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14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1.(11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在《三峡》中借渔者的歌声来烘托三峡秋景凄凉哀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马说》中描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写了千里马没有被发现的悲惨遭遇。

(3)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4)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5)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B.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好艳靡/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C.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好艳靡/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D.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好艳靡/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中国古代“鳏寡孤独”者之一,指幼年丧父者或父母双亡者。

B.高宗,国君的年号,在中国古代,有以年号指代君王的习惯。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14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1.(11分)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语句。

(1)子曰:“君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贡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_______________;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子曰:“_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何以行之哉?”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3.(11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③从教:任凭。

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测试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第Ⅰ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百舸(gě)寂寥(liào)彷徨惆怅(chàng)B。

方遒(qiú)颓圮(pǐ)瓦菲(fēi)青荇(xìng)C。

浪遏(è)浮藻(zǎo)火钵(bō)漫溯(shuó)D。

彳亍(chù)忸怩(ní)深邃(suì)团箕(qí)改写:以下哪一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A。

百舸(gě)寂寥(liào)彷徨惆怅(chà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竞渡凄婉哀曲大堰河B。

冷寞荡漾长篙沁园春C。

太息笙箫飘泊鸿门晏D。

寥廓斑斓凌侮目炫改写:以下哪一组词语没有错别字?A。

竞渡凄婉哀曲大堰河3.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B。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D。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改写:以下哪一句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A。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4.下列句子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沁园春·长沙》的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B。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向独特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这种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诗篇中表现的更是炉火纯青。

C。

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社会正气得到了强有力的弘扬。

D。

我们的数学老师,虽已年过半百,但是风华正茂,才情锐气不减当年。

改写:以下哪一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A。

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社会正气得到了强有力的弘扬。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120分)一、(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意全对的一项是()A、沁(xīn)园春百舸(gě) 峥嵘(zhēngróng)B、瞋(chēn)以遗(wěi)陛下陛(bì)C、颓圮(qǐ) 方遒(qiú)岁月稠(cóu)D、青荇 (xìng)浪遏(è) 濡(rú)缕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惆怅玉决苍茫激扬B、寥廊食邑彳亍寂寞C、荡漾仓淬胆怯耀眼D、火钵熏黑戮力参乘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两次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C、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略微D、大行不顾细谨行:作为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沛公居山东时5、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B、晋军函陵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道芷阳间行6、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都出自《鸿门宴》B、《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在浪尖上》等都是艾青的著名作品。

C、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

他的主要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D、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

如《沁园春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它成于唐,盛于宋。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测试题试题说明:本套试题共150分,答题时间:9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6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chuí谒yè见揕shèn击忤wǔ视B.瞋zhēn目淬zù火箕jī踞被八创chuāngC.飨xiǎng士卒鲰zōu生啖yán之目眦cìD.殒yǔn身不恤xù刀俎zǔ彘zhì肩长歌当dàng哭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敬鬼神而远之”的理解和翻译各家基本一致,解说或结论更是众口一词,均认为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

②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一幼儿园校车被撞致19人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全面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③随着大众文艺娱乐日趋多元化以及数码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文化异军突起....,出现了FLASH动画、三维动画、网游等崭新的形式。

④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近日发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南部城市,对此以色列总理威胁要在“选择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展开反击。

分析人士担忧加沙地带的局面会变得不绝如缕....。

⑤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⑥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⑤⑥D.①③⑤3.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③敢以烦执事④欲呼张良与俱去⑤得复见将军于此⑥何厌之有⑦因击沛公于坐⑧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此乃天子气也。

⑨沛公安在⑩若属皆且为之虏。

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B、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C、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D、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①失其所与,不知②秦伯说,与郑人盟③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若属皆且为所虏A.①⑤ B②⑥ C③④ D⑤⑥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B.范增数目.项王C.使使以闻.大王D.沛公欲王.关中6.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8.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9.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10.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 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其意常在沛公也 D.吾其还也11.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12.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1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月考试卷高一必修一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月考试卷高一必修一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月考试卷高一必修一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上学期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说明:所有答案一律写到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卷。

试题卷同学们应注意保存,以便评卷使用。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7分)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熬(āo)白菜隽(juàn)永翘(qiáo)首繁芜(wú)丛杂B.气氛(fèn)蓼(liǎo)蓝比(bì)及义愤填膺(yīng)C.可憎(zèng)跬(kǔi)步浪遏(jiē)锲(qiè)而不舍D.数(cù)罟酗(xiōng)酒伺(sì)机杀一儆(jǐng)百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是A.凋蔽绿阴肆业按部就班B.翩然坍圮布署直接了当C.铭记釉子攀缘头昏脑涨D.倾轧描摹宏扬永保青春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现在社会上经常听到老师、家长孩子“太不听话了”。

(2)在众多的证明中,所述的这个证明极其明了。

(3)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A.报怨简捷卑劣B.抱怨简洁卑鄙C.抱怨简捷卑劣D.报怨简洁卑鄙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今天去呢?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B.“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C.“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怎么办?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神话是世代相承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历史记载以前。

B.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

C.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着它的意义和道理。

D.这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领域多,往往令读者俯拾皆是。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反对抄袭等不良学风。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含答案)誉和美感,更多地关注于实用性和效率。

因此,要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需要让手写汉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像喝茶一样。

虽然现代社会的节奏很快,但中国人并没有忘记茶的香味,同样也不能忘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近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报道称,“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这篇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或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这种“键盘依赖症”已经成为现实。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XXX:“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然而,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誉和美感,更多地关注于实用性和效率。

因此,要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需要让手写汉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像喝茶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

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

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

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

20 世纪30 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 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

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

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

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

”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
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试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
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二、诗歌鉴赏(1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共9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5.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8题。

(8分)
金黄的稻束
郑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