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妇科补肾调周法
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

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青春期是女性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身体发育和内分泌调节的关键时期。
在青春期,由于内分泌系统的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情况。
而肾阴虚证是导致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采用中医的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我们来了解一下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肾阴虚证是中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证型,通常表现为月经量多、色红、质稀、质粘、舌质红少苔等。
在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肾阴虚证的表现更为明显。
而根据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
调理肾气、阴补肾为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关键。
补肾调周法是中医治疗肾阴虚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运用中药、针灸、艾灸等疗法,来调理肾气、滋阴潜阳、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药治疗补肾调周法中的中药治疗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们通常采用具有滋肾养阴、固精止血的中药,如熟地黄、山茱萸、黄柏、女贞子等。
这些中药具有滋阴潜阳、补肾固精的功效,可以有效地调理肾气,改善肾阴虚证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伍不同的中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肾阴虚证的重要疗法之一,也是补肾调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中,我们采用经络穴位针灸的方法,来调理肾脏的功能,改善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通过针灸的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肾气的调理,改善肾阴虚证的症状,达到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治疗方法,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补肾调周法治疗后,月经周期得到了明显的调整,月经量逐渐减少,颜色也逐渐由红转淡,质地也变得稠密起来。
患者的情绪、精力等方面也明显改善,整体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补肾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

补肾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补肾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妇科疾病的诊疗中首重肝肾二脏,此关乎女性气血阴阳之源头。
除调补二脏外,还需细究其气血是否调和,脉道是否通畅,合而治之。
笔者在临床上喜用补肾法结合疏肝、健脾、化瘀、益气等法治疗妇科疾病,现将笔者治验介绍如下。
案例一:患者王某,女,34岁。
2018年6月24日初诊,患者自述闭经六个月,素腰酸乏力,纳呆,眠可,大便难,手足冷,末次月经量少,色暗红,血块多,查体形肥胖,舌胖大齿痕,苔薄白,底瘀,脉沉细无力。
考其闭经时间较长,腰酸乏力甚,脉沉细无力,乃肾精匮乏之象。
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舌底瘀斑为痰湿内阻,血水不利之征。
虑其为肾精不足化源匮乏夹瘀夹痰,治用益肾填精,活血利水,处方拟补肾通经汤:鹿角胶5克(烊化),龟甲胶5克(烊化),泽兰30克,苍术10克,香附30克,川牛膝30克,鸡血藤30克,清半夏10克,川芎10克,熟地30克,鸡内金30(打粉)七剂。
患者服药五天后电话告知月经来潮,量少,色暗红,血块少,纳食增加。
后嘱患者服八珍益母丸十五日善后,后随访得知患者停药后月经一直正常来潮。
补肾通经汤是我临床喜用的一张验方,方取龟鹿二仙胶之义填精补髓,佐以泽兰活血利水,《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故重用泽兰,气行则血行,用香附川芎药对行气活血,用川牛膝引血下行,鸡血藤养血通经,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助脾运化,湿浊得化,水谷精微方能补益气血,起后天补先天之用,鸡内金之用有二:一曰开胃进食,一曰化瘀通经,可谓化瘀而不伤正之品。
案例二:患者于某,女,26岁。
患者多次备孕未果,经友人介绍来诊,查其体瘦弱,情绪素抑郁,善太息,眠差,二便调,曾服补肾中药治疗不效,末次月经量可,色红,有小血块,经前腰酸。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思患者曾服补肾中药治疗无效,又有抑郁太息等表现,或是肝气失于条达,补而不运所致,故在补肾基础上加疏肝化瘀药试服:巴戟天15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枸杞子12克,泽兰15克,五味子12克,制何首乌20克,柴胡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15克,紫石英30克,神曲12克,杜仲30克,续断30克,菟丝子30克七剂。
