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

2011-2012学年春季南理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小组学习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小组名单

第3组

组长:管耀南0910200125 成员:许艺0906840207

陆佳0910200108

马灵0910200109

武娜0910200115

许微微0910200116

余丽明0910200146

教师评语

目录

一、实践主题的确定 (2)

二、实践步骤及过程 (3)

三、调查结果 (3)

四、调查结果分析及总结 (5)

五、实践的收获 (6)

六、参考文献 (7)

七.附录:调查结果 (7)

摘要

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下,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似乎都很热衷于外来文化。对此,不少人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示担忧,甚至连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觉得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传统文化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就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仙林大学城的几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从他们对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了解、了解途径及态度几方面出发。结果表明,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大学生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大部分的了解都是来自于课堂上的学习,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可以看出,虽然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仍然不能动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们心中的地位。而且不难发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课堂教育,此外,传媒在文化的普及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主题的确定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譬如中医,天文历法,书法篆刻、山水国画,戏曲艺术、民族乐器、传统手工艺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如今,哪一项都是多元化世界的文化精品,然而不幸的是它们似乎正被逐年的一点一滴的消磨掉。

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屡见报端。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归宿正遭到他国的攻击,其中韩国的表现尤为突出。2005年10月,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从一开始的端午节“申遗”之争,到后来的公然宣称孔子是韩国人、道教起源于韩国、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地,一直到2010的10月份,韩国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甚至叫嚣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觉得“可笑!”“无耻!”“猖狂!”,但我们却无法让韩国人心悦诚服,无法让世界各国人民站在我们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字眼只是偶尔游荡于我们的唇齿之间,扒开心肺,并无传统文化的容身之所,撬开脑壳,也丝毫不见传统文化的踪影。

其次,便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打压的情况很是严重。泱泱中华古国,自从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敲醒了天朝大国的迷梦后,随之而来的,是其子民对其本土文化的全面怀疑,乃至对西方科学的盲目、全方位的崇拜。时至今日,殖民的肇事者已去,然而被殖民的受害者却仍未从被压制的状态中醒来,文化领域的殖民,意识形态的殖民,特别是近50年来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贬、鞭打、阉割,使得中国数千年的悠悠文明在国人的脑子中逐渐退化为“唐装、春联、中国菜”等等外在的肤浅的影像,我们不由万分感慨,悲从中来。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人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中国文化受到更大的冲击,欧美时尚、日韩风潮席卷而来,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大行其道,韩剧更是摧残着中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春节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圣诞节却是举国欢庆;古筝晦涩难懂,吉他才能张扬个性;古诗陈词滥调,摇滚才是心之所向……似乎中国的就是老土过时的,凡是不沾上点洋气就拿不出手一样。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现在的文化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了,突出的便是最近的杜甫事件。虽说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应当更容易被人所接受,或在内容上更适应时代的潮流,但绝不能拿文化来消遣,丢失了文化的庄重。

文化缺失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断层甚至扭曲,中国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让舆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精明的执政者以及社会学家们虽然可以把这些现象解释成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但这类“消极因素”恐怕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宽裕而自动消失。偌大的中国不可能依靠外来文化来构建新的文化框架,凝聚新的民族精神,只能通过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很显然,现阶段我们在“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做得并不到位,甚至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没有着手进行。因此,我们决定以此为方向进行我们的社会调查,了解新一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知。

以上种种事实和看法,都代表了现在很多中国人内心的想法,很多人觉得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文化的传承似

乎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的确,因为现在网络媒体的繁荣,国外文化的入侵相当容易,再加上年轻人本身就有的逆反心理,会造成大家有一种中国什么都不如外国的感觉,即使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免也常生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不被大家所重视”了的感觉。

但事实究竟是怎样?是不是的确如大多数所认为的那样,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垮掉的一代”,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我们弃之不理?是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地位真的已经岌岌可危了?

