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苏联出兵东北
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

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2013-11-17 12:29:43归档在《不屈的意志》 | 浏览88834 次 | 评论36 条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1早在1939年,日本陆军部实施“北进政策”,由占领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挑衅苏联,在荒凉的蒙古草原诺门罕,日军与苏联红军干上一仗,苏军在朱可夫元帅指挥下,日军关东军碰上了强硬对手,苏联红军的机械化和指挥官的现代战术,让18000多名日军葬身草原。
1941年,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进行突然袭击,苏联为在西线专门与德国作战,安定东线迫在眉睫,于是又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德国在盟军的打击下,覆灭在即;同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度假胜地雅尔塔,为尽快促使日本投降,结束太平洋战争,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联合打击日本的时候已到,他请求斯大林出兵东北,以实现对日致命一击。
这个时候的斯大林坐地要价,认为需要给苏联一个出兵的理由,罗斯福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在涉及当时中国政府核心利益之下,在没有中国政府在场、甚至毫不知道情况下,罗斯福与斯大林达成了协议,即《雅尔塔协定》,其内容主要为:维持外蒙古独立现状,租借中国旅顺港做军事基地,保证战后,苏联替代日本在中国东北独享商业利益等等。
2事件发生几个月之后,蒋介石才私下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嘴中得知密约的部分内容,认为不能指望美国人,于是派宋子文直接与苏联接触,同斯大林签订一项条约。
1945年6月30日,宋子文一行抵达莫斯科,7月2日,斯大林亲自与宋子文等会谈,会谈时,斯大林拿一张纸往宋面前一掷,说,谈你的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宋一看,知道是《雅尔塔协定》。
7月9日,蒋介石致电斯大林:中国政府今愿以最大牺牲与诚意,寻求中苏关系根本之解决;这也表明蒋介石默许了1945年2月罗斯福答应的斯大林所谓“给苏联一个出兵的理由”而开出的条件即: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现状,苏联承认中国对东三省的主权,旅顺港采取“共同使用”而不是“租借”30年,苏联承诺不向中共提供武器。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1946年2月,以“张莘夫事件”为 导
火线, 全国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
模的反苏示威游行。
2月16日,流亡重 庆 的 东 北 旅
渝同乡会在青年馆举行集会,讨
论张莘夫被杀事件和收复东北问
题。 东北籍的国民政府官员莫德
惠、李锡恩、钱登来、宁恩承参加
了集会。会后2000人游行至国民政
府, 请求政府采取强硬的外交措
论大哗。 2月13日,《大公报》发表
王芸生执笔的社评指出:“现在秘
密宣布了,人们读了这个协定,尤
其是中国人读了这个协定, 不能
无所感慨。 未经征得中国的同意,
而三巨头就如此决定了, 不啻代
为主持, 这可见中国是处于受支配受处分的地位。 ”来自这时, 张莘夫接收抚顺煤矿
被杀害的消息又在民间广泛传
开,更加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
22日, 国民 党 中 央 执 行 委 员 会再次指示各地党团支部处理应 急办法,如学生游行不能阻止时, 应设法使 “此项运动对东北之接 收有所稗益而不致因此增加政府 任何困难 ”,各 地 游 行 时 “最 好 有 为学生所信仰之教授参加, 免受 任何野心分子所操纵破坏”。
东北旅渝同乡会的游行揭开 了2月反苏大游行的序幕,22日,重 庆26所大、中、小学的2万多名学生 和职工,组成“重庆市各校学生爱 国运动游行大队”, 于早上6点从 沙 坪 坝 小 龙 坎 整 队 出 发 ,7 点 入 城 游行, 队伍中既有中央大学附小 的学生, 也有白发蟠然的大学教 授。 游行队伍高呼“苏军必须立即 退出东北 ”、“东 北 是 我 们 的 生 命
谈苏联为何进军东北

谈“苏联为何出兵东北”在二战接近于尾声时,苏联派兵进入东北,帮助我军抗击日本。
但是,苏联是真心帮助我国吗?苏联看似出兵东北抗击日本,消灭法西斯实则是探清我军在东北三省的军事实力以及战略部署,达到知己知彼,占领东北,吞并中国称霸世界。
从当时世界格局来看: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质,但是苏联始终处于下风。
翻开苏俄的历史,一直都在扩张领土,侵略别人的家园。
清政府当政时,俄国不断侵犯我国东北边境,大清皇帝亲自派兵镇压,俄国才有所收敛,并签订了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俄国趁我国大清兵力空虚,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霸占了大片的土地,获得了大量赔款。
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说明俄国人骨子里就渗透着侵略思维。
当时的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东北一失,我国国防必遭重创。
而且东北资源众多,是我国能源来源之地。
东北的黑土地是稀有土地,全球仅有俩片黑土地,一个在美国中央平原,另一个就在中国的东北,所以,东北是我国的粮食产地。
东北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依据当时与苏军并肩作战的中国士兵说:苏军的陆军、空军、机械化部队的配合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平原作战,我军根本不是苏联军队的对手。
苏军侵略中国的迹象很明显:大连、旅顺口的兵始终不撤走;三年内战袖手旁观;撤走对中国的所有帮助,让中国还了三年内债。
大连、旅顺口长达一万米的海岸线,苏联的海军陆战队可以随意登录,三年内战的袖手旁观是等我军消耗实力,他们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
三年的内债是进一步削弱中国的实力。
有人问:说了这么多,苏军为何没打进来?是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局限下,又经过赫鲁晓夫,格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一系列的改革,苏联的经济已经无力再发动战争,还没等苏联派兵打入中国,苏联就解体了,各国发展各国的经济,无暇顾及中国。