张吉金教授补肾八法治疗妇科病

张吉金教授补肾八法治疗妇科病张吉金教授补肾八法治疗妇科病2018-01-08哈虹张庆清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网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关注承医道,悟医理,传医术;共享妇科流派人文医技精华关注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张吉金:(1937-),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院最高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妇委会学术顾问、天津市名中医师带徒导师,哈氏妇科流派第四代传人。
得哈氏妇科传人哈荔田亲传,从医60年,临床经验丰富,提倡中西医结合,病证互诊,尤其擅长月经不调、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症、妇科疑难杂症、奇症,疗效颇佳。
张教授根据60年临床经验总结中医治疗妇科病补肾八法,倡以用之。
治疗妇人之病,主要在于补肾,肾是祖国医学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把肾喻为脏腑的根基,生命的根本。
其中藏精,主生殖的功能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密切的联系,其生理病理又可相互影响,妇科疾患位置相对固定,根于肾,表现于胞宫,故治妇人本于肾,根据各种兼症倡补肾八法。
一、补肾调经法主要用于月经失调者,或先期而至,或至期不行,或愆而不规者,固肾培元调经,常用药物:党参、当归、白芍、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等。
如月经先期量多加女贞子、旱莲草、丹皮、金樱子、海螵蛸等以固涩补冲。
如月经后期量少,加仙灵脾、鹿角霜、丹参、桂枝等温肾通经药。
如肾虚肝郁并见,多选用定经汤加减。
二、补肾摄血法主要用于崩中漏下者,经期延长者,恶露不绝于日者,常用左归丸加减:药用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炙龟板、海螵蛸、鹿角胶、滋补肝肾,固冲摄血。
三、补肾通经法主要用于经闭不行,通而不畅,不通之痛者,归肾丸加减:当归、熟地、白芍、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肉苁蓉、鹿角霜、仙灵脾、丹参、牛膝、刘寄奴等,平补阴阳。
四、补肾调肝法主要用于妇科各证兼有肝郁者,如经行乳胀者、经不调者,有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的舒发及调达,与女子月经的藏泄关系密切。
补肾调周法

补肾调周法
1、行经期重阳转阴,调经为主,重在除旧,加减五味调经汤:
丹参10赤芍10 五灵脂10 川续断12茯苓10艾叶9泽兰叶12益母草30
2、经后卵泡期重在滋阴补肾,常用:
(1)二至地黄汤:
女贞子12旱莲草12熟地10淮山药10山茱萸10炒丹皮10茯苓10白芍10怀牛膝10桑寄生10
(2)归芍地黄汤:
炒当归10赤白芍10淮山药10山茱萸10大生地10炒丹皮9茯苓10怀牛膝10桑寄生10
(3)滋肾生肝饮:
丹参10 赤白芍10淮山药10熟地10 川断10菟丝子10炒柴胡5炒丹皮10 茯苓10合欢皮10
3、经间排卵期转从阴中求阳,调理气血,以促进重阴转阳,常用补
肾促排卵汤:
丹参10赤白芍10怀山药10熟地10炒丹皮10茯苓10川断10
菟丝子
10紫石英(先煎)
10
山茱萸
9
五灵脂
12
红花
5
4、经前黄体期重在温补肾阳,常用补肾助孕汤:
丹参10赤白芍10怀山药10山茱萸10 炒丹皮10茯苓10川断12杜仲12紫石英(先煎)10菟丝子9紫河车10炒柴胡5五灵脂10。
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

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女孩在这个时期经常会出现月经不调、周期不规律、量少或量多等问题。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等因素有关。
而肾阴虚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病机机制,它主要表现为肾阴不足导致的身体症状,如月经量少、月经提前、腰膝酸软等。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认为,肾主水,肾阴不足则火偏亢,导致子宫出血。
补肾调周法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此类疾病。
补肾调周法通过调理肾脏功能,调节月经周期,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目的。
现有的临床研究表明,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补肾调周法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月经不调症状,恢复月经周期,减少子宫出血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患者来说,补肾调周法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补肾调周法在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中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从而验证补肾调周法对于肾阴虚证的治疗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详细介绍补肾调周法的原理