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_李术才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海底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海底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黄伟真;徐国元;何聪;李百建
【期刊名称】《隧道建设(中英文)》
【年(卷),期】2024(44)4
【摘要】为研究上覆海水影响下海底隧道地震响应规律,考虑衬砌塑性损伤及流固耦合作用,以汕头海底盾构隧道为工程实例,基于ABAQUS软件建立海水-海床-隧道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震激励以及不同海水深度条件下海底隧道动力响应及损伤情况。
结果表明:1)在只考虑垂直SV波入射时,应力主要集中在隧道拱脚、拱肩部位,海水深度对海底场地水平运动及海底隧道的作用影响很小;2)在只考虑垂直P波入射时,随海水深度增加,上覆海水整体上会抑制海底场地竖向运动,隧道拱腰以下的应力增大更明显;3)考虑P-SV波延时入射时,隧道能量耗散及损伤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隧道拱脚及拱肩部位应力集中明显,海水深度小于20 m时,隧道断裂能及损伤较小,SV波占主导地位,海水深度大于20 m时,隧道断裂能及损伤会显著增加,P波起主要作用,在海底隧道抗震设计时有必要考虑海水对隧道地震安全的不利影响。
【总页数】11页(P739-749)
【作者】黄伟真;徐国元;何聪;李百建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
【相关文献】
1.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双槽渡槽地震响应分析
2.考虑流固耦合的深水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3.考虑流固耦合时桥墩在地震和波浪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4.渗流作用下海底隧道的流-固耦合地震响应分析
5.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某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虑流-固耦合的输水隧道动力模型试验中的一种相似技巧

考虑流-固耦合的输水隧道动力模型试验中的一种相似技巧刘金云;陈健云
【期刊名称】《岩土力学》
【年(卷),期】2008(29)12
【摘要】结构动力模型试验与动力模型破坏试验中,保持模型与原型相似的3种基本要求与处理技巧已在相关文献中提及。
同时,也提及了对结构动力特性、弹性振动响应与破坏形态等试验目的不同,相似要求也有所差别,而这里将对地下软土中考虑流-固耦合的输水隧道的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根据模型试验选料的经济实用性,提出了一种相似关系和技巧,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这种具体情况下,采用这种相似关系完全可以从模型试验的数据换算到原型,以便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为今后地下输水工程模型试验的选材拓宽了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
【总页数】6页(P3387-3392)
【关键词】输水隧道;流-固耦合;动力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相似律
【作者】刘金云;陈健云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85;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72.1
【相关文献】
1.考虑风轮和塔架动力耦合的大型风力机流固耦合动态响应分析 [J], 史亚兴;杨宁;颜康植
2.基于蒸汽干燥器声疲劳比例模型试验的声固耦合动力相似准则推导 [J], 张锴
3.隧道突水模型试验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J], 黄震;李晓昭;李仕杰;赵奎;许宏伟;吴锐
4.考虑流固耦合的厚壁输水管水锤和振动特性分析 [J], 郭强;周建旭;黄亚;张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隧道突水模型试验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第49卷第12期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49No.12 2018年12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c. 2018 DOI: 10.11817/j.issn.1672−7207.2018.12.017隧道突水模型试验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黄震1, 2, 3,李晓昭1,李仕杰2,赵奎2,许宏伟2,吴锐2(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3.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为研究开挖扰动下隧道围岩渗透突水演化规律,基于流固耦合相似理论,以水泥和石膏为胶结材料、砂为骨料,通过大量室内试验配置一种能够满足弹性模量、强度、亲水性、孔隙率、渗透系数以及软化系数等要求的流固耦合相似材料。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相似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各因素(砂粒径、膏砂比、灰砂比、水砂比)对相似材料力学与水理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将该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应用于隧道突水物理模型试验中。
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固耦合相似材料能够满足试验要求,并能有效地模拟隧道突水的灾变演化过程。
关键词:隧道突水;相似材料;流固耦合;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U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207(2018)12−3029−11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imilar material for liquid-solidcoup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unnel water-inrush model test HUANG Zhen1, 2, 3, LI Xiaozhao1, LI Shijie2, ZHAO Kui2, XU Hongwei2, WU Rui2(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2.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3. Sate Key Laboratory for Geomechanics & Deep Underground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Abstract: A similar material for liquid-solid coupling which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in terms of elastic modulus, strength, hydrophilic property, porosit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softening coefficient was compounded through numerous tests based on the liquid-solid coupling theory. In the materials, cement and plaster were used as cementing material, and sand was used as aggregat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such as sand particle, gypsum proportion, cement proportion and water usage on the mechanical and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n, the