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I)[1]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I)[1]](https://img.taocdn.com/s3/m/e2716d6f960590c69fc3762a.png)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II)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孙玉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
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
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
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
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
河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doc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
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
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
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
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张之为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
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
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
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
“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太平广记》卷二二)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
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
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
河南省周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21-2020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的确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生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生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或许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日,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简洁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到底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始终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搁了正事,生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由于这种病态阅读经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觉,这到底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辩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准时消灭。
2021学年-有答案-河南省周口市某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1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某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③“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周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周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语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序天伦之乐事②鼓瑟希,铿尔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⑤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⑥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径须沽取对君酌A . ①②③⑥⑦⑧B . ①②③④⑥⑧C . ②③⑤⑥⑦⑧D . ①②③⑤⑦⑧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人穷则反本(贫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B . 右将军独下吏,当(应当)死圣君治国累世(清平国家)两家常折券弃责(债务)C . 厚币委质事楚(委托)争宠而心害之(忌妒)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D .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扶持)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诚恳的样子)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襟三江而带五湖B . 倡优所蓄C . 浴乎沂,风乎舞雩D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 随着急风骤雨般的鼓点响起,《红日》《给我感觉》《High歌》《姐妹》《站在高岗上》等劲歌鱼贯而出,撩拨起了全场第一个小高潮。
B . 多年前,我国就提出要打破学历的限制任用人才,可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还在赋予学历超越教育的价值,对其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
C . 报道说,一些官员眼睛只盯着领导。
领导要求得严了,自己就收敛一点;领导说得少了,就“放松”一下,成了“墙头草”。
D . 报道写得活色生香,有细节,有心理活动,让外人窥见了官场生态一角;同时也让人担心:遏止公款吃喝,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美国塔夫茨大学18日就学校研究人员以中国儿童为对象进行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致歉,承认该试验并非未完全遵循该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规定和美国的联邦法规。
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A.彳亍.(chù)刀俎.(zǔ)氾.(fán)南叱咤.(chà)风云B.鯫.(zoū)生漫溯.(shù)峥.(zhēng)嵘夜缒.(zhuì)而出C.笙.(shēng)箫载.(zaì)重瞋.(chēng)目颓圮.(pǐ)围墙D.目眦.(zǐ) 火钵.(bō) 青荇.(xìng) 力能扛.(ɡānɡ)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叱咤zhà,B项,漫溯sù,C项,瞋目chēn。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B.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C.匆匆溜走的只是时光,回忆却永远驻扎在心房,每当打开心扉,往事会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D.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八万余名青少年用花束组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
曾几何时....,为了这一天,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河南省周口市2021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

河南省周口市2021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辍笔谈笑风生间(jiàn)或李代桃僵(jiāng)B . 针灸仗义直言蹙(chù)额毛骨悚(sǒng)然C . 蹂躏再接再励檄(xí)文百舸(kě)争流D . 垫付绿草如荫游说(shuì)乳臭(chòu)未干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犀利鉴诫破釜沉舟鸦雀无声B . 劳碌暮霭真知灼见寥寥无几C . 搪突煽动流连忘返面授机意D . 挑剔惋惜苦思暝想莞尔而笑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
B . 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闻过则喜,不然,他会跟你翻脸。
C . 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现实,形成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D . 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殿堂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啊。
4. (2分)(2020·浙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B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C .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各地广泛开展的网络扶贫活动,让扶贫工作受益范围更广,使更多的群众有了存在感。
