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15页
微核与MDS
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改变反应了病 程演变是一个伴随染色体异常渐变过程。 微核是滞留在细胞质中染色体断片或染 色单体。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16页
微核与MDS
所以,微核是染色体畸变在细胞中一个表 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染色 体损伤程度。近年来微核检测在MDS方 面研究日益增多。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1页
微核形成
微核形成与染色体断裂、缺失,以及染色体畸 变发生高度相关,检测微核能够间接反应染色 体受损情况。
通常检测微核反应机体所受环境诱变剂、致 癌剂、X射线及其它有害原因所引发染色体损 伤程度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2页
参数
①微核人员检出率:检出淋巴细胞微核人员占该 组总人数百分率。
第4页
方法
采取耳垂血0.1ml,肝素抗凝,与1/2 量3% 明胶放入离心管中, 加盖混匀, 垂直至于 37oC 水浴箱中自然沉降40 分钟左右。 吸收上清液,注入离心管中, 1000rpm/5 分钟,弃上清,取沉淀物 推片,干后,甲醇固定1 分钟,瑞- 姬 氏染色1 0 分钟。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18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微核与MDS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19页
微核与MDS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20页
当前恶性肿瘤发生率逐年升高。恶性 肿瘤是癌细胞恶性克隆性异常,其发生与 机体细胞内遗传物质损伤有着亲密关系。 因为微核与染色体畸变高度相关,近年来 微核检测在恶性疾病研究方面受到极大 重视。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医学: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06 微核测定的研究展望
CHAPTER
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
优化样本处理
通过改进样本处理方法,减少杂质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 异性。
研发新型标记物
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更准确地反映细胞损伤和疾病状态。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和模式识别,提高检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分析
计数微核率
对观察到的具有微核的淋巴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微核率。微 核率越高,说明受试者的染色体受到损伤的程度越高。
结果解读
根据微核率的大小,结合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对 结果进行解读,为受试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04 微核测定的结果解读
CHAPTER
正常值范围
1
正常值范围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而异,通 常根据大样本统计数据确定。
在辐射损伤评估中的应用
辐射暴露监测
微核测定可以用于监测辐射暴露者的DNA损伤程 度,评估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剂量估算
通过微核计数可以估算辐射剂量,为受辐射损伤 人员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
辐射危险评估
微核测定可以用于评估不同人群在不同环境中的 辐射危险程度,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02
微核是由于染色体断裂或异常复 制形成的,是细胞染色体异常的 标志之一。
微核测定的历史与发展
微核测定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 70年代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 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实验室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核测定的方 法不断完善,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不断提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可 靠的实验数据。
医学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 定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引言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原体入侵以及产生免疫应答。
人体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运行。
深入了解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法对于疾病诊断、治疗以及免疫功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概念和功能淋巴细胞是一类在外周血液和淋巴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白细胞。
根据其表面标记分子的不同表达,可以将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亚群。
这些不同的亚群在免疫应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T细胞是最为重要的淋巴细胞亚群之一,主要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D4+T细胞是调节免疫应答的关键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并与抗原结合,然后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
CD8+T细胞则主要负责通过释放细胞毒素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
B细胞是淋巴细胞中的主要亚群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产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以此来中和病原体或形成免疫复合物。
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专门对抗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的细胞。
它能够直接杀伤感染或突变的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来诱导细胞凋亡。
二、1.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不同的抗体标记,能够区分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和分析。
流式细胞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亚群的分布情况,并且能够进一步进行表型分析。
2. 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通过将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亚群的细胞进行特异性的染色,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不同亚群的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定性分析。
3. 免疫酶标测定法免疫酶标测定法是一种通过将荧光或酶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分子进行结合,并进行酶标反应来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样本检测,并且可以通过测定酶标反应的强度来定量分析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
