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合集下载

马航MH370调查报告(终结篇)

马航MH370调查报告(终结篇)

马航MH370调查报告(终结篇)好,回到主题。

马航370飞机上的中国乘客,才是劫机者垂涎三尺的目标。

再来看看前面提到的飞机上的中国乘客,60几位华为、中国电信、中兴电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他们也许并不是劫机者的“主要”目标,而是顺手牵羊的“外快”。

这些中国的工程师乘客,是去吉隆坡刚刚参加与马来西亚政府举行的项目签订合同仪式,参与了设计和兴建马来西亚在马六甲和印度洋的海底光纤电缆工程项目。

尽管,大部分乘客仅仅是项目的工程管理、财务分析、预算控制等普通的工程人员,但是有些乘客是通讯信息的“安全专家”,负责光纤电缆的信息接收、输送过程中的加密、破译、和安保工作。

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

无疑,在蔚蓝无垠、风景绚丽无限的马六甲和印度洋上,有着中国石油进口的“生命线”。

有些国家必然会担心,中国可以跟马来西亚合作,共享信息而监视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此海域的海军活动,尤其是,美国的核潜艇。

所以,这些乘客身上的计算机、手机里有着重要的绝密资料和信息。

技术上讲,如果海底光纤电缆的信息发送是与人造卫星接轨的话,信号输送的频率和波段,运作系统的源代码,通讯的频繁间隔密度,还有防火墻等接收终端的密码等等,都会“失窃”暴露。

另外,与马来西亚政府的合作工程的结构、合同框架、及细节,也将暴露无遗。

而且,如果中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在这个项目里面,有什么“内幕交易”的话,无疑,也同样会变成别人的“把柄”。

总之,这些中国乘客身上乘携带着珍贵的资料和信息,所以,美国的计算机“安全”专家菲利普伍德,必须在飞机上随时待命;而且,飞机上的乘客必须“中毒”睡觉,免得他们删除、毁坏计算机、手机里的信息。

也这就是为什么,当飞机被劫持去迪亚哥嘎西亚美国海军基地后,飞机上乘客的手机都是完好无恙,保持在运作状态。

尽管如此,很遗憾的是,这些乘客还不是马航370的“主角”,他们是丧心病狂的真正的劫机分子一石双鸟的“陪客”。

而劫机“高级黑手”的最终目标,是4位来自于苏州的中国计算机工程师。

关于马航思想汇报

关于马航思想汇报

关于马航思想汇报思想汇报2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如今我作为一名积极入党分子,学会了关注时事,反思自己,思考人生,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的同时使内心也为之成长。

首先我一直在关注的是令人揪心的马航失联事件,然后是就“301事件”一点自己的感悟,以及最重要的就是最新召开的两会了!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航失联了。

一架载有239个生命的航班失联了,而且至今未找到其踪影。

这说明了什么?该航班可能是在空中瞬间解体,抑或飞机遇到了未查明的不可抗力?随着事态的发展,网友们的猜测质疑也不断涌起。

有人说今年特别流行爸爸去哪儿?时间去哪儿?现在可好了,成了马航去哪儿?也有人说美国的侦察机现在也成哑巴了,会不会有什么不可告密的隐情或者一种有目的的计划?毕竟为了政治经济利益恐怖分子什么都做得出来。

而就在马航失联的同时,我国也紧急调动了近十颗卫星用以救援!我不禁感叹于祖国的强大,作为一个平民,我亦感觉无比自豪!政府关心人民,人民也会更加爱戴政府。

在微信上,我常常看见网友正在讨论要不要出行,是否乘飞机。

在危机时刻,常人都有放大风险的本能,更何况这起“失联”如此诡异和超乎想象。

这也不禁让我感叹于“301事件”,自从那一天起,全国网友像是刮起了一道仇视新疆人的风,我不禁叹息,总是能听见有人问为什么新疆人要攻击昆明人?首先这定义都错了好不好!!新疆人有两千多万人,47个名族啊!接着便用一个新疆人代替了这两千多万人那不是显失公平了吗?其次,这次事件是恐怖分子所引发的,怎么能把所有的罪都摊到新疆人头上呢?仔细想想,昆明,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人人都过着非常安逸舒适的生活,警惕性不那么高,于恐怖分子是一个安保工作没有那么严密,容易下手的地方。