similar material for liquid-solid coupling was applied in the tunnel water-inrush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imilar material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model tests and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catastrop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unnel water inrush.Key words: tunnel water inrush; similar material; liquid-solid coupling; orthogonal test收稿日期:2017−11−08;修回日期:2017−12−07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013CB036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702326,41602294);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BX20170011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M620205);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1BAB206022);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KLGDUEK1703);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GJJ160675)(Project(2013CB036001)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Projects(41702326, 41602294)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BX201700113) supported by the Postdoctoral Innovative Talent Support Program of China; Project(20171M620205) supported by the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Project(20171BAB206022)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Project(SKLGDUEK1703)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GeoMechanics and Deep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Project(GJJ160675)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xi Province)通信作者:李晓昭,博士,教授,从事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E-mail:************.cn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9卷3030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国家安全的需求及中西部国土资源开发的需要,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不断走向地球深部,其中尤以深部资源开采和各类交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最为显著。
厦门海底隧道顶板厚度选择及其开挖稳定性分析

厦门海底隧道顶板厚度选择及其开挖稳定性分析
李廷春;李术才;白世伟
【期刊名称】《岩土力学》
【年(卷),期】2005(26)12
【摘要】在厦门海底隧道轴线的地质剖面图上,选取了4个典型的剖面,应用多裂隙岩体三维弹塑性本构关系和损伤演化方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得到了应力分布、洞周位移、塑性区、损伤区等结果。
通过对应力扰动区的分析,以及隧道轴线位置、轴线升高或降低后各剖面应力扰动范围与弱风化层厚度的对比,很容易确定厦门海底隧道的最小顶板厚度;根据应力分布、洞周位移、塑性区、损伤区结果,评价了海底隧道的开挖稳定性。
二者的有机结合,说明了将设计方案的轴线位置提高4m后隧道是稳定的。
【总页数】5页(P2010-2014)
【关键词】厦门海底隧道;损伤演化方程;应力扰动区;稳定性
【作者】李廷春;李术才;白世伟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1
【相关文献】
1.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入海口段施工开挖稳定性及涌水分析 [J], 解福奇;朱合华;朱道建
2.厦门海底隧道长距离浅埋全强风化地层开挖方案的对比分析 [J], 高海东
3.厦门海底隧道长距离浅埋全强风化地层开挖方案的对比分析 [J], 高海东
4.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开挖围岩应力与位移监测分析 [J], 余永强;熊芳斌;李华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固耦合概述及应用研究进展

流固耦合概述及应用研究进展流固耦合是指涉及流体和固体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影响的一种物理过程。
在流体中存在的固体物体会受到流动力的影响,而流体的流动又会受到固体物体的阻碍或改变。
流固耦合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流体与固体耦合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机理,并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流固耦合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的产物,涉及机械工程、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等众多领域。
流固耦合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中,例如空气和飞机翼之间的相互作用、水流与水坝之间的相互影响、海洋中风浪作用于海洋工程结构等。
对于这些情况,了解流体对固体的作用以及固体对流体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近年来,流固耦合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理论上,流固耦合模型主要基于数值计算和实验数据,通过建立相关方程和模拟方法来描述流体和固体相互作用。
这些模型主要包括弹性体与流体相互作用、固体与不可压缩流体相互作用、固体与可压缩流体相互作用等。
通过这些模型,可以预测固体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并进一步优化设计。
在应用方面,流固耦合的研究涉及了很多领域。
在航空航天工程中,例如在飞机机翼设计中,需要考虑空气流动对机翼的影响,同时也需要考虑机翼的形状对气流的影响。
在海洋工程中,例如在海上钻井平台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海浪对平台的冲击,同时也需要考虑平台的形状对海浪的影响。
在建筑工程中,例如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气流对建筑的荷载、风力对建筑的影响。
流固耦合研究的进展带来了许多创新应用,提高了工程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性。
例如,在汽车和飞机设计中,通过对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的耦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优化车身结构和机翼形状,减小风阻和气动噪声,提高车辆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在海洋工程中,通过对水流和结构的耦合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海浪对海洋结构的冲击,从而减小结构的破坏风险。
