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观念的起源

第二章  心理观念的起源
第二章  心理观念的起源

第二章心理观念的起源

第一节心理观起源的条件

思维“互渗律”的解体

心理观是对心理生活的自觉。原始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互渗律”,即主客未分,不把自己与环境分开,因而不能进行思考等精确的心理活动,不具有最简单的心理观念。产生心理观的第一条件是思维“互渗律”解体。

第二节心理观念起源的时间

大约在20万年-4万年前的古人类或化石智人阶段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心理观。

根据是,该阶段的古人类墓葬表明,人们有了灵魂观念,分离出了一种与身体不同的精神,具有很强的心理特性。

第三节心理观念起源的途径

1.睡眠

原始人关于灵魂起源的第一种推断可能起源于对睡眠现象的思考,认为睡眠是灵魂暂时离开了肉体。

2.死亡

原始人关于灵魂起源的第二种推断可能起源于对死亡现象的思考,认为死亡不同于睡眠之处是,灵魂永远离开了肉体。

3.梦境

原始人关于灵魂起源的第三种推断可能起源于对梦境的反思,认为自己的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到了另一个世界。

4.宗教神话

原始人关于灵魂起源的第四种推断可能起源于宗教神话。宗教神话是从人类精神状态本身出发,对灵魂进行的推断。

西方基督教:虽然精神和肉体都是上帝创造的,但精神和肉体是两种存在物。

中国古代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人的质料是泥土,精神则是神赋予的。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在多元价值观的阶段,怎样研究西方心理学史

2、西方心理学史中,“西方”这个概念应该如何理解?

3、研究西方心理学史时,怎么样做到理论、现实和历史的完整统一。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心理观起源的条件是什么?

2、心理观起源的时间及其证据是什么?

3、心理观起源的途径是什么?

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1869 一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在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教育起源论 (2010-04-15 13:23:34) 标签: 教育 在外国教育史里的开篇,就介绍了教育起源论的相关看法。这个问题十分深奥,我觉得十分的难以明白。 课本中讲了三种看法,第一是心理起源说: 即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心理本能。荣格谈到的人的最基本本能是生与死的本能。一般人最强烈的应该是生的本能。死的本能多用于犯罪心理学上研究犯罪动机。从最原始的人类说起,人

只要有着生命,可以呼吸,那每天早上第一个涌上心头的问题就是基本生存问题,即如何能获得食物,水,等一切可以延续生命的东西。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只有简单的语言,因而,只能依靠简单的口授或是老者的指导。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这一切并不是人有意为之,只是处于生的本能。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之处在于,把“人是不同于动物的动物”这一点给忽略了。即使是原始人,只要是已经进化到人类,就不再是简单的动物。他拥有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制,不再只是关注于饥饿与寒冷。 第二是劳动起源说: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可以劳动。而教育就是人类为了将已经经过自己实践的经验传播给后人。而经验从何而来,从教育,因而,我国学者杨贤江认为教育的起源就是劳动。 第三种说法是需要起源说,即教育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为生存下去的需要。 我认为不管是那种观点,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类要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给下一代。我本人比较同意心理本能起源说,对于广大学者的批评之处,我也不赞同。首先,我想说的是:尽管人不同于动物,人是高级的动物,在这一点我同意马克思的观点。但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就是物质。也就是说,人实行教育是为了就爱那个自己所有的经验只是交给下一代,从而让下一代能够利用这些知识,不管是钻木取火,还是畜牧打猎,都是人为了简单的一个“吃”所做的努力。这并不是就将动物与人类划为一体。 而不管是劳动起源说,还是需要起源说,归根到底,还是要扯到人的生存基础之上来。我们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提出不同的看法。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 史与发展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和、和,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

