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新技术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建筑抗震加固改造是重要的工程项目,由于很多建筑的建设年限逐渐逼近设计边缘,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在施工中容不得一丝马虎,应合理设计改造方案,准确部署改造施工工作。
未来要如何一如既往地“大震不倒”一、新时期要及时刷新工法《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公布后,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作为新技术之一,从多个方面列举分享技术内容。
抗震方面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乙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使用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加固方面结构构件加固技术常用的有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和外包钢加固技术。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是在被加固构件进行界面处理后,将钢绞线网片敷设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部位,再在其上涂抹聚合物砂浆。
外包钢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梁、柱四周包型钢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两者的承载力提高效果与施工便捷度有所区别。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和节点的加固。
外包钢加固技术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对抗震加固工程提出了相应要求,例如以下条款。
第十五条【施工要求】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抗震措施、关键节点施工质量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防标准。
第十九条【减震隔震工程设计】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对减震隔震装置技术性能、检验检测、减震隔震构造措施、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提出明确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进展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进展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但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抗震加固作为解决高层建筑结构抗震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抗震加固方法1. 钢筋混凝土梁柱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高层建筑常见的结构形式,梁柱是其主要承载构件。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包括包裹加固、粘贴加固和预应力加固等。
包裹加固是将钢筋混凝土构件外部包裹一层或多层钢板、碳纤维布等材料,增加构件的受弯抗扭能力;粘贴加固则是在构件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碳纤维布等材料,增加构件的受拉抗压能力;预应力加固则是通过预应力杆件等方式,在构件内部施加预应力,增加构件的整体抗震性能。
2. 钢结构加固钢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较好,但也需要在地震作用下进行加固。
传统的钢结构加固方法包括增加剪力墙、设置外挂支撑、加固节点连接等。
剪力墙是将钢结构中的部分构件设计成加固墙,在地震作用下承担横向荷载;外挂支撑是在建筑外墙或结构外部设置支撑系统,起到抗震支撑作用;加固节点连接是通过加固节点的连接方式,提高节点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增强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二、新技术的应用除了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中得到了应用。
1.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一种将建筑主体与地基或整体结构隔离的技术,通过隔离层将地震作用传导到建筑结构上,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包括支座隔离、橡胶隔离、弹簧隔离等形式,通过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建筑结构的力和变形,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2.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是一种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材料。
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构件的抗震能力和变形能力,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的损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规范的完善。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的主要内容。
设计基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重点从设计基础出发,要求建筑结构的基础应符合地震烈度与场地类别的匹配要求,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和设计参数。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基承载力、沉降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基础不发生破坏。
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要求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延性,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合理设置抗震构件以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设计时需考虑结构的荷载传递路径、节点连接、裂缝宽度控制等关键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构造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对抗震设防烈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和场地类别确定设计参数,确保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对于特殊结构和关键设施,还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抗震设防。
施工与监控在施工与监控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要求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各项施工工艺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同时,对建筑工地进行监控与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的发布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韧性。
建筑行业相关人士应密切关注规范的更新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的抗震设计水平,为建筑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成为了建筑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国内外,各种新的抗震加固技术层出不穷,它们在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前景。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和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
