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培基《白杨礼赞》英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培基《白杨礼赞》英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培基《白杨礼赞》英译作者:季媛媛李瑛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生态翻译学在中国是由胡庚申首先提出来的全新翻译学理论,为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以张培基翻译的矛盾《白杨礼赞》英译本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4个角度(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检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度。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生态翻译学对张培基翻译的矛盾《白杨礼赞》的解读完全可行,其译本被目标读者所接受正是因为其积极遵循生态翻译学原则的结果。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白杨礼赞》;和谐统一;译者中心;适应/选择;译有所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383(2017)02-0089-04Abstract:Ecotranslatology is a new transl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Hu Gengsheng in China,which provides a brand new for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 of transl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this paper analyze Zhang Peiji’s English version of Tribute to the White Poplar written by Mao Dun from four aspects(1.A unified and harmonious system of translation ecology;2.Translators’ subjectivity;3.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translation selection;4.Translators’ pursuit of making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easily accepted by the target readers)to testify ecotranslatology’s interpretation power of the translating process.The research of the four aspects above proves that the interpreting of Zhang Peiji’s English version of Tribute to the White Poplar written by Mao Dun is completely feasible,the acceptability of English Version by target readers is the production of Zhang Peiji’s active adapta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ecotranslatology.Keywords:ecotranslatology;Tribute to the White Poplar;a unified and harmonious system;Translators’ subjectivity;adaptation and selection;successful translation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莱斯在其经典之作《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一书中指出,“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1]2。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植物词对比研究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植物词对比研究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植物词对比研究作者:闫华来源:《人间》2016年第30期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英国,大部分的花朵都有自己的独特“花语”,这与该植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深刻联系。

除了其本身植物学范畴的意义,他们还承担着情感和民族思维等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本文选取中英文化中典型的植物花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隐喻理论,分别分析起中英文化意义,并总结其背后原因。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论;植物词;文化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47 -01一、认知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

它直接参与到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文化和思维过程中。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手段,其基本功能是通过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常用的赋比兴手法其实就是一种隐喻现象。

“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始源域)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目标域),是跨概念域的语义映射,是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发现和创造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一种认知过程,而联想和想象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语言人,隐喻认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为大众所认可并逐渐接受的隐喻,渐渐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从而演化出社会性,成为语言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表征上便具有了民族特性。

二、英汉文化中植物花卉文化意义的共性和差异根据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两个民族在植物的文化意义上会有共鸣。

但是由于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对同一种的花卉植物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时却又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植物身上产生了相似的文化意义。

英汉文化中有很多植物在文化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同。

桂树(pine)在中英两种文化中都只与出类拔萃和荣誉有关。

桃在中英两国中都指少女脸颊的皮肤,但在中国还可以指爱情。

玫瑰虽然在中英两种文化中均喻意“爱情”,但是玫瑰在英国中有更多的文化含义,比如“健康”。

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概念隐喻能力是语言理解、推理和运用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跨文化意识的综合体。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大量的隐喻,因而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词汇、翻译及篇章等阐述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美文学,英语专业教学,认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334-01一.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自lakoff & johnson(1980年)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

lakoff和johson(1996:3)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他们(1996:ix)明确指出,“无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传统的做法都把隐喻的研究边缘化了,而我们却直观地觉得它是个中心问题,可能是解释理解能力的关键”。

在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更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学生就需要解读好其中隐喻的使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隐喻作为英美文学学习的桥梁,从隐喻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语言,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英语专业学生高英美文学欣赏水平。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1、概念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影响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隐喻是人类缔造新辞书主要的手段,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经由隐喻过程发生的。

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都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车、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汇是由隐喻组成的。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诗歌意境的重构——以《枫桥夜泊》及其英译为例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诗歌意境的重构——以《枫桥夜泊》及其英译为例

I读写大视野硕博论坛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诗歌意境的重构——以《枫桥夜泊》及其英译为例陈敕昌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往往意境深远、含蓄竟永;诗歌意境蕴含于意象之中,诗歌意象又可借用认知隐喻理论去理解。

本文以著名的唐代古诗《枫桥夜泊》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基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个维度对原诗文本及其四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各译本是否以及如何实现原诗歌中意境的重构,以期为将来的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枫桥夜泊;诗歌翻译;概念隐喻;意境一、诗歌意境与诗歌隐喻论及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和“意象”自是两个绕不开的范畴。

