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作为一部历史学著作,《历史深处的忧虑》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中的痛苦与焦虑。
这本书通过讲述历史中的各种事件和角色,引起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并使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作者在书中以饱满的情感和精湛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过去的岁月中的挣扎和痛苦。
他用大量的事实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历史的时代,让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命运的展示,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之深远。
读完《历史深处的忧虑》,我被书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震撼了。
那些经历战争、灾难、政治迫害的人们,他们的忧虑和痛苦直接触动了我的心灵。
他们为了信仰、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他们为了家园、亲人而奋不顾身。
正是他们的牺牲和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在书中,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历史的深度和厚重。
历史并不只是一堆史实的堆砌,而是一段段人类的命运纠葛,一部部社会风云的演变。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进步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
我们既应该汲取历史的教训,更要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责任。
《历史深处的忧虑》让我意识到,历史深处的忧虑并不仅仅是那些历经沧桑的人们的痛苦,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份责任和担忧。
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对历史负起责任,传承历史的精神,不忘历史的悲痛和教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选择和困惑。
历史中的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常常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他们的选择和坚持,引发了我对自身信念和价值观的思考。
与书中的历史人物一样,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逆境,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不禁对未来充满希望。
历史虽然曲折而残酷,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历史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当我们正视历史的痛苦与忧虑时,我们也会看到历史中的希望和阳光。
通过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与世界充满了思考。
历史是我们前行的基石和底蕴,只有透过历史的镜头,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类的命运,感悟生命的意义。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读书笔记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介绍了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的思想原则与发展过程,以及其操作方法与历史价值,还简述了为这套体系已付出与将付出的代价。
讲起美国,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天堂,仿佛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可怕的地狱,是万恶资本的大本营。
然而,这些判断都是有所偏颇,而这本书则除去了有色眼镜,让我更清楚的看见了美国政法体系的不足与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辛普森案在这本书中占据了大版篇幅,在这一案件中,我的感到了许多迷惑与不解,不过也第一次比较清楚的了解了陪审团制度,程序正义与无罪假定等制度与精神。
无罪假定是指在嫌疑人在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须假定他是无罪的。
这是在美国司法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无罪假定保证了检方与辩方在道义上的平等,检方并不是正义的代表,而辩方律师也不是为罪犯开脱的恶人,也保障了嫌疑人拥有洗刷自己不白之冤的自由与权利。
这种无罪假定的法制意识并没有得到中国人的理解,例如2016年1月5日,安徽警方抓获三名抢夺儿童的犯罪嫌疑人,并在其照片上打了“马赛克”三个字后上传了网络,并获得了网民们的一片叫好声,称其为最美马赛克,这种侵犯嫌疑人隐私权的行为居然得到了一片称赞,这充分体现了无罪假定在人们意识中的淡泊。
当然,这种意识也在逐步渗透到了中国法制体系中,在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了嫌疑人不必穿囚服,这是在司法改革中的一大进步,无罪假定肯定会更加深入人心。
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虽然之前早有耳闻,但是一直都不是很了解这种制度。
在了解之后我对这种制度感到十分的怀疑,给嫌疑人做出是否有罪的判断需要专业知识与理智的分析能力,但是陪审团成员只是普通的成年公民,而且排除了律师、医生、教师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职业,但不是所有成年公民都有理智分析的能力,更别说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而且在排除了精英行业之后,我对陪审团成员的水平产生了怀疑,让这样一个良莠不齐的陪审团掌控杀生大权,真的令人感到不安与怀疑。
《历史深处的忧虑》史学书籍读后感范文

《历史深处的忧虑》史学书籍读后感范文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一)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关,和文化有关。
要穿过误解的迷雾看清这个热衷于向全世界推荐“自由”和“民主”国家,我们就得走进它,走进它的历史,了解它的“自由和民主”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
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大陆民众读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缛节,也不是政治理论的高深晦涩,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深远的道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思考娓娓道来。
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他的很多话、很多事,都有在投射大陆,给我们以思考、启发。
说到美国,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自由。
是的,美国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价值观,这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但是,正如林达所说,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
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价。
美国人热爱自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由而选择承受随之而来的牺牲,即使在经历了如诸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信任危机等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自由,虽然有时候,他们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国度得到最真切的还原。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总是以一个强势蛮横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了解美国的建国历史,才发现政府在民众面前,也是一个不可信赖甚至要小心提防的野兽。
