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病因及治疗进展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

饮食调整
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以低蛋白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为主,避 免高脂肪食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 止出现低钾、低钠等。
休息与活动
根据病情轻重适当安排休息与 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
降氨药物
使用降氨药物如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以降 低血氨水平。
利尿剂
对于伴有腹水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有助于减 轻腹水。
发病机制研究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 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研究重点主要 集中在神经传导、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方 面,这些研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依 据。
病理生理研究
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 系统的功能异常,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各器官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 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为进一步揭示肝性 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肝性脑病的概述 • 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评估 • 肝性脑病的治疗与管理 • 肝性脑病的护理与支持 •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肝性脑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性脑病(HE)是一种由肝功能衰 竭或门-体静脉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 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意 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其他机制
• 其他机制包括氨基酸代谢紊乱、锰中毒、铁过载等也可能参与 肝性脑病的发病过程。这些因素也可能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肝 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肝性脑病通常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2024版肝性脑病ppt课件完整版

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氨代谢紊乱引起氨中毒是肝性脑病 十分重要的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肝性脑病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病率为 30%~45%。
诱因
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 利尿、放腹水、催眠镇静药及麻醉药、 便秘、感染、尿毒症等可诱发肝性脑病。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手术指征
对于严重肝性脑病患者,如药物 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可考虑进
行肝移植手术。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符 合手术条件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术后管理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肝功 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 护理措施。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支持 和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05
肝性脑病预防措施与生活调理
04
肝性脑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消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物生成与吸收
控制饮食
01
减少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避免动物蛋白过多摄入。
灌肠或导泻
02
清除肠道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
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细菌
03
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细菌,减少氨的生成。
促进有毒物质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实验室检查项目
血氨测定
检测血液中氨的浓度,肝性脑病患者血氨通 常升高。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
肝性脑病常伴发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需 密切监测。
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 功能损害程度。
凝血功能检查
评估凝血因子合成及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 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方法
01
02
03
03
肝性脑病-ppt课件

05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究
针对氨代谢的药物
针对氧化应激的药物
开发新的药物,如精氨酸酶抑制剂, 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探索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以减 轻氧化应激对肝性脑病的影响。
针对炎症反应的药物
研究新的抗炎药物,以减轻肝性脑病 中的炎症反应。
基因治疗
基因沉默技术
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如RNA干扰, 来抑制与肝性脑病相关的特定基 因的表达。
机体免疫力。
护理方法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 态、行为表现及肝功能 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生活护理
保持患者生活规律,保 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
间,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 食计划,保证营养摄入 均衡,避免过度摄入蛋
肝性脑病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下 降,容易出现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可影响大脑的生理功能,导致神经传导障碍 和意识障碍。例如,酸中毒可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衰 竭;碱中毒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引发抽搐和惊厥。
免疫机制
肝性脑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感染和炎症。感染和炎症可引起机体产生炎症介质和细 胞因子,这些物质可对大脑造成损害,加重肝性脑病的症状。
饮食调整
给予低蛋白、高碳水化合 物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 量,以减少氨的产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血氨水平,保持水电 解质平衡,防止酸碱失衡。
药物治疗
降氨药物
使用降氨药物如谷氨酸钠、 谷氨酸钾、精氨酸等,以 降低血氨水平。
支链氨基酸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定义:肝性脑病就是严重得肝病引起得、以代谢紊乱为基础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得综合征。
ﻫ病因及诱因;1、引起肝性脑病得最常见原因就是各种类型得肝硬化,特别就是肝炎后得肝硬化。
部分肝性脑病可由门体分流术引起。
部分肝性脑病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得急性或爆发性肝衰竭阶段。
2、肝性脑病尤其就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显得诱因,常见得有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与放腹水、使用催眠镇静药与麻醉药、便秘、感染、尿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等。
发病机制:1。
氨中毒学说血氨增高就是肝性脑病得临床特征之一,肠道细菌得尿素酶与氨基酸氧化酶能作用于含氮物质而产生氨,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吸收氨4克,肾脏与骨骼肌也产生氨。
在脑组织中大量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时,导致三羟酸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细胞代谢与能量来源。
影响氨中毒得因素也很多,如①血pH。
NH3与NH4+得相互转化受pH得影响,NH3较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氨中毒,凡能引起碱中毒得因素均能增加氨得毒性。
氨能刺激呼吸中枢,故肝性脑病常有过度通气及呼吸性碱中毒,加重血氨增高。
②血容量过低。
③缺氧。
④感染等均能增加氨得毒性。
血氨增高在发病机理中十分重要,临床治疗也常收到一定效果,但血氨增高与昏迷程度可不平行,有得病例血氨并不增高,说明氨中毒不就是肝性脑病得唯一病因。
2.氨、硫醇与短链脂肪酸得协同毒性作用。
甲基硫醇就是蛋氨酸在肠道内被细菌代谢得产物,甲基硫醇及其转变得二甲基亚砜均可引起昏迷。
肝臭可能就是甲基硫醇与二甲基二硫化物挥发得气味。
严重肝病血中甲基硫醇浓度增高,伴肝性脑病者增高更明显、短链脂肪酸(主要指戊酸、已酸与辛酸)在肝性脑病患者血浆与脑脊液中明显增多。
在动物实验中,单独使用氨、硫醇与短链脂肪酸中得任何一种,如剂量较小,进入大脑浓度较低,不足以引发肝性脑病;若联合使用即使剂量不变,也能引脑病症状。
为此有人提出三者协同作用,可能在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3.假神经递质学说食物中得酪氨酸、苯丙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经肠菌脱羧酶得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与苯乙胺,在脑内经羟化酶得作用分别形成鳢胺(β-羟酪氨)与苯乙醇胺,后二者得化学结构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传递神经冲动得作用很弱,因此称为假神经递质,使大脑皮层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与昏迷。
2024版肝性脑病PPT医学课件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 肝性脑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内科、 外科、营养科等学科的合作,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治 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新型药物与技术的研发
影像学检查
CT或MRI检查
通过CT或MRI检查,可以观察肝脏 形态、大小、密度等改变,以及有 无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脑电图(EEG)
肝性脑病患者EEG表现为弥漫性慢 波,可辅助诊断肝性脑病并判断其 严重程度。
神经心理学评估
01
02
03
数字连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
用于评估患者的注意力和 认知功能,肝性脑病患者 常表现为数字连接速度减 慢和错误率增加。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介绍了近年来针对肝性脑病的新型治疗方法,如肝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等,这些方法为肝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 径。
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
阐述了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预后评估指标,如生物标志 物、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方法和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 改善患者预后。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详细解释肝性脑病的病因、发 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
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让 患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肝性脑病 的病理生理过程。
强调患者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 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 重视程度。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作用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 施。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介绍了肝性脑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功能异常等,
肝性脑病诊治进展

