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歧义辨别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存在歧义的情况。

句子歧义指的是语句中的词语或语法结构使得其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困惑或混淆。

本文将总结归纳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句子歧义,并对其解释和理解进行探讨。

一、词语的歧义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词语存在多种解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句子的意思也会因此而产生歧义。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他很坏。

这句话中的“坏”一词可以有多种解释,可能表示这个人品德不好、行为不良,也可能指的是他的技能不错、很厉害。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是哪个意思。

例 2:她学习很"高"。

这句话中的“高”可以指她学习成绩很好,也可以指她的身高很高。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我们可以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歧义会影响句子的理解。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词性的歧义在句子中,有些词语的词性会产生歧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词性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而这也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不同。

下面是几个例子:例 1:他喜欢读书。

这句话中的“读书”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他喜欢阅读。

但是如果把“读书”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他喜欢读书的活动或场所。

例 2:我们晚上去公园玩。

这句话中的“玩”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我们晚上去公园进行游玩活动。

如果把“玩”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我们晚上去公园游玩的场所。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性的不同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产生歧义。

在理解句子时,我们要注意词性的转换和上下文的语境。

三、语法结构的歧义有些句子存在歧义是因为语法结构的使用不当或不明确。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我们打算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

这句话中的“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可以理解为我们明天要去北京参观长城,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打算明天参观长城,地点就是北京。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歧义句辨析在地方公务员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时常出现,考生要想快速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首先要知道歧义句有哪些类型。

行测考试中,歧义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一、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结构关系不同,例如:1. 学习材料进口彩电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动词“学习”可以支配名词“材料”,也可以修饰“材料”做定语(“进口彩电”可以作同样分析)。

动词和名词组合时,如果动词既可以支配名词也可以修饰名词,这样就容易产生歧义。

2. 学生家长医院食堂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这样产生两种意义。

“学生”既可以修饰家长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家长”并列,表示并列关系(“医院食堂”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名词与名词组合时,如果前一个名词既可以修饰后一个名词,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后一个名词构成并列关系,这样也容易产生歧义。

3.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这两个短语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主谓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经济”可以修饰“困难”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作主语和“困难”构成主谓关系(“思维科学”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如果一个名词可以跟它后面的词语(这个词语词性不确定)可以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短语就有歧义。

(二)层次组合不同,例如:1.一个工人的建议一个工人的建议︳偏︳︳正︳︳偏︳︳正︳︳偏︳︳正︳︳偏︳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工人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工人提出的建议,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2. 我们三个一组我们三个一组︳主︳︳谓︳︳主︳︳谓︳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三个人分成一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就三个人,我们分成一组。

产生这两种理解也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引起的。

3. 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动︳︳宾︳︳定︳︳中︳︳定︳︳中︳︳动︳︳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敌人”的“哨兵”,这两种意思也是由于层次组合的不同而引起的。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辨析歧义句的常见方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辨析歧义句的常见方法

辨析“歧义”句的常见方法歧义句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句子。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辨析方法。

一、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音。

例如:⑴这里房间本来就多,空房间做什么用?【解析】一个句子中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句中“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

例如:⑵她看不上这种级别的明星演唱会。

【解析】一个句子中如果某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那么,这个句子就可能是歧义句。

例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看不到”。

三、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兼类。

例如:⑶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解析】句子中有些词语由于兼有两种词性,在使用时可能引起歧义。

例句中“锁”可以是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是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四、分析句子重音是否可以落在多处。

例如:⑷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解析】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句中重音如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少;重音如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多。