历史深处的忧虑观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观后感英文回答:"Anxiety in the Depths of History"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delves into the anxieties and worries that have plagued humanity throughout history. The author explores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nd events to shedlight on the common threads of fear and concern that have persisted across time.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realization that human beings have always been anxious creatures.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s facing the uncertainty of natural disasters to modern societies grappling with the fear of terrorism, our worries have evolved but never truly disappeared. This is a comforting thought in a way, as it reminds us that we are not alone in our anxieties.For example, the book discusses the anxieties of theancient Egyptians, who were constantly preoccupied with the afterlife. They believed that their actions in this life would determine their fate in the next, leading to a great deal of anxiety and pressure to live a virtuous life. Thisis a relatable concern, as many people today worry about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and the legacy they will leave behind.Another interesting aspect of the book is theexploration of how anxieties can be both universal and culturally specific. While certain worries, such as thefear of death or the desire for social acceptance, are shared by people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ime periods, there are also anxieties that are unique to specific societies or historical contexts.For instance, the book delves into the anxieties of the Cold War era, when the threat of nuclear war loomed large. The fear of a global catastrophe was palpable, and it shaped the mindset and actions of people during that time. This is a prime example of how historical events can give rise to specific anxieties that may not be fully understoodor appreciated by future generations.Overall, "Anxiety in the Depths of History" is a fascinating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anxieties that have plagued us throughout time. It reminds us that our worries are not unique to the present moment, and that there is comfort in knowing that others have faced similar fears and concerns in the past.中文回答:《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一本发人深思的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面临的焦虑和担忧。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_3950字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_3950字文章导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整本书都是一封封回信组成的,作者林达是一对旅美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并非专业的学者,而是像讲述故事那般向他们的朋友和世人呈现精彩的美国故事。
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跟着小编一起去看一下《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一: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人们拥有着无尚的自由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还是错;可以斥责当权政府,尖刻而大胆;可以拥有自己的枪支,不管你是为了防卫或是行恶。
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个堕落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种族歧视严重,在充当全世界人权维护者的同时又严重破坏人权,而当“水门”“虐俘门”“特工门”事件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成了美国是个地狱论断的有力依据。
突然想到一个笑话: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儿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是地狱。
纽约应该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了,华丽而富有,但同时也充满罪恶与丑陋。
这也是美国的真实写照。
林达写过了,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
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
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
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美国人为了自由、法律、政治制度等付出的代价正是作者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却来自两百多年前的一部伟大法案《权利法案》。
是它确立了美国法律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两百年来,所有美国人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这部基本大法,因为这部法律在保护着所有美国人的权利,无论当局怎么钻空子,也无法撼动它。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谈中国的法律了,中国也许是几千年君权至上的律法习惯了,在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明主之后,法律所保护的仍是当权者的利益。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的代表作之一,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历史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以及历史中所蕴含的忧虑。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历史对人类命运的塑造和影响,引发了我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历史深处的忧虑》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它记录了人类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教训。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回顾,更是未来的引导。
正如作者所言,“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历史中的教训和启示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总结经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另外,作者在书中还谈到了历史中蕴含的忧虑。
历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战争、灾难和磨难,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阴影和痛苦。