三、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疾病诊断和免疫功能评估中的应用1. 疾病诊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分布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分析

单组数据用率表示 , 组间数据 比较采用 检验。P< 0 . 0 5为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
2 结果
总检测人数 9 1 0例 , 其 中微核 阳性人数 6 6例 , 阳性 率为 7 . 2 5 % 。男 性 微 核 阳 性 5 0人 , 微 核 阳 性 率 为 7 . 3 5 %; 女性微核 阳性 l 6人 , 微 核 阳性 率为 6 . 9 6 % 。两 性之 间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x = 0 . 0 4 , P> o . 0 5 ) 。
2 0 1 2— 0 6江西省 职业 病防治研究 院对全 省铁路系 统从 事安检 人员进行 外周 血 淋 巴 细胞 微核 率检 测 , 与 同时
微核着色 与主核一 致 或 略淡 。微 核 阳性 判 断标 准 : 每 例样 品油镜 下计数 1 0 0 0个 有完整胞浆 的淋 巴细胞 , 凡
发现淋 巴细胞胞 浆 内含有 1 个或 1 个 以上 的微 核 即判
断该例为淋 巴细胞微核 阳性 。淋 巴细胞 中发现 微核 总 数与观察细胞 总数 之千分 比为 淋 巴细胞 微核 率。微核 检 出率是微核 阳性例数 与观察 例数之百分 比。
1 . 5 统 计分析 应用 S P S S 1 3 . 0软 件 进行 统 计分 析 。
放 射 作业 人 员 外 周 血 淋 巴细 胞 微 核 率结 果 分 析
马微 , 陈丹
[ 摘 要] 目的 反映不 同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 巴细胞微核率 的情 况、 微核 阳性率水平差异及长期 长时 间小 剂量照射 对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 的影响 。方法 甲基纤维素浓缩收集法( 简称直接 法 ) 。结果
触时间及防护措施是否得当相关 。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防护避免损伤。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一、实验原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大都处于细胞周期的G 0期,在含有PHA 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后,原来处于G 0期的淋巴细胞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恢复分裂能力。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化学物质或辐射作用影响,可以引起淋巴母细胞染色体损伤,致使染色体断裂,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随染色体移动进入子细胞核,结果在细胞质中形成微核。
本试验是一种体外测试有害因子遗传毒性的方法,通过在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受试物,检测细胞微核情况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
同时也成为检测致突变、致癌、致畸物质对机体遗传效应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验用品(1)器材:离心管、注射器、培养瓶(10ml )、吸管、离心机、载玻片、冰箱、培养箱、恒温水浴箱。
(2)试剂:Giemsa 染液、pH6.8磷酸缓冲液、RPMI1640培养液、PHA 溶液、0.075mol /L KCl溶液、甲醇:冰醋酸固定液(3)材料:人外周血、环磷酰胺溶液。
三、实验步骤1、按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培养常规方法采血、接种,按组分别加入受试物(CP 终浓度100ug/ml)培养72小时,收获前不用加秋水仙素,收获标本,离心,去上清液。
2、低渗:加入0.075mol /L KCl溶液4m1。
混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低渗处理10分钟。
低渗时间可根据预实验中细胞完整程度进行调整。
3、预固定:低渗结束后加入甲醇·冰乙酸(3:1)固定液lml ,混匀后离心(1000rpm )5分钟。
4、固定:弃上清液,加入5ml 固定液,混匀后离心(1000rpm )5分钟。
弃上清液,留沉淀物。
可按本方法再固定一次。
5、滴片:加入少量固定液混匀成细胞悬液,滴片。
6、染色:用Giemsa 染液染色10分钟。
自来水细水冲洗后,晾干。
7、观察与计数:先以低倍镜、高倍镜粗检,选择细胞分散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转到油镜下观察转化的淋巴细胞,进行微核的观察和计数。
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选择
1 2 3
t检验
当两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时,可采用 t检验比较两组均数差异的显著性。
非参数检验
当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假设时,可 采用非参数检验,如Mann-Whitney U检验或 Kruskal-Wallis H检验等。
方差分析
当需要比较多组数据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时,可采 用方差分析(ANOVA),并进一步通过多重比 较确定各组之间的差异。
将分离出的淋巴细胞均 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 成单层细胞涂片。
用吉姆萨染液对涂片进 行染色,使细胞核着色 。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 (PBS)冲洗去除多余 染液。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 的淋巴细胞涂片,寻找 并观察微核。微核通常 呈圆形或椭圆形,独立 于主核之外,直径小于 主核的1/3。
在显微镜下对观察到的 微核进行计数,通常采 用盲法计数以避免主观 偏见。同时记录下观察 到的细胞总数和微核细 胞数,计算微核率(微 核细胞数/细胞总数) 。
血样采集与处理
血样采集
淋巴细胞分离
采集静脉血样,注意避免溶血和污染 。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等方法,分离出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
血样处理
将采集的血样进行抗凝处理,通常采 用肝素或EDTA作为抗凝剂。然后,将 抗凝全血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使 血细胞充分沉降。
微核的观察与计数
涂片制备
染色处理
微核观察
微核计数
监测环境污染
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可能对人体遗传物质造成损害 。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03
职业健康监护
某些职业人群可能接触到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如放射线、化疗药物等
混合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研究

混合苯接触组与对照组微核率 比较 , 混合 苯接触组与对照 组微核 中位数分别为 6 o 3 02组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t: %和 % ,
3 3 52
可 医药 2 1 北 00年 1 月 第 3 2 2卷 第 2 4期
H bi eiM Ju ee M dc mM,0 0 V 2D cN .4 o 2 1 。 d 3 e o2
淋巴细胞的成熟 , 降低巨噬细胞及 白细胞的活动 , 其结果是感染 的敏感性增加 , 口的愈 合减慢… 。围手术期 心理诱导 可以使 切
能的恢复 J这有利于术后早 日进食 , 加营养 的摄人 , , 增 加速 患
( 收稿 日期 :0 0— 7— 7 21 0 2 )
・
经 验 交 流 ・
混 合苯 作业 工人 外周 血淋 巴细胞 微 核率研 究
王秋艳
【 关键词】 混合 苯; 淋巴细胞微核率 ; 染色体畸 变; 细胞遗传 学效应 【 中图分 类号 】 R 1 . 51 【 3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2 78(00 2 — 52 0 0 — 362 1)4 33 — 1 0
生 学 分 册 ,9 1 8 14 18 , :4 . 2 白玉书 , 陈德清主编. 人类辐射细胞遗传学. 1版. 第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 社 ,0 6 15 2 0 .2 . 3 曹佳 , 余争平主编. 核试验. 1版. 微 第 军事 医学科学 出版社 ,0 0 20 .
