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的现状和抗震技术的展望
我国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进程与展望

我国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进程与展望我国自古以来就经历了许多地震,因此在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实施方面,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以下是我国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进程及展望。
1. 十年规划: 1956-1966年在我国建国之初,由于抗震防灾技术基础薄弱,在抗震工作方面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规定,也没有专门颁布的防震建筑代码和设计规范。
1956年,中国地震局启动了一项旨在促进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研发和实施的十年规划。
该计划成立了一系列实验室和专业机构,主要参与开展抗震研究和推广抗震技术标准。
在这个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开始了防震建筑代码的制定。
2. 实施防震建筑条例: 1972年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后,中国大陆于1972年颁布了第一部有关防震建筑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建筑条例》,这是我国抗震防灾标准体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该条例强调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性、地震区域的划分、建筑物的基本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等方面。
这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的决心。
3.《抗震设计规范》: 1988年1988年,我国地震局颁布了《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88),这是我国第一个防震设计规范。
该规范的实施引领了我国抗震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为我国后来的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震应急标准: 1993年1993年,中国地震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共同颁布了《小震应急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小范围的震灾和突发事件,对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应急响应、监测、预防和抢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5.《地震安全度量》标准: 2008年200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布了《地震安全度量》标准。
该标准主要是从地震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直接灾害损失两个方面来衡量地震安全度。
该标准在衡量地震灾害影响时,提出了人口、财产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因子,较好地反映了地震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建筑抗震技术的概述地震是破坏人类生活、财产、健康和安全的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建筑抗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领域,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涉及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地震所造成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第二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建筑抗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规范。
在国内,建筑抗震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各大高校建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国家也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等法规和标准,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第三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涵盖从居民住宅,到工业厂房,到公共建筑、大型基础设施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中,高层建筑、重要机房、精密仪器设备厂房、海洋平台等应用领域对建筑抗震技术的要求尤为严格。
在应用过程中,与建筑整体结构地基的抗震性能评价和设计、隔震、减震及应急疏散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和难点。
第四章: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的影响,建筑抗震技术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抗震性能设计、地震动力计算、抗震技术评价、土动力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在建筑涉震应急管理、智能抗震技术、地震灾害应急、地震回波分析等方面的探索也应引起更多研究人员的重视。
第五章:建筑抗震技术的展望在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将逐渐向可靠性、经济性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强调多学科融合和集成应用,推广先进技术和理念,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结论: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震灾害预防与抗灾救援的重要手段。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不仅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概述:随着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因其具有节能环保、施工速度快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相对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
一、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现状1.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工厂化生产将构件制造好后再现场组合拼装起来的一种建筑方式。
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与生产,使得装配式建筑具有质量可控、工期短、环境友好等特点。
2. 抗震性能不足尽管装配式建筑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优势,但其抗震性能却因为其构造和连接方式等原因存在问题。
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结构强度不足:某些组件材料强度不够,无法满足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要求;(2)连接方式不稳定:一些连接点的设计不合理,缺乏刚性连接,容易造成整个建筑体系的脆弱性增加;(3)整体稳定性差:装配式建筑由多个组件组成,缺乏整体抗侧向力的协同作用,容易出现局部破坏。
二、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分析1. 结构强度评估针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材料强度不足问题,需要进行结构强度评估。
这包括通过计算和模拟方法对关键材料和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震标准要求对其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存在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选择更高强度或更适合抗震需求的材料进行替换或增加。
2. 连接方式改进对于连接方式不稳定问题,可以通过改进连接设计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采用刚性连接:通过引入更牢固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提高组件之间的刚性联结;(2)增加连接节点的数量:在原有连接点基础上增加新的连接节点,提高整个建筑系统的稳定性;(3)优化连接节点设计:通过改变连接角度、形状和材质来提高连接点的稳定性。