如今这片领土,是多国虎视眈眈的土地,这需我国制定出一套防御与作战的方案,来保卫我国领土。
预言必被打破,用历史说话,亡俄罗斯者,必中国土匪也!

进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曾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语:“此(英国)易与耳,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当然,由于中国如今被没有遭受亡国的危险,所以,林则徐说的这句话到底会不会成真也成为未知之数,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林则徐说的这句话却是不无几分道理,尤其,是在领土问题上,很多人都达成共识,认为能够灭亡中国的外国者必定是俄罗斯也!(蒋经国亦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人之一!)要说的是,其实,本人也是赞同这个观点的角色之一,自然的,本人人微言轻乃是属于无名小卒的范畴之一,可是,在此,我也要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基于认为俄罗斯是中国心腹大患的同时,我也要说的是一句话就是“亡俄罗斯者,必中国土匪也!”当然了,笔者就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之辈,所说的话语要让人信服只能用大量的史料来证明,今天,笔者就让这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来证明鄙人的观点。
这是一篇转自铁血社区的一篇帖子——《17世纪沙俄和满清交锋情况——靠着关内汉人土匪在初期遏制沙俄南下》(其中最关键的语句是从清史稿里面转来的):十七世纪中期的俄罗斯虽然摆脱"混乱时代"已三十年,但是在总体上仍然萎靡不振,隐患四伏。
四面的邻居没有一个好惹的,瑞典也好,波兰也罢,都是当时的俄罗斯所惹不起的强国。
另外还有一些名义臣服,实际独立的哥萨克骑兵,他们也喜欢有事没事去俄罗斯搞点副业,收割点人头,借点钱花花。
如此一个外部环境,再加上俄国内政松弛,盗贼横行,国库空虚,民情疲惫……对于俄军在精奇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大胆放心的建造堡垒,而清军与其小规模交火后,康熙并非便不闻不问。
康熙已经知道八旗兵战斗力根本不行了,而绿营兵还要对付三藩和郑经,所以就让关内北方尤其是山东河北的汉人土匪帮忙来遏制沙俄的南下。
直接证据就是清史稿上有这样一句记述:那就是康熙曾派人以小偷小摸的方式偷取俄国人的粮食,并且切断了俄国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贸易通道,以此作为一个遏制手段。
也正是因为这样,俄军给养困难,所以进攻步伐也就至于黑龙江了。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消灭日寇还是抢夺东北利益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消灭日寇还是抢夺东北利益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顷刻间灰飞烟灭。
苏联为什么要出兵东北?这一百多万军队又是如何运往远东地区?苏军撤退前将多少武器交给了中共军队?本文将披露其中的内幕。
来自雅尔塔的承诺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雅尔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三国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斯退丁纽斯和艾登。
这是苏、美、英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一共开了八次首脑会议,四次工作午餐或晚餐会议,多次双边会谈,多次外长会议。
会议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
早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对罗斯福和丘吉尔说过:“一旦德国最后垮台,那时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就能联合起来打击日本。
”这是斯大林第一次明确表示在对德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当时,三方还就苏联出兵东北的政治条件进行了试探性的会谈。
当年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时,一位英国人曾这样说过:“在亚洲获得一个不冻港作为铁路的终点站,可能是俄国合理的愿望。
而当这生效时就意味着俄国大大增加在亚洲的武装力量;……拥有一个不冻港就意味着,这条铁路直达那个港口穿过的那整个地区都将成为俄国的了。
”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也说了同样的话:“像俄国这样一个巨大的陆地应当有一个不冻港。
”毫无疑问,这句话正中斯大林的下怀,所以他问丘吉尔:“在远东能够为俄国做些什么?”丘吉尔回答说,他对苏联关于远东不冻港的看法感兴趣。
罗斯福则明确告诉斯大林,自由港的主张可以适用于远东地区,他还举例说,大连就有这种可能性。
斯大林对此表示赞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将是不坏的。
”在雅尔塔,2月8日,斯大林同罗斯福秘密讨论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问题。
苏军在东北奸淫抢掠纪实

苏军在东北奸淫抢掠纪实苏军进入东北后的军纪,曾经给老一辈的东北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即使是在中苏友好的五十年代,这段历史也严重地影响着中国人民同“老大哥”的关系。
过去出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照顾到两国人民的感情,这类事情在中苏两国的公开出版物中长期被讳言。
在苏联已经不存在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实事求是地公开谈论此事。
从苏军进入东北开始,其相当一部分官兵就表现出严重的放纵行为。
他们不仅对战败的日本人进行抢掠施暴,而且对于其盟国中国的老百姓,也经常进行骚扰。
特别是抢东西,强奸妇女两项,造成了东北许多群众的严重恐慌。
当然,在一百多万进入东北的苏军中,这些犯罪者毕竟还是少数,但是在各地造成的影响却相当恶劣。
当了十四年亡国奴的东北人民见到的“解放者”们,却是这样的一副形象:苏军的散兵游勇们白天就在街上乱窜,有的到处找酒喝,有的偷仓库的东西,成袋的在街上拍卖,晚上喝的醉醺醺,闯街钻巷找“玛达姆”,吓得老百姓关门闭户,都盼着他们早点走。
苏军领导当时也整顿过军纪,时常可以看到在渖阳的大街上,苏军卫戍司令部用卡车巡查,将这些醉汉和违纪者成车拉回去关禁闭。