所谓“意象”,顾名思义,乃“表意之象”,因而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自然的景象或诗中的名物。

“意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主观和客观的交汇,是'意’和'象’的结合物,是客观的外在物象和诗人主观的内在感受契合交融,并通过审美的选择、提炼、组合、再创造之后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E。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古诗中“柳”能表达“离愁别绪”,典型的有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冯延巳的“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这里“柳”如果脱离诗歌的情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而独立存在,那就只能成为普通的“柳”,而不能成为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是中国诗学特有的概念,常被误解为“意象”的简单联结组合,即“意境”是整体,“意象”是局部。

但“意境”的生成并非是“意象”的简单堆砌,还有其特定的条件:那便是对意象的超越,用唐人刘禹锡的话来说,叫作“境生于象外”⑵。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境是其灵魂,有意境则自成高格,无意境则味如嚼蜡,因此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重中之重便是意境的再现或重构⑶O《枫桥夜泊》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一,其之所以能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脱颖而出并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其绝妙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鉴赏价值,更在其蕴藏的意象之生动、意境之深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为译者传递了不同的艺术联想。

分析《无题》诗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不同译本的翻译效果

分析《无题》诗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不同译本的翻译效果

文章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0 8 — 0 0 5 3 — 0 2
在认知语言学 中, 概念隐喻不只是简单的修辞手 晓镜但 愁 云鬓 改 , 夜 吟 应 觉 月光 寒 。蓬 山此 去 无 法, 还是 一 种认 知 和思 维方 式 。在 翻译 中 , 译 者会 自 多路 , 青 鸟殷 勤为探 看。 林 健 民译本 : 觉 或不 自觉地解析源语 , 再构建 目的语 , 从而达到翻
译 目的。因此 , 这个过程也是概念隐喻的认知和思维 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唐代诗人李商隐 《 无题 》 诗的 两个英译本 , 探究概念隐喻下产生的不 同翻译效果。 理 论介 绍

An Unt i t l e d Po e m
I t ’S e xc i t e d l y unb e a r a b l e t o me e t a s w e l l a s t o
u p;
程 中, 对某 领域经验 和知识 所形成 的抽象 的、 统 一 的、 理想 化 的组织 和表 征结 构 。 ( 二) 概念 隐喻
Lo ok i ng a t m or ni ng mi r r or 1 wo r r y my t e m pl e i s c ha ng e d,
d e pa r t ,

Ea s t e r l y wi nd we a ke n s whi l e a l l ki nd s o f lowe f r s
f a de d;
( 一 )I CM
理 想 化 认 知模 式 ( I C M) 是由G e o r g e L a k o f在 其 书“ W o me n ,F i r e ,a n dDa n g e r o u s T h i n g s ”中提 出。 他指出, 认 知 模 式 组织 思 维 , 并 且被 用 于 范 畴 的构建

《白杨礼赞》英译中美学表象要素与非表象要素举隅

《白杨礼赞》英译中美学表象要素与非表象要素举隅

《白杨礼赞》英译中美学表象要素与非表象要素举隅作者:李晓彤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年第09期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矛盾先生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如何在原文和译文中达到艺术的统一和共鸣。

关键词:翻译美学;表象要素;非表象要素;散文风格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4-002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诗歌。

散文因其形式灵活、意向丰富而享有美文之誉。

矛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白杨礼赞》是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篇著名抒情散文。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承载了中国的文化,是可译更是值得译的。

鲜明的风格是散文的生命,翻译的关键是风格的再现。

译者不仅要从微观上剖析遣词用句的灵活安排和句法结构的巧妙组合,更要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原文的风格,深入理解和体会原文的总体艺术效果,才能让读者对于散文的理解寓之语句而感知于心。

张培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他的作品一直是译界备受推崇的精品佳译,《白杨礼赞》的英译就是典型的成功之作。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两个层面探讨《白杨礼赞》英译文的艺术成就。

二、《白杨礼赞》原文和译文比较分析解读张培基先生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翻译应遵循忠实(faithfulness)和通顺(smoothness)原则。

“忠实”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强调译文不仅应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再现包括民族性、时代特点、语言变体及作者行文特征等在内,的原文风格,同时语言要通顺流畅、可读性强。

因此,散文翻译必须是内容的重构、风格的再现和审美的传递。

翻译美学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的审美客体(原文)、审美主体(译者)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读者)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一般规律的研究等。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由于植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们倾向于利用植物来隐喻其他事物。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比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考察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讨论相关的翻译方法,认为植物词翻译当以传译其隐喻意义为中心,并视具体语境选择翻译方法。