历史的忧虑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些都是历史的忧虑,需要我们引以为戒,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珍视历史、汲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完善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历史中的忧虑,认真对待当下的挑战和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读完《历史深处的忧虑》,我对历史和人类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前行的指南,我们应该珍视历史、学习历史、铭记历史,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笔触和贴近生活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美国的历史深处,去探寻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故事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林达的叙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他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和事件,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温度。
这种方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爷爷讲述的故事,那些久远而亲切的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书中,林达对美国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从独立战争到民权运动,从西部开发到现代科技革命,他不仅讲述了美国的历史进程,还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这让我对美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自由、民主、法治的深入探讨。
在当今社会,这些词汇被广泛使用,但真正理解它们含义的人并不多。
林达通过美国的实际案例,详细解释了这些理念的真正内涵。
这让我明白了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人说了算,法治也不是一纸空文。
这些理念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才能真正地实现。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如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马丁·路德·金等。
他们的故事和思想让我深受启发。
这些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但他们的追求和信仰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民主和法治。
这种精神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人说了算,法治也不是一纸空文。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真正内涵。
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民主不仅仅是投票的权利,更包括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等多元价值;而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应该成为实际操作的准则。
“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导读: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一)我是怀着一种好奇开始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深重的忧虑,而且还是潜藏在历史深处的。
刚开始读,这本书便引起了我的兴趣。
早些时候了解过,这本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
本书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整本书都是以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口吻给他在中国的朋友写回信,回答“卢兄”关于美国自由的一系列问题。
书中的每一封信都是在讲故事的感觉,没有灰色枯燥的概念之类的,而是把自己在美国各个阶层的所见所闻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充满生活色彩。
作者讲述了大量的生活见闻,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时与中国的法律和观念进行对比,反映两国人在历史、文化、观念等深层次的差异。
美国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十分重视个人自由。
在这自由诞生的背后,是英国长达286年(1493年—1779年)的殖民统治,这时间比美国建国的时间还长许多。
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有多种过分压榨美国人民的政策,其税收政策和限制美洲殖民地的自治;英国立法不允许老百姓有集会的自由,并允许当地驻军侵占民房,人民的私有财产受到侵犯,结果冲突频起。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民不满于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政策。
这样屈辱的历史让美国人对于自由十分向往,也让美国人民在建国之初就用《权利法案》对自由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
《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者禁止宗教信仰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者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可见美国人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和重视。
首要重视的权利是人权,即身而为人的最基本权利。
《权利法案》规定了美国人民最基本的权利,并将其变成一种规则。
为了解决种族歧视问题,美国除了将禁止种族歧视写入法律之外,还通过了“平权法案”、“能力缺陷法”和“民权法”等。
虽然种族歧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在法律权利上,争取了所有美国合法公民的平等。
在安全与自由面前,美国人选择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因此写一篇文章来谈谈我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林达夫妇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美国的法律政治制度是在自由、民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体权利等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中国一党专政的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
在学校的政治课上,老师通常都会告诉我们一个观点: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所以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不能搞诸如三权分立、全民选举之类的东西。
这时一般还会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证明,你看台湾就那么小一个地方,学西方的政治制度,结果议会里面常常打架斗殴、互相攻击,老百姓则时不时搞个游行示威啊什么的,乱的不得了。
大陆面积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要是也学西方的那一套制度,还不早乱成一锅粥了!这些道理,粗听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不对。
我原来也觉得一些美国的制度挺不靠谱的,比如允许普通民众持枪,简直太不安全了,放在中国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可是近两三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问题,社会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使我不得不常常重新审视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建立这些制度所依据的指导原则,坦白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感到失望和痛心。
与些同时,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也就成为了另一种迫切的渴望,这是我为什么会对这样一本书感兴趣的原因。
下面开始转入正题,谈谈这本书吧,我想先从名字说起。
一开始,我对于这个书名中“忧虑”的所指并不太明白,鉴于这本书主要是介绍美国制度的,所以我在阅读之前想当然地认为可能作者是想通过此书表达这么一个意思:别看美国现在这么些牛,是世界头号强国,但美国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不少弊端和缺点,这便是作者所谓的“忧虑”。