虽然流固耦合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方法的选择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12-李术才-地下工程流_固耦合模型试验新型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_ (1)

第 31 卷
第6期
李术才等:地下工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新型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 1129 •
water-inflow model test,and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meability has met the test requirements. The new material ensures good test results. Key words:rock mechanics;fluid-solid coupling;similar material;cementing agent;subsea tunnel;model test 加热,隔水性好,但强度较低,塑性大,仅用于模
似比尺 CL 和应变相似比尺 C 之间的相似关系为
C C CL
(3)
(3) 由量纲分析法,应力相似比尺 C 、容重相 似比尺 C 和几何相似比尺 CL 之间的相似关系,应 力相似比尺 C 、弹性模量相似比尺 CE 和应变相似 比尺 C 之间的相似关系分别为
C C CL
标准砂 滑石粉 重晶石粉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61,China)
Abstract:A new similar material for fluid-solid coupling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hundreds of compounding tests based subsea on the theory of fluid-solid coupling on geomechanics model test and the exploration data of the Qingdao Kiaochow Bay tunnel. It is mixed with sand,barite powder,talc powder,cement,vaseline and silicone oil.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ixing ratio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controlling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have been determined through large numbers of laboratory tests.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materials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are controlled by cement and vaseline;its cohesion is mainly effected by vaseline;its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can be adjusted by the ratio of vaseline and silicone oil. Water retention and compactness improvement are also the role of silicone oi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material are regulated by different compositions and the interaction is slight. So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can be controlled comprehensively. The new material can simulate low-strength and medium-strength rock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ies,which is an ideal similar material for fluid-solid coupling. This material has been used in the Qingdao Kiaochow Bay subsea tunnel
水下柔性结构流固耦合动力效应研究

水下柔性结构流固耦合动力效应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工程领域在船舶、海洋平台、海底隧道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如高压力、低温、盐度变化等,使得水下柔性结构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水下柔性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研究其流固耦合动力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流固耦合是指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流动现象,在水下柔性结构中,由于受到水流、波浪、潮汐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状态会发生动态变化。
因此研究水下柔性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效应,有助于揭示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特性,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水下柔性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水下工程的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面,对于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能力有限。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水下柔性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水下柔性结构的定义和分类梁式结构:梁式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水下柔性结构,主要包括横向梁和纵向梁。
横向梁主要用于承受横向水压力载荷,纵向梁则用于承受纵向拉力载荷。
这种结构形式简单、通用性强,适用于各种水下工程应用。
桁架结构:桁架结构是由许多相互支撑的杆件组成的空间框架结构。
在水下环境中,桁架结构可以通过调整杆件长度和间距来实现对受力状态的改变,从而适应不同的工况要求。
桁架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稳定性,但其制造工艺较为复杂。
索穹顶结构:索穹顶结构是一种以钢索为骨架,通过锚固在海底固定物上的穹顶状结构。
索穹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风蚀性能和抗冲击能力,同时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压力载荷。
然而由于钢索的限制,索穹顶结构的刚度较低,且制造成本较高。
悬链网结构:悬链网结构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链条组成的网状结构。
悬链网结构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拉强度,能够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较大的形变,从而吸收部分能量,减小结构的应力集中。
基于流固耦合作用的海底隧道初期支护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流固耦合作用的海底隧道初期支护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孙文君;王学民;杨鹏志;王蓉蓉【摘要】以青岛海底隧道试验段为工程背景,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海底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注浆加固显著改善了洞周土体强度和整体性,塑性区范围得到有效控制;(2)注浆加固优化了支护结构的受力,随着加固圈厚度的增加,洞周位移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加固圈厚度对减小水压的贡献依次为:拱顶>拱腰>拱脚>仰拱;(3)随着加固圈渗透系数的增大,洞周水压力随之增大;(4)在流固耦合作用下,仰拱处的土压力远大于其他部位;(5)现行支护参数条件下,海底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满足安全性要求,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基本相符。