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欧阳家百(2021.03.07)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27、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提纲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 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 (1)行为主义——人是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 (2)精神分析——意识自我是无意识自我所驱使的“奴仆” (3)二者共同点——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贬低人性 2.哲学背景 (1)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 (2)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海德格尔用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本体的存在。他把人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应该通过主客体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实质。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内在经验世界?±带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解决有意义的人类实际问题 马斯洛反对心理学中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现象学方法更适于研究人类个体的现象,因为它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3.社会历史背景 (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 (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 (3)对战争的反思 (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 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 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 4.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的消失 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 1.个体的现象学 2.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能够自由选择 4.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意识 5.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 (1)为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观点 (2)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 2.局限: (1)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实证支持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来源,一是哲学当中的心理学思想,二是科学之中的心理学思想。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 人类知识的发展从混沌到分化,归根到底,所有的学科都是从哲学里面逐渐分化出来的,分化的先后次序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关,研究的现象越是简单,就越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研究的现象越是复杂,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就越晚。天文学、物理学最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它研究的是不那么复杂的自然现象;研究比较复杂的生物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生理学则较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学和行为,最复杂,所以最晚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社会学研究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也较晚才从哲学里面分化出来。 第一节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人类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对自然的理解 人类具有理解、预测和控制自然界的需要。 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电闪雷鸣、风、雨、日、月、生、老、病、死、地震、海啸、水灾、干旱……)以及心理现象(如睡眠、做梦、梦见死去的亲人),人们自然会有一种理解和解释的冲动。由于知识的极度缺乏,早期人类的解释往往是泛灵论和拟人化的。所谓“泛灵论”,就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灵魂的,都

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所拟人论,就是将人的属性,人的思想情感投射于万物。泛灵论的解释表现之一,就是认为万物都存在灵魂,各种自然现象、生老病死都是由这一灵魂发动和主宰的。有时,睡眠时意识的不清醒,醒来时意识的清醒,或者在睡梦中梦见死去的亲人,使有些古人相信精神(或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由此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神灵。上古的神话可以看作是初民对自然现象的最初解释。神话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都是泛灵论的和拟人化的。 由于相信万物有灵,于是初民就会设法与寓居于万物之中的灵魂进行沟通和交流,试图影响和控制,这就是人最初控制的努力,也是迷信和巫术的起源,其实宗教、哲学、科学都是源自人固有的理解自然、控制自然的需要。 二、古希腊早期宗教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的地理范围比现在的希腊要大得多,几乎包括地中海所能冲刷到的所有海岸和岛屿。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思而得之则深。”(郑玄《郑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韩愈《进学解》)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先易后难而渐入。”(《郑玄《郑志》)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还有肖孝嵘(1930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 这个时期,中国还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如:陆志韦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宋桂煊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艾伟翻译了《教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瓜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 3)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和、和,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of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色彩心理学的起源档