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要造成一定的影响力,引起大家的关注,很明显,这次他们得手了。

在形式如此严峻的当下,国人应当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彼此相亲相爱才对呀!而不是对某个地域的民众歧视了之,这样反而让恐怖分子得逞!大家都是中国人!处理民族矛盾国家自有办法,我们不能仅仅听信一家之言和盲目跟风而不加以思考!这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所表现的出来的不假思索!今年“两会”第一天,雾霾散去,北京难得好天气,网民调侃“因为全国最能吹的都来北京了”。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解困”研究——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解困”研究——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

引言(一)选题来源和意义1、选题来源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以“风险社会”来诠释现代社会,即现代社会呈现出“人类随时面临着由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造成的会威胁生存或生命的风险”这样一个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也处于风险社会的浪潮中,并且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矛盾、灾难事件不断涌现。

自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以来,食品安全、雾霾天气、交通事故、局部地区政治暴乱等灾难事件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引起大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风险社会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灾难无论在任何时刻都是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主题。

回顾我国比较重大的突发灾难事件,其媒体报道对于社会进行有效灾难应对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社会正经历着由“天灾”到“天灾与人祸”,由“客观风险”到“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并存或重叠、交叉的巨大转变,灾难事件呈现出成因复杂化、表现多样化和应对高难度化的特点;而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正以高频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媒体接触,一方面新媒体正以海量、快速的信息传播挑战着传统媒体,另一方面谣言、假新闻等增加社会风险的因素也开始显现,而这些风险带来的,是灾难恐慌心理的传播,社会焦虑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灾难的复杂与信息的泛滥,对媒介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我国大众而言,除了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灾难事件进展及相关情况外,其“解困”需求开始表达:除了“怎么了”,大众更在乎“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媒体报道为例,这样一件发生在风险频发并且新媒体繁荣时期的“谜团式”灾难事件,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马航”事件(以下皆简称“马航”事件)引起了政治阴谋论,恐怖主义说等多种煽动社会恐慌情绪的猜测与谣言,在事关154名中国人的特殊背景下,暴露出我国媒体在当前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解困”缺陷。

由于报道技术落后、理念陈旧、经验不足、制度死板等硬伤的桎梏,在“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无法较圆满回应大众的期待,甚至因为报道实力的弱势引发两次学术界、互联网、媒体圈和大众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媒介批评,如挖掘灾难信息能力弱、煽情主义严重等。

MU5735感受作文

MU5735感受作文

MU5735感受作文篇一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132名人员已全部遇难,其实关于这个消息并非意料之外,只是我们很多人难以接受罢了。

在灾难面前,我们很多时候都希望有奇迹,就像一个在茫茫大海中溺水的人,却寄希望一根稻草可以救起自己一样。

从3月21日看到MU5735飞机失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布任何一条消息,其实内心早已经百感交集了。

作为一名经常出差经常坐飞机的培训师,对这样的事件和报道是极为敏感的。

一、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年,我坐的座位上方的一个阅读灯坏掉了,然后我让空姐帮忙看看怎么回事儿,结果空姐鼓捣半天也没鼓捣出来,最后回复我说:“先生,我们这个飞机年头有点久了,难免有点小问题,估计阅读灯是坏掉了,还好,只要飞机没坏就行。

”我倒是没有说什么,因为飞机坐多了,早就没有那股新鲜劲了,对于空姐的服务,说实话有些还行有些也不怎么敢恭维。

我虽然没说什么,这个时候,我旁边的乘客站起来了,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瞪着空姐,大声喊道:“你怎么说话的,你到底会不会说话?什么叫做只要飞机没坏就行!”当时,马航MH730刚刚失联不久。

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坏消息,当然更加不愿意坏消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有些人对有些敏感字样是比较忌讳的,虽然理性告诉我们说,飞机依然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在《对伪心理学说不》一书中,作者这样写到,每天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要远远高于空难,所以当送朋友去飞机场坐飞机,然后说“保重”的那个人才是真正要保重的人,他遇到车祸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坐飞机的那个人。