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疗效评估部分,我们将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评价补肾调周法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疗效,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将总结补肾调周法在治疗该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水平提供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临床病例分析:本研究选取了10例青春期女性患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患者作为病例对象,均年龄在12-18岁之间。
患者均表现出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或过少、周期缩短等症状。
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

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补肾调周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证等相关疾病。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一旦发生会给患者身体和心理都带来较大的影响。
采用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其治疗原理和临床效果。
需要了解什么是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在未婚年龄女性,由于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的异常出血。
肾阴虚则是中医理论中的疾病概念,指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身体,后天之精受损。
两者的结合便是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月经过少或过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脸色晦暗等症状。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补肾调周法的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肾主生殖。
肾阴虚即肾之负责水液代谢、骨髓生成、生殖功能的阴虚,对上述的疾病产生一系列的病因病理基础。
补肾调周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治疗来滋补肾脏,调理肾脏周围的气血运行,调整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目的。
根据临床实际,补肾调周法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一,中药能够有效地滋补肾脏,使得肾脏功能得以恢复,使得激素水平得到调整。
其二,中药对气血的调运作用显著,减轻月经紊乱、月经过少或过多等症状。
其三,中药还能够调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脸色晦暗等症状。
补肾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中药能够治疗疾病,但治疗时间会较长,需要患者耐心配合。
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避免寒凉刺激,调整饮食结构,这对于一些生活作息比较不规律的患者来说可能较为困难。
补肾调周法虽然能够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阴虚证,但对于一些合并症较严重的患者,单一的中药治疗效果可能较为有限,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蔡小荪育肾调周法治疗不孕症的经验

基础体 温单 相者 临床 上大 多 为无 排 卵 者 , 以偏 肾 阳 尤 虚者 为多 。因黄体 产 生孕 酮 似是 一 种 致热 源 , 酮 分 孕 泌不足 , 致使基 础体 温后期 低于 正常水平 而影 响受 孕 。 排卵期 是 肾 中 阴 阳转 化 时 期 , 时 温 煦 肾 阳 , 旺 命 此 兴 火 , 提高雌激 素水 平 , 用 温 肾助 阳的药 物 , 暖 子 可 故 温 宫 , 除寒邪 , 肾可促排 卵 , 黄体 。 驱 益 健
W ORLD CHI NES MEDI NE Se tmbe . 01 Vo. No 5 E CI pe r2 1, 1 6, .
蔡小 荪 育 肾调 周 法治 疗不 孕症 的经验
王隆卉 指导 : 小荪 蔡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 上海市芷江中路 24号 ,0 0 1 7 207)
[]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 ] 南京 : s. 南 京大学 出版社 ,9 4 12 19 :3 . [] 3 施捷. 肛周脓肿 6 4例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中国肛肠病杂
关键 词
不孕/ 中医药疗法 ; 蔡小荪 @
本, 适从 妇人 月经规 律 , 调周 期 用 药恢 复月 经周 期 , 强
再 则促 排卵 , 黄体 。采用 以补 肾调周之 基础 , 健 配合 相 蔡 小荪教 授是 上海市 第一人 民医院 中医妇科 主任
医师 , 首届全 国继 承 老 中医 学术 经 验 导 师 。蔡 教 授从 关 因素 调治 , 证论 治终不失 为之 主流 。 辨
肾所藏 之精为 先天 之精 , 肾主人 体 生 长发 育 与 生殖 是