%With reference to Jiaozhouwan subsea tunnel in Qingdao and based on the coupled fluid-solid theory, the impact factors are studied on initial support safety in subsea tunnel.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strength and integrity of surrounding rock a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grouting reinforcement and the plastic zone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 ( 2 ) The force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optimized by grouting reinforcement r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inforcement thickness, the displacement attenuates in a certain degre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reinforced ring contributes to the reduction of water pressure in such a sequence: arch top to arch web to arch foot to inverted arch; ( 3 )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reinforced ring, the water pressure around the tunnel is increasing;( 4 ) The earth pressure at the inverted arch is much bigger than anywhere else under couple fluid-mechanical;(5)The initial support structure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safety with the currentsupport parameters, and the site measurements agree basically with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s.【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海底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性;注浆加固;流固耦合【作者】孙文君;王学民;杨鹏志;王蓉蓉【作者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河北沧州 06100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河北沧州 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9.5相对于其他隧道工程,洞周高水压是海底隧道初期支护承担的主要荷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5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32 No.5 2013年5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y,2013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李术才,宋曙光,李利平,张乾青,王凯,周毅,张骞,王庆瀚(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61)摘要:围岩与水体的流固耦合作用对海底隧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很有必要开展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
根据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特点,研制可用于模拟准三维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
该系统的整体尺寸为3.4 m×3.0 m×0.8 m(宽×高×厚),由钢结构架、钢化玻璃试验箱和水压加载装置组成。
其中钢结构架由6榀可独立操作的高强度合金铸钢构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组合而成;钢化玻璃试验箱结构,既能保证试验要求的密封性,又便于可视化观察施工过程中海底隧道围岩渗流、变形特征。
同时,采用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和独立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依托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开展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揭示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壁压力和围岩位移场、渗流场等的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技术及结果对类似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工程;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相似材料中图分类号: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3)05–0883–08 DEVELOPMENT ON SUBSEA TUNNEL MODEL TEST SYSTEM FOR SOLID-FLUID COUPLING AND ITS APPLICATIONLI Shucai,SONG Shuguang,LI Liping,ZHANG Qianqing,WANG Kai,ZHOU Yi,ZHANG Qian,WANG Qinghan(Research Center of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61,China)Abstract:Solid-fluid interaction between surrounding rock and water body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subsea tunnel.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olid-fluid interaction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sea tunnels using a model tes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a new type of system for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wa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quasi-3D plane stress and plane strain. The model test system was designed as 3.4 m in length,3.0 m in height and 0.8 m in width,and composed of rack body with steel structure,test chamber with toughened glass and loading devices of water pressure. The steel structure rack body consists of 6 steel structure members operated independently and connected by screw bolts with high strength. Toughened glass was used to assure leakproof of the test chamber and easily inspect the seepage and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during subsea tunnel construction process. Furthermore,based on a new type of simulation material,the proposed new type of model test system was applied to the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for the Kiaochow Bay Subsea Tunnel. The pressure on tunnel wall,the variation of seepage and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can be captured using the model test.