标签:植物词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翻译一、引言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

认知语言学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即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基于人们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基于两个来源:一是植物自身的形态、生活习性、环境适应性及其用途等;二是民族文化,包括神话、宗教、历史、文学、语言、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等。

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常利用植物来隐喻人、事、物、情感等较为抽象的概念。

本文拟对比汉英语言中关于植物的概念隐喻,寻找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讨论相关翻译方法。

二、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对比廖义容(2002)将汉英文化植物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英语有而汉语无或者相反,或汉英都有文化义的植物词。

本文以汉英语言中的植物词为例,对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

(一)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征和认知心理都有相似的地方。

所以,汉英语言中同一植物词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意义,即源语相同,目标域相同或大致相同。

如玫瑰(rose)一词,由于其鲜艳的色彩,芳香的气味,英汉语言中都把它隐喻为“爱情、幸福和美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收稿日期:2020-8-27 1 《围城》简介1.1 《围城》及作者简介钱钟书,作家、文学研究家、清华大学教授,著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

其中,《围城》这部长篇小说深受大众喜爱。

该小说虽是虚构的,但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缩影,被誉为中国现当代的《儒林外史》。

20世纪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珍妮 · 凯利(Jeanne Kelly )与华人学者茅国权(Nathan K. Mao )把《围城》译为英文,该英译本被美国图书协会选为1980—1981年度卓越学术著作。

1.2 《围城》隐喻的既往研究《围城》隐喻的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关联理论、认知学等方面。

喻婷婷(2008)表明,在隐喻翻译中直接翻译应是译者首先考虑的方法。

李军艳(2009)也指出,文学翻译的目的决定其翻译应以直接翻译为主、间接翻译方法为辅。

曾昱茜(2018)基于四种基本的情感因素——愤怒、快乐、悲伤和爱,分析了《围城》中的情感隐喻,发现概念隐喻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生态翻译学 2.1 生态翻译学的定义根据胡庚申(2008:11)对生态翻译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胡文婷江南大学[摘 要] 隐喻作为一个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研究范式。

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适应和选择是核心概念。

本文借由该理论框架,着重从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围城》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更好地探索隐喻翻译新路径。

[关键词] 隐喻;生态翻译学;英译策略;《围城》[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4-0025-03学的定义,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生态学方法,或是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翻译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

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白杨礼赞翻译策略对比1. 引言认知语言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现在已然成为新兴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如今多数学科都在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或者创新其理论,足见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

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今的概念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修辞隐喻的层面,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的,概念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三个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张培基教授与张梦井、杜耀文教授译本的《白杨礼赞》中相关隐喻翻译,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翻译方面的启发,尤其是遇到含有隐喻的句子,可以游刃有余、非常完美地译出漂亮的文字。

2. 理论框架说到概念隐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莱考夫,他是概念隐喻的创始人。

1980年,他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成为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

莱考夫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隐喻属于概念体系,它无处不在。

隐喻不仅表现为修辞手段,更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概念隐喻虽然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

如果脱离语境,没有上下文做铺垫,许多概念隐喻就失去了意义。

莱考夫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

这样的划分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隐喻,具有全面性及权威性,因而,之后研究概念隐喻的学者大都同意这样的分类。

方位隐喻是基础,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蓝纯,1990:4)。

将人们自身体验到的“上下高低内外”等具体概念用于情绪、时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将原本没有方位或方向的概念赋予方位内涵。

本体隐喻抑或说实体隐喻是概念隐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指的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来描述抽象的概念。

它又可以分为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及拟人隐喻。

第三种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赵艳芳)。

相较于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最常用。

正如标题所示,既然是对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必然会涉及翻译方法或者说翻译策略。

在关于隐喻的翻译策略方面,笔者了解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对其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从文化角度提出隐喻翻译的七种方法:(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7)隐喻和喻底结合。

G. Toury也对隐喻翻译做过相关研究,他归纳出6类:(1)隐喻译成相同的隐喻;(2)隐喻译成“不同的”隐喻;(3)隐喻译成非隐喻形式;(4)把隐喻译为零;(5)非隐喻译成隐喻;(6)零译为隐喻。

在综合分析了多位学者对于隐喻的翻译策略后,笔者将借由它们分析《白杨礼赞》中的隐喻译例。

3.《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中概念隐喻译例对比分析笔者以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为框架,分析、评价两位英译本的隐喻译例。

