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分离和鉴定技术

合集下载

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

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

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分离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它可以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菌种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以便于对不同菌种进行研究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1.准备培养基:根据需要分离的菌种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血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2.准备培养器具:培养皿、移液器、灭菌器、无菌吸管、无菌匀板器等。

3.准备消毒液:如70%乙醇、84消毒液等。

4.准备样品:从需要分离的样品中取一定量的菌落或液体悬浮液。

二、分离操作1.表面分离法:将样品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用无菌匀板器均匀涂布,然后在培养皿中培养。

此法适用于分离菌落较大的菌种。

2.液体分离法:将样品加入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摇晃培养,使菌落分散在培养基中,然后取适量的液体培养基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重复操作数次,直到分离出单一菌种。

3.稀释分离法:将样品加入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逐级稀释,然后取适量的液体培养基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重复操作数次,直到分离出单一菌种。

4.过滤分离法:将样品过滤,将过滤液接种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摇晃培养,然后取适量的液体培养基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重复操作数次,直到分离出单一菌种。

三、培养条件1.温度: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温度,如常温、37℃等。

2.气氛: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气氛,如需氧气、需二氧化碳等。

3.时间:根据菌种的生长速度选择适当的培养时间,如24小时、48小时等。

四、鉴定分离菌株1.形态学鉴定:观察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菌株的代谢特性、生长条件等进行鉴定。

3.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DNA测序等技术进行鉴定。

分离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可以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菌种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以便于对不同菌种进行研究和鉴定。

在进行分离培养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及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最新版4篇】《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篇1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用于研究新的微生物物种、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以及发掘新的抗生素等。

以下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一般方法和步骤:1. 采集样本:采集样本是筛选微生物菌种的第一步。

可以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样本,如土壤、水、空气、生物组织等。

采集样本时需要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避免污染。

2. 富集培养:采集到的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通常很少,需要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富集培养可以使用选择性培养基,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3. 纯种分离:通过富集培养后,需要将混合的微生物分离成单个菌落,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分离纯种可以使用平板划线法、涂布法等。

4. 性能测定: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性能测定,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筛选的目标。

性能测定可以包括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形态、生理代谢特性等。

5. 筛选出目标菌种:根据性能测定的结果,筛选出符合目标的微生物菌种。

6. 鉴定和保藏: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包括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鉴定。

同时,需要将筛选出的微生物保藏,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筛选目标和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筛选方法和步骤。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篇2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也可以用于应用领域,如食品、医药、农业等。

以下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一般方法和步骤:1. 采集样本:首先需要采集自然界中的样本,如土壤、水、植物、动物等,采集时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富集培养:将采集到的样本放入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目标微生物的数量。

3. 分离纯种:通过不同的分离技术,如涂布平板法、倾注法、斜面法等,将目标微生物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种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3)细菌分离
► 工具:接种环(接种前后都要严格过火灭菌) ► 接种环境:无菌操作台 ► 接种方法:平板划线
* 以左手持平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着平板底,拇指和食指打开上盖,使 以左手持平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着平板底, 盖与底成30º 盖与底成30º角,以便划线。 * 右手握接种环,先灭菌铂丝部分,待丝烧红后,再于火焰上灭菌金属棒部 分。把接种环上的病料涂在培养基一侧,一般作5 分。把接种环上的病料涂在培养基一侧,一般作5-8次划线。将环上的多余细 菌材料烧掉后,从第1次划线引出第2次划线;再从第2次划线引出第3 菌材料烧掉后,从第1次划线引出第2次划线;再从第2次划线引出第3次划线, 如此反复3 如此反复3-4次划线后,即可把整个平板表面划满,注意每一次划线只能与上 一次划线重叠,这样就可在最后的1 一次划线重叠,这样就可在最后的1-2次划线上出现多量的单个菌落,以便进 行纯培养。
鱼的解剖结构:
2)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指在环境中一切有生命活动的微生物的 营养细胞及其芽孢或孢子都不存在的状态。微生物 研究过程中,既要避免各种外界的微生物进入操作 对象又要杜绝操作对象污染周围环境的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是对微生物学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必须 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无菌操作素养。不论何种情 况下,头脑中都应该有这个概念。 无菌操作贯穿于整个分离过程,例如:病料的采集、 器材的准备、具体的操作。所用器械及物品均应事 先灭菌备用,金属器具包装后高压灭菌或煮沸 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 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 塞、培养基等则要高压灭菌。
具体操作: 具体操作:
• 取病料,将体表的泥沙等杂物用清水冲洗干净 取病料, • 取干净托盘,将病料置于托盘中 取干净托盘, • 托盘置于工作台上,接种前准备好酒精灯、接种 托盘置于工作台上,接种前准备好酒精灯、