我们想通过这次实践,告诉大家一个结果,同时要知道,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我们每个人肩上。

二、实践步骤及过程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这次小组实践。

在问题的设置方面,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了一条主线,就是“现状—原因—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案”,即针对某几种具体的传统文化载体,从以上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设置问题,并且按照逻辑层次层层深入,这样就保证了我们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作为文化载体,他的“门槛”与大家的接受程度是成反比的,这也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一个考量方向。因此,对于受众程度不同的载体,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和选项也有所差异,但整体方向上还是按照主线走。

设置好了问卷的问题,我们就开始分发问卷,进行数据的采集。为了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可靠性,我们还走出校园,前往仙林大学城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我们学校是理工类学校,我们还特意挑选了几所文科类和综合类的学校进行调查。在这次实践中,我们除了在本校发出了50份问卷外,还去了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这几所大学,一共发出了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

接下来我们就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总结。

三、调查结果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整理得出,就调查的这五项来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真正能够做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瑰宝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对于传统文化是认可的,并且是愿意去学习的。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东方诗歌不可能有人毫无触动,而限于语言原因,西方诗歌的欣赏程度就没有那么高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点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和大家的切身体会相似的,课堂教育对于东方诗歌的传承帮助非常大。对于诗歌之美大家可能在学习之初并没有感受到,只是在课堂上应付式地学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绝大多数人至少能够浅层次地赏析诗歌,并对其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由于中国诗歌本身作为一种覆盖面很广的文化载体,哪怕是年轻人这一代,大部分人对其也很有兴趣,多数人都表示愿意去尝试创作或者主动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词欣赏。而西方诗歌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究其原因则是“门槛限制”,语言不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翻译过

来的诗句总是会失去最初的韵味,这也是很多人欣赏不了外国诗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于是我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探寻大家对于课堂诗歌教育的态度。“培养文学基础”,“为诗歌传承打好基础”这两点,大家的认同度比较高,而“应试教育太耽误时间了”,我原本以为很多人会因为高三的巨大压力而对此深表赞同,但结果超过半数的人觉得,哪怕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于诗歌本身也起了很好的正面效果。在做问卷的时候,有些同学也和我说“如果不是当初死背过,我现在才不会把那些名句记得那么清楚呢,不过,当初的的确确是恨死背书了”。从中,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课堂教育很重要,适当的考试也有必要。另一方面,其实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中国文化的魅力是被予以肯定的。同时,从大家应试背诵的理解中,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对于书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不同的字体,如隶书、小篆、草书等大多是“可以认出”,而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和长辈的讲述。这又一次印证了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认知途径中还有一大比重是因为见得比较多。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字体在印刷体中都有所体现,让大家更多地见到它们,接触它们。我们可以在教室中悬挂着的名言中,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不同名言。使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大家才能够更多地了解它,接受它。当我们继续问大家,如果以后还有时间,愿不愿意尝试学习书法,近八成的同学对此予以肯定。这一答复说明了,虽然现在大家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学习书法或者练习书法,但是它本身的艺术魅力的的确确得到了大家内心的认同。

接下来我们调查了大家对于乐器的了解。就乐器这方面来说,中西方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了解程度还是在态度上。而大家对于这些乐器的接触和了解主要都是来自于音乐课与影视作品,其中音乐课比重最大。由此可以再次印证,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一个我们所调查的就是戏剧。相比前两个广泛为大家所熟知的诗词和书法,戏剧的结果很不容乐观,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对戏剧没什么兴趣。的确,戏剧的欣赏也是存在着门槛的,而且戏剧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竞争。随着多样化的现代娱乐活动进入大家的生活,比如电影,音乐会等,把原本看戏的那些人给吸引过去,而且现代层出不穷的娱乐活动能带给人们更大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更加通俗易懂,因此相比之下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去耐着性子欣赏并不熟悉的戏剧,戏剧的竞争力也就变得更弱了。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辟有一个戏剧频道以扩大戏剧的受众面,想要通过这种媒体的方式来增加戏剧的接受度和大家的欣赏度。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注意,仅靠这样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种门槛较高的文化,或许我们也应注重从教育入手,强制性地让大家对戏剧做一些了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是排斥戏剧,只是他们对于戏剧完全不了解,因此领略不到戏剧的魅力,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群画着脸谱的人在台上唱戏,那些走场,那些曲调,他们看不懂听不懂,因此也就不会觉得好听。所以,就像诗歌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了解了戏剧的魅力后,大家对于这种文化的接受度会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调查的就是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我们举了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进行了对比。在节日渊源这一项上,大部分人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的,西方节日中只有圣诞节尚可一战,而如火如荼的情人节就败下阵来。其实从中西方情人节的特例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很多人都过西方的情人节但是并不知道节日渊源,而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背后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我们针