二、关于各种观点MU5735飞机坠毁事件被曝光之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

我看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观点,更多的人其实是叹息,感慨,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也有人说:我从来就不坐飞机,貌似不坐飞机也是一种安全的保证,对此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就像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问到大家的那样:人生中有两天最重要,一天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的那一天,另外一天是哪一天?然后就有很多同学说:离开世界的那一天。

马航失联七周年:寻找真相的漫漫长路观后感

马航失联七周年:寻找真相的漫漫长路观后感

马航失联七周年:寻找真相的漫漫长路观后感马航失联七周年:寻找真相的漫漫长路观后感这是一个仅仅发生了七年的事件,但它对于乘客家属、调查人员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众来说,却似乎已经过去了一个漫长的世纪。

马航MH370的失踪事件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空难谜团,也是当今世界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

回顾这七年间的搜索与调查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寻找真相的道路是何等的艰辛与曲折。

从一开始,海上、空中、卫星等多方面的搜索行动都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导致调查人员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后来,根据数据分析和各种线索,调查团队逐渐确定了一条飞行路径,但这依然只是一个猜测。

直到现在,我们对于这架失联飞机的具体下落仍然一无所知。

在历经了多次的转变和不同国家的参与之后,天鸿方程式终于成为了解决MH370谜团的最后一道救命锁。

它是一个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新系统,通过海底声呐探测和数据分析,能够对无人潜航器的海洋底部搜索进行高效率、高精度的协同规划和导航。

有了这个系统的助力,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找到MH370的残骸,为乘客家属和整个世界带来答案和平静。

然而,七年的时间已经让乘客家属们煎熬不堪。

每当马航MH370的七周年纪念日到来时,他们的心情总是无比沉重。

他们为亲人去世的事实感到悲伤,同时也为无法得到真相和交待感到愤慨。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线索,关注着每一次的搜索行动,但结果却总是无果而终。

面对点滴的希望破灭,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七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MH370的调查进展,也为乘客家属感到心痛。

他们面临着生活的重担,同时还要应对舆论的说三道四,承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批评与质疑。

但是,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要求寻找真相。

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公告死亡”的说法,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他们无法相信亲人就此消失。

这份坚持与信念,使得我们对于真相的追寻从未停止。

七年来,全球各地共进行了数十次的搜索行动,千方百计地寻找MH370的踪迹。

同时,调查人员不断分析着各种数据和线索,试图还原这个谜一般的事件。

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

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

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第一篇: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是马克•吐温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在美国内战后期,主人公瑞奇尓大娘原是南方种植庄园的一名黑人女奴,有丈夫和七个孩子,一家人相亲相爱。

“先生,我的老汉———那就是我们当家的———他很疼爱我,脾气也好,就跟您对您自己的太太那么好。

后来我们俩生了孩子———七个孩子———我们俩很爱这些孩子,就跟您爱您的孩子一样。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老东家破产,瑞奇尓大娘一家人被活生生地拆散卖掉,从此她过着失去亲人的孤苦伶仃的生活。

作者马克•吐温不仅成功刻画出瑞奇尔大娘这个命运坎坷却乐观开朗的极富时代色彩的黑人女奴形象,而且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揭露出黑人妇女瑞奇尔大娘是在惨无人道的黑人奴隶制的迫害下家破人亡,失去了丈夫和众多孩子,抨击了罄竹难书的美国罪恶的黑人奴隶制,清晰地表现出当时美国社会的虚伪与黑暗。

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瑞奇尔大娘这一黑人女奴形象的解读来剖析马克•吐温进步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

一、黑人女性悲惨的苦难史“我是生在奴隶堆的;当奴隶的滋味我全知道,因为我自己就当过奴隶。

”17世纪初,当第一批非洲黑人踏上北美大陆时,他们的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沦为白人驱使、奴役、压榨和剥削的社会最底层人群———黑奴。

肉体上,黑奴们没日没夜地干着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却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精神上,遭受着非人的种族歧视,被视为劣等人种,丑陋、愚蠢、堕落、下贱等。