机 能 的物质 基 础 , 生 殖 之 本 , 癸 之 源 , 阳之 宅 。 为 天 阴
浅谈补肾调周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运用论述

浅谈补肾调周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运用论述慢性盆腔炎祖国医学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常散在记载于“带下”、“癥瘕”、“少腹痛”、“热入血室”等疾病中,“补肾调周法”是夏桂成教授根据女性月经周期变化中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所制的一种调整月经周期的方法,临床应用疗效独特,对临床治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该法应用最多的是用于月经失调类疾病和不孕症的治疗中,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治疗上述两大类疾病外,对于妇科杂病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慢性盆腔炎患者,单纯邪实者少见,多数是虚实夹杂的病例。
湿热之邪作为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发展的各个环节,又常可导致气滞、血瘀和正气损伤,但单纯的湿热为病者少见,临床常可见到患者病程日久,迁延难愈,腰酸小腹下坠,神疲乏力,劳累后加重尤在经前、经后有加重趋势,究其原因,经前气血波动明显,邪正相争故有腰酸腹痛之症;经后气血亏虚,抗邪无力,腰腹酸楚、下坠感明显,我们根据这些特点将夏老的补肾调周法尝试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通过燮理阴阳,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不治炎症而炎症自消。
标签:补肾调周法、慢性盆腔炎、探索首先简单介绍下夏老的补肾调周理论,我们将月经周期分为经后期、经间排卵期、经前期、行经期,各期阴阳变化各有不同,经后期以阴长为主,经间排卵期重阴转阳,经前期阳长为主,到行经期则由阳转阴,四期变化周而复始使得月经每月按时来潮。
各期的用药特点也有不同,经后期以养血补肾为主兼有清利湿热,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药用:当归、赤白芍、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川断、红藤、败酱草、蛇舌草;经间排卵期月经周期中第一次阴阳转化,重阴转阳,治疗重点补肾活血促排卵,方用补肾促排卵汤,药用:鹿角片、丹参、赤白芍、山药、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杜仲、五灵脂、川芎、红藤、败酱草;经前期重在温肾助阳,方用毓麟珠加减,药用:鹿角片、丹参、赤芍、茯苓、川断、杜仲、菟丝子、香附、柴胡、五灵脂、玄胡、川楝子、红藤、败酱草;行经期月经周期中第二次阴阳转化,重阳转阴,此时治疗以疏肝理气调经为要,用越鞠丸合五味调经散加减,药用:香附、苍术、丹参、茯苓、赤芍、山楂、五灵脂、益母草、川断、川牛膝、玄胡、川楝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夏桂成的补肾调周法第一部分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理论研究一.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1《易经》与《尚书》2《内经》与《金匮要略》3《妇人良方大全》4《景岳全书・妇人规》5《傅青主女科》二.补肾理论的探讨.1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2肾阴与肾阳3肾阴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4滋肾补肾法第二部分补肾调周学术思想及其临床运用一。
补肾调周的学术思想1行经期(重阳必阴)2经后前期3经后中期4经后末期5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6经前初期7经前后期二。
补肾调周法的临床应用1补肾调周法在不孕症中的应用2补肾调周法在PCOS中的应用3补肾调周法在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4补肾调周法在经间期出血中的应用5补肾调周法在盆腔炎中的应用6补肾调周法在乳腺增生中的应用7补肾调周法在其它妇科疾病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用药分析一。
夏老对血肉有情之品的使用二。
补肾调周法的常用药1常用药物频次的统计2常用药物剂量的统计3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物的统计4常用药物的分析第四部分结语……………………………………………………………………….摘要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妇科专家,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六十载,临证经验丰富,理论建树,著述颇丰。
夏教授博采众长,创立了补肾调周法用于治疗妇科各病。
目的:整理研究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的“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传承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发展中医事业迫在眉睫的学术己任。
对其特色之处进行阐述,最终加以发扬,使其不但具有传统内涵,更能符合现代化的特色。
方法:主要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或是与其学术传人进行学习的方法,阅读其学术传人及夏老的著作,再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研究而后成文。