可是在苏军进入东北头一两个月内军纪仍难以维持,特别是在东北各大城市,一到夜晚就有一些零散的苏军士兵拦路抢劫行人和追逐妇女,有时还持枪闯入民宅。
结果使中国女人晚间不敢上街,男人上街则不敢戴手表、穿皮大衣。
许多喝得醉醺醺的苏军官兵又到处倒卧路旁,令人观之侧目。
对于苏军军纪败坏的报告,最早见之于八路军进入东北第一批部队给中共中央拍发的电报。
一九四五年九月初第一批出关的八路军冀东部队进入渖阳,就遇到了苏军抢劫的事件,而且有不少中国老百姓前来诉苦。
八路军驻渖部队一面致电中央报告苏军“衣衫褴褛,纪律甚坏”,一面向当地苏军政冶部提出交涉,要他们严肃纪律。
苏军政治部的答覆是,他们巳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对违纪者一天最多枪毙达二十多人。
同时他们又解释说,士兵们对法西斯极为雠恨,到德国时就是这样干的。
史纲论文《批判性看待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批判性看待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抗战的历史,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很有必要。
转瞬之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八十四年了,从八十四年前的这一天开始,日本为灭亡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战争之残酷,之血腥,之非人性为古今世界历史之少有。
在这14年中,我们广大中华儿女不畏强敌,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携手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应有尊重,因此本文拟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以史实为依据来阐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建立的不朽功绩,从而告慰在这场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一)偏驳的国际观点众所周知,日本帝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轴心国的强国之一,它与纳粹德国一起,构成世界东西两个战争策源地,他们先后发动的战争是具有世界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而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对,在这个大局下,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也就不仅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它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援助,甚至有不少国际友人还直接投身于中国的抗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功劳,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国政府和人民互相支援,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是,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所作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却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国,哪一派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然而实际上由于西方国家一些人存在大国主宰世界,强国决定世界历史命运的潜意识,他们从“西方中心论”的错误历史观出发,从本国立场出发,夸大自己的作用,根本无视中国和东方被压迫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
如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花了近20年的时间,写了一部长达百万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但是却对中国战场只字未提;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在分析日本战败的原因时也说:“中国统治者懂得,在已经形成的各交战国力量对比的条件下,他们在对日作战的战场上,不用作任何努力也能成为战胜国的一员“。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和影响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和影响作者:熊美云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7年第5期【摘?要】1945 年 8 月 9 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这一行动不仅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苏联出兵东北既有美英等国方面的原因,也有苏联自身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苏联;中国东北;雅尔塔协定;远东战略【中图分类号】D231 ;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5-0095-051945 年 8 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这一行动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于其在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亦是不能忽视的。
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一:美英等国要求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重创下,德意都相继战败。
而在中国战场上,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致使日本不得不一再改变其对华的政策,加上美国对太平洋海域的牢牢控制使得日本陷于困境。
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的军事力量仍然不能小觑,尤其是关东军有约 70 万人。
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虽已可预见,但仍不易,要在短期内战胜日本,还相当困难。
