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案例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案例2016年我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积极推进“二十四字”进校园、进课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开展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

1.我校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要求各年级通过召开“学雷锋精神,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队会,让全体学生从雷锋精神中汲取营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把雷锋精神带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开展文化宣传、文明劝导、清扫垃圾、拣拾白色垃圾、铲除乡村“牛皮癣”等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小学生在促进社会和谐、参与创建全国文明乡村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大拇指”传递主题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全校开展“大拇指”传递活动,如每班分组活动,小组成员为家人尽孝并详细、认真的记录了自内心的感恩父母、为家人服务的过程,家长给予孩子忠恳的评价。利用节假日为特别需要关爱的人尽一份爱心,给爸爸妈妈和长辈做一件好事,献一份爱心,从小培养孩子爱心和孝心。

3.争卡创星,做美德少年。学校开展“智多星”好少年的评选活动和好少年“大拇指”传递行动。经各年级推荐,学校综合考查,我校涌现出了一批批认真学习、积极参与、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努力

体验、尊敬师长的好学生。为了表彰他们的突出成绩,激励我校各年级学生向他们学习,学校定期对星级学生获得者进行表彰。各年级积极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评选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为活动的契机,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以争当“美德”少年为主题,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校园里传递文明、传递友谊、传递爱心、传递微笑,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和灌输同学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人人争当美德少年。以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工作为抓手,引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小学生文明礼仪、尊老爱幼教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教育氛围。

二、以“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

看:1.通过主题课组织学生观看“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学生通过观看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朗诵中华经典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观看法制宣传片。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禁毒宣传、暑期安全教育专题片,提高学生知法、学法、用法水平,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珍爱生命的教育。

诵: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一节《少儿国学读本》课,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3.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4.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

唱:1.各班开展以“童心向党”童谣传唱为主题的系列班队会活动,各班出一期以宣传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童谣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

2.组织开展“我编童谣”活动,启发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编创童谣,用童谣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师生中广泛征集儿歌和童谣;坚持评选制度,择优编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作为共享资源。

3. 组织开展“我学童谣”活动。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出有中国共产党的童谣若干首,要求同学都能背诵,学校将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我喜爱的童谣”诵读比赛。

4. 组织开展“我传童谣”活动,鼓励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创编童谣童话、诵读童谣童话,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风尚的良好氛围。

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我校将把道德讲堂建设情况与创建文明乡村活动结合起来,与全体师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把参与道德讲堂的情况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条件,作为校级先进荣誉的考量内容。开辟多个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我校道德先进人物的优秀事

迹,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三、家校联合、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新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将家庭教育争取到与学校教育“战线”上来,将家庭教育与学校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效地加强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而且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产生一种亲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协调学生、老师和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