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一直以来被世人所称颂。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过时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状和影响,进行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特点;2.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3.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

四、调研结果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涵盖了诗词、书法、绘画、乐舞、礼仪、哲学等方方面面;2. 尽管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但其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现实挑战,包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退和知识传承的困难等。

五、调研结论1.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但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支持和保护;3. 需要通过教育和推广等途径,激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六、调研建议1. 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2.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传承与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必将焕发新的光芒,继续为人们带来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地域性逐渐流失原因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

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

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

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璀璨,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准备了本报告。

二、调查目的1.了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2.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3.分析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三、调查方法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中国各地的居民,涵盖不同年龄层和教育背景的人群。

我们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并得到了930份有效回收。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1.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认同传统文化,并认为它对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表明中国人民普遍对传统文化存有一定的认同感。

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57%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例如在教育、商务和社交场合中,传统的礼仪和价值观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仅有9%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在现代社会失去了影响力。

这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3.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73%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认为主要的挑战包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改变、教育体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的流失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以确保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论通过这次调查1.中国人民普遍对传统文化存有认同感,并认为它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3.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六、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例如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普及传统文化知识;3.加强文化保护,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和经济开发;4.加强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发展。

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和孝道,这种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500名受访者的调查,我们发现超过80%的人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而孝敬父母则被视为一种美德。

这种传统观念的传承,使得中国社会保持了稳定和谐的特点。

三、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感兴趣。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时,会关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这种结合不仅使传统文化更加年轻化和时尚化,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五、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教育工作者的调查,我们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十分重要。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道德故事和传统礼仪等,都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六、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了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对文化保护机构的调查,我们发现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并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一、调查目的及方法为了解本地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本次调查选择了随机抽样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的居民,共计发放1200份问卷,并在一周内回收了1000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1.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0%的居民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并能够背诵几首古诗词或歌曲。

这表明大部分居民在学校或其他途径接触过传统文化,并对其有所了解。

2.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在被调查的居民中,有60%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和学习。

而有30%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不太关注,认为它与现代社会脱节,不具备实用性。

3.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调查显示,有70%的居民认为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应该传递给后代。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传承给后代。

4.传统文化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居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困难和问题。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还有30%的居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三、调查结论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多数居民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并对其有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愿意主动去学习和传承。

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面临一定的障碍和问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推动。

3.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后代,以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议1.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

学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加强对古诗词、传统音乐等的学习。

2.打造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

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推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3.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可以在社区、学校等地方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古琴演奏等,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究竟如何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我们首先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采集了1052份有效问卷。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2%的人认为了解很少,20%的人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这可能与他们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三、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接触:1. 课堂学习:有76%的人表示在专业课或课外选修课中接触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2. 文化活动:有63%的人表示通过参加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

3. 网络媒体:有42%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传统文化信息。

4. 书籍阅读:有28%的人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来接触传统文化,同时也借助于网络媒体和书籍进行了解。

四、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差异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1.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

2. 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认知较少,但也有一部分对传统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在性别上,男女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没有明显的差异。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和社会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涵盖了丰富的文学、哲学、艺术、礼仪等方面,为中国人传承了千年的智慧和美学理念。

二、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认同态度。

这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欣赏以及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追寻等方面。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削弱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性逐渐削弱。

这导致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不如前辈。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众参与度不高,传统技艺传承困难等。

五、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积极开展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六、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和情感寄托,也可以作为创新和发展的源泉。

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和建议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公众参与度;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多机会。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深远意义。