结果:总结出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通过文献整理研究,得到其临证经验,用药特色。
结论:补肾调周法理论来源于《易经》,深受《傅青主女科》等古籍影响,在临床中,对于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盆腔炎、乳腺增生等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夏桂成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其临床上更以调治不孕不育症卓有成效而著名,其个人精研《易经》、《内经》、《金匮要略》等古典书籍,更广涉妇科诸书,尤其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的学术思想特别推崇。
随着西方近年来在西医学方面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夏桂成教授在此技术上配以中药辅佐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夏桂成教授运用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的方法,研究不孕不育病症的深层次辨证治疗,其谓节律之所以形成,必与阴阳消长转化之运动变化有关,有与天、地、人三者间生物钟有关,而又从对易经学说的理解,提出心(脑).肾.子宫生殖轴之观点,制定了“补肾调周法”,从而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
鉴于夏桂成教授在中医妇科学上的创新理论具有浓厚的中国哲学、中医古籍的思想基础与依据,举凡夏桂成教授亲自主编或是他人阐述其中医理论所出版之医学著作,多是以整部中医妇科学所包含之疾病、证型做详细的辨证论治,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对于“补肾调周法”理论之解释,本课题拟初探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之学术源流,及本法于妇科常见病中的应用,试析夏老的用药特色。
第一部分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理论研究一.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夏桂成教授其中医妇科理论源自《易经》,受《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妇人大全良方》等有关中医妇科古籍的学术思想影响,并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凝练出的适宜于女性月经周期、生殖节律的治疗方法。
这一点我们可从夏老于实际临床中的辨证论治与遣方用药上看出。
1.1《易经》与《尚书》《易经》与《尚书》分别开启与奠定了阴阳与五行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着重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两者皆属于我国古代的唯物辨证观,其贯串于整个中医理论的体系中,成为整体中医药学理论之基础。
1.1.1《易经》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周秦时代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宇宙观,古籍中如《易经》、《书经》、《礼记》、《国语》等都有阐述过这个学说思想。
《易经・系辞传》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义配至德”、“乾坤其易之门耶。
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三德”。
阴阳二字于《易经》中代表了事物矛盾的对立现象,由此演绎出了如:乾坤、刚柔、内外、大小、生死、寒暑、虚盈、始终、动静等名词,来说明了一切事物间包含了矛盾对立的两方面。
夏老认为月经周期中的阴阳消长运动是非常明显的,如经前期的阳长阴消与经后期的阴长阳消,特别是阴阳转化的运动,如经间期的重阴必阳与行经期的重阳必阴,其消长对抗程度已十分激烈,已达生理的限度而需予以调节。
由于阴阳消长平衡与互根互用,因此阳长赖阴,有阴消才能保证阳长;阴长赖阳,有阳消才能保证阴长。
阴长至重,必须要有大量的阳,因此阳消中见长,必至中水平阳以上,以保证重阴。
由行经期叶经后期_经间期_经前期,然后再回到行经期,如此阴阳消长,周而复始。
夏老根据《易经》的阴阳消长思想,结合月经四个周期,将月经周期的周而复始看作是一个基本的太极阴阳结构,以负阴抱阳的阴阳鱼太极图结合后天八卦图绘制了“夏桂成妇科经周阴阳八卦图”,深刻地概括了阴阳易理,象征着女性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与时数规律。
夏老将它作为月经病辨证施治的模型,指导临床诊治,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医妇科学生殖节律理论与中药调整月经周期法。
中医学除了用“阴阳和调”来说明人体内部的矛盾统一,用“内外调和”来说明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以外,也引用五行生克之观念来具体说明机体内部的联系是相互依存而同时又是相互约制的。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日:“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前人应用五种较具有广泛特性的物质来分析与归纳事物,研究事物的发展,但是这样归纳事物的方法,基本上已经不是金、木、水、火、土的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抽象地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属性。