微生物菌种分离__筛选与育种

微生物菌种分离__筛选与育种

3.1 细菌的杂交育种
细菌的杂交可以通过细菌接合、F因子转导、 R因子转移、转化和转导等方法促使基因重组。
3.2 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放线菌的杂交包括混合培养法、平 板杂交法和玻璃纸转移法三种:
金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和新生霉 素等抗生素产生菌的杂交育种中,都 有成功的报道。
3.3 霉菌的杂交育种
1.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
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具有生物活性, 但由于缺少细胞壁,不是正常的细胞, 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所以要涂 布在高渗培养基上令其再生。可以增 加高渗培养基的渗透压或添加蔗糖来 增加再生率。
3) 融合子的检出
融合子是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检出, 即通过两个遗传标记互补确定的,如 利用营养缺陷型互补,在基本培养基 上识别融合子。
2.3 突变菌株的筛选
诱变后,正向突变的菌株通常较少,菌 种性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如营 养、抗性、代谢、形态、生长繁殖和温度 等。这些变异菌种可用各种方法筛选。
通过初筛和复筛后,还要经过发酵条件 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使高产菌 株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1).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
一般来说,优良的生产菌种应该 具备如下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发 酵产物的能力。
②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 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物及其他产物。
③生长繁殖能力强,生长速率快。
④能够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⑤有广泛利用不同来源原材料的能力,
并对发酵原料成分波动敏感性较小。 ⑥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 法。但是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 常与其它育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提高 育种效率。
自然选育程序: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1.空气平板法空气平板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

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并均匀涂布在含有经过固化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微生物在平板上呈现为单个菌落,每个菌落都代表一个来自单一细胞的微生物。

通过挑取单个菌落,将其再次传代培养,最终可以得到纯净的菌种。

2.稀释平板法稀释平板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在空气平板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先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按一定比例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由于稀释后的样品中菌落之间的距离更远,因此每个菌落代表的是来自更少数的微生物细胞,得到纯净的菌种的几率更高。

3.前体菌种法前体菌种法是一种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将目标微生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选择性培养基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抗生素、酸碱度调节和特定营养物等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后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的选择性促使目标微生物生长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4.形态学分离法形态学分离法是一种根据微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先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并挑选出形态和结构上有明显差异的微生物,然后将其进行单菌维持培养,并通过形态特征进一步分离和纯化菌种。

5.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是一种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在代谢和物质转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微生物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如生长速度、氨基酸利用能力、产酸产气等,将微生物菌株进行初步分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生化鉴定和特性测试,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总结起来,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有很多种类,选择合适的方法依赖于待分离的微生物特性和研究目的。

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微生物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物体,它们无处不在,在自然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潜在威胁。

因此,需要分离和鉴定微生物,以了解其特征和功能,从而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一、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分离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它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采样: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来源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如直接采集、培养物、土壤、水和空气等。

2. 稀释涂布:根据采样量的大小和样本来源的不同,可以将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然后涂布在培养基上。

3. 培养:将涂布的样本置于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和营养成分等,培养期间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4. 纯化:从培养物中选取单一的菌种,通过传代和筛选的方法,使其获得纯种状态。

5. 保存:对保留的纯菌种进行存储和传承。

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鉴定微生物是指对已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以确定其种属、亚种或生物型。

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形态学特征:通过对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和描述,如大小、形状、色素、菌落形态等,初步鉴定其种属。

2. 生理生化特征:利用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特性,如对不同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的利用,产生的酶类和代谢产物,以及对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和抗性等,进一步鉴定其亚种或生物型。

3. 分子生物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序列分析、PCR扩增和序列比对等,对微生物进行基因型鉴定,解决传统鉴定技术无法区分的问题。

三、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方法1. 培养方法:是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最基本和重要方法,主要应用于细菌和真菌的鉴定。

包括富营养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常用的有Mcleod、MacConkey、Sabouraud等。

2. 快速检测方法:是以快速、高效、准确为主要特点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包括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方法、质谱分析方法等。

3. 超微结构分析方法: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超微结构,如形态、细胞壁、胞膜、内质网、菌核等,进一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

其主要原理是将混合微生物群落分离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形成单一菌种培养物,以便进行鉴定和研究。