作为社会最边缘的黑人女性,她们的境遇相比较于男性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BellHooks)曾指出,奴隶主从来也没有把黑人妇女当作单独的不同的类别对来待。

在白人世界里,她们同样要从事田间地头的劳作,还要伺候白人主子及其子女的起食饮居。

体力的透支早已司空见惯,忍受大小主子的折磨是她们的家常便饭,逆来顺受是她们委曲求全的生存之道;在黑人世界里,她们利用繁重劳动的间隙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操持家务来尽一个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

马航评论

马航评论

“马航事件”报道:羞愧之余更需反思近几天,中国媒体从业者理应对马航事件的报道情况感到羞愧,纵观事件发展与媒体报道现实,国内媒体在与国外媒体的较量中几乎完败。

人们一方面面对国内媒体报道的各色消息,但另一方面人们的面前却又一无所有。

然而羞愧之余,我们更多地是要去反思:作为社会环境瞭望哨的媒体,如何才能让自己避免成为谣言的代言人、伦理的践踏者与煽情的表演者……首先,笔者认为媒体要反思此次马航事件中的谣言传播问题。

也许有媒体喊冤,称他们也是不经意间转发或发布了不实消息,并且在其发布的消息中已注明该消息正在核实;也有媒体哭诉道:马方总是否认相关报道而导致媒体报道的消息失实。

媒体的“狡辩”看似有理,实则毫无道理。

针对前者,笔者想说:“正在核实的消息”不是消息,最多是小道传言。

”后者就更简单了,我们不能怪人家马来那边总是否认,你后方媒体总在编造和传播假新闻,然后向人家求证,马来是不得不否认呀。

我们别一味谴责否认假新闻者,却放过编造假新闻者,后者毒害更深。

正是相关媒体含混了有关概念,放弃了自身的职业规范,才导致了自身有意无意间成为了谣言的代言人,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快速发展,信息高速流通的地球村,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充塞人们的眼球,而新媒体语境下的人们对此类消息,尤其是主流媒体发布的消息缺乏一定的选择,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这使得谣言凭借技术的力量而大行其道,也印证了马克吐温所言的“真理还没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世界。

”简而言之,最根本的错误,在于媒体没能清楚核实信息源,没能用职业规范抵抗“一定要说个不停”的冲动。

如果马来西亚和越南方面能够及时提供充分信息,这样的错误或许只会发生在少数媒体身上,并被大多数媒体的正确报道迅速纠正。

但在信息的一手发布者本身应对不足、公众情绪又极其焦虑的情况下,一个微小的、在平时可能被立刻纠正的错误,却可能以几何级速读迅速传播,并与其他或真实、或虚假的信息相汇合,组成一张巨大的、纠缠不清的信息之网。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中外报道方式对比分析毫不疑问,今年上半年最诡异的新闻时间莫属美好MH370航班失联的消息了。

2022年3月8日最为诡异的航空突发新闻,迅速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鏖战方酣。

中国媒体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显得却不尽人意,比较西方传统媒体的迅速、严谨。

我国媒体恐怕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一)试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突发事件的报道表现微博有网友形象的嘲讽道“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否认,中国救援队在路上,而中国的记者在丽都饭店。

”虽然戏谑,但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媒体表现的无力和失望。

线面我大体就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表现不足点进行阐述(1)过度的煽情,严肃新闻软化。

忽视此次事件背后的诱因,转移公众注意力,削弱我国媒体倒逼马方政府的执行力。

在飞机下落未名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发出消息后,随机发送温情祈祷,祈祷全机人员平安降落。

但随着事态的不明朗化及马来政府发布信息的模糊化,中国媒体疲于寻求真相,着眼点也开始转向受害者家属的报道和虚无缥缈的祈祷上。

在一幅幅悲痛的照片曝光后获取的不仅是点击量的增加更是对受害家属的一种新闻“凌驾现象”.当然作为记者采访受害者家属似乎是一种职业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采访的目的是要让受众看清事实,纾解或减少采访人的困扰和伤害。

而不是把他们痛苦的眼泪特写,造成他们的二次伤害,这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的一种表现。