夏老特别重视五行学说,所谓行者,就是活动、运动的意思,可以弥补阴阳在解释运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用于解释物质内部纵横错杂的关系,阴阳推演物质运动的规律。
夏老认为:事物的资生联系、促进,以及制约、调节,是相互的,并非单方面的,因此提出了反五行,也就是在五行学说中的反相生、反相克。
1.2《内经》与《金匮要略》1.2.1《内经》《内经》即《黄帝内经》,是“医家之宗”,分为两部,各81篇,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医学临床各科的理论,乃是临床各科的源头。
《内经》中论及妇产科相关的条文共有28条,主要提出了解剖学上女性内生殖器与外生殖器的名称,例如女子胞、子们、胞脉等;另外,《内经》对于女子月经、孕育的生理现象及其机理以及相关的气血、经脉变化亦多有论述,例如首见天癸、带下等名词的提出,子喑的机理,另外“治病与安胎并举"为治疗妊娠病的重要原则等理论亦是皆源出于《内经》。
夏老的妇科学术思想亦是以《内经》妇产科学知识理论与《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为基础。
夏老认为,女性体内有三大节律:生殖节律,月经周期节律和生命节律,这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
其中月经周期节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生殖节律,而月经周期的形成及其所出现的节律变化,也是受生殖节律所主宰的。
《素闯・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首次简单地说明了天癸一物及其与女子月经的关系。
1.2.2《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内容如下:(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首见妊娠之名及其脉证特点,内容含:论治恶阻、妊娠腹痛、下血、小便难、水肿及伤胎等妊娠常见病,提出了妊娠与癞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2)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本篇提出新产后“三病”,遣方用药必须注重产后亡血伤津,气血俱虚的特点。
(3)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本篇论述了妇人杂病的辨证论治,特别是在于妇科杂病治法上采取了内外兼顾,首开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金匮要略》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此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
《金匮要略》中首见妊娠之名及其脉证特点,指出妊娠病是妊娠期间所发生的病变,临证治疗用药上必须十分谨慎,当遵循古人“治病与安胎并重”的原则。
妊娠期间所发生的病症有三,一是胎气胎火类疾病,二是先兆流产与流产类疾病,三是妊娠期间的合并病证。
夏老在临证用药上,也参酌《金匮要略》之方进行加减。
以夏老常用的加减当归芍药汤为例,此方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的当归芍药散加减而来。
后世对于当归芍药散的研究颇多,其组成有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等六味药。
根据此方治“妇人腹中诸疾痛”之旨意,现代亦用于治疗痛经、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夏老的加减当归芍药汤,常用于治疗妊娠期因血虚气滞所致胞脉失养之腹中隐痛。
本方重在养血止痛,故以当归、芍药为要药。
当归可养血调经,白芍养血调肝、缓急止痛,两药相和,为养胎安胎之要药,能使孕妇分娩顺利。
加减当归芍药汤已成为妇科及胎产病的常用良方,现代实验研究亦已经表明本方及其组成药物具有子宫—垂体一卵巢轴和心血管系统等的活性调节作用,具有消炎、镇痛、镇静和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
甚至夏老更提倡对于妊娠患者无需考虑对症即可应用此加减当归芍药汤以保胎顺产。
1.3《妇人良方大全》《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集要》,简称《妇人良方》,汇集了四十余部与妇产科理论及临床验证相关的中医古籍,共收集了1060张方子,是一部较全面而有系统的妇产科专著,而《内经》和《诸病源候论》则是其基本的理论渊源。
陈自明注重胎孕保健,编载“孕妇药忌歌”流传于后,并对于顺产、难产与产后病提出了精细而全面的论述与处理方法。
《妇人大全良方》强调精气血的概念,阐述了“妇人以血为本”的学术观点:“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宣行,其神自清。
”夏老认为,气血固然在月经的产生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仅是其一种表相而已,前人受限于历史条件而缺乏微观手段,不能认清其本质尤其是血中的变化。
夏老对月经的解释为:月经内含:癸水、血、浊、脂膜,其中以癸水与脂膜最为重要,脂膜为子宫内应泄之瘀浊,癸水溶于血液之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若将癸水作为月经的代名词,也是欠妥的。
另外,夏老认为,指出女子之卵谓之阴精,若未能与阳精(精子)结合,则排出之精卵成为败精,败精化浊,于卵巢处则为余浊。
1.4《景岳全书・妇人规》《景岳全书・妇人规》两卷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中针对妇产科学的专著,强调妇科重在调经,调经重在补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