五、分析句子是否能在不同位置停顿。

例如:⑸我看病一定能很快治好。

【解析】一句话停顿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有时就会不同。

例句如果在“看”后停顿,则表示“我对病情的一种估计”;如果在“病”后停顿,则表示“我医术高明”。

六、分析修饰词语能否修饰不同成分。

例如:⑹刚才打电话来的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刘伟的表哥。

【解析】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如果能够同时修饰后面的成分,则有可能产生歧义。

例句中“前几天才认识的”既可作“刘伟”的修饰语,也可以作“刘伟的表哥”的修饰语。

七、分析句中代词指代成分是否明确。

例如:⑺我看见刘小明扶着王大伯过马路,他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

【解析】在某一个句子中,如果代词指代的对象不明确,句子往往会产生歧义。

例句中“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的人,有可能是“刘小明”,也有可能是“王大伯”。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句意失去了确定性,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理解的句子。

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

如:①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锁”既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

)②这个人好说话。

“好”即可读作hco, “爱好”、“喜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cO o “易于”、“便于”的意思。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如: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如果在“ 15日”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 日那天去汇报;如果在“ 15 日前”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 日以前去汇报。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前面提到“搜集史料” 、“鉴定和运用史料” 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如: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皮包”的是张原,还是老人?)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是李老师还不认识许多同学,还是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李老师?)6、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 城是有根据的。

(动词“否认”的宾语是“外星人莅临N 城”还是“外星人莅临N 城是有根据的”?)7、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至于对厂长的意见,我说不出什么。

(介词“对”的宾语是厂长,还是“厂长的意见”?)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

8、连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今年我校夏季运动会的入场式,各队都要站成 6 人 6 行的方针队形,每班有比赛项目的男生和女生的一半要保证参加本班的入场式。

(是男生的一半加上女生的一半,还是所有男生加上女生的一半?)9、介词或连词词性不明造成歧义。

如: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加争论不休的问题。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一样来说,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

假如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读者产生误解,那确实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我们称之为歧义。

那么,我们如何样排除句子的歧义使语句表意明确呢?
一样来说,能够采纳下列方法。

1、利用语境排除歧义。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例如:
“我去上课”能够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

2、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排除歧义。

假如造成歧义的缘故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排除了。

例如:
“我要炒肉丝”能够改为“我要去炒肉丝”或“我要吃炒肉丝”。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排除歧义。

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排除。

例如:
“那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那个人”或“那个人不认识谁”就行了。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排除歧义。

例如:
“这封信我读不行”能够改为“这封信,我读不行”,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行”,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

在辨析句意时,我们只要明晰歧义的不同现象,了解产生歧义的不同缘故,把握排除歧义的几种方法,比较分析,多方推敲,歧义是能够排除的。

相关作品:歧义歧义句形成的六点缘故三道高考歧义句试题简要分析。

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

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

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如果一个短语(句子)表示二种或以上的含义,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是误解,那儿这个短语(句子)就叫做歧义短语(句子)。

语言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类:一、词语歧义;二、语法歧义。

如果我们根据歧义产生的原因和其具体结构分析,可以大致将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中心词是一个名词,前面有二个定语,而第一个定语既可修饰限定第二个定语,又可修饰中心词而造成歧义。

如“出席会议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等。

2、一个表修饰限定的词语连着一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修饰词既可以修饰前一个名词,也可理解为修饰整个并列的名词短语。

如“拿着篮球的老师和同学们站在操场上”就是一例。

与此近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并列的名词短语连着一个名词的情形。

如“他哥哥和妹妹的三个朋友参加了他的生日晚会”。

3、一个成份既可属前,也可属后造成歧义。

如“在北大的图书馆”、“你们三人一组”等。

4、一个动词连着一个由名词(代词)修饰限定的偏正短语,动词的支配对象既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中心词,也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限定词。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关心自己的孩子”等短语。

5、二个动词加一个名词,后面的名词可作为任一动词的支配对象造成歧义。

如“我正在考虑修改方案”。

6、由一个词多重的词性或意义造成歧义。

如“学习文件”、“进口机电产品”、“我倒了一杯茶”、“小马的问题”等短语(句子)。

7、有一些短语(句子)的主语既可作为动作的承受者(承事者),又可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造成歧义。

