)

希望造饮辄尽,期在必 醉《五柳先生传》(八下) 期限会天大雨,道不 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九上) 9.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七 上) 逃跑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七 上) 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 《陈涉世家》(九 上) 通 “无 ”,没 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九 下) 灭亡, 使… …灭 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出师表》(九 上) 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 命》(九上) 10.殆有害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 章》(七上) 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军《隆中对》(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出.()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古义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老爷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4)亲戚畔之(5)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1)拂通弼,辅弼(2)衡通横,梗塞,不顺(3)曾能增,增加(4)畔——叛,背叛 (5)属—嘱嘱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答案:使……坚韧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答案:被举用,被选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在外面,指国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案:是(代词,这个)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

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衡(同“横”,梗塞)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观察到,检验)喻(明白)。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答案:B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A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怎么) 安能辨我是雌雄《木兰诗》 (2)衣食所安(养、养身) (3)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全、安稳) (4)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哪里) B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送东阳马生序》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师表》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楼记》(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口技》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准备) 被(1)将军身披坚执锐《涉世家》(同“披”)(2)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覆盖)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 比(1)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靠近,挨着) (2)比至,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涉世家》(等到) (3)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比较、比起) 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2)肉食者鄙《刿论战》(鄙陋、鄙俗)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目光短浅)毕(1)毕力平险(尽、用尽、竭尽)《愚公移山》(2)群响毕绝《口技》(全部)

(3)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完成、完毕) 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病(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疾病、重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不堪) (3)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辱) 薄(1)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轻视) (2)薄暮冥冥《楼记》(迫近) (3)薄如钱唇《活板》(薄的,厚度小) C 才(1)此印着才毕《活板》(刚刚) (2)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只,仅仅) (3)才美不外见《马说》(能力、才能)长(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2)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4)死者长已矣(永远) (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 (2)执策而临之《马说》(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木兰诗》(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项燕《涉世家》(果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常用一词多义词

2010英语中考词汇表常用一词多义词 A 1. abou t (prep) 关于Why not talk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for tomorrow’s lecture? (ad) 到处,四处Watch out! Bears about! 大约Let’s meet at about 4 o’clock at the school gate. 2. absent (a)缺席的--Who is absent today?--Daming. He had an accident on the school trip. absent-minded健忘的My grandpa became absent-minded with age. 心不在焉的He was so absent-minded in class that the teacher became angry with him. 3. after (prep)在…后面My best friend Peter sits after me . (conj)在…以后I will tell her the news after she comes back. 4. against (prep)倚在……上The piano is against the wall. 对We played against a team from the No.2 Middle School and won the game. 反对Don’t do anything against the law. 5. around大约See you around 7:30. 向各处I like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someday. 环绕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6.as(ad)像…一样,如同He is as tall as his father. as (conj)由于,因为As you weren’t there, I left a message. 在……期间,当……的时候Then she drove me over to Bobbie Decker’s house, explaining as we went that I was now one of Santa’s helpers.(朝阳期末完形) as(prep)作为,当作He had a job as a teacher three years ago, but now he worked in a company. B 1. bear (n)熊He ran away as quickly as possible when he saw the bear in the forest. bear (v)忍受He can’t bear to be laughed at. 2. bill(n)账单;--Have you paid the bill? 钞票,纸币--Yes, I paid the bill with a ten-dollar bill. 3. book (n) 书,本子There are a lot of books in the library.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原文é)举于鱼 g?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舜( shùn)发于畎()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盐之中,n)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rú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不能益其所动心忍性,曾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改过,然后能人恒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于虑,而后,衡困于心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而后喻。征于色,发于声,,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家拂士,入则无 法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患而死于安于忧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曾(1)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发舜?发:)1( 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征于色矢十中八九。(射,发射)见其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发而幽香。(花开放)野芳发(头发)发,颓然乎其间者苍颜白 垂髫(头发)黄发畎亩之中(于:从)?舜发于(2)于:是人也(于:给)故天将降大任于 安乐也(于:由于)。忧患,而死于然后知生于于心(于:在)困)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拂:?行(3 士(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国恒亡(必然)恒:(4)?恒过(经常)人(犯错误)5)人恒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过以其境 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6)举大名耳。(成就;成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振作)作)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7 。(起来;开始工作)往来种作 文以记之。(写作,创作)属予作亭者谁。(建筑)作冻风时作。(发生,发作)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将8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管夷吾举于( 9)士:士 卒多为用者。(士兵)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士此庸夫之怒也,非 安乐(安逸)10 ()安:死于安(养)衣食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2、法家拂士()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百里奚()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敌国 入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五.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