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

合集下载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摘要】英汉互译涉及到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平衡。

在互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的处理,同时考虑翻译策略的运用,以保持语境和语气的准确呈现。

艺术性体现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和表现力,科学性则体现在对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

最终目标是使翻译具备语言的韵味和文化的独特性。

英汉互译需要同时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不断提升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英汉互译、艺术性、科学性、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语境、语气、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水平1. 引言1.1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英汉互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使译文更具文学品质和语言美感;而科学性则包括对语言规律和翻译原则的遵循,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意。

在实际翻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需要相互结合,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艺术性的体现在于翻译过程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译者可以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生动性,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

艺术性并不意味着胡乱发挥,译者仍需遵循翻译规范和原文语境,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 正文2.1 英汉互译的艺术性英汉互译的艺术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转化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更具有文学和审美价值。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风格、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和表达力。

艺术性还包括译者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把握能力。

译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能够准确捕捉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艺术性还表现在译者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和独特见解,能够为译文增添新的意义和内涵,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倪娜关于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机器翻译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减少。

2018年博鳌论坛上的AI同传的现场效果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机器翻译是否能代替笔译译员耗费无数心血完成的译文,这个问题又再次被人们热议。

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那么证明翻译的科学性起主导作用。

但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翻译经验是基石。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变化的。

就目前的实践看来,机器翻译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并未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由此证明翻译并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还需要技巧与艺术加工。

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这个话题一直没有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翻译之初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以达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不同语言的种族之间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翻译的要求才随之越来越高。

从传统上看,人们似乎将‘翻译’仅仅视为一种技艺,并没有将它提到‘学科’的高度。

帮助我们认识‘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的是哲学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家使翻译研究者获得了充分的理据,提出‘翻译理论’。

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出现之初,一定是经验学。

只是不同语种的人们出于交流的目的进行的两种语言上的转换。

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制定翻译规则,归纳翻译方法。

翻译就逐渐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于指导实践。

但翻译学又不同于其他科学学科,有具体可以量化,精确到数字的标准。

翻译学其实可以认为是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体,在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翻译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心智现象、精神现象与语言现象的结合。

翻译进行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宗教、政治、文化、教育背景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文化产品。

可以说, 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ShanghaiForeignEduca-
tion
Press. 【5】黄振定.简论现代西文译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外国语.1998
(5).
【6】吕俊.从文本出发一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外国语.1998(3). 【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6卷,花城 出版杜. 18】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2). 【9】袁筱一.翻译的语言学情结.外国语.1997(4).
翻译的事实.我们只要看看那许许多多的重译,尤其是诗歌
的重译。就能明白这一点。翻译的过程浸透了译者的主观因 素,自始至终贯串着艺术。试图在语言学基础上去创立翻译 学,“不仅限于找出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而且要为翻 译工作者提供某些规范或规定”,那只能是一场迷梦! 翻译的科学论之所以陷入矛盾,其根源在于翻译对象所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朱小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人们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争论不休,是因为人们在考察和研究翻译的时候,割裂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只注意 到了翻译的一方面,而忽视了翻译的另一方面.本文试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运用科学或只运用艺术都无法完成翻译 的全过程,至少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过程.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关键词翻译科学艺术
J-
【2]Steiner,George.1975.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3 Venuti。Lawrence(ed.)1992.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 cour¥e・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4]Wilss,Wolfram.2001.London&New York:Routledge.The

从语言分析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科学途径FromViewpointofLinguisticAna..

从语言分析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科学途径FromViewpointofLinguisticAna..

第12卷第4期2012年12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 12No 4Dec.2012文章编号:1673-0453(2012)04-0040-08从语言分析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科学途径戴玉群1,李 静2(1.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2.哈尔滨市第二十六职业中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翻译的科学性即翻译的语言学特征。

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争由来已久(尽管以不同形式出现),至今仍未平息。

虽然科学派和艺术派互相排斥不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场争论也使学界对翻译活动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翻译实践证明,任何文体的翻译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只存在科学性而没有艺术性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

文学文本的翻译虽然更注重艺术层面的再现,但绝不能因此就排除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以语言分析为特征的科学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科学性;艺术性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自有翻译理论之初,译经高僧们就一直围绕文质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持续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没有尘埃落定。

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除了翻译活动本身极具复杂性之外,千百年来科学和艺术两派的相互排斥也像顽固的眼疾一样模糊着人们的视线,使之不能正确认识翻译的本质。

固然,要谈及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人们会视之为不言而喻、理所当然;可要谈起其科学性,仍然有不少人对之难以认同。