(2)在马方最后宣布MH370最终并不是像它官方公布的时候,中国媒体除了备责和诧异(3)当事件尘埃落定后,事件的后续报道中深入调查研究的缺乏。

电视台邀请专家讲解飞机发生事故后如何自救;网络媒体策划专题了解机长身世背景,完全忘记背后更为深刻的警示意义和尚不明确的真相。

(二)中西方在此次报道中的对比,及中国媒体需要思考及改进的方法(1)关于突发事件受害者采访手法对比在新闻组成要素中“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一味的担心受害者家属的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放弃采访的话,则失去了重要的信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编号为4U9525的空客A320型客机,径直撞上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南麓,150名机上人员全部丧生。

空难令人震动,但此后的发现更令人难以置信,27岁的副驾驶卢比茨选择了坠毁飞机。

调查人员随后发现,卢比茨可能患有抑郁症,同时,他的弱视或许在持续恶化。

视力和心理问题给卢比茨的职业前景笼上阴影,而他没有选择求助。

曾执飞十年的安德鲁•麦吉为纽约时报撰文回忆往昔,说飞行员的工作要义就在于“每次都一模一样地执行一成不变的程序”:飞前准备、发动、滑行、起飞、降落。

每个步骤都有备忘清单,每种紧急事故都有应急程序。

为了将人为差错降到最低,飞行员牢记一个个标准流程:机械故障怎么办,乘客失控怎么办,另一个飞行员急病怎么办。

惟独一件事缺乏流程——当“你自己出了问题”,怎么办?
“求助”似乎从来不是首选项。

遇到难题,当然应该自己试着解决,不行就上网搜搜办法,还不行,那就咬紧牙关等待,或许我能“熬过去”。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求助?
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烦别人”是美德。

更真实的理由是——如果开口求助,别人会认为我能力低下,我会因此丧失各种机会。

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众”。

目标可分为两种,“精熟型目标(mastery goal)”和“绩效型目标(performance goal)”。

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认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获得肯定。

哪怕我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不断努力也能有所进步。

既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寻求帮助。

而绩效型目标只看最终结果,你要么“能做到”,要么“不能做到”,要么力压众人表现出色,要么挑战失败沦为笑柄。

既然目的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感觉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会被列入选项。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曾让学生们做七道智商测量题,被告知“每对一道题得一美元”的学生里,有73.5%在求助机会出现时选择了求助。

被告知“其他人会给你打一个1至7之间的分数,根据分数得美元”的学生里,只有32.7% 选择了求助。

一旦目标不再是“把事做好”,而是“让别人觉得我好”,求助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不幸的是,飞行员这个职业本身,自带“绩效型目标”。

同僚和上司对你的评定十分重要,你要么优秀到可以让一机人性命相托,要么资格不够,必须离开飞行员这个岗位。

类似卢比茨的“不求助之人”,其实并不少见。

不过,“绩效型目标”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于他人时,其实会提升此人对你的评价。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人,可以为别人传道解惑授业,而“懂得向聪明的我询问智慧建言的人,一定也是聪明
人”。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自己的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

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境会主动求援的下属,某种意义上,“求指点迷津”可能是对老板最好的恭维。

说到底,不管目标是“获得成长”还是“获得赞赏”,求助都是帮你达成目标的大道。

越早寻求帮助,就越有机会让自己获得成长,也越有可能掌握技能,成功解决问题,周遭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因此上升。

反倒是不求助的人,万一拖到事情无法收拾,内部自信和外部风评都会落到极低。

在最后一次执飞之前,卢比茨有许多选择。

他可以接受医生帮助,在抗抑郁治疗中慢慢找回大脑正常思考的能力。

他可以带上病历去求助公司,即使他无法再开飞机,余生里仍可能找到其他职业方向。

然而,他选择了保持沉默。

3月24日10时29分,机长桑德海默离开驾驶舱,卢比茨反锁舱门接管飞机,操控飞机迅速下降。

10时40分,4U9525右翼撞山。

11分钟里,机长呼喊,乘客惊叫,卢比茨始终不发一言。

不求助的人,到悲剧发生,到最后一刻,也只是沉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