1 2.
表 1 混 合苯 接 触 组 与 对 照组 微 核 率 比 较
损而丢失 的整个染色体发展而来 的, 它是染色体畸变在 细胞 中 的一种表现 形式 j 。外 周血淋 巴细胞微 核率 测定 以简便 、 快 速, 其结果与染色体畸变有 良好的相关 性 的特 点 , 广泛应用 于 致突变试验 中。一系列 研究表 明 , 可引起 染色体畸 变 , 妹 苯 姊 染色单体互换或微核出现率增 多 , 而对混合苯 的研 究不多。卢
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h ttp ://www.b i o t her .o rg Ch i n J Cancer B i other ,O ct .2010,V o.l 17,N o .5DO I :10.3872/j .iss n.1007-385X .2010.05.011#临床研究#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鱼丽莉1,王子妍1,李 娟1,宋玮玮2,赵 丽1(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730050)[摘 要]目的:应用微核分析技术检测初诊白血病患者的遗传损伤。
方法:应用细胞周期阻断法检测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C M L 11例,AM L -M 17例,AM L -M 26例,AM L -M 34例,AM L -M 42例,AM L -M 54例,AM L -M 62例,ALL 18例)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以微核率(m i cronucleus rate ,M NR )、微核细胞率(m i cronucleus cell rate ,M CR )、核芽(nuclear bud ,Bud)率、核质桥(nucleop l as m i c br i dge ,NPB)率、核分裂指数(nuc l eus di v ision i ndex,ND I)、凋亡细胞(apopto ti c cell s ,A C)率结合染色体中期分析、融合基因和基因重排检测作为染色体损伤指标分析初诊白血病患者的遗传损伤。
结果: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的M NR [(17.368?1.305)jvs (7.368?0.844)j ]、M CR [(15.418?1.212)jvs (5.887?1.101)j ]、Bud 率[(8.142?01132)%vs (0.404?0.404)%]、NPB 率[(5.724?0.874)%vs (0.034?0.034)%]、N D I[(1.722?0.062)%vs (2.282?01324)%]、AC 率[(2.167?0.333)%vs (0.167?0.667)%]、异常染色体检出率(24.00%)、融合基因或基因重排阳性率(18.00%)均明显异于健康人(P <0.05或P <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一、实验原理: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大都处于细胞周期的G0期,在含有PHA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后,原来处于G0期的淋巴细胞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恢复分裂能力。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化学物质或辐射作用影响,可以引起淋巴母细胞染色体损伤,致使染色体断裂,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随染色体移动进入子细胞核,结果在细胞质中形成微核。
本试验是一种体外测试有害因子遗传毒性的方法,通过在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受试物,检测细胞微核情况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
同时也成为检测致突变、致癌、致畸物质对机体遗传效应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验用品
(1)器材:离心管、注射器、培养瓶(10ml)、吸管、离心机、载玻片、冰箱、培养箱、恒温水浴箱。
(2)试剂:Giemsa染液、pH6.8磷酸缓冲液、RPMI1640培养液、PHA溶液、0.075mol/L KCl溶液、甲醇:冰醋酸固定液
(3)材料:人外周血、环磷酰胺溶液。
三、实验步骤
1、按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培养常规方法采血、接种,按组分别加入受试物(CP终浓度100ug/ml)培养72小时,收获前不用加秋水仙素,收获标本,离心,去上清液。
2、低渗:加入0.075mol/L KCl溶液4m1。
混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低渗处理10分钟。
低渗时间可根据预实验中细胞完整程度进行调整。
3、预固定:低渗结束后加入甲醇·冰乙酸(3:1)固定液lml,混匀后离心(1000rpm)5分钟。
4、固定:弃上清液,加入5ml固定液,混匀后离心(1000rpm)5分钟。
弃上清液,留沉淀物。
可按本方法再固定一次。
5、滴片:加入少量固定液混匀成细胞悬液,滴片。
6、染色:用Giemsa染液染色 10分钟。
自来水细水冲洗后,晾干。
7、观察与计数:先以低倍镜、高倍镜粗检,选择细胞分散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转到油镜下观察转化的淋巴细胞,进行微核的观察和计数。
转化淋巴细胞与未转化淋巴细胞比较,前者细胞较大,胞核明显偏离中心,染色质较细致疏松或呈网状、核仁多,胞浆丰富,常见空泡
和伪足。
微核的识别:微核是存在于已转化的胞浆完整的淋巴细胞中的小核,其直径为主核的1/3以下,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嗜色性和主核一致或略浅,必须与主核完全脱离。
一个细胞中,不论出现一个微核或多个微核,均按一个有微核的细胞计数,微核细胞率以千分率表示,即1000个已转化的淋巴细胞中有微核的细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