色彩心理学地起源年月日 人类关于色彩及其对人体影响地研究已有漫长地历史.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色彩进行了广泛地研究.著名医生阿尔韦托.马格诺在中世纪发表地关于颜色地论著,至今仍有非常珍贵地意义. 据说在近代地色彩研究方面,两位伟人牛顿和歌德成为奠基人和倡导者.生活年代相差近百年地物理学家和文学家因色彩而被联系在一起地事实,着实让我有些惊奇. 大科学家牛顿奠定了现代色彩科学研究地基础,他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彩虹般地七原色.而将这七种原色光综合起来就会还原成白色光,这就是牛顿发现地所谓“混色原则”.另外,经过牛顿数次试验而制成地“牛顿色环”至今仍在使用. 大文豪歌德却对牛顿地理论不以为然,甚至加以反驳.他认为所有地颜色都是在黑与白地对立中显现出来地,为此他还著书《色彩论》加以诠释自己地观点.歌德在书中还表达了这样地观点:黄色和蓝色是有着对立性质地色彩.黄色明亮,强烈,是一种暖色;而蓝色昏暗,强度较弱,是一种冷色调.歌德是最早注意到并且表达出色彩与情感地关系地,因此有人甚至将歌德视为现代色彩心理学地开山鼻祖. 我想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罢了,体现了对歌德有关色彩观点地尊重和敬意. 如果人们能了解各种颜色对人地生理作用,正确合理地选择相关颜色,就可消除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地肌体功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研究,一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体内色谱失衡或缺少某种颜色造成地.在我们体内有种腺体中心,分布在脊柱地不同部位.每种颜色都能产生一种电磁波长,这些波长由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促使腺体分泌激素,从而影响人地心理与肌体,达到医疗作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每一种颜色有其独特地作用,令人产生不同地情感.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方面合理使用色彩可以取得宜人地效果.除了医疗作用外,颜色还有一定地象征意义和社会属性,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地影响. 白色象征真理、光芒、纯洁、贞节、清白和快乐,给人以明快清新地感觉. 红色是一种热烈地颜色,它象征着鲜血、烈火、生命和爱情.其心理作用可以促进血液流通,加快呼吸并能治疗忧郁症,对人体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重大作用. 绿色是希望地象征,给人以宁静地感觉,可以降低眼内压力,减轻视觉疲劳,安定情绪,使人呼吸变缓,心脏负担减轻,降低血压. 紫色代表柔和、退让和沉思,给人以宁静、镇定和幻想,可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精神紊乱. 黄色是色谱中最令人愉快地颜色,它被认为是知识和光明地象征,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改善大脑功能,激发人地朝气,令人思维敏捷. 橙色是新思想和年轻地象征,令人感到温暖、活泼和热烈,能启发人地思维,可有效地激发人地情绪和促进消化功能.

论科学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论科学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陈睿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00404004) 摘要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始自德国人冯特(WilheIm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本文将用论述的方法从科学的涵义、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近代心理学哲学思想的影响和科学心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来探讨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揭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必然与必要性。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哲学诞生 1 科学的涵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 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它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和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即自然界的事实,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即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对这些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就是知识,发现人们未知的事实和对规律的准确反映就是科学。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只有实验法才可能做到。而冯特正是了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他运用实验法来作为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所以科学心理学的科学性是存在的。 1.1 科学哲学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方法”对各种“存在”追根究底,以增加智慧、减除疑惑的一门学问。早先主要指逻辑经验主义(或称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还原论”为基础的统一科学运动,把心理学还原为神经生理学,对心理学运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有很大影响。 2 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2.1 天文学与心理学 1796年,格林威治观察站的马斯基林辞退了其助手金内布鲁克,因为他的观察星体通过交叉点的时间总是比自己的观察纪录慢0。8秒。当然马斯基林肯定以为自己的观察时间是准确的。这件事情引起了德国天文学家贝赛尔的注意,他开始系统对比不同天文工作者的观察时间。发现天文工作者报告星体通过的速度都有差异,而这种误差导源于个别差异。后来提出了人差方程式。以便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差异能在天文计算中消去。这个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也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如复合实验和反应实验。 2.2生理学与心理学 2.2.1 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2.2.1.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 贝尔1807年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是传导运动冲动,证明了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的。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弗朗西斯·马戎第也独立发现了这个定律,所以这个定律也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这个定律为神经的单向传导、感觉神经的特殊能说和反射弧概念的理解奠定了科学基础。

(发展战略)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最全版

(发展战略)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壹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壹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of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壹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和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仍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之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壹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和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仍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壹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范文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 一般说来,论述一学科的历史发展,首先需要确定该学科的创始之年,但这在社会心理学中恰恰是一个莫衷一是的议题: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创设于1897年,这一年美国人特里普利特对“竞争”现象进行了全新的研究,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首次实验结果;也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创设于1908年,这一年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分别出版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同名教科书;同样也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创设于1924年,这一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对群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这不仅引进了实验,而且指出了“实验方法对团体行为研究的革命性意义”。 确定“社会心理学创始之年”的困难,使我们有理由采用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1976年,他在《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提出,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大阶段。) 进入80年代,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相应于这三大阶段提出了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的观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即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其母体是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这一时期与其后的几个时期相比,时间跨度较长,而且由于在这一时期中“社会心理学思想同一般的心理学思想的见解紧密相连,因此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观点划分出来”,但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要在该时期找出和现代社会心理学较为接近的主题的话,那么,这一两千年中社会哲学家们围绕“人性”所展开的争论算得上是“正宗”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尽管历代哲人就这一主题谈兴勃发、议论万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基本的理论线索只有两条: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苏格拉底说过:“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的么?”从这一观点来看,?人性及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能够由适当的教育加以适当的塑造。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观点在后来的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的学说中继承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

