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高中美术高中美术鉴赏《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课件

高中美术高中美术鉴赏《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课件

《人物御龙 帛画》战国 中晚期
《人物御龙 图》是战国 中晚期创作 的绢本水墨 淡设色画作, 1973年出土 于长沙子弹 库楚墓一号 墓,出土时 平放在椁盖 板与棺材之 间。《人物 御龙图》描 绘墓主人乘 龙升天的情
景。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 东晋
高中美术
• 铁线描
高中美术
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
3、依据考古发掘、现存遗物与文献记载,我国在魏晋之前,除了岩画、器物上的 装饰绘画以外,还有帛画、壁画、绢画等。在魏晋隋唐时期,中国绘画从理论到实践都 有很大发展。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的繁荣期,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名家辈出, 留下了许多经典名作。宋代以后,文人画日趋兴盛,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高中美术
八十 七神 仙卷 (局 部) 吴道 子 唐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 以下几个特征尤为突出:
高中美术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2)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 (3)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 (4)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和以笔墨 为核心的审美观念是其主要特征。笔下具有强烈个 性的线条是一个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如冷逸奇 崛的朱奇、纵任恣肆的徐渭、苍润清逸的石涛等。 欣赏作品如见其人,使观者感受到画家的鲜明个性 和思想情趣。
高中美术
五牛图 中国画(手卷) 纸本设色 20.8cmx 139.8cm 韩滉唐故宫博物院 五只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神态各异。画面上没有背景,勾线填色,线条简洁, 结构准确。牛目光炯炯,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体现了它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高中美术
蕙兰图 中国画(轴)纸本设色

浅谈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比较

浅谈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比较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艺术画廊浅谈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比较周小楠(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在这个艺术种类众多的当今社会,绘画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的减少所占的比例。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它们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对艺术的追求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意境;写实;审美中图分类号:J2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81-01中西方传统绘画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由于地域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在审美特征上还是有较大程度上的不同的。

中国传统绘画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国画,而西方传统绘画主要指的是油画。

在这个艺术种类众多的当今社会,绘画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的减少所占的比例。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它们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对艺术的追求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异同点:首先,从表现手法来看,中西方绘画就有较大的差异性,中国画主要的绘画材料有水、墨、毛笔、毛毡,主要是绘制于绢与宣纸上,颜料都是水溶性的质地,以水作为调和颜料的媒介;而西方的传统绘画油画主要绘画材料有油、油画笔,油作为调和媒介,主要绘制于油画布上,之前所用的材料如绘制于木板上的或者用蛋液来调和颜料的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由于材料的不同性,决定了中西方传统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性,同时,决定了中西方绘画在画面效果上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绘画即国画在表现手法上多用黑色作画,即使有色彩也只是对山体、对人物的点缀。

中国画更加注重用笔,用笔分中锋、侧锋、顺锋、藏锋,不同的用笔也决定了画面的不同效果,讲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而作为西方传统绘画的油画注重的更多的是画面的写实性,色彩大多以平涂为主。

所以单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两种艺术的审美特征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性的。

其次,从表现的内容上来看,中西方传统绘画又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画与油画从一开始就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或者说贵族所服务的。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简析中国绘画审美之意境美特征——从宋元文人山水画看“意象”

简析中国绘画审美之意境美特征——从宋元文人山水画看“意象”

的。 如 画 论 提 出 的传 、 范宽据传
身, 中国 艺术 与 西方 艺术 最大 的不 同就是 其传递 出的“ 道” 体现为作 品的意境美 。中
3 . 宋 元 时期 山 水 画 的 发 展 五代 画家荆 浩说 过 : “ 似者 得其 形 , 遗
国 的书 法与绘画在很大程度 上是融会贯通 其 气 , 真 者气 质俱盛 。 ” 北 宋 时期最具代 表 参考 文献 :
系。文章对宋元时期文人 山水 画从发展到 兴盛进行 了梳理和分析 , 就道 家“ 清静 无为” “ 天人合 一” 的思想对山水画 中意境 美特征 的影
响 进 行 了 简 单探 讨 。 关键 词: 意 境 关 山水 画 宋 元 时 期 文人 画
前 言
立, 而其 成熟 与高峰 期是 崇文抑 武且 清新 者 带来的情绪感 染效果 。
间 的必 然联 系
” 由此足 可看 出以“ 元四 胸有成 竹” 后才得 以创造完美 的意象。另 欲 借 玄窗学静 禅。 在 后 印象 派 出现之 前 , 西 方绘 画创作 “ 为首 的 当时文人 受道 学与禅 的影响 颇 北 宋黄休复著《 益州名 画录》 , 把画分为 家” 题材 无论 是现 实存在 的还 是虚构 的 , 总是 外 ,

见矣。 ” 这就 是强调 画家 除 了要具 备审美 的 趣 味的领 导权 自然 就 落到这批 文人 手 中,
“ 嗟余 百岁强半 过 , 要从足够 的角度 、 广度 和深度去“ 取之” , 在 期 。倪 瓒在 诗 中 自述 :

中 国绘 画艺 术 与传 统 文化 之 眼光 与心胸 , 还要 亲身去观照 自然 山水 , 更 因而元 代是 文 人 画真 正 兴 盛并 转 变 的时
如果说 山水 画在 宋代 还可谓形似 与神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浅析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艺术美学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审美精神内涵。