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上增加钢筋、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节点等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国外,一些先进的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如西方国家常用的FRP加固技术(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加固技术),相对轻便、施工方便并且经济效益明显。
国内也在积极推广FRP加固技术,通过应用纤维增强材料、碳纤维等,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是一种轻量化的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性。
钢结构加固技术在国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对钢框架的加固技术、钢管混凝土柱的加固技术等。
钢结构加固技术在国内也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加固梁柱节点、增加钢板、加固钢管等方法,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3.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研究的一种抗震加固技术。
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装置,使建筑可以与地面进行相对独立的振动,从而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建筑上的影响。
隔震技术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如日本的基础隔震技术和新西兰的橡胶隔震技术等。
国内也在积极推广隔震技术,并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结构预先制作成标准构件,再进行现场拼装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减少对现场环境的影响,并且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的自重,提高抗震性能。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在积极研究和应用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
而在国内,这种技术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二、抗震加固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抗震加固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造成的破坏。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抗震加固技术,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水平、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都会对技术的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的抗震加固新技术进行比较,探讨其应用情况和技术优劣势,以期为国内的抗震加固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钢板混凝土加固技术钢板混凝土加固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粘贴钢板或钢筋网,并用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包裹,形成一个整体的抗震加固措施。
这种技术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施工期短、效果显著、经济实惠等优点。
在国外,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都将钢板混凝土加固技术作为主要的抗震加固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在国内,由于建筑结构和地质条件的不同,钢板混凝土加固技术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地震频发地区。
2、碳纤维加固技术碳纤维加固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抗震加固新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将碳纤维板或碳纤维布粘贴在混凝土结构表面,通过增加结构的抗拉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国外,欧洲国家和日本在地震频发地区广泛应用碳纤维加固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国,随着碳纤维材料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碳纤维加固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3、阻尼器加固技术阻尼器加固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阻尼器来减少结构振动,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技术手段。
这种技术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结构中,阻尼器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结构的振动,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国内,由于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增多,阻尼器加固技术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二、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在国外,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地震频发国家,抗震加固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安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地震安全问题。
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抗震加固成为了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抗震加固新技术,并探讨其应用。
1.高强度玻璃钢筋混凝土高强度玻璃钢筋混凝土(GFRP)是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高模量、抗腐蚀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及桥梁、涵洞、电力塔等工程。
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相比,高强度GFRP钢筋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抗腐蚀性能和更好的耐久性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高强度钢纤维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提高混凝土的抗震性能。
超高强钢纤维混凝土是新型混凝土材料,其强度和韧性远超传统混凝土。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使用超高强钢纤维混凝土来加固基础和墙体,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二、国际抗震加固新技术1.钢板剪力墙钢板剪力墙又称钢板剪力筋墙,是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形式。
其采用钢板作为墙身,墙身内部嵌入钢筋网格,同时对角线方向还设置了多根对角撑杆,形成一个刚性框架结构。
相对于传统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更加突出,其抗震性能不仅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刚度,还具有一定的韧性,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目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
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内的钢筋和混凝土会进行复杂的应力变化,因此加固时需要根据剪力墙结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以提高剪力墙的整体抗震性能。
加固时通常采用增加剪力墙的纵向和横向受力钢筋数量、加密钢筋网格布置、增加钢板加强等措施来提高剪力墙的强度和韧性。