心理学知识:压力来源及解压的方法

心理学知识:压力来源 所谓压力,心理学上指外界的刺激与主体的反应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大脑思考后对其性质表现的反应。在这方面,个体的差异很大,比如说一个刺激具有威胁性,但个体不能认知其有威胁性,对他自然构不成威胁。还有当个体确知刺激情境具有威胁,但他的能力和经验足以克服困难时,对他就不会形成压力。我们谈到压力,往往是指消极性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生活、工作和职业、心理三个方面。 关于生活方面,生活的改变往往形成压力。心理学家制定有专门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将生活改变从重到轻列出几十项,最后以得分多少判断压力大小。列在前面的有:配偶亡故、离婚、夫妻分居、亲人亡故、个人患病或受伤、新婚、失业、退休、家庭中有人生病、怀孕、性关系适应困难、借债、改变职业与工作岗位、子女成年离家、涉讼等。 职业和工作方面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不是按从重到轻排列):刚参加工作或新改换工作岗位、个人能力不适应工作、个人身体不适应工作、与上级或同事关系不睦、进升受挫、工作中失误或发生错误、受到处分或降职、对工作本身或工作环境厌倦、对报酬和待遇不满意等。工作的压力中,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机关工作者尤应注意此点。

心理方面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挫折、一是冲突。所谓挫折是指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因而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从心理学上讲,重要的不是挫折,而是对于挫折的感受。一件事情,一个人认为是挫折,别一个人可能觉得无所谓。理想的做法是持中。对挫折的感受既不可太强,也不可没有。细分一下,对挫折的反应,可以分成理智的和感情的两类。理智方面可以认为是挫折,但感情上能做到,不为挫折影响意志和情绪这是最好的。政治家最需要的是这种素质。因为政治家的生涯中,充满挫折,甚至可以说是变幻莫测。如果不能承受挫折,也就不能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冲突是指心理冲突,指个人内心里同时怀有两种动机而无法同时满足所形成的心理困境。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三种。人的生活是多层面的,有不同的层面,有事业的层面,也有社会的层面。在不同层面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个人选择判断。在做出选择与判断时,有的重在感情,有的重在理性,更有的因患得患失而不得不考虑各种利害关系。如此看来,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心理冲突的困扰在所难免。也许能力越高越强的人,面临的心理冲突越多,因为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动机与追求的目标。动机与目标既多,在选择上又怎能避免冲突的困扰呢? 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可引起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反应。生理方面可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如公认的A型性格容易患心脏病、C型性格易患癌症等。较多见的心理压力引发的身体症状有:心悸、头痛、脖子

图画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图画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图画心理的起源于19世纪末,那时的人们便开始尝试系统地通过图画了解人类自身,最初的研究重点在儿童身上,通过观察儿童绘画过程,进而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伯特(Burt,1921)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将儿童及青少年的图画分成不同阶段:2——3岁为随意涂鸦阶段,4岁开始有简单线条;5——6岁时用粗略的象征代表人和动物;6——10岁开始描画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他作品;12——14岁偏好几何图形和装饰;青春期对色彩及形状兴趣! 随后,古迪纳夫(Goodenough,1926),第一个尝试从儿童及青少年所画的人来判断其成熟和智力,图画技术首次和智力评估联系在一起。后来哈里斯(Harris,1963)发展了古迪纳夫的学说,提出“绘画是认知成熟的指标”,并修订了古迪纳夫的评分标准,对人物绘画有了更具体的评分项目(73个):五官、四肢、衣着、比例等等。 布克(Buck,1948)首次公布了“屋——树——人”技术,乔莱斯(Jouess,1964)对屋——树——人”图画的各种特征进行整理和描述。哈姆尔(Hammer,1971)发展了“屋——树——人”技术并应用到临床中。 阿佩尔(Appel,1931)把图画应用在家庭研究方面,第一次提出“家庭图”这个概念,通过图画中的内容进而了解绘画者家庭成员的互动信息。此后伯恩斯和考夫曼(Burns&Kaufman,1970,1972)发展出动态家庭图。 图画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他最早应用在儿童教育中,后逐渐出现在临床治疗、心理咨询、人事测评、企事业单位培训等领域。由自由画