1.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1)稀释涂布法:将微生物混合液逐渐稀释,然后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涂布在富养基平板上,待菌落形成后,挑取单一菌落进行培养和研究。

(2)过滤法:利用微孔膜或滤纸将混合液过滤,将过滤后留在微孔膜或滤纸上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研究。

(1)液体培养:将微生物接种在富足的液体富养基中,置于适当的温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3)混合培养:将两种或以上的微生物同时接种在同一富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一技术可同时培养多种微生物,缩短实验时间。

3.技术应用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1)微生物学研究:分离单一菌种进行研究,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2)医学诊断: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进行培养与鉴定,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鉴定和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

(3)生物工程: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营养物质,用微生物进行合成、代谢和分泌等反应。

(4)食品工业:将微生物培养在富有营养的富养基中进行发酵,生产出发酵食品。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引言菌种分离鉴定是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搜集到的样品进行菌种分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

本报告旨在对所分离到的菌种进行鉴定,并详细描述鉴定过程和结果。

材料和方法1.样品搜集:本次分离鉴定的样品为土壤样品,样品采集于XX地区的农田土壤中。

采集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

2.菌种分离:将样品制成稀释液后,通过涂布法将其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24小时。

3.菌落筛选:从培养好的琼脂平板上挑取形态、颜色和大小不同的菌落,用无菌的铁环或鉗子分别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上。

4.纯化培养:将转移到新平板上的菌落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使其形成纯种菌株。

5.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一系列常规的生理生化试验,如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氏染色、氧需求性测试、酸碱反应性测试等,对菌株的基本特性进行鉴定。

6.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16S rRNA基因测序,利用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果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分离和鉴定了多个菌株,并获得了以下结果:1.菌株A:–形态特征:菌株A为圆形菌落,边缘整齐,直径约为3mm。

–革兰氏染色:菌株A为革兰氏阳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A为嗜氧菌。

–酸碱反应性:菌株A在甲酸钠培养基上呈酸性反应。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菌株A的16S rRNA序列与已知菌种XXX高度相似。

2.菌株B:–形态特征:菌株B为不规则形状的菌落,边缘模糊,直径约为5mm。

–革兰氏染色:菌株B为革兰氏阴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B为嫌氧菌。

–酸碱反应性:菌株B在乙酸钠培养基上呈中性反应。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菌株B的16S rRNA序列与已知菌种YYY非常相似。