三、技术应用抗震加固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抗震加固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隔震技术在大型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筑隔震技术旨在通过利用特殊的隔震设施来减轻地震或其他外部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稳定,提高人们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时间和生存机会。
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是将建筑物与地面进行隔离,以减少地震时地面传递到建筑物的水平或垂直力量。
常见的隔震设施包括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隔震滑动接头等。
这些设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提供一定的位移缓冲,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的破坏性。
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隔震支座是一种常见的隔震设施,它能够使建筑物与地面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定的缓冲体来承受地震的力量。
隔震支座通常由能承受大力的橡胶材料制成,它们能够在地震时发生位移,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物受力。
此外,隔震橡胶垫也是一种常用的隔震设施,它们能够提供弹性支撑,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滑动接头是另一种常见的隔震设施,它通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滑动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滑动接头能够有效地隔离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运动,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这种技术通过降低建筑物的刚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力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除了隔震技术,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也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分布和吸收能量,防止集中破坏,增加其稳定性。
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其抗震性能,例如使用抗震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建筑隔震技术在减少地震破坏、保护人们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隔震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例如,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大量的建筑物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大大减少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提高城市的整体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上海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2023

2023年,上海市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将有一些新的变化和更新。
这些变化包括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更新和优化,以更好地保障地震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具体来说,新的标准将改进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方法,更新潜在的地震动参数地图,以及加强地震动参数确定的相关性分析。
这些改进将有助于提高建筑抗震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
此外,新标准还将注重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加强对结构构件之间连接的重视,并引入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和更新,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需要关注新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并了解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中。
同时,他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保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新性。
总的来说,上海市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相信未来的建筑抗震设计将更加安全、可靠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
1969年,现代第一座隔震建筑出现在南斯拉夫,建筑 结构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隔震装置采用天然橡胶支座。
1970年左右,法国在马赛兰蒙斯克镇建造了一幢3 层教学楼,首次采用了叠层钢板橡胶支座隔震。
近 代 隔 震 技 术 的 发 展
1981年竣工的新西兰惠灵顿威廉克雷顿(William Clayton) 大楼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铅芯橡胶支座的结构。
建筑 物的 抗震 对策
复旦大学
隔震是一种革新的抗震方法,它旨在解除结构 与地面运动的耦联关系,通过增加结构的柔性
与提供附加阻尼来减小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 作用。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结构物底部或某 层间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包 括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典型 的隔震体系如图所示,图中隔震层设置在结 构的首层柱顶。
1984年,美国加州福希尔司律师事务中心落成,这足美国第座一 隔震建筑,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高阻尼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物。
1984年,美国盐湖市政大厦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加固, 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基础隔震方法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
2003年落成的日本大阪楠叶塔楼城最高部分达到136.8 m, 是目前在建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最高建筑物。
隔震装置示意图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剖面
复旦大学
滑移隔震技术的优势
现有的抗震技术依靠建筑物的刚度与强度直接对抗地震时产生的巨大 能量;而滑移隔震则采用了“以柔克刚”的方法,隔震效果明显。 采用滑移隔震技术后,地震超烈度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小,这 就非常可靠地解决了地震超烈度问题。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水准, 解决了超烈度问题。 采用滑移隔震技术后,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加速度变小,变 形相应减小对处理建筑物受冲撞最厉害的底层部位和薄弱层部 位十分有利。
上部结构隔震
复旦大学
上部结构隔 震
首层隔震
隔震层设置在一层顶。 如结构首层为车库或设 备层时,可采用首层隔震。
塔顶隔震
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的顶 部,在既有建筑物抗震加 固时在顶部增加1层或2 层,可在增加房屋使用面 积的同时提高结构的安 全性。
中间层隔震
对超高层结构,通常采用 中间层隔震的形式。中间 层隔震主要不是针对隔震 层上部构造,而是为了降 低由上部构造传递到下部 构造的惯性力。
复旦大学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 的地震称为远震。 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