按照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保守估计,在德国投降后,至少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战胜日本,外援如果单纯指望美国政府,那么美国必须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
①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更是指出:“在日本本土使日本投降,估计要牺牲 50 万美国人的生命。
但如果采取苏联在美军对日本登陆作战之前,率先在中国的满洲地区对日宣战的作战策略,美国政府将可以避免 50 万人的损失。
” ② 同时美国也担心,在打败日本、结束二战,实现自己的世界霸主目标的过程中,苏联会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
因而,美国政府再三要求苏联政府参加对日作战。
另一方面,美国在远东问题上对苏联的要求并不在于苏联是否参战,而在于是否能够尽早参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苏联出兵东北
20081722 吴伟洪2008172201
摘要: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这一行动对于加速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苏联出兵中国是其国家利益的需要。
然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兵东北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苏联,出兵,东北
1945年8月,在德国法西斯覆灭3个月后,苏联出兵东北。
虽然这一行为在道义上是将东北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苏联出兵的真实目的还是围绕着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这一核心,体现了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实质,那就是赤裸裸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一)履行雅尔塔协议的承诺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聚会雅尔塔。
由于三国参加会议的目的不尽相同,因而会上必然出现各种矛盾和分歧。
但是,它们在消灭德日法西斯这一总目标上,有着共同的利益。
会议就击溃德国、彻底拆除德国的一切军事设施和消除纳粹党等问题达到了协议,在安理会投票程序等有关联合国的问题上取得了某些妥协,并就苏联对日作战条件问题,达到了涉及中国权益的秘密协定。
所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主要内容如下: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
其条件为: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日本1904年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对沟通大连与外界联系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等。
对于这个协议,其实,早在1944年12月14日,美国方面曾就这个问题与斯大林会谈过。
当时斯大林提出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应归还苏联;希望租借中国的大连、旅顺港,以及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要求承认外蒙古的现状。
如果这些要求得以实现,苏联同意在打败德国后3个月内对日作战。
所以,会议前罗斯福对斯大林的要求是十分清楚的。
在2月8日的会谈中,罗斯福基本上同意了斯大林上述要求。
但对大连港的处理,罗斯福主张应使大连成为国际委员会管理下的自由港。
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苏联表面上是为了履行曾经许下的诺言,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其背后的目的却是想恢复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而且这目的不是短期制定的而是苏联长期的政策。
(二)出兵东北是苏联远东战略的既定方针
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奉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对外方针,对周边地区和国家,或直接掠夺领土、扩大疆界,或利用军事、外交手段实施控制和影响,以此建立起一圈环绕俄国的势力范围和缓冲地带。
这一外交战略战略成为俄国的长期的国策,但随着中日甲午战争中,俄国的战败最终导致其丧失了除北满外在远东的几乎全部权益。
此后,沙俄的远东政策略有调整:一方面将其矛头转向以中国为宗主国的蒙古,积极扶植亲俄势力,策划外蒙古地区独立,并与日本达成妥协,实现“用朝鲜‘交换’蒙古”①的计划;一方面迫于德、俄矛盾日益激化而在远东与日本结盟,通过4次‘旧俄密约’,确保其在北满的垄断地位。
因此,为了洗刷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所遭受的耻辱,欧洲战局稍有好转,斯大林就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几次或明或暗地对美国提起沙俄在远东的权益,并表示苏联对远东是有“政治要求”的。
在决定远东未来命运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谈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时,明确地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这些曾是沙俄的权益。
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甚至堂而皇之地写明:“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司的各项权益。
”②尽管这个协定是一年以后才公布的,但对于苏联所提的政治要求的实质问题,人们在当时也不乏认识。
③日本投降以后,苏联更是理直气壮地把对日宣战和日俄战争联系在一起,不仅苏联报刊反复强调这一点④,而且斯大林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当天的演说中也特别提到日俄战争的问题。
斯大林说:“1904年的失败是俄国的污点,而为了清洗这个污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
”⑤斯大林演说之后,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还率人于9月6日特意前往旅顺,为日俄战争中在旅顺要塞战死的帝俄官兵敬礼并敬献花圈。