如“鸡不吃了”、“小王去打针了”等句子。

歧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干扰了社会交际中的信息交流。

因此,我们在话语交流和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消除歧义短语(句子)的存在。

消除歧义的办法主要有五种:1、更换或增添词语。

如:这些孩子实在没办法。

①、(对)这些孩子(,我)实在没办法。

②、这些孩子实在没办法(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句子歧义巧辨析

句子歧义巧辨析

句子歧义巧辨析在语文教学中,句子的歧义一直是个难点。

但如果掌握了辨析的方法,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呢?这一直是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下面我就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将句子歧义辨析的方法简介如下,以待与同仁共享,并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多音字引起歧义。

汉字中有许多多音字,因而句中难免会出现多音字,而这个多音字随读音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歧义。

如:①、他还(huán、hái)欠款2000元。

一种理解:他还(huán)了2000元欠款。

另一种理解:他还(hái)差2000元欠款。

②、进入初二后,她爱上(shāng、shàng)生物了。

一种理解:她爱上生物课。

另一种理解:她喜欢上了生物。

2、词性不同引起歧义。

一个词有多种词性,词性不同意思也不同,因而也就引起句子的歧义。

如:他放在门前的自行车没有锁(锁作为名词或动词)。

这句可以理解为这没有配锁,也可以理解为有锁但没锁起来。

3、重音不同引起歧义。

同样的句子由于逻辑重音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歧义。

如:这个人连校长也不认识(这个人连校长也不认识,这个人连校长也不认识,加着重号的读重音)。

即校长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校长。

4、停顿不同引起歧义。

一个句子由于停顿不同引起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歧义。

如:①、学校要求所有学生8月31日前来报到(在“前”的前面或后面停顿)。

一为在8月31日之前报到,一为在8月31日这天报到。

②、我看见他笑了(在“他”前面或后面停顿)。

一是我笑了,一是他笑了。

5、指代不明引起歧义。

句中所用的代词可能指代这个,也可能指代那个,从而引起歧义。

如:他有个儿子,他在文化部门工作(“他”可能指代他,也可能指代他的儿子)。

6、短语的歧义引起整个句子歧义。

有的短语可能是两种类型的短语,从而引起歧义。

如:①、他需要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可以是动宾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

辨析歧义句的七个切入点

辨析歧义句的七个切入点

辨析歧义句的七个切入点一、把握上下文歧义句的语病,一般伴随着句子之间的混淆逻辑,或者实际上不符合上下文语义关系,故而出现混淆和歧义。

因此,歧义句分析处理应从未清楚把握句子之间的上下文关系,考虑写作者作出句子本意所在实际情况开始,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歧义句句意,以分析歧义句真正含义为前提。

二、对比字义歧义句出现错误大多都源于字义的多义性或是拼写容易造成歧义等因素。

只有把握字义,熟悉字义的使用情况,才能准确的分析歧义句相关含义信息,从而排除歧义句。

三、仔细拆分整个句子分为独立的结构,要清楚句子的意思,必须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仔细的拆分,每一部分的意思、结构必须要完整明确,并分析准确句子的相应结构,同时除去句子中模糊性和未排除歧义句部分。

四、结合关联性日常语言写作有着大量的关联性,明确语言关联性度是分析歧义句的重要准则,关联性不但涉及单一句子也涉及多句之间,在全文阅读分析歧义句的过程中,要仔细找出句子关联性,建立句与句之间的正确关系,及时调整歧义句含义,以表达正确的句意。

五、理解线索语言编辑充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线索,破解歧义句,要用文字表达,示例及背景等去解释,这样才会给读者一些可以依据,以便于他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所以在分析歧义句时,要关注句子所包含的线索,并通过这些线索提取出原句的含义,以不损句意的情况下阐释歧义句内容及意义。