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收稿日期:2012–10–09;修回日期:2012–1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508201359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139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909056)作者简介:李术才(1965–),男,博士,1987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土木工程系矿井建设专业,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裂隙岩体断裂损伤、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与防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lishucai@。
通讯作者:李利平(1981–),男,现任副教授。
E-mail:yuliyangfan@• 88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年results will instruct similar engineering.Key words:tunneling engineering;subsea tunnel;solid-fluid coupling;model test;simulation materials1 引言隧道技术在我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隧道及地下工程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地质条件和结构形式最复杂、修建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近些年来,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十大技术领域之一的江、河、海底隧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1-2]。
海底隧道的施工涉及围岩与水体的交互作用问题——流固耦合作用。
一方面,水体在围岩中的渗流作用将改变围岩中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改变围岩的原始应力状态;另一方面,围岩应力状态的改变,反过来会改变围岩本身的结构,进而改变围岩的渗透性能,从而改变水体的渗流状态[3-6]。
正是由于海底隧道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流固耦合模型试验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工程现场实际情况。
事实上,在一些地质复杂、意义重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中,例如英法海底隧道、日本青函隧道等,模型试验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
国内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弓培林等[8]研制了三维固流耦合相似模拟试验台,在此基础上对煤矿采区带压开采进行了模拟;李术才等[9]研制了组合式三维流固耦合试验台架,可实现不良地质体和含水层的自动生成,并成功地对巷道涌水进行了物理模拟;刘爱华等[10]研制了深部开采承压突水机制相似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可实现深部采矿时复杂应力、水压力及采动影响等联合作用下岩体的受力、变形和破坏过程,以及水的渗流、突变等宏细观运移规律的模拟和测试;周辉等[11]设计研制了盐岩裂隙渗流–溶解耦合试验装置,进行了特定条件下的盐岩裂隙渗流–溶解耦合过程试验研究;蔚立元等[12]通过改装试验架开展了水下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王克忠和李仲奎[13]设计制作水压自动控制供水系统,离散式花管渗流生成系统,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对高渗透压下深埋引水隧洞进行施工过程的物理模拟,为引水隧洞的防渗施工技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已有试验主要针对水量有限(如围岩裂隙水等)的水体作用下的流固耦合作用开展研究,试验场所多为单一材料组成的密闭空间,试验过程中围岩的渗流、变形特征可视性差。
针对海底隧道处于海水压力作用下的水体是无穷补给的特点,为解决已有模型试验系统的不足,本文研制了一种水理特性可控的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利用自主研发的大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海底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试验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场、应力场、渗流场的时空变化规律。
2 海底隧道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流固耦合模型试验台架系统主要由钢结构架、钢化玻璃试验箱和水压加载装置组成,整体尺寸为3.4 m×3.0 m×0.8 m(宽×高×厚)。
钢结构架由6榀可独立操作的高强度合金铸钢构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组合而成,其中正反两面的构件分别由3块长2 400 mm、宽800 mm,其上带有螺栓槽的铸钢构件并列拼接而成,构件内部钢板采用圆形与方形交错焊接,在满足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保证试验架具有足够的采光性;钢结构架两侧山墙及底板和顶板为整榀带有螺栓槽的铸钢构件。
通过高强连接螺栓可将各铸钢构件在所要求的螺栓槽位固定,组成流固耦合钢结构架,如图1所示。
1—底板;2—山墙;3—顶板;4—高强螺栓;5—隧道轮廓(a) 钢结构架设计图(b) 钢结构架照片图1 钢结构架Fig.1 Steel structure rack body单位:m第32卷第5期李术才等: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 885 • 钢结构架内部为钢化玻璃试验箱,为试验的基本场所,可直观观察施工过程中海底隧道围岩渗流、变形特征及加载过程中围岩破裂过程。
玻璃板尺寸与对应的铸钢构件尺寸一致,接缝处采用玻璃胶黏合,并在试验箱安装完成后内部整体贴防爆膜,使试验箱具有足够的密封性,如图2所示。
图2 试验箱内部照片Fig.2 Internal sketch of test chamber水压加载装置包括压力水箱及其内部的离心式抽水泵,压力水箱通过橡胶输水管与模型架顶盖的注水阀门相连,当试验模拟海水深度超过试验台架所能提供的水头高度时,通过水压加载装置提供试验所需水力余压,水压加载装置如图3所示。
组装完成后的试验台架系统如图4所示。
图3 水压加载装置Fig.3 Hydraulic loading device图4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照片Fig.4 Photograph of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system 3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模型试验本文将流固耦合模型试验台架系统应用于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籍以反映海底隧道在流固耦合作用下围岩渗流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