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研”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 男□女□2.您所在年级: ( B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3.您所在专业类别( B )A.理科类B.文科类C.工科类D.农科类E. 艺术类4.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了解吗? BA.很了解 B.一般了解 C.不太了解 D.完全不了解5.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从何而来? ( ABCE ) (可多选)A.中小学教育B.书刊阅读C.电视节目D.网络媒体E.长辈讲述F.其他6.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 (A )A.有很大的促进作用B.一般般C.可有可无D.有消极作用E.其他7.中国传统文化给您的感觉是:( A )A.高深而重要 B.一般 C.不感兴趣8.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B )A.道家文化B.儒家文化C.佛教文化D.其他文化9.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有:( AB CD ) (可多选)A.世代相传B.民族特色C.历史悠久D.博大精深10.您平时都关注或了解过哪些传统文化_BFGLK___?(可多选)A. 农业文化B. 传统文学C. 传统节日D. 传统中医E. 中国戏剧F. 中国建筑G. 中华武术H. 国画书法I. 民间艺术J. 民愤民俗K. 中华美食L. 宗教哲学M. 神话传说N. 其他11.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脸谱的特点你了解哪些?( B ) (可多选)A.美与丑的矛盾统一B.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C.其图案是程式化的D.夸张于现实12.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人们是为了表现什么? (A )A.渲染节日气氛B.增添朋友间的亲密度C.表达自己的想法,寄予美好愿望D.祭祀祖先和下葬13.你对中国结了解有哪些? ( A )A.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寄托祝福B.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C.应用于服装、玉佩、妇女装饰D.有许多形状:最常见的有花、鸟、龙、鱼、鞋E.其他:14.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诗词,你读过哪些? (ABEGHI ) (可多选)A.唐诗B.宋词C.《三十六计》D.《孙子兵法》E.《西游记》F.《红楼梦》G.《三国演义》H.《水浒传》I.《诗经》15.对于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乐(二胡、古筝)、戏曲等,您_C_A.精通 B.有所掌握 C.学过点皮毛 D.完全不懂16. 傣族的传统节日时: (D )A.火把节B.第一口鲜C.长鼓舞D.泼水节17.以下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 )A.寒食节B.端午节C.腊八节D.河灯节18.中国的百花王是: ( D )A.玫瑰B.芍药C.月季D.牡丹19.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你认为: (A )A.应继承并发扬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已经过时D.不知道20.你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D )A.愿意,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B.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C.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D.其他21.作为大学生,你对中国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态度是怎样的( A )A.感到非常自豪B.觉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没有什么帮助C.更向往与外国的传统文化D.无所谓,事不关己22.当你听到韩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说成是他们国家的发源地时,你的态度是什么? ( A )A.非常气愤,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化B.感到无奈,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走向衰落C.无所谓,事不关己23.作为当代大学生,你认为自身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哪些实际行动?__A__(可多选)A.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B. 主要关注如何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C. 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D. 都是陈旧的事物,和自己没有关系E.其他____24.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什么建议?(必答)从自身做起,并将优秀的创痛文化带给下一代或其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春季南理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小组学习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小组名单第3组组长:管耀南0910200125 成员:许艺0906840207陆佳0910200108马灵0910200109武娜0910200115许微微0910200116余丽明0910200146教师评语目录一、实践主题的确定 (2)二、实践步骤及过程 (3)三、调查结果 (3)四、调查结果分析及总结 (5)五、实践的收获 (6)六、参考文献 (7)七.附录:调查结果 (7)摘要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下,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似乎都很热衷于外来文化。

对此,不少人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示担忧,甚至连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觉得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传统文化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就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仙林大学城的几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从他们对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了解、了解途径及态度几方面出发。

结果表明,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大学生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大部分的了解都是来自于课堂上的学习,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可以看出,虽然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仍然不能动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们心中的地位。

而且不难发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课堂教育,此外,传媒在文化的普及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主题的确定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譬如中医,天文历法,书法篆刻、山水国画,戏曲艺术、民族乐器、传统手工艺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哪一项都是多元化世界的文化精品,然而不幸的是它们似乎正被逐年的一点一滴的消磨掉。

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

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屡见报端。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归宿正遭到他国的攻击,其中韩国的表现尤为突出。

2005年10月,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

从一开始的端午节“申遗”之争,到后来的公然宣称孔子是韩国人、道教起源于韩国、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地,一直到2010的10月份,韩国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甚至叫嚣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觉得“可笑!”“无耻!”“猖狂!”,但我们却无法让韩国人心悦诚服,无法让世界各国人民站在我们这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字眼只是偶尔游荡于我们的唇齿之间,扒开心肺,并无传统文化的容身之所,撬开脑壳,也丝毫不见传统文化的踪影。

其次,便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打压的情况很是严重。

泱泱中华古国,自从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敲醒了天朝大国的迷梦后,随之而来的,是其子民对其本土文化的全面怀疑,乃至对西方科学的盲目、全方位的崇拜。

时至今日,殖民的肇事者已去,然而被殖民的受害者却仍未从被压制的状态中醒来,文化领域的殖民,意识形态的殖民,特别是近50年来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贬、鞭打、阉割,使得中国数千年的悠悠文明在国人的脑子中逐渐退化为“唐装、春联、中国菜”等等外在的肤浅的影像,我们不由万分感慨,悲从中来。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人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中国文化受到更大的冲击,欧美时尚、日韩风潮席卷而来,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大行其道,韩剧更是摧残着中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春节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圣诞节却是举国欢庆;古筝晦涩难懂,吉他才能张扬个性;古诗陈词滥调,摇滚才是心之所向……似乎中国的就是老土过时的,凡是不沾上点洋气就拿不出手一样。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现在的文化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了,突出的便是最近的杜甫事件。

虽说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应当更容易被人所接受,或在内容上更适应时代的潮流,但绝不能拿文化来消遣,丢失了文化的庄重。

文化缺失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断层甚至扭曲,中国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让舆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精明的执政者以及社会学家们虽然可以把这些现象解释成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但这类“消极因素”恐怕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宽裕而自动消失。

偌大的中国不可能依靠外来文化来构建新的文化框架,凝聚新的民族精神,只能通过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但是很显然,现阶段我们在“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做得并不到位,甚至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没有着手进行。

因此,我们决定以此为方向进行我们的社会调查,了解新一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知。