⑥这一意味深长的举动进一步表明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实目的。
由以上可知,苏联出兵东北不仅仅是为了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或者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是为其重返远东地区做好铺垫,恢复沙皇俄国时期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范围。
正因如此,出兵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可以被认为是苏联远东战略的既定方针。
(三)大国沙文主义的膨胀促使苏联对外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
这一时期,斯大林和前苏联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民族利己主义却日益膨胀,并进而演化为大国沙文主义,急欲谋求中国的领土主权。
斯大林清楚地看到,战后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前苏联在远东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关键就是看谁能控制中国。
前苏联要在远东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同中国保持更为和谐的关系,利用中国的大国地位来抵抗美国和英国在远东的争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斯大林一方面利用美国有求于前苏联尽快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而向美国步步进逼,迫其让步;另一方面,又以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为条件,要挟国民党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因此就有了《雅尔塔协定》。
(四)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促使苏联出兵东北
1945年8月6、8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地投下原子弹,面对美国的军事打击,日本政府内部就是否无条件投降展开了激烈地争论。
消息很快传到苏联政府那里,斯大林决定立即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
因为,一旦日本决定投降的消息公布,苏军将无任何理由进入中国东北,也无法要求中国接受《雅尔塔协定》的规定。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确实起到了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作用,但它并不是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决定性因素。
丘吉尔指出:“如果认为原子弹决定了日本的命运,那将是一个错误。
”⑦罗斯福的首席顾问李海将军也认为:“在广岛和长崎使用这类野蛮武器,就我们打日本来说,并无什么重大帮助”,因为“日本已经被击败和准备投降了”⑧。
日本当局对投掷原子弹的反应也并未如美国所预期的那样强烈,甚至都没有召开内阁会议来商讨对策,照旧主张进行“本土决战”的准备。
显然,美国这时使用原子弹,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是迫使日本在苏联参战前投降,以排除苏联在整个远东的影响和抵销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多年浴血抗日的不朽伟绩,想借此独享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声誉和占有最多的胜利果实;二是即使日本不能在苏联参战前放下武器,也可以用原子弹来贬低苏联
参战的意义,而提高美国在战胜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是为了同美国争夺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而中国东北是苏联通向太平洋地区最好的通道,假如美国抗日战争一旦胜利苏联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所以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苏联不得不提前发动出兵中国东北。
总结: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我认为其最终原因还是离不开其国家利益,即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制定是离不开本国利益要求。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表面上是打着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背后干得却是出卖中国主权利益,争夺势力范围的勾当。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54卷,‘中文第2版第777页。
②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共近代史教研组。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04页。
③中共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室.顾维均回忆录(第5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7:549、557页。
④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3辑)[M]。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520、530页。
⑤斯大林文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38-439页。
⑥[日]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M].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日本问题研究室(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200页。
⑦小查尔斯·米·在波茨坦的会晤·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43,243页。
⑧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