3. 整体稳定性改进为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纵向和横向抗侧力支撑: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合理的抗侧力支撑系统,增强整体抗震能力;(2)优化构件组合方式:通过优化构件之间的组合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同作用,共同分担地震荷载。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极大。
因此,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的制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必要性,介绍当前的技术要求,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必要性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它可以导致建筑物的倒塌、破裂和损坏。
因此,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减少破坏程度。
这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其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
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破坏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制定合理的设防标准,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最后,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可以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
当地震发生时,社会的抗震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灾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通过制定严格的设防标准,可以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应对能力。
二、当前的技术要求目前,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已经相对成熟,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下是当前的一些技术要求:1. 结构设计要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要满足一定的抗震要求。
例如,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材料和连接方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抗震设备要求:建筑物的抗震设备也是重要的一环。
例如,地震减震器、抗震支撑系统等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抗震监测要求:建筑物的抗震监测是及时了解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安装合适的监测设备,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4. 抗震救援要求:地震发生后,抗震救援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物的设计要满足抗震救援的需要,例如设置逃生通道、防火设施等。
三、未来的发展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不断深入,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要求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未来的一些发展展望:1.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为建筑抗震设防带来新的突破。
云南玉溪红塔城区建筑抗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1 2 3
建筑抗震能力整体水平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红塔城区建筑整体抗震能力较 强,大部分建筑能够抵抗一定等级的地震。
老旧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一些老旧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缺乏 维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监测和 维护。
建筑抗震能力与设计规范有关
调查发现,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的建筑,其抗震能力相对较高。
02
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建筑结构类型,在玉溪红塔城区中分布较广。
该结构类型一般采用黏土砖或混凝土空心砖等材料,具有较好的耐久
性和保温性能,但抗震性能相对较差。
03
钢结构
钢结构建筑在玉溪红塔城区中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和部分
公共设施中。由于其具有轻质、高强度和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具
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4. 结果整理与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绘 制相关图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03
玉溪红塔城区建筑抗震能 力现状分析
建筑结构类型与分布
01
钢筋混凝土结构
该结构类型在玉溪红塔城区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分布在商业区、住
宅区和公共设施等区域。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在地震发
生时能够有效地减轻震害。
02
玉溪红塔城区建筑抗震能 力调查方案
调查范围与内容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涵盖了玉溪红塔城区的所有建筑,包括历史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等。
调查内容
通过对建筑的结构类型、建造年代、材料使用等信息进行收集,评估其在地震作 用下的抗震能力。
调查方法与实施步骤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建筑的结构特点、构造措施等进行详细记录,同时 收集相关的地震历史资料。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展望

引 言
我 国是一个 地震 多 发 国家 ,20世 纪 以来全 球 7.0级 以上 的 内陆地 震 有 35% 发 生 在 我 国 ,地 震 造 成 了 巨 大 的人员 伤亡 和财 产损 失 。1920年 的 宁夏海 原地 震 和 1976年 河北 唐 山地震 ,死 亡人 数分 别超 过 23万 和 24 万 ,2008年 的汶川 地震 死亡 (含 失踪 )人数 达 到近 9万 。总结 国 内外 历 次 强烈 地 震 的 震 害经 验 与 教 训 ,一 个 最 重要 的启 示是 ,房屋 建 筑 的倒 塌 与破 坏是 地震 期 间人 员 伤 亡 和财 产 损失 的主 要原 因 ,因此 ,采 取 工 程措 施 提 高房 屋建 筑 的抗震 能力 ,是 减轻 地震 灾 害 、减 少地 震期 间人 员 伤亡 和 财产损 失 的关 键 。
题 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结合 国 内外建筑抗震设 防水准 的发 展动 态 ,对 我 国建筑抗 震设 防水准进 一步
发展需要研究和完善 的问题进行 了总结和展望 ,希望能够对工程技术人员 正确理解 与把握 现行抗震
设 防对 策和研究人员开展抗震 防灾相关科 研活动有所裨益 。
关 键 词 :抗 震 设 防 ;设 防 水 准 ;发 展 动 态
我 国 建 筑 抗 震 设 防水 准 的 历 史 沿 革 、现 状 及 展 望
罗开海 ,保 海娥 ,左 琼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3;2.珠穆 朗玛绿色建筑科技有 限公 司 ,北京 100081)
摘 要 :本文 在回顾我 国建筑抗震设 防发展历 程基 础上 ,对 我 国建 筑抗震 设 防水 准 的现状及 存在 问
(1.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 100013,China;2.Beijing Everest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81,Chi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建筑抗震的现状和抗震技术的展望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经济都快速发展,世界人口也突破60亿大关,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处在地震带的地方越来越关注建筑的抗震性,如果建筑抗震性不佳,有较强地震出现的时候,将会出现较大的人员伤亡,这也是世界各国国家尤其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建筑抗震;现状;抗震技术;加固;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9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世界有200多个国家,但是各个国家的地震分布不同、经济实力不同、人口居住密集度不同,因此各个国家虽然都在积极探索抵抗地震的方法,但是面对的建筑抗震现状各不相同。