对这个结果再一步提问,关于节日的了解途径,东西方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对传统节日的了解途径集中在课堂、长辈的讲述,而对于西方节日则集中在媒体,朋友的影响。很明显,课堂、长辈的讲述会比较详尽,而商业媒体宣传,则显得急功近利了。虽然看着漫天的圣诞老人,但真正问了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真实感觉,超过半数的人只是为了大家聚一下,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并不重视,而真正喜欢西方文化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此外,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怎样更好的宣传传统节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民间风俗传承和大众媒体,对于商业宣传没有那么感冒。所以,急功近利的商业化方式对于文化的传承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四、调查结果分析及总结

对以上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得出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今后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应让大家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何种文化,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让大家对于这种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怀着好奇心,大家才会主动查找、学习关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对它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传承相对比较成功的诗歌,由大学生对诗歌的态度——有人乐于创作、有人乐于阅读,可以看出,这种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因此,一种文化只要它的美能够被发现,大家对于它还是愿意接受并传承的。诗歌本身对于文字功底的要求很高,虽然门槛高但是依然有这么广大的受众,而大多数人都表示对于诗歌的了解和兴趣是来源于课堂,那么显而易见,课堂教育在诗歌的传承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次,应该注意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有些文化的美如果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体会到,那么可以先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让大家接触它、了解它,并积累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再看到相关的作品时,以前所学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文学作品,这种文化之美自然可以被大家感受到。例如我们所调查的古典乐器,大家对它的了解多数还是来自于音乐课,而一旦了解之后,绝大多数的人便愿意作为兴趣去学习。有了学习的主动性,那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再是问题。与此对比,大家对于戏曲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不愿意去听。我认为,这是大家根本不了解戏曲、不懂得欣赏的原因。因此,对于这类门槛相对较高的文化,应由教育来教大家如何欣赏、如何品味,为我们能够欣赏这类的文化作品打下基础。如果我们在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每次听到戏曲时,大概都会被那些大脸谱吓走吧,哪有兴趣去欣赏。由大家了解诗歌、古典乐器的途径,学校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途径之一。

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目。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除学校教育之外,大众传媒不失为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由大家接触西方文化的途径来看,最多的莫过于大众传媒。这也给了我们启示。与大家毫无渊源的西方文化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受到大家的关注,并且让大家怀着一颗巨大的

好奇心想要了解它,学习它,网络、传媒的力量不可小觑。

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不管是商业炒作还是什么,《最炫民族风》的火爆,也给了我们对于文化传播的一点很好的启示:适当的改变艺术形式,贴近生活,才是文化传承最基础的要求。

例如,大学生对古典乐器、戏曲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源于影视作品,因此,在影视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中,使大家在娱乐之余不经意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重视它。比如,可以开展比较多的免费展览,让大家参观;设置专门的庆典、纪念仪式,让大家关注它。对于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可以借助旅游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一些景点,其本身就是某位名人的故居,某个时代的建筑遗产、文化遗产,因此,可以在旅游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多做一些关于该时代文化的介绍,唤起大家对于了解这种文化的热情。

而我们大学生的责任,需要的是自信,对于很多阳春白雪型的艺术形式,不求欣赏,但求理解从业人员的艰辛。文化最本质的作用,是对于人民精神生活的提升,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自信自强,互相理解的艺术氛围,我觉得外国文化最终只会被我们所包容吸收,而不是侵蚀本国文化。

五、实践的收获

在此次的毛概课程小组学习实践活动中,由一开始的选实践对象、探讨怎么出调查问卷的题目,到后来分发调差问卷、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小组共同行动,收获也不少。

由于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己出调差问卷的题目,所以我们格外用心。我们小组整理出来的题目都是完全为我们的主题而服务的,甚至在怎样出题目可以使这份问卷能够更深层次的给我们提供帮助这一问题的分歧都引发了小组内部的一场场小辩论,而在这一场场小辩论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小组内的思考分析,在求同存异的方针下,对怎样出题能够更好的贴近主题这一方面逐渐明朗化,即采用“现状—原因—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条主线。