六、精确识别歧义句常常以多种形式出现,有时可以是比喻字的使用,有时是代词的使用,而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句子逻辑不足所引起的歧义句,因此,要准确识别出歧义句类型,精细地拆分句子,逐一准确地梳理句子之间语义关系,以全面地分析歧义句寻求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七、加强练习歧义句分析,是一种技能,也是一项劳动,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积累分析歧义句的经验,累积更为多元的分析手段,针对不同的句型,掌握各类歧义句的解决方法,以达到分析歧义句的目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熟练的掌握歧义句的解析和处理方法,变得更加熟练、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歧义的辨别方法
多年来,歧义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看一个句子有没有歧义,需要从多个切入点去诊断。

这里介绍诊断的十个切入点,以求给大家以帮助。

1看相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

如:(1)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1)句中“批评的人很多”,一种可以理解为指他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一种可以理解为指文章发表后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

(2)句中“自己”,一种可以理解为指句中的“老师”,一种可以理解为指句中的“我”。

这里的“批评的人很多”、“自己”都存在多义,从而导致句子含有歧义。

2看重音是否可以落在不同字眼上。

如:(3)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1989年高考题)
(4)你为什么打他。

(1989年高考题)
对(3)来说,如果读时重音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太少了。

如果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真不少。

对(4)来说,重音落在“打”上,句子的意思是不该打“他”,而该好好教育。

重音落在“他”上,句子的意思则为该打的是“我”。

看来,重音位置不同,同一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因此,这两个句子都含有歧义。

3看是否可以在不同位置停顿。

如:(5)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
(6)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2005年高考天津卷)
对(5)来说,在“礼品”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送祝福,别送礼品;在“别”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礼品祝福都不要送。

对(6)来说,在“来”之前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上上来的人喝;在“晚”后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一步上来的人喝。

4.看同一成分是否能够修饰不同词语。

如:(7)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

(8)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
对(7)来说,“身体瘦弱”可以修饰“水生”,也可以修饰“祖父”,这样,这个句子有歧义。

对(8)来说,“数百名”可修饰“死难者”,也可修饰“亲属”,从而造成句子有歧义。

5.看是否因为标点的关系产生歧义。

如:(9)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1991年高考题)
(10)会计未按经理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对(9)来说,有三种理解:a.只要你单位同意,秘书组就负责解决报销食宿费、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

b.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秘书组就负责解决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

c.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秘书组就负责解决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

对(10)来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会计将钱汇给了对方,一种是没将钱汇给对方。

(9)将“路费”、“住处”后的逗号都改作顿号,(10)把“将”前的逗号去掉,歧义也就消除了。

6.看相关字眼在句子中是否存在多音现象。

如:
(11)头发长得怪。

(12)这个人好说话。

对(11)来说,如果“长”读“cháng”,是说这个人留了长发,稀奇古怪,不多见;如果“长”读“zhǎng”,则是说这个人长了怪发。

对(12)来说,如果“好”读“hào”,句子的意思是这个人喜欢说话;如果读“hǎo”,句子的意思则是这个人的工作容易做,和其谈事情易谈成功。

这两个句子都是因为相关字眼存在多音而造成歧义。

7.看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如:
(1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1998年高考题)
(14)四个饭店的厨师都来了。

对(13)来说,可以理解为领导是几个学校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学校的。

对(14)来说,可以理解为厨师是四个饭店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饭店的。

这两个句子都是因为量词使用不当造成了句子歧义。

如果这两个句子将量词“个”改作“位”,句子的歧义就自然消除了。

如果不这样改,(13)可将“个”改做“所”,(14)可将“个”改作“家”,也行。

8.看成分指向是否不同。

如:
(15)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谁高兴?是祁爱群高兴,还是援藏干部高兴?让人搞不明白。

9.看相关短语结构关系是否可以作不同理解。

如:
(16)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2003年高考全国卷)
“禁止取缔”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其意思就是不允许取缔;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其意思就是禁止和取缔。

10.看“和”字是否造成歧义。

如:
(17)天津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可以理解为天津的部分地区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也可理解为北京的部分地区和整个天津地区都下了雨。

这都是“和”字在作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