宋代的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形神与构图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优秀山水画作品。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哈佛艺术馆展出了中国部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与演变进行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传统绘画精神内涵山水画特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以中国自然山川河流为主题的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山水画从最早的人物画的背景衬图发展到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科,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里程碑,它秉承了传染绘画线条与水墨的优良传统,并且突出与提高了绘画中水墨的表现效果,让苍劲有力的绘画线条与多元的色彩将山水风景与宣纸实现高度融合。

宋代艺术家提倡以形写神,通过自然风景的变化来反映出人文环境的变革,并且关注到人在山水中的位置,许多艺术家通过游乐、寻幽等形式来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思想上的独特追求。

一宋代山水画生成背景概述中国山水绘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期,中国著名艺术家顾恺之曾经在自己撰写的《画云台山记》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内容完全是为山水画而设计的。

紧接着,艺术家宗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部作品主要谈到了传统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引导了后朝传统绘画的方向,并且点出了中国画的特征。

随后,艺术家王微写出了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著作《叙画》,他认为山水绘画并不是绘制地形图,而是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这些成熟绘画理论的先后出现,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都开始注意到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入认识与表现效果。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古人崇尚清奇、简静、淡雅的画风,追求笔墨的纯净与透明,实际是追求心灵的质量。

为了与自然一致,古来大多画家的生命态度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寻常状态。

低调是一种境界,很像一种信仰:艺术与生命合一,成为生命的展开与完成,而不是换取世俗利益的手段。

只有这样,笔墨塑造的形象才能净化自己及他人。

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

道,便是中国画的最高学问。

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六朝王微说,绘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1]这个“太虚”,大约就是“道”。

同时代的宗炳说得更明白一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

[2]这些早期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特点——“追太虚之体”。

这是亲自然而远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写实,强调精神主导,以道心观物。

宗炳又说,绘画的目的是“畅神而已”。

[3]董其昌疏林茅屋图按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笔墨的修为离开世俗越远越好,尤其山水画,最好按“天人合一”的方向走下去,人间烟火气越少越好,从而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这种观点颇类今天的生态环境意识。

所以,中国画不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而是从容不迫,如行云流水,是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的艺术。

宋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观点便是这种一咏三叹的状态。

这有些像太极拳,不绝如缕而又绵里藏针,令人周身通泰,体强心健。

按历来的画论,中国书画从来就长于纯净心灵、陶冶灵智。

所以,儒家把琴、棋、书、画作为造就理想人格的修为手段。

而书画一途更能“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4],是祛病增寿的良药。

董其昌作品西方人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更看好的是清代以前的中国画。

他们虽然不易看懂山水画笔墨艺术的形式,但他们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里的精神旨趣,理解人对自然界的向往。

他们完全接受中国画不表现张力,不强调形式感,不注重视觉冲击的特质。

接受着那种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另一种趣味。

中国画追求内美,初看可能很平常,但会久看不厌,人们能看见画家的心灵在笔下浮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
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而诗的取材时非常广泛的,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这也是诗的一大特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从而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诗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幅社会的风情画,也正是这样,促使中国画与诗紧密联系。

当画家意识到一位画家可以像诗人那样乘兴之所至而记录下自己情绪状态以及这美景时,绘画就开始诗化了。

诗除了可以影响画家的情绪之外,还可以用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影响绘画的审美趣味,而中国画之所以情感丰富,也无疑受到了诗歌美学的启示。

苏轼在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丰子恺也说“:中国诗人作诗善用绘画技法”。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得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所以诗与画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互融合,相互辉映
中国画与诗相融历来已久,二者相融,可以取长补短,增强感染力,不仅使中国画与诗异彩纷呈,同样也相互辉映。

中国画与诗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特点,
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词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出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景色,容量比画大的多。

如果把中国画与诗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使画面更加充实有意境。

而诗词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起着珠联璧合的作用。

比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郑板桥为自己的《竹石图》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普通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表面上写的是竹子,实际上赞颂的是人。

“坚劲”正是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这首通过歌咏竹石,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百折不饶的形象。

全诗感情真挚,意义深切而意味深长,先看画可能不会有这些感受,但通过画上的这首诗,从而让我们领悟到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同时画家又常以诗为绘画的表现内容。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赋。

相隔一百多年后,顾恺之根据这篇赋画成《洛神赋图》。

曹植用神话来隐托他失恋后的悲哀,用富有抒情色彩的诗句,刻画出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抒发自己对她的爱恋。

而顾恺之则以画来表达,强调了神话色彩。

把洛神描写的婀娜多姿,衣袋飘忽,欲去又来的依恋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家以他丰富的想象力与杰出的表现力,丰富了《洛神赋》的内容,相得益彰。

马振声画的《爱国诗人陆游》是表现陆游的《示儿》诗意的:“死去才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祖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

但是这首诗却很抽象,要用画来表现很不容易。

马振生抓住了诗人形象鲜明这一特点,着力刻画陆游的形象,脱出了诗的束缚。

这幅画就是妥善的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诗人与他那满腔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运用了创造的绘画语言表达了诗意。

诗词与绘画相融,恰如郭熙所引的那句名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诗人常常能从深远的画境中发现诗意,而画家也往往在精彩的诗词中体会到画意。

中国画与诗之间关系密切。

二者不仅有一个诗向画渗透的过程,也有一个画向诗靠拢的过程。

绘画过程配上好的诗词,则能让作品更加精彩;好的诗词配上好的绘画作品也是同样的。

中国画与诗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有了很深的文化底蕴。

二者相融相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