在分发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主题还是蛮有兴趣的,很多同学都在答完问卷之后写下了自己宝贵的意见。但也有极个别的同学对此十分冷漠,直接忽视我们的存在,也有人拿到问卷之后随意涂上几笔就草草了事。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是在认真看书或者做题的时候被我们所打断,这使我们感到有些罪恶感。但将心比心之后,我们以后对此类问卷调查定会奉献自己的短短两三分钟时间。

此外,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到统计的问题,怎么能够贴近主题就怎么出题,所以给我们后来的统计带来了问题。比如说有些问题设置得比较冗长,在一个问题中又嵌套了三四个小问题,因此调查问卷中有好几人直接在大问题后写了选项,而没有在小问题后写下选项,直接导致了这份问卷的无效。很多问题其实可以有更好的出法,我们感慨着,当初我们应该考虑周全,整理出一份更好的问卷。

六、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精要普及读本作者:殷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作者:编辑、剪辑:高天星中原农民出版社

国学经典全民阅读读本:论语选读作者:杨春光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七.附录:调查结果

1.对于东西方诗歌的态度

A十分喜欢,偶尔尝试创作

B十分喜欢,更多地去阅读

C比较喜欢,限于一些名句

D碰到就读一读而已

E没有感觉

对于东方诗歌14%的同学选择十分喜欢,偶尔尝试创作;27%的同学选择十分喜欢,更多地去阅读;42%的同学选择比较喜欢,限于一些名句;0.8%的同学选择没有感觉。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东方诗歌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愿意主动接受一些东方诗歌的熏陶甚至愿意尝试自己去创作。对于西方诗歌6%选择十分喜欢,更多地去阅读;28%选择比较喜欢,限于一些名句;20%选择没有感觉;44%的同学选择碰到就读一读而已。这表明对西方诗歌有些同学们愿意接受,但更多人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2.接触到中西方诗歌的主要途径分别是()

超过一半的人接触到中国诗歌都是在课堂上的学习,其次就是课外阅读中所接触。而对于西方诗歌,40%左右的人都是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甚至有超过15%的理工科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西方的诗歌,并且不论文理科,主动去查阅西方诗

歌的比例都明显低于主动查阅中国古代诗歌的比例,可见,大家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高于对西方诗歌的兴趣。

3.对于课堂学习古代诗歌的看法()

超过80%的人都认同课堂教育培养了大家的古文基础,可见,课堂教育的成果显著,大部分学生的古文基础都是来源于课堂的教学。

有不到40%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耽误了太多时间,但也有30%以上的人承认应试教育下的学习的确对于自己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大部分人还是不反对应试教育的,虽然有弊端,但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是不无帮助的。

超过半数的人认同课堂教学对诗歌的传承做出了很好的贡献。结合上题,大部分人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了解都是来源于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传承中国古代诗歌、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息必不可少的途径。

4.对待戏剧的态度:

55%选择但偶尔听听名段,7%选择愿意去学习,34%选择欣赏不了,从来不听。

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仍然是认可的,也认为是有必要了解的,有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仍有着想要认知并学习的意愿。

5.对戏剧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何种方式()

在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上,30%的同学表示他们是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37%的同学认为是通过媒体让他们了解了传统文化;22%的同学是通过长辈的讲述了解文化。而自发地去专门看一些演出或民间艺术占11%。大部分学生倾向于由媒体资源以及书本来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文化活动以及自己学习这两项途径也被许多学生认可。这表明在多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代,因特网等现代化媒体设备是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之一,并在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

6.对以下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

可见,大家普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了解的。但又可以看出,一些较为重视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相比于一些不怎么大范围庆祝的节日,如七夕节,了解得更多一些。

对于西方节日,虽然近年宣传很多,但是了解节日渊源的并不多,大部分人只是“过节”而已,并不了解节日的来源含义。

过西方节日的缘由的了解()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态度并不是真正喜欢,多于一半的人只是当成一个大家相聚的机会,或形式上娱乐一下,有30%的人并不重视西方节日。

7.了解东西方节日的途径()

大家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途径超过85%来源于家里长辈或老师的讲述,可见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了解,则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或同龄人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思路。

8.认为有什么好的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

从大家的态度,超过70%的人认为通过民间风俗、大众媒体来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还有不到30%的人也推荐可以使用商业手段。