近震 千米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 震 震中距在100千米 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复旦大学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 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 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 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 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复旦大学
建筑抗震新技术
姓名:于茂辉
学号: 专业:
复旦大学
地震的基本知识
隔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球内部由表及 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地 核三个圈层。
复旦大学
地震: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 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产生的过程
复旦大学
1.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 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由地下岩洞、矿井塌陷而引起。 由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引发产生。
滑 移 隔 震 技 术 的 优 势
采用滑移隔震技术后,建筑物基本处于弹性阶段,有效地减少。
避开建筑物自振周期和地地震波的频带与建筑物自振 频率,不产生共振
复旦大学
滑移隔震技术在工程抗震研究中的应用
滑移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滑移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层间等部位 设置低摩擦的滑移件和限位器等,通过相对滑移运动和摩擦耗能而有效限制地 震能量向上部传递和向下部反馈的一种隔震技术。滑移隔震包括基础隔震和层 间隔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一个低摩擦系数的滑移隔震层,当地震产生 的惯性力达到一定值时,结构与地基脱开,把地震力切断,起到隔震的作用, 其工作原理如图a所示。滑移隔震层由滑移件,限位器,复位与试推组成,其 构造模型如图b所示。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 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 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 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复旦大学
隔震设计
隔震层设置位置主要有: (1)地基隔震 (2)人工场地隔震:采用该设计方法可以降低基础上结构的层间变形和加速度。
地基隔震
人工场地隔震
复旦大学
(3)基础隔震:所谓基础隔震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安装橡胶弹性垫或 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等隔震系统,将基础和上部结构隔离开来,以减小水平地面 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从而达到减小上部结构振动的目的。可分为周期延 长、能量吸收和绝缘等方法。
塔顶隔震 首层隔震 层间隔震
复旦大学
组合 隔震
橡胶支 座隔震
包括钢板叠 层橡胶支座、 石墨橡胶支 座、铅芯橡 胶支座。普 通叠层橡胶 支座内阻尼 较小,常需 配合阻尼器 一起使用。
基础隔震体系的主要类型
滑动凹 面隔震 “局部 浮力”的 抗震系统
滚子 隔震
滑动支 座隔震
摇摆支 座隔震
包括滚轴 隔震、滚 珠隔震。
隔震体系模型示意
复旦大学
古代 隔震技术的应用
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下面都有一层柔软的糯米加石灰的柔性减 震支座层,有效地阻止地震动的传递,使故宫免受震害。西安大雁 塔,日本的法隆寺五重塔和镰仓大佛等,这些早期的隔震建筑多是采用 滚木或滑石片作为隔震元件,历经多次地震仍保存完好。
西安大雁塔
镰仓大佛
复旦大学
碳纤维层补强
钢板层补强
复旦大学
组合隔震系统的工程应用
近年来,隔震技术以层间隔震、高位隔震等方式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组合 隔震系统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隔震层的变形复位能力较强。上海国际赛车场的 巨型屋盖系统重约1万吨,支承在4个混凝土巨型柱上,如图所示。若采用传统的 固定铰支座,则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生的温度应力将导致混凝土柱严重开裂,结 构耐久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为解决温度应力和大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问题,采 用了组合隔震系统,用具有滑动功能的盆式支座承受竖向压力,用橡胶支座进行 复位和消能减震,以确保正常使用和大震作用下结构安全。组合隔震系统的布置 和安装见图,计算表明:在7度基本烈度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巨型屋盖系统加速度反 应的减震效果分别为76%和82%。
关东大地震后,1924年,日本首次在世界上规定了建筑 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要考虑“水平设计震度”。
20世纪60年代,东京大学教授、结构抗震专家武藤清利 用计算机分析地震观测数据,提出了利用建筑结构的柔 韧性吸收地震力、以“振动论”为依据的动态设计方法, 即所谓的“柔性抗震结构”理论,并以此理论成功设计了 日本第一座超高层建筑“霞关大楼”。
根 据 成 因 的 不 同
2.火山地震 3. 塌陷地震 4. 诱发地震
5. 诱发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
复旦大学Biblioteka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称为 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 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70至300千米的 称为中源地震。
根据震源深
中源地震
度的不同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 称为深源地震。
在上部结 构与基础 之间设置 可以滑动 的滑板。
在传统抗震构 造基础上借助 于水的浮力支 撑整个建筑物。 由日本提 局部浮力系统 出的一种 在上层结构与 摇摆支座 地基之间设置 隔震方案。 贮水槽,水的 浮力承担建筑 物大约一半重 量。
复旦大学
常用的橡胶隔震装置有以下两种: l)橡胶垫块:一般为圆柱形,由橡胶经过硫化与钢板多层相叠组成.这样制 成的橡胶垫块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和较小的水平刚度,从而一方面有效地支 承上部结构,另一方面又能吸收耗散地震能量. 2)灌铅橡胶垫块:即将铅注人到橡胶垫块中心,与橡胶垫块一体化.灌铅橡 胶垫块的滞回曲线具有稳定的形式和大的封闭面积,通过适当选择铅芯的尺 寸,可以取得显著的耗能减震效果。隔震支座由钢板与橡胶分层叠合经高温 硫化粘结而成,并通过上下联结板与结构相连,装置正中央为铅芯,保证隔震结构 体系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并在大震下提供必要的附加阻尼比。
(a) 滑移隔震技术原理
(b) 滑移隔震层的构造模型
复旦大学
结构抗震加固 为提高建筑物的耐震能力,可以对结构进行加固。现有的加固技术主要是增 强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抵御地震作用,吸收地震能量。如下为在建 筑物两个方向增设钢框架。
钢框架的支撑方式
复旦大学
增加建筑物延性的加固方法,主要通过CFS材料或钢板条包裹框 架柱,增加框架柱在竖向力作用卜的轴向约束,从而提高其延性。
复旦大学
二、建筑隔震技术
“抗”是当前 建筑结构设计 中普遍采用的 一种抗震方法, 即通过加强结 标 构本身的承载 题 力及延性来抵 “抗” “抗” 御地震,这就 需要加大结构 构件的截面尺 寸及材料消耗, 相应地提高了 工程造价 “减”则是通过 各种技术措施来 减弱地震对结构 的作用,可以避 免因要加强结构 抗力而引起的材 料用量和用工量 的增加,以及结 “减” 构总造价的提高; 也能大大减轻在 大震作用下结构 本身的损坏,不 但能达到小震不 坏,甚至还能够 争取达到大震基 本不坏.
基础隔震体系模型图
复旦大学
3)上部结构隔震 上部结构的隔震方法分为能量吸收和附加振动体两种形式。能量吸收型 是在建筑物的任意层设置弹塑性阻尼器、粘性体阻尼器、油阻尼器或摩 擦阻尼器等各种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附加振动体型式则是在建筑物 的任意层上加设振动体,构成新的振动体系,将振动由结构物本身向附加振 动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