当今,即使在知名翻译家和学者中间,科学派和艺术派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情况何以至此?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有翻译理论以来,中西方译者长期各执一端,胸中无全象,都未看到二者是翻译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开创性地把语言学途径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这种局面才出现本质性的改观,但争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以翻译美学为视角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以翻译美学为视角

集 中地 反 映社会 生 活 。用 丰 富的想象 、 富有 节奏感 、 韵律美 的语 言 和分 行 排列 的形 式 来抒 发 思 想情 感 。 诗歌是 有节 奏 、 有韵 律 并 富 有感 情 色彩 的一 种语 言 艺 术形 式 , 也是世 界 上 最 古 老 、 最基 本 的 文 学形 式 。
关键 词 :古诗 意境 ; 翻译 美学 ; 审美主 体 ; 审美客 体 ; 美再 现 审
中 图分类 号 :H0 9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1 8 ( 0 1 0 —0 4 - 0 61 1 121 )3 0 9 4
诗 歌 翻译 的最 高境 界 是 美 的 追 求 , 这 种美 的 而
第2 1卷 第 3期
21 0 1年 9月
湖 南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n I s i t fEn ie r g o r a fHu a n t u eo g n e i t n
v0 . 1 No 3 12 . .
Sp. 0 1 e t 2 1
古 诗 英 译 中意 境 美 的 再 现

定为 : 揭示 译学 的美 学渊 源 , 探讨 美学对 译学 的特 殊 意义 , 用美 学 的观点来 认识 翻译 的科学 性和艺 术性 , 并 运用 美 学的基 本 原理 , 出翻 译 不 同文 本 的 审美 提
标准, 析 、 分 阐释 和解决 语际 转换 中的美 学 问题 。在
充 分认识 翻译 审美 客 体 ( 文 ) 翻译 审 美 主 体 ( 原 和 译 者) 基本 属性 的基 础上 , 剖析 客体 的审美构 成 和主体 的翻译 能动作 用 , 明确 审 美 主 体 与审 美 客 体之 间 的 关系, 提供 翻译 中审美再 现 的类 型和手 段 , 以指导 翻 译实践 。 ] [ 。 据此 , 我们 可 以对 “ 翻译 美学 ” 做如 下界定 : 翻译 美 学 的研究 对象 是 翻译 中 的审 美客 体 、 译 中的 审 翻 美 主体 、 翻译 中的 审美 活 动 、 翻译 中的 审美 判 断 、 审 美欣 赏 、 审美标 准 以及 翻译 过 程 中富有 创 造性 的审 美再 现 等等 。 中国古典 诗歌从 来就 是一 个美 学范畴 。诗 歌是 种 主情 的文 学 体裁 , 以抒 情 的方 式 , 度 凝 练 , 它 高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_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_

本文由清清达达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第2o卷1期2007年2月中国科技翻译CHISESENCE&TNECIECHN0L0GYTRANST0RSJLAOURNALV0.ONo112..Fb.O0e27科技翻译研究 ?翻译是创造,技术也是艺术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吴伟雄(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北珠海市598;定职业技术学院105罗罗定市570220)摘要本文从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获奖译文谈到“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

文章认为,翻译的创造性要求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出原文的语用真意;的技术性和科学性要求译文客观求译翻译是和逻辑明确;的艺术性要求译文讲究语言艺术,技翻译也讲究艺术美。

文章进而指出,工作翻译科翻译要不断追求高难度标准,以求不断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翻译翻译策略语用真意逻辑语言艺术AbtatDrigfmhreinnrnltnohhnses“atoetsrcevnriotepzwnigtsifteCieevreEsrWs,Guladcpsiaaoinlnsaeiibs”,tipprdsusstastnaennivninehiuswlar.Tepprsaehtobethsaeiserlisbigaet,tcnqeaelsathaettstaecnaonotcetehrstnsolplhupsftasainteemietasainsrtgnodrtrgrai,tetalihudapyteproeonltdtrnrnlttaeyirebnvnaorooooiothrgtaigoeognlethcnlgcdsinicapcsoetasainrqieuepamaimennftriax;tethooiaacetistftrnlturttchitelnfehoeehrletoebetegniadliltrscptfhasturetnlextstdtxtbjci,eunnga;eattscoetnlinrqishastdttnaaeoveochiiaetraoeetraetsdosaotlgaeat,adSoststnocecdtcnlg.TepprfrhrdpcsobftiubuaugreainsnOdealisineaehoornaofnyhauteeitehtnlioksolaspruihsdrOaoehneiulytaastnwrhudawyusehgtnadSstnactqai.rtaolastKeodrstntastnsrtgpamaiaiglgclnaeatyWrsalirnlitenaoaoayrgtmenoiaggrcnu1引言2005年,桂林市政府和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举办“桂林山水甲天下”向全球征集译文活动,要求译文优美,贴切,既能准确表达“桂林山水甲天下”涵义,又符合译语受众的欣赏习惯,易于传诵。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罗云明【摘要】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除文化、语言、诗歌本身的特点外,还有译者对原诗的解读.译者带着不同的先在知识、思维特性、文化认同感等对诗歌进行解读,解读结果将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对细节词语的选择和处理.在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为重现原诗人的特殊情感,译者有时也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6【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诗歌翻译;译者解读;词语选择【作者】罗云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具有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