9.对书法中字体的了解程度()

对于几种常见的主要习题近一半的人还是能认出的,但也仅限于可以认出,说道了解的话就很少了。

10.了解这些知识的主要途径()

再次印证了之前所得的结论:大学生们对于书法等传统文化的了解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11.有时间是否愿意学习书法( )

由此可见,大家对于书法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大部分人有时间还是愿意学习书法的。且文理科比重相当,没明显的区别。

12.你接接触过哪几类乐器(能演奏1分钟)

会演奏笛子与钢琴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二胡与吉他,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平分秋色,从文科生来看,传统乐器似乎还略显优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这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在西方国家作此调查,我相信中国乐器一定处于明显劣势,中国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与发展,我们还需要更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13.你接触东方乐器的主要途径(),接触西方乐器的途径()

不管是中国乐器还是西洋乐器,音乐课与影视作品都是是大学生接触乐器的主要途径,其中音乐课比重最大,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学校在作为文化的传承机构还是起到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14.你对东方乐器的看法(),你对西方乐器的看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愿意作为兴趣去学习与遇到好的才去欣赏的的比重最大,综合2,3,4题来看,对于中西方的乐器或者说对于对于中西方音乐,大学生的认知与态度的是差不多的,中国的传统音律依然在传承,西方的音乐在中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传统音律的发展并没有很明显的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中国就应该体现出的中国传统音乐在民众中的优势,但事实上并没有,本质上来说中国的传统音乐的发展是受到制约的,中国应该加强这反面的教育与推广。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pdf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 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 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 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优秀、高尚的民族,中国是光荣伟大的国家。从而由衷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化解存在于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使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在,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变革与创新,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深化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大势所趋。历史转折,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关系,也改变着社会的精神关系。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文化相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纯经济发展,而必然是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祖国统一,中华振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光大和繁荣中华文化,就是抓住了民族之魂,就可以大大加强祖国大陆同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对推动祖国统一,促进中华振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波澜壮阔的长江大河,滋润了中国人民的心田,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又如宏大的历史画卷,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察古鉴今,彰往而知来。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其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善于寻求,一定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要说其全部的思想和著作,既使是一家一派,一人一事,乃至一篇一章,一则格言,一首诗歌,一幅绘画,一段乐曲,一帧书法……,往往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或深刻启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在不知不觉当中,达到陶冶情操,砥砺道德,摆脱庸俗,提高境界的功效。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与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如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不仅是莫大遗憾,还有可能被人看作是浅薄的表现。因此,仅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来说,也应该注意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

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

样的局面? 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 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获选率高达%。但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们选取了三个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 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 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 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 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 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 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 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 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扑克人物】 黑桃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丹麦人霍克拉 红桃J:查尔斯七世的宫廷随从拉海亚 梅花J:亚瑟王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 方块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罗兰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 红桃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国的兰开斯特王族的约克王后 方块Q:是《圣经o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 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o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独裁统治者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影响意义

引言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第四,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1民族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发表时间:2019-06-18T10:31:34.527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1期作者:杨润正[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体现,让其继承发展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和内涵:第一,注重精神生活的内在表现,其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侧重物态的表现,以衣食住行的习惯,形成日常外在的规范。第三,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形成独立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成为多元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现代设计的推动力。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设计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之一。其包含的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只有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借鉴、运用等一系列工作,都能够对于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起到启发和深化作用、创作出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跨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过度”的反传统,保护力度的缺乏,都成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问题。 2.1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缩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带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年轻人热衷外国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契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存在断层问题,优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致命的,也动摇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搭建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空间,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交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培育及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力之举。 2.2文化传承“青黄不接”,发展难以与时俱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人渐渐老去,这样尴尬的传承及发展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传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面缺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显得越发渺小,缺乏时代价值的体现;其次,传统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僵化的文化形态、单一的文化形式,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虽然国学热的兴趣,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发展力不足。 2.3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文化流失问题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是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实反映。首先,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缺乏有效的工作建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进而文化保护不到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流失;其次,文化创新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文化创新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保护,这样的形态,必然导致文化流失。3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站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构建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包容西方优秀文化,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3.1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到位。为此,①我国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在融合发展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②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强化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拓展,在创新发展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③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价值,能够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共筑美丽、幸福中国。 3.2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