3.菌株C:–形态特征:菌株C为有规律的菌落,直径约为2mm。

–革兰氏染色:菌株C为革兰氏阳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C为厌氧菌。

–酸碱反应性:菌株C在葡萄糖盐酸钠培养基上呈弱碱性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新的问题:将有越来越多的分类单元不能只 以表型特征进行鉴别,必须结合基因型测定才能 鉴定。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表征(表型)特征 形态特征 生理和代谢特征 生态特征
遗传(基因型)特征 蛋白质比较 核酸碱基组成 核酸序列
分子标尺
多相鉴定技术 Polyphasic Identification
新型显色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 的培养基 。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Petrifilm Plate (3M)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3M Petrifilm Plate
Aerobic Count Plate Coliform Count Plate Rapid Coliform Count Plate E. coli /Coliform Count Plate Enterbacteriaceae Count Plate Yeast and Mold Count Plate Staph. aureus Express Count Plate Environmental Listeria Plate
单细胞(孢子)分离
选择培养基分离
传统选择性培养基
血平板:适于各类细菌的生长,一般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都应接种此平板。 巧克力血平板:其中含有V和X因子,适于接种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
本。 中国蓝平板或伊红美蓝平板:可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有选择地促进G-菌生长,
是较好的弱选择性培养基。 麦康凯平板:具中等强度选择性,抑菌力略强,有较少革兰阴性菌不生长。 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 碱性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它弧菌。 血液增菌培养基:用于从血液、骨髓中分离常见病原菌。 营养肉汤:用于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
Technology
Erko Stackebrandt, DSMZ, Braunschweig, Germany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1923(1)、1925(2)、1930(3)、1934(4)、1939(5)、1948(6)、1957(7)、 1974(8)、1994(9)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平板划线法
斜线法 曲线法 方格法 放射法 四格法
平板划线法
斜线法:
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挑取菌悬液一环,先在 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一次平行划线3-4条, 再转动培养皿70°角,并将接种环上剩余物 烧掉,待冷却后通过第一次划线部分作第二 次平行划线,再用同法通过第二次平行划线 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 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
Sequence Analysis (MLSA)
基因型鉴定技术水平
不同指纹图谱和DNA分析技术的鉴定水平
多相鉴定实例 ATCC16404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2007年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新种发表 2008年 ATCC 16404 鉴定为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 2010年 WDCM 将ATCC 16404 更名 2010年 USP 将ATCC 16404 更名
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菌群(Coliform) 沙门菌(Salmonella)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 阪岐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 致贺氏菌( Shigella )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
很多细菌不能 在土豆上生长
明胶高温易溶化 不能37°C培养
一直沿用至今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
纯培养物分离方法
固体培养基分离
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 平板倾注法 稀释摇管法
液体培养基分离 单细胞(孢子)分离 选择培养分离
涂布平板法
1、少量样品加到平板中央(1mL) 2、玻璃三角涂棒浸入酒精 3、沾有酒精的涂棒在火焰上灼烧后使其冷却 4、无菌涂棒将样品均匀涂布琼脂培养基表面,适当条件下培养
2010年 WDCM 将ATCC 16404 更名
2010年 USP 将ATCC 16404 更名
图1: 基于ITS DNA序列的黑色曲霉N-J树 Figure 1: A Neighbor Joining Tree of Black Aspergilli based on Their ITS DNA Sequences. 注:图片来源于Reclassification of ATCC® 16404TM and ATCC® 9642TM as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Forum Newsletter, 2008, Vol. 14 (10): 2-14
微生物菌种分离和鉴定技术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
获得纯培养物对微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 纯培养物是指来源于同一单细胞的细胞群体。
液体培养基
菌悬液 连续稀释 培养容器中仅含1个菌体 单个菌体 纯培养物
方法冗长 结果不稳定
易污染
固体培养基
无菌 土豆片 (1881年)
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
(明胶固化)
琼脂固体 培养基 (1882年)
摇匀、冷凝
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 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
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
液体培养基分离
不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仍需要用液 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稀释法是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
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 (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单细胞(孢子)分离
根据相似性或亲缘关系 确定分类类群(分类单元)
鉴定 (Identificaiton)
确定新的分离物属于 已知分类单元的过程。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未知菌种鉴定:它是什么菌?
微生物菌种鉴定
常规鉴定
目标菌检验:它是不是某一种菌?
微生物菌种检验
பைடு நூலகம்
控制菌: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菌群(Coliform) 沙门菌(Salmonella)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梭菌(Clostridium) 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4-1989(1)、2001-2010(2)
微生物菌种多相鉴定技术
基因型鉴定 技术Genotype Idntification
G+Cmol% , RAPD, SSCP, DGGE, LAMP, RFLP, DNADNA hybridization, rep PCR,
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是采取显微分离法 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 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细管提取单个个体。 个体相对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
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或显微针、钩、环等挑取 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 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
用于鉴定的生理生化特征
碳源和氮源 细胞壁组成 能源 发酵产物 一般营养类型 最适生长温度和范围 发光 能量转换机制 贮藏内含物
运动性 渗透耐性 氧关系 最适pH和生长范围 光合作用色素 盐需求及耐性 次级代谢产物形成 对代谢抑制剂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微生物菌种鉴定的问题
随着分类学的发展,微生物分类越来越多的以核 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来建立新的分类单元和对原 有分类单元进行调整。
规范的检测鉴定方法 GB/T 4789.3-4.5.6.7.9.10.13.14.30.40
常规鉴定
首先掌握菌株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的形状、革兰 氏染色及其他形态学特征;营养类型、需氧性等 生理生化特征。
在此基础上查阅分类(鉴定)手册,确定菌株属 于哪一大类(群、组),进行特征测定。
根据测定结果逐步缩小菌株的归属范围,初步确 定科、属。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Forum Newsletter, 2008, Vol.
14 (10): 2-14
ATCC16404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2007年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新种发表 2008年 ATCC 16404 鉴定为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
曲线法:
将挑取有样品的接种环 在平板培养基上作连续 划线。
平板倾注法
对起始样品进行连续10倍稀释,将高稀释倍数的样品与冷却至适当温度的溶 化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后混合均匀,培养后获得单菌落。 培养基表面菌落为圆形,而培养基内部菌落呈豆状或透镜状。
稀释摇管法
适合厌氧菌的纯培养物分离
无菌琼脂培养基试管加热 使琼脂熔化后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 待分离的菌种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
“种”微生物基本分类类群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种” 的定义:一个种(基因型种)是有相似 G+C组成并通过DNA杂交试验判断有70%或 更大相似性的菌株的集合。
表征分类
数值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