以下主要通过对中美日三个国家的进行建筑抗震的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建筑抗震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引出新型抗震技术。
建筑抗震研究的背景
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大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就我国而言,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给两地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两次地震不难发现,地震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由多种,1976年唐山地震一是由于当时的建筑抗震性较差,另外就是出于深夜,许多人在感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虽然是在白天发生的,许多人都能及时逃掉,但是许多人却因为建筑抗震性较差
而丧生。
这两次地震对建筑的抗震性有着严峻的考验,一般抗震性较强的建筑,尽管在地震中收到重创,但是没有倒塌,那么就能给里面的人逃生的机会和时间,如果抗震性差,一旦倒塌,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处在地震带,虽然现在可以预测到地震,尽可能的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但是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建筑抗震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美日三国建筑抗震的现状
中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
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2012年城镇居民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更多的人愿意进入城市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随之而来地方就是建筑业的繁荣,我国成为世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
以前我国的建筑形式多以砖混的多层为主,但是随着现在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新建的建筑多以混凝土结构为主的框架剪力墙高层为主。
因为一是多层建筑已经不能适应人口增长对住房的需求,另外最主要的是砖混结构的多层抗震性较差。
而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就大大提高,基本上能抵抗7级左右的地震,甚至8级,这是我国建筑抗震性的一大进步。
美国
美国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而且美国一直致力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和使用,以便提高建筑的抗震性。
美国住宅建筑占美国建筑工业总投资的40%左右,平均每年新建居住建筑总户数在200 万户左右。
目前美国住宅建筑广泛采用的建筑体系是:以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为基础,以石膏板,玻璃棉、纤维板(聚氨酯硬质泡沫板)复合轻质板为围护墙体或以木型材为框架的木结构建筑体。
其实美国的住房观念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由于交通极为便利,基本上都是在城市工作,住在城郊,因此美国的住宅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的住宅都是木质结构居多,由于紧邻加拿大,而且加拿大的木材质量好,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防腐蚀和抗震性,美国一般都进口加拿大木材用以房屋建设。
而在地震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美国政府采取减少高层建筑数量,混合结构建筑墙体材料大多采用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
而在城市的大型建筑则钢材较多,其中大部分建筑采用钢结构,抗震性抗风性较高。
梁柱用电焊焊接或用螺栓连接,楼板大多用凹形钢板铺设。
日本
由于日本大多数国土处于地震带,而且人口密集,因此日本很早就对建筑抗震性进行研究,日本的建筑除高层外,住宅建筑以一、二层的小住宅为主,多层和高层公寓为辅。
日本各种资源缺乏,因此许多旧的施工建筑材料供应紧缺,于是日本就开始研究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一方面是为了节约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建筑
的抗震性。
最近几年,日本工业化法施工的房屋,外型美观,性能优良,内部格局好,取代了统称为 h、p、c 法的剪力墙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同时日本将建筑材料规模化,模式化,就像现在的移动房屋一样,只要购买相应的建筑材料,根据施工图就可以自己安装房屋,隔热性、防水性、防露性、防火性、耐久性、隔音性,尤其是抗震性都得到最大的提升,可谓“安全住宅”。
抗震技术发展
隔震技术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抗震形式,通过在房屋的基础或某层柱顶设置隔震垫层,阻止地震作用向上传递,从而达到减弱结构地震反应的效果。
隔震层一般是由薄钢板与天然橡胶重合制成的,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这样将橡胶的吸收性和钢板的固定性相结合,目的就是避免将地震力直接传向建筑物,地震时吸收结构可在水平方向柔软地变形,避免了建筑物受力而遭到破坏。
消能阻尼器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消能阻尼器类似于避震器的作用,用于工程中的主要是以液压阻尼器为主,液体从微小的孔洞流向另一端以达到吸收地震能量,地震能量挤压液体,使液体变热,能量也由动能转化为热能。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可以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安装在建筑中,目的就是在地震时能够能吸收共振,对于减少建筑摇晃,降低地震队建筑物的破坏。
加固技术抗震中的应用
加固技术,从字面意思上就是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这种技术采用树脂材料作为抗震“绷带”包裹建筑物支柱,在支柱外部增加紧箍作用,增强支柱的竖向承载能力,从而增加支柱在水平方向抵抗剪力的能力和变形能力。
这种技术就相当于给建筑物里面的重点支柱进行全面的包装,这样即便遇到地震,支柱遭受破坏,也不会倒塌,给逃生带来了宝贵的时间。
主动控制技术抗震中的应用
现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都用上了高科技的产品,建筑抗震也不例外,近些年兴起的主动控制技术就是一种新型智能防震技术。
人之所以能够自由控制自己,在快要跌倒时能做出及时反应,身体及时做出调整,避免摔倒,主要是大脑作为指挥系统,肌肉系统来平衡身体,神经将讯息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反应,肌肉合作无间,控制身体平衡。
自动控制系统就是模仿人体原理,装在建筑里的感应器把讯息传给电脑,电脑和相当于人体肌腱与肌肉的液压与配重系统连接,通过高速计算机运算,建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应对地面摇动时就能产生最佳的平衡,避免建筑物受损。
四、总结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人类可以预防,但是阻止不了地震的发生,为了能够安居乐业,我们在建筑抗震性方面,除了提倡抗震性高的建筑形式,还应该采用新技术,多使用新材料,力争让我们居住的建筑更加结实、安全可靠。
未来的建筑势越建越高,使用功能越来越多,建筑结构体系会越来越复杂,各种受力分析难度越来越大,
而地震对建筑的风险也在加大,需要我们不间断的研究和努力,让我们的建筑抗震性越来越好,带来更大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陶汝君.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与前景[j].广东建材,2009年第04期
[2]唐曹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施工技术,2010年第05期
[3]黄鑫.房屋建筑的抗震技术及性能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03期
作者简介:包静(1986-)女,江苏溧阳人,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