3.1从结构隐喻看隐喻译例译例一:(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罢,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张培基译:(1)The white poplar is no ordinary tree. Let me sing its praises.(2)The reactionary diehards,who despise and snub the common people,can do whatever they like to eulogize the elite nanmu (which is also tall,straight and good-looking)and look down upon the common,fast-growing white poplar. I,for my part,will be loud in my praise of the latter!张、杜译:(1)The white poplar tree is by no means a common tree. I praise it!(2)Let those who look down upon the masses,disrelish them and are stubborn to retrograde the duke nanmu,which is also a straight and graceful tree. They may go on despising this white poplar tree,which is frequently seen and grows so very easily. But as for me,I’ll continue to praise the white poplar tree!这几句话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树是人”,人们对树的认知和理解是由人而起的。

人们在大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思维框架后,在谈论树时,就会想到用一系列描述人的词语,诸如文中的“不平凡”、“婆娑”、“好女子”、“赞美”、“贵族化”、“鄙视”,去描述树。

这用到了概念隐喻的“跨领域映射”,即将“树”和“人”的概念进行类比。

(1)中“平凡”一词,张培基先生用的是“ordinary”,而张、杜用的是“common”,词的选择虽然不同,但都是用来描述人的。

双方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还原了原文中的隐喻,把隐喻译成了相同的隐喻。

(2)中虽然双方所使用的词语不一样,但无论是张培基的“eulogize”,“elite”,“look down upon”,还是张、杜的“praise”,“duke”,“despising”,都是用来描写人的,因而都还原了原文的意思,保留了原文中的意象。

3.2从本体隐喻看隐喻译例译例二: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张培基译:When you travel by car through Northwest China’s boundless plateau,all you see before you is something like a huge yellow-and-green felt blanket.张、杜译:When your car is speeding along a boundless highway,what meets your eyes is a huge blanket of yellows and greens mingled together.本句描写的是汽车在高原上行驶时,车中人所看到的景象。

张培基在翻译本句时,为适应英语上下文而增添了“something like”这个成分,变隐喻为明喻,这样不但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和意义,而且使译文读来更顺当。

张、杜则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中的隐喻结构。

译例三: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张培基译:Meanwhile,however,your eyes may become weary of watching the same panorama,so much so that you are oblivious of its being spectacular or grand. And you may feel monotony coming on. Yes,it is somewhat monotonous,isn’t it?张、杜译:However,at the same time,your eyes may feel somewhat tired and close before the “magnificent”and the “great”that lie in front of you. And another sensation rises in your heart-monotonous!Isn’t it monotonous,maybe a bit?本句原文采用的隐喻,将“雄伟”、“壮大”、“单调”这些词实体化,赋予物体特征,当你倦怠时你可以对它们闭上眼睛;它们也可以在你心中生长,读来令人感到新颖有趣。

张培基在翻译时,我们可以看到译文并没有使用隐喻,而是直接按人们的正常思维,平铺直叙,可以说采取了“隐喻译成非隐喻”策略。

张、杜保留了原文隐喻的机体结构,把“伟大”、“雄壮”两个词拟人化,也保留了句子后半部分的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特征,可谓既保留了原文的思维与认知特点,又传达了语义修辞效果。

3.3从方位隐喻看隐喻译例译例四: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张培基译:With straight trunks and branches,white poplars aim high.张、杜译:It’s a kind of going-all-out tree,with a straight trunk and straight branches.“力争上游”一词,一般我们用来形容人,表示“积极进取、努力进步”这样的隐喻认知,张培基将其译为“aim high”,张、杜则译为“going-all-out”,二者虽然翻译形式不同,但都很传神地道出了原文内涵,可以说是采用了换喻的手法,用本体隐喻中的拟人隐喻代替了原文中的方位隐喻。

4.结语通过以上译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的翻译较为灵活,有时采用直译,有时采用意译,因而原文中的隐喻有时保留,有时替换,有时甚至省略。

究其原因,是因为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十分优美流畅。

而由于文化差异,想要做到和原文完全一致又文采飞扬是不可能的,其中必然要进行一些取舍。

张、杜的翻译则大多数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中的隐喻结构,将隐喻译成相同的隐喻,虽然译文文采方面稍欠于张培基的,但他们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思维与认知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