以上种种事实和看法,都代表了现在很多中国人内心的想法,很多人觉得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文化的传承似乎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的确,因为现在网络媒体的繁荣,国外文化的入侵相当容易,再加上年轻人本身就有的逆反心理,会造成大家有一种中国什么都不如外国的感觉,即使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免也常生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不被大家所重视”了的感觉。

但事实究竟是怎样?是不是的确如大多数所认为的那样,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垮掉的一代”,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我们弃之不理?是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地位真的已经岌岌可危了?我们想通过这次实践,告诉大家一个结果,同时要知道,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我们每个人肩上。

二、实践步骤及过程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这次小组实践。

在问题的设置方面,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了一条主线,就是“现状—原因—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案”,即针对某几种具体的传统文化载体,从以上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设置问题,并且按照逻辑层次层层深入,这样就保证了我们调查结果的全面性。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作为文化载体,他的“门槛”与大家的接受程度是成反比的,这也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一个考量方向。

因此,对于受众程度不同的载体,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和选项也有所差异,但整体方向上还是按照主线走。

设置好了问卷的问题,我们就开始分发问卷,进行数据的采集。

为了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可靠性,我们还走出校园,前往仙林大学城进行问卷调查。

考虑到我们学校是理工类学校,我们还特意挑选了几所文科类和综合类的学校进行调查。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除了在本校发出了50份问卷外,还去了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这几所大学,一共发出了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

接下来我们就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总结。

三、调查结果从调查问卷中可以整理得出,就调查的这五项来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真正能够做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瑰宝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对于传统文化是认可的,并且是愿意去学习的。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东方诗歌不可能有人毫无触动,而限于语言原因,西方诗歌的欣赏程度就没有那么高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点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和大家的切身体会相似的,课堂教育对于东方诗歌的传承帮助非常大。

对于诗歌之美大家可能在学习之初并没有感受到,只是在课堂上应付式地学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绝大多数人至少能够浅层次地赏析诗歌,并对其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由于中国诗歌本身作为一种覆盖面很广的文化载体,哪怕是年轻人这一代,大部分人对其也很有兴趣,多数人都表示愿意去尝试创作或者主动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词欣赏。

而西方诗歌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究其原因则是“门槛限制”,语言不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翻译过来的诗句总是会失去最初的韵味,这也是很多人欣赏不了外国诗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于是我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探寻大家对于课堂诗歌教育的态度。

“培养文学基础”,“为诗歌传承打好基础”这两点,大家的认同度比较高,而“应试教育太耽误时间了”,我原本以为很多人会因为高三的巨大压力而对此深表赞同,但结果超过半数的人觉得,哪怕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于诗歌本身也起了很好的正面效果。

在做问卷的时候,有些同学也和我说“如果不是当初死背过,我现在才不会把那些名句记得那么清楚呢,不过,当初的的确确是恨死背书了”。

从中,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课堂教育很重要,适当的考试也有必要。

另一方面,其实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中国文化的魅力是被予以肯定的。

同时,从大家应试背诵的理解中,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对于书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不同的字体,如隶书、小篆、草书等大多是“可以认出”,而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和长辈的讲述。

这又一次印证了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认知途径中还有一大比重是因为见得比较多。

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字体在印刷体中都有所体现,让大家更多地见到它们,接触它们。

我们可以在教室中悬挂着的名言中,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不同名言。

使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大家才能够更多地了解它,接受它。

当我们继续问大家,如果以后还有时间,愿不愿意尝试学习书法,近八成的同学对此予以肯定。

这一答复说明了,虽然现在大家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学习书法或者练习书法,但是它本身的艺术魅力的的确确得到了大家内心的认同。

接下来我们调查了大家对于乐器的了解。

就乐器这方面来说,中西方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了解程度还是在态度上。

而大家对于这些乐器的接触和了解主要都是来自于音乐课与影视作品,其中音乐课比重最大。

由此可以再次印证,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一个我们所调查的就是戏剧。

相比前两个广泛为大家所熟知的诗词和书法,戏剧的结果很不容乐观,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对戏剧没什么兴趣。

的确,戏剧的欣赏也是存在着门槛的,而且戏剧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竞争。

随着多样化的现代娱乐活动进入大家的生活,比如电影,音乐会等,把原本看戏的那些人给吸引过去,而且现代层出不穷的娱乐活动能带给人们更大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更加通俗易懂,因此相比之下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去耐着性子欣赏并不熟悉的戏剧,戏剧的竞争力也就变得更弱了。

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辟有一个戏剧频道以扩大戏剧的受众面,想要通过这种媒体的方式来增加戏剧的接受度和大家的欣赏度。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注意,仅靠这样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种门槛较高的文化,或许我们也应注重从教育入手,强制性地让大家对戏剧做一些了解。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是排斥戏剧,只是他们对于戏剧完全不了解,因此领略不到戏剧的魅力,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群画着脸谱的人在台上唱戏,那些走场,那些曲调,他们看不懂听不懂,因此也就不会觉得好听。

所以,就像诗歌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了解了戏剧的魅力后,大家对于这种文化的接受度会有很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