但后来一想,觉得不太对,作者又不是地道的美国人,即便是人家制度有问题,你忧虑什么呢?直到读完全书后,才渐渐明白过来,这里的“忧虑”并不是指作者的忧虑,而是指当年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忧虑,以及深深植根于所有美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忧虑,是对拥有强大权力的政府的忧虑。
正是这种忧虑,贯穿了整个美国历史,渗透于美国人的价值观中,并最终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和司法制度的确立。
因此,不了解这种忧虑,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国制度背后的深意,也不可能理解美国人民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所做出的选择。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谈谈美国建国的历史了。
“1783年英国承认他们独立之后,美国似乎还是没有…建国‟。
依然没有总统,没有统一的税收,没有一个政府应该有的许多东西,一点也不像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
”直到独立战争胜利四年之后,美国的各州代表才重新聚在一起,讨论起草一个宪法,以试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即美国联邦政府。
“但是,这些建国者们似乎对英国政府统治下的前车之鉴尚且记忆犹新,而且深恶痛绝。
对于…中央政府‟这个玩意儿依然疑虑重重,他们生怕逃出虎穴又落入狼口,生怕美国人民重新丧失他们刚刚得到的自由。
……他们认为,国家机器自有它运转机制,只要建立起来,它就会成千上百年地运转下去。
万一走上歧途,小小百姓根本很难与之匹敌。
”……“政府是可以随时调动包括军队在内的强有力手段的,而人民是势单力薄的;政府是由一大批精英组成的,而人民是松散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政府是可以调动上千亿来自税收的财富的,老百姓手里的小钱是干不了什么的。
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个原来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
到了那个时候,再想要‘扭转乾坤’就太吃力了。
”读完这段话时,我的感觉是震惊。
这些开国元勋们面对着刚刚打下来的松散的、毫不稳固的江山,想的居然不是如何迅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机构来巩固自身
的权力,反而在担心政府这个机构会剥夺了普通民众的自由和权利,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
但是,现在看起来,我实在佩服这些建国者们先进的理念和伟大的勇气,他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新的统治者,他们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作为这个国家最普通的公民。
因此,当他们在不得不制造政府这个“怪兽”时,只觉得自己在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
“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思路是非常确定的,他们认为,所谓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自由,而对于这种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的巨大力量。
因此,如果能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如果能在联邦政府的巨大威胁之下立法保护每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民自由’就已经实现了。
”就像70多年前,在北大任教的胡适所说的,“现在有人对我说,为了国家的自由你必须牺牲个人自由,我的回答则是: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解放个性就是解放民族。
”鉴于上述思路,他们在起草宪法的同时,决定同时专门制定一些条款来限制政府权力、保护个人自由,作为宪法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
这本书几乎就是围绕着《权利法案》展开的,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国人是如何运用《权利法案》来保护自己,与政府对抗的。
“从此由宪法所支撑的美国变成了一个设计精巧的结构,政府和人民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
这个运转结构也是美国稳定的原因之一:政府时时处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它就不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甚至发生大滑坡;同时,人民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有了表达意愿的渠道及宣泄情绪的出口,也就不容易积怨至深从而产生爆破性的破坏力。
”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时常觉得感动,所有的美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些开国元勋们的英明,是他们奠定了美国自由的基础;同时我又感到遗憾,因为我觉得这些美国建国者们的忧虑大多在中国变成了现实,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权力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强大政府如何不断上演着侵犯人民利益的悲剧,却无能为力。
这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忧虑的背后包含着多少深意和智慧
美国的自由就是这么开始的,但是追求自由的过程却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为此支付的沉重代价会一次次地动摇自由的信念。
就像作者说的,“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
……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自由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更看到了人们为了保护这种自由所支付的代价,而这种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几乎让我落泪,“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广场上,曾经有人发起了这样的一个活动。
让全国所有的不论由于什么原因而成为枪下冤魂的亲属,将他们死去的亲人留下的一双鞋子放在这个广场上。
那无边无际的鞋看着是那么触目惊心。
有的粗犷结实,有的艳丽纤巧,有的稚嫩柔软,诉说着一个个突然中断了的人生。
美国人民站在这一双双鞋前面,一切别人对于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枪支犯罪的指责、好奇、嘲笑和攻击,都变得很远很轻,只有这一双双鞋所盛着的一个个灵魂是真实和沉重的。
因为这痛苦是他们自己的,这代价是他们为自己所选择的自由所支付的。
两百多年来,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问自己:这是不是值得?
接下来我想谈谈美国的《权利法案》在几个领域的具体体现。
首先是美国的言论自由。
美国人把言论自由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而且这种自由是与真理无关的。
也就是说,无论你说的多荒谬、多激进,只要你不真干,不会侵害到他人,都不会有人干涉你。
至于这些言论的对错,人们自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因此,“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地下的秘密政党,因为不再有这个必要。
‘政党们’发现自己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街上,宣传自己哪怕是要求大家起来‘暴力革命’的主张。
”书中举了一个电视台拒绝播放三K党节目的案例来说明,在美国,过激的言论同样在宪法的保护范围之内这样一个事实,哪怕是最为敏感的种族问题也是一样。
接受三K党法律委托的斯蒂芬.潘弗说,“自由言论就是自由言论,对于流行观点和非流行观点都是一样的。
我们不可能一边宣称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一边又把言论划分
为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两部分。
如果有一种检查制度可以把三K党从电视里剔出去,那么,同样的制度也许早就把马丁.路德.金的讲话从亚拉巴马州剔出去了。
必须听那些听不下去的话,这正是我们必须为自由支付的代价。
”有人仍然无法理解,“有一些人,他们一旦掌权就会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对于这种人,也要给他们言论自由吗?”潘弗的回答仍然很妙,“如果你因为害怕一个不自由的时代,因此就不给他们言论自由的话,那么,这个不自由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是你自己给他开了头。
”更难得的是,即使是在美国最动荡的60年代,示威游行不断,甚至已经有引发暴力行为的危险,美国最高法院的看法仍然是,“保护个人权利,尤其是像集会自由这样的基本权利,在平静的年代和社会安定的时期,是容易做到的;可是,在社会产生危机的时候,要做到这一点就显得困难得多。
但是,恰恰是这个时候,更应该让人民有集会和把话说出来的权利,让他们有机会表达一种和当时正统的观点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