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和科技、艺术成就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宋元时期与其他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景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师讲解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世俗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正确看待宋词与元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解读: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 教材首先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场面,然后介绍了宋代城内的娱乐兼商业场所一瓦子,接着介绍了杂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是对传统节日的说明。

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能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

其中“瓦子”和杂剧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艺术形式。

这两部分头绪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构建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巧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本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史料的搜集与探究,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分析,感知历史事实,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本课运用情景创设,学生各个社团活动的展示,厘清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立足当下所处的城市背景,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课堂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家国情怀的培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挖掘家国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本节课通过介绍宋代都城东京(今开封)和临安,以及元代大都(今北京)的兴衰,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本节课还重点介绍了宋代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元代戏剧、书法、绘画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宋代和元代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具体内容,以及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元时期都城东京、临安和大都的兴衰过程。

(2)掌握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3)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景象。

(2)采用比较法,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

(3)小组讨论,探讨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宋元时期都城东京、临安和大都的兴衰过程。

(2)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3)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1)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原因。

(2)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2.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都市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掌握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难点: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逐个讲解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讨论成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教案

《宋元期间的都市和文化》授课方案一、学习目标1、经过自主学习课本,可以说出宋元期间出名的多半市,可以描述出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瓦子、勾栏、杂剧和节日);2、经过自学课本,认识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人物;并经过读诵宋词来感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3、经过制作知识系统图来总结所学知识,最后以小组合作谈论的方式解析宋元期间市民文化生活繁荣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重点:宋元期间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的流行;难点:宋元期间都市文化丰富多彩的原因;三、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其中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是哪个节日?那么,宋元期间的节日都有哪些?又是怎样的节日民俗?那一期间的都市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二)显现学习目标(三)授课过程宋元期间,中国经济发达,文化鼎盛,并以广博的胸怀采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先生,在元朝时由丝绸之路抵达中国,并在中华大地上旅行生活了几十年,现在他要回了自己的国家,他的朋友希望认识中国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和独到的文学艺术形式。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马可波罗,待会请你们上来介绍一下在中国的见闻。

每个小组依照自己的问题预习课文,并选举一人登台显现:(1)马可波罗都可能到过哪些繁荣的多半市?哪座城市可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那处他最喜欢去哪里娱乐?(2)马可波罗在中国会渡过哪些节日?他会体验到哪些节日习俗?(3)马可波罗能感觉到宋代期间的哪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代表人物都有哪些?他们的作品风格怎样?(4)除了上述文学形式外,马可波罗会欣赏到元朝的哪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有什么特点?出名的代表人物都有谁?1、繁荣的都市生活(1)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尔后小组介绍一名学生登台来向大家介绍宋元期间出名的多半市、瓦子和勾栏;教师在学生此后对瓦子和勾栏的进行讲解,讲清楚瓦子是娱乐兼商业性的场所。

(2)教师表达宋元期间的戏剧表演形式——混居。

经过显现元墓出土的混居陶勇领悟元杂剧的形式多样。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宋代东京城和南宋临安城的风貌,以及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掌握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对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成就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便于合作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如东京城和临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都市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了解当时城市的特点和文化繁荣程度,掌握当时流行的文化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历史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懂得珍爱现实,努力为祖国繁荣和谐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以及当时文化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掌握当时城市的特点和文化繁荣程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性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学准备】PPT,实物图,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打开PPT,出示图片,让学生快速浏览,了解当时的都市和文化。

大声念出课题:“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并问:“大家都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主题,并引出下一环节。

2.出示实物图,了解当时的城市街巷、街市等。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二、探究1.启发学生关注当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阅览、散曲、戏曲、绘画等)。

分小组对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探究。

2.探究结果汇报及展示。

三、总结1.放映相关PPT,向学生展示当时城市形态、文化繁荣程度等。

学生根据内容对当时城市和文化进行总结。

2.提出“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四、评价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来评价学生的探究和展示能力。

也可以通过学生发表意见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老师也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独立思考】1.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最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什么?2.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3、产生不同文化形式的地方市场、民间文艺、佛教教育等因素对城市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考解答】1.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繁荣和稳定环境的链式反应,使人们得以在经济中释放出更多能量,投入到文化的艺术创造中去。

2023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2023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一)概况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

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第 2 页 共 3 页
杂剧演员
6.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抢答宋元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案提示:杂剧。

7.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答案提示:春节(宋代叫元旦)。

还有元宵节、中秋节等。

8.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宋词
1.经典展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
人物
代表作 贡献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
目标导学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
2.学生抢答元曲的代表人物。

答案提示:(1)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2)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3)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目标导学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教师讲述:《资治通鉴》的概况。

(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
2.学生根据教材回答《资治通鉴》的地位。

答案提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宋元时代感受了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

在宋元时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
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升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第 3 页共3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