诗歌翻译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通过诗歌的翻译也可以丰富世界各国文化。

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因素,语言因素,诗歌本身的特点等。

“诗以意为先”,既是汉诗的传统,也是汉诗的本质特征。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无论诗词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转引自:穆诗雄,2005)我们由“诗以意为先”也可以得出,诗歌翻译“先译意”,这里的“意”则是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

诗歌翻译活动的本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不同的诗歌翻译活动所存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比例当然是不同的。

(易经,2006)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的角色有原文的读者、解释者,译文的作者、创造者,这也说明了翻译活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诗歌翻译也不例外,而译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翻译实践。

辜正坤教授认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最终要落实到语言技巧处理问题上来,亦即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上来,“与其他的翻译实践相比,诗歌翻译实践虽然有其特殊性,但由于诗歌语言形式最精炼、最复杂,最具代表性,所以比之其他形式的翻译实践能更集中地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作者:刘玉倩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5期刘玉倩(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 427100)摘要:本文旨在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分别从语音、修辞、句法、文化、意境等各个层面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就是分析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以及怎样恰如其分的再现原文之美。

本文从散文翻译研究的较新视角——美学视角上进行更广阔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45-030 引言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重要语言。

如何准确、美观地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是翻译工作的重点。

散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和国内的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是针对散文翻译的。

无论翻译理论家还是翻译实践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4]。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研究》一书中说,20世纪后半叶,虽然中国每个人都主张翻译要改革,但是没有进步。

一些教授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受历史局限,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知之甚少。

因此,从那时起,朱光潜等学者提出,翻译美学需要发展成独立的学科,翻译离不开美学[1]。

1 理论基础关于文学翻译美学,西方学者提出得比中国学者早。

2001年,美国学者Bassnett和Lefevere撰写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代表了翻译美学理论的诞生。

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也认为翻译与文化是一样的,而翻译学者兰伯特和罗宾斯则认为翻译不是一种跨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中国是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散文的国家,有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学者也对美学和散文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作者:黄晨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08期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文学体裁,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最高体现。

因此,很多人将诗歌这种文体定义为翻译难度最高的一种体裁。

因为诗歌的翻译存在一种最大的特点,即翻译的创造性。

然而,不同译者所创造出的不一样的翻译风格和译作,尽管充分体现了译者自身的创造性,有人认为,这种翻译行为使得翻译丧失了其原本韵味。

但是,也有人认为,无论译者如何发挥,都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准则,在译者进行自由发挥的前提,仍然不能跨越过某些特定的“界限”,即翻译的科学性。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出发,针对中英文诗歌的不同特点,并以自身翻译作品《The Golden Sunset》的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翻译心得体会就这个问题进行相关讨论,以论证诗歌翻译究竟是一种以艺术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还是一种以科学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

诗歌翻译科学性艺术性一引言一、前言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身就含有较多的主观因素,而对极具“艺术性”的诗歌翻译而言,只要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理解后,不同译者翻译作品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诗歌翻译的“魅力”所在。

而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而言,译者在对译作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翻译中的科学性的问题,导致了很多译作变成了译者完全的自我创造过程。

作为文学翻译领域中艺术色彩最强烈,艺术美感最丰富的文体,诗歌翻译的本身则是一种艺术体现。

在诗歌翻译中,呈现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翻译译者的目标和翻译方向,而翻译的科学性,则是对译者的最低层次的基本要求。

二、诗歌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诗歌翻译最理想的标准,莫过于在照顾到原文的语言的同时,又能将原诗中所需要表述的意境和精神同时照顾到。

但是,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往往会遇到取舍的问题,即遵循原作的精神和意境,以原作为向导,毫无保留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还是通过译者个人的自我理解和升华将诗歌翻译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字。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分别对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讨论。

