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新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
二、材料导入:
出示材料: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是怎样进行实验,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实验的结果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
三、自主学习: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章节,了解经济上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背景、首要任务、特点、作用)。政治上建立苏联(时间)。
2.材料引思:
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不能继续实行呢?(启发联系其内容,引导学生回答)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
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1.实施的原因(板书)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
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沙俄:1547——1917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苏俄:1917——1922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 苏联:1922——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最大的联邦
2.苏联的建立 (1)时间: 1922 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3)成员:最初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和 白俄罗斯 。后来扩大到 15 个加盟共和国。
结
三年内战结束后,列宁探索建设路。 新经济策21年, 国民经济得恢复。 苏联成立22年, 五年计划都实现。 工业化,集体化,苏联很快变强大。 斯大林模式太集中, 损害农民积极性。
手册 P59开放性问题问答 P60阅读材料
二、教材预习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阅读课本第 7~8 页) 1.新经济政策 (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 是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 (2)实行:1921 年,在 列宁 的领导下开始实施。 商品经济 。 (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 (4)作用:促进了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 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 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小
2.斯大林模式 (1)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 ____________ 的情况下形成的。 (2)形成标志: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评价: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严 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 ____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 产值 和 产量 ,造成了产品 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 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 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 资源 。从长 远看,它严重 阻碍 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人教版九下《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时间和实质

考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时间和实质背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以巩固政权。
时间:1921年,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质:社会主义改革(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易错微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人民的不能满,苏俄出现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例题1列宁认为,既然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基于这一认识,苏俄开始实行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列宁在国内战争结合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国内矛盾,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答案B。
例题2 《凯歌悲壮》一书认为:苏俄(苏联)在1921—1927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是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退却”是指()A.实行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集体化C.“斯大林模式”形成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A解析:1921年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经济,以恢复经济,答案A。
1.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
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2.列宁说:“在战争(指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为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俄国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B.颁布《土地法令》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说:“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土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二、课程标准:1.认识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教师: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事物无先例可循,苏俄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从今天的俄罗斯联系到前苏联,观看视频自然过渡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的朗读)教师:同学们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民的追梦史,苏俄人民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优质教案 教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
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优质课件

①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②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③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力量 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 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 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 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 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 人的高度集权。如“苏联的大 清洗运动”。
1956-1991年苏联国徽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1917年
1922年
1991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24年列宁逝世后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 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 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列宁和斯大林 1922年在哥尔克村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之路海报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①这段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什么效果? ②接下来俄国在政治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建立苏联
①时间:1922年。
②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当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名称是什么? 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国徽为圆形。图案中心绘 的是在一轮地球,地球上有镰刀和铁 锤的图案,代表着工农联盟,并表示 政权属于人民。缠绕的麦穗飘带上用 15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写着“全世界 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 在哪里?
①农民交纳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点总结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点总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1925)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和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失误。
2、原因(目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内容:①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余粮由农民自由处理;②工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③商业:实行商品自由贸易。
4、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结束: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被斯大林废除。
7、启示:要符合国情,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二)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最初由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后发展到15个。
【记忆技巧】:最初四个加盟国:屋外有白鹅。
“屋”:乌克兰;“外”:外高加索联邦;“白”:白俄罗斯;“俄”:俄罗斯联邦。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两个五年计划:(时间:1928-1937年。
)①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服务。
③成就(意义):使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为强盛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并完成农业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3、斯大林模式:①背景: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特点: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计划经济③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④评价斯大林模式(课本内容第9~10页略)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利:①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②为二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点总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1925)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和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失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弊端: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4)启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 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 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C
D
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 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 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 物质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斯大林模 式的作用以及 由此产生的弊 端是什么?为 什么会形成这 种模式?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 夺。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 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 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 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 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 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农 民 加 入 集 体 农 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集 体 化 农 庄
到1937年,全 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 化,参加集体农庄的 农户,占全国农户的 93%,耕地面积达99 %,从而使社会主
义成份在苏联的整 个国民经济中占有 绝对优势。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4.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苏联成立后 D.两个五年计划后
C
D
5.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 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6.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苏 联 工 业 化 宣 传 画
两个五年计划完 成之后,苏联由农 业国变成工业国,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 英、法,跃居欧洲
第一位,世界第二 位。工业生产占世界
工业生产的比重,由 沙皇时代的2.6%上升 到1937年的13.7%。
农业集体化
背景: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 时间:从30年代开始——1937年完成。
1.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D B
2.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 展的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3.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 社会主义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B.1922年苏联成立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1937年农业集体化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 • • •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 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 大林万岁!”。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
•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斯大林的愿望 •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 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 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 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 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4.内容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 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 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 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 走动了!”
注意: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出列宁
( 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 )的精神
说出下图俄国发展情况出现的原因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年 1920年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
弊端: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 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 大坝
C
B
8、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 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9、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 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A.废除粮食税,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思考一:从苏联与西方世界的对比,从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关系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 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发挥巨大 积极作用。
思考二:苏联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谁家有什
么苏联 时代的家用电器吗?为什么?
几乎没有,苏联工业发展过程中,轻工业 与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这是苏联工业化的一 个大问题。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A经济上—“新经济政策”
B政治上—成立“苏联”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 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首要任务:恢复经济 3.开始时间:1921年
(1)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特点) (2)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小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 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 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请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1936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大国崛起》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
第一、第二两个五 年计划的完成
工业: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时间:1928-1937年 重点:重工业 作用:p8
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背景 内容 影响
(2)政治: 通过1936年新宪法
探索结果: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 (2)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制度 ①形成背景: (3)评价 ②积极作用: ③严重弊端:…… (4)启示
C
10、右边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 曲线图。l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 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B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答:(1)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 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 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2)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3)要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 走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1925年
原因:实施了新经济政 策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作用: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扶木犁的穷国
•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 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苏联的五年计划发展情况
名 称 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 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 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1928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 发而被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