像、“屋——树——人”图发展到画人、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树木人格图、家庭动态图、绘画讲故事、涂鸦、自由绘画和其他绘画技术。在心理咨询和临床治疗中,“沙盘游戏”和图画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的严文华教授在主题画测验这一个项目有很深的研究,她为中国图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树木人格图和“屋——树——人”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修订了主题画测验的常模,这些对心理咨询工作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画心理学的研究从最开始就和应用联系在一起,图画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工具和临床治疗辅助手段,他有这某种天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他的发展和完善,将成为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 2011-11-12 15:43:44| 分类:设计之空|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早在18世界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者艺术作品中出现。病人们经常说他们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梦表达出来,单可以画出来。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 佛洛依德通常不主动要求病人画册梦中的表象,而另一个吸纳带心理学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荣格对人的原始心理模型和视觉艺术中一般性表现方式之间的联系做了研究,为人们理解绘画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者磨难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尽管教育心理学思想古已有之,而且早在1531年,西方学者比维斯(J.L.Vives)的著作中就出现了“教育心理学”这一名词,并谈到了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记忆、练习等对掌握新材料的重要性等教育心理学问题(Watson,1913)。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从此就产生了。事实上,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物。 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乃是人类社会近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在西方,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随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到了19世纪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在北美洲,早在1776年,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斗争,并于1783年获得了胜利,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北美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在法国,18世纪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资产阶

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走向了新的高潮,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俄国,沙皇于1861年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宣言和《农民改革法令》。在美国,1861年爆发的南北内战最终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度。在日本,于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中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总之,到19世纪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于是,在19世纪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于资 本主义发展的改革。当时,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在美国,1870~1890年,已有半数的州实行了小学义务教育。英国自1891年起,规定实行初等免费教育。法国则在1882年以法令形式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期。德国自1824年起就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所有的儿童均进入共同的基础学校学习四年。日本在1872年,明治政府就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规定儿童6岁入小学,并实行强迫入学制。俄国自19世纪60年代废

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摘要] 回顾了自心理学起源之初的发展历史及其早期的五大流派,简述了现阶段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心理学;过去;现在;未来 心理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无数心理学家。然而今天,国际上通常用“Psychology is scientific study of 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s.”来定义心理学,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自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正式独立以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较为奇怪的是,为之奋斗的并非只有心理学家,还有经济学家、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虽然留着最为纯正的哲学血统,却已是成为了几乎“无所不通”的庞然大物。现阶段的心理学分支相当庞杂,横跨各个领域,可以说,不论你出身于哪一个专业,都能从心理学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然而庞而不精或许就是现阶段心理学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所有的研究者都只能择其一点进行深入,若干年后,当无数研究者从无数个方面扩展心理学后,恐怕很难再从宏观的角度看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了。然而,无论发展成什么样子,“发展才是硬道理”,相信,心理学一定会有一个更为恢宏的未来。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渊远流长。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遗迹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含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238)关于“形具面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之说,阐明了现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与身体的身心观。而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os,公元前460-370)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柏拉图(Plato,公元前460-370)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识,并提出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0)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但心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是哲学家、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987年冯特的出现,心理学从此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早期的心理学有五大流派,分别为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