(一)诗歌翻译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性是翻译的基本属性。

换句话来说,合格的翻译必须具备科学性。

作为翻译的译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首要目的即完整无误地传达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的第一要务,从这一点来说,翻译的科学性体现在绝对服从原文。

其次,翻译的科学性体现在翻译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简单来说,翻译科学原则即忠实,是指译者最大限度的保留源语言的结构和含义,以尽可能忠实原文。

因此,尽管诗歌翻译存在着许多的内在魅力和美感,忠实于原作对于诗歌翻译而言,也是判定诗歌翻译好坏的标准之一。

(二)诗歌翻译的艺术性
与“科学性”相对,如果说科学性的首要原则是对原文的“忠实”,那么,翻译的艺术性,则是译者的主观创造的过程。

作为纯文学的最高境界,诗歌自身所自备的艺术美感和艺术美学审美都与普通文学作品相差巨大。

一些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家,对于翻译的艺术性极为强调。

而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则是译者在理解原作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要对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下一阶段的审美再现,换言之,诗歌翻译的艺术性要求译者通过自身的语言素养还原原诗作品的美学功能。

因此,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则要求译者抛弃客观因素的限制,将翻译作品当做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过程,呈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艺术美感。

三、从《The Golden Sunset》的翻译选择看诗歌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The Golden Sunset》中句子不同翻译探讨
在文章的这部分中,将选取一些自己遇到的译本但是并不属于权威或者官方译本进行探讨和分析,主要是为了论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

原文一:
The sea is but another sky
The sky a sea as well
And which is earth and which is heaven
The eye can scarcely tell
译文一:
海亦融为天
天亦化作海
天地浑然同
岂能辨分明
译文二:
沧海宛若一片云天
云天也似海面
哪是地面,哪是云天
眼睛真难分辨
原文第一个选段是来自作者朗费罗整首诗作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节选。

该选段描写的是天与海互相交融,作者已然无法用肉眼分辨哪儿是地上,哪儿是天上。

在以上两种版本中,不难看出,两种版本的选择对于原作者的景物描写均有所体现,但对比起来我们会发现,二者在重现原作风格时,对于“科学性”的翻译完成度都较高,但是对两种译文的比较发现,大部分会偏向于选择译文一的这种翻译风格和翻译译文。

究其原因,译文一较译文二而言,译者的“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译文一也能更加原始地重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原诗中景物的意象和美感,在读者的感受过程中,译文读者会更加偏向于这种“艺术性”的发挥,而偏向于在诗歌翻译中多多使用和靠近翻译的“艺术性”。

原文二:
Flooded with peace the spirits float
With silent rapture glow
Till where earth ends and heaven begins
The soul shall scarcely know
译文一:
气定神闲思悠远
心醉神迷赏潋滟
尘世天堂界何处
灵魂归处难实现
译文二:
飘浮游魂兴致闲
静静流光显明艳
天涯海角乐园现
阅尽繁华也枉然
原文选段二是来自作者在景物描写之后,作者由景及情对人生的感慨和感悟。

而对于原文选段二的两种译文对比可以发现,选段二的两种译文的文体选择是一致的,两种译文的作者均选取了七言的这种文体形式。

就“艺术形式”而言,不难看出,译文一显然更加充分地发挥了译者的主动性,也充分将押韵和诗歌美感淋漓尽致地有所体现。

译文一充分体现了诗歌应该具有的美感和艺术吸引力,读者能够被一瞬间吸引眼球,而译文二在用词和美感方面也表现得很突出。

然而对比两种译文后发现在同样“艺术性”充分发挥时,相比译文一而言,译文二则更“贴近”原作的表达和情感体现。

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是在追求艺术的诗歌翻译中,在发挥“艺术性”之前,对于原文的忠实程度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诗歌翻译而言,如果我们将诗歌简单地还原,将诗歌翻译看作是一场以科学性为主导的活动,将原文中充满艺术美感的语言直接转化为逻辑清晰的死板一对一结构,翻译的结果体现时会显得原作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应有的艺术性,诗歌的美感也就变得了无生趣。

另一方面,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的翻译当做一项完全由艺术性主导的“自我创作”,译者主动性的过分发挥则导致与原文大相径庭,而这样的出来的“艺术作品”也许早已偏离了原作者的轨道,也就无法称作一篇合格的“译作”。

因为,译者的“生命”源泉仍在于原著之中。

即便是诗歌翻译,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也不能只凭直感,任意发挥。

因而,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也需要严格地保持与原作风格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陈殿兴.翻译的艺术性与翻译家的艺术素养[J].外国语,1990,(02).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