D . 汽车影院以停车空间为电影放映场地,通常设置超大银幕,观众坐在私家车内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
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
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
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
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滕囊”。
滕囊是一种小包。
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
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
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辇囊”。
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
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
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
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
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
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
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
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
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
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
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
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年2月2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
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滕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滕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C.到了宋朝,虽然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区快递柜,取件码XXXX,请及时领取。
”这样的短信对于习惯网购的用户来说并不陌生,与此同时,快递小哥送货的电话却日益稀少,“不告而投”和“懒人快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投递快件后应及时通知收件人。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但快递员存件需要付费,其中最小的格口费用是两角钱,中号的格口是四角钱,最大的格口是六角钱。
虽然有些快递公司会给快递员进行补贴或者费用返还,但也有不少公司规定,快递柜使用费由快递员承担。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快递员愿意自掏腰包,有快递员表示,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的效率提高很多,原先一天往往派件100个快件左右,但如今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派150到160个。
在效率和成本压力之下,快件入柜也成了多数快递员的无奈选择。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9年10月31日)材料二:快递送货上门、当面验货是基本要求。
《快递暂行条例》对快件投递当面验收也有明确规定。
有些价值较高的货品必须当面验收,如果不顾用户要求,将快递一律放到快递柜里让用户自取,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理。
尽管部分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也有消费者认可超时存放收费的做法,但提前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很有必要。
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快递公司要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要求快递员在把快递放进货柜之前,先征得客户同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
同时,应加大对快递自动化、科技化软硬件的逐步升级,科学派单,提高快递员的工作效率。
此外,快递员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对于一些大件物品、必须当面验收的物品及收件人主动要求送货上门的物品,必须依照与用户约定的要求提供服务,不能图自己方便,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年10月30日)材料三:据媒体报道,丰巢快递柜取件时出现“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
有市民质疑,丰巢快递柜存在诱导付费行为。
对此,丰巢方面回应称,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赞赏,亦可“跳过”直接取件。
10月9日,家住成都的周女士下班回家收取快递员暂放在丰巢快递柜的包裹时,发现屏幕上显示该件巳保管7小时,需要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货。
付款后回家上网搜索,才发现支付步骤是可以跳过的。
有用户吐槽称,丰巢快递柜默认提示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件,而“跳过赞赏”字样不但是灰色的,还又小又透明,网上误付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对此,丰巢客服回应称,存件大于等于7小时,丰巢快递柜确实会弹出赞赏打款的页面,但可以点击“跳过赞赏”进行免费取件,不会强制收费,即使超过24小时也不会强制收取費用。
丰巢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费模式的实施是实际运营中摸索出的必然结果。
“由于市场巨大,快递柜投放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丰巢快递柜在免费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占柜’行为,为了提高快递柜使用率,公司逐渐开始对快递员收费。
”《电商报》了解到,《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201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该管理办法对运营智能快件箱企业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保管期限内不得向收件人收费”。
另据了解,2019年9月25日,全国首张快递柜经营许可证诞生,由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获得。
(摘编自“观察者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效率和成本压力,很多快递员自掏腰包使用快递柜投递快件,但不告而投的行为是违反有关规定的。
B.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加快软硬件逐步升级,就能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
C.丰巢快递柜收费的理由是免费阶段出现大量的“占柜”行为,收费能提高快递柜使用率,收费是必然结果。
D.效率和成本的压力使快件人柜成为一种选择,而快递服务新规也使快件人柜这一行为日趋规范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而快递员存件需付费,且费用由快递员自己承担。
B.使用智能快递柜提高了派件的效率,存放超时收费也被部分消费者接受,但仍要事先征求消费者意见。
C.丰巢快递柜的诱导付费是针对存件大于或等于7小时的情况,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D.目前新规已明确智能快递柜收费需收件人同意,且要设定免收服务费的保管期限。
6.请结合材料概括智能快递柜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宴朱胜喜作家终于登上了南海深处的这座小礁。
他头发蓬乱,脸色煞白,嘴角还沾着刚刚呕吐过的秽物,看上去狼狈不堪,完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斯文。
他是从北京来驻地采访的。
在结束了驻地采访之后,他坚持要到海礁哨所去体验生活。
驻地首长拗不过他,只好派一艘小艇把他送上这个礁。
小艇一离开海岸,他就后悔了。
完全没有泛舟昆明湖的舒适感觉,在茫茫大海上,小艇时而左摇右晃,时而上下颠簸,他的肚子里一阵阵翻江倒海。
不一会儿,作家就彻底“交开了公粮”(水兵把晕船呕吐戏称为“交公粮”),真正领略到了大海的威力。
小艇颠簸了三个小时,作家也交了三个小时的“公粮”。
总算是上了礁,但他已是两腿发软,浑身无力。
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忙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漱漱口。
炊事员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炊事员端来了小半脸盆清水搁在作家面前,一只手还端着一杯漱口用的水,然后小声地对作家说:“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
”作家望了望炊事员,很是不解,但还是按他的话做了。
洗漱完毕,作家正要将用过的水倒进大海,炊事员慌忙走上前端过了脸盆,说:“我来,我来。
”说着端起水走进厨房。
过了好一会儿,作家的身体才恢复过来。
在礁长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整个哨所,他们先来到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