出血情况(平均动脉压 80.0±10.3 VS 81.5±9.6mmHg)、血红蛋白浓度(8.1±1.6 VS 8.6±1.9 g/dL)、出血后距内镜治疗的时 间(6.5±2.5 VS 7.0±2.9 小时)、食管源性 出血的比例(93% VS 88%)、肝性脑病的发生 率(L 组 5/27 VS R 组 4/26)和死亡率(L 组 3/27 VS R 组 3/26)都相似。
肝性脑病血氨一定升高吗? 肝性脑病发作一定要限制蛋白摄入吗? 肝性脑病可以使用白蛋白吗?
1.寻找及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基础 [2c,A]。 2.肝性脑病1级和2级患者推荐非蛋白质能量摄入量为 104.6~146.4 kJ·kg-1·d-1。蛋白质起始摄入量为0.5 g·kg1·d-1,之后逐渐增加至1.0~1.5 g·kg-1·d-1。肝性脑病3级和 4级患者,推荐非蛋白质能量摄入量为104.6~146.kg-1·d-1。 蛋白质摄入量为0.5~1.2g·kg-1·d-1 [1a,B]。 3.乳果糖是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一线药物。可 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其常用剂量是 每次口服15~30 mL,2~3次/d,以每天产生2~3次pH<6的 软便为宜。当无法口服时。可保留灌肠给药[ 1a,A]。 4.拉克替醇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疗效与乳果糖相当。推荐的初始剂量为0.6 g/kg, 分3次于就餐时服用。以每日排软便2次为标准来增减本药的 服用剂量 [ 1a,A]。
中国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欧洲肝病肠外营养指南 2010
2009
2009
AASLD资料 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 2013
《病理生理学教学资料-王槐高》9肝性脑病

假性神经递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干扰正常神经传导,导致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
假性神经递质的代谢清除
假性神经递质的代谢清除主要依靠肝脏的代谢功能,因此肝性脑病时,假性神经递质的代谢清除能力下 降,进一步加重病情。
酸碱平衡失调
01
酸碱平衡失调的原因
肝性脑病时,肝脏的代谢功能严重受 损,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同时肾 脏排泄酸碱物质的能力也下降,引起 酸碱平衡失调。
另外,一些新型的抗肝性脑病药物,如针对氨中毒的药物和针对氧化应激的药物也在研发中。这些药 物有望从根本上治疗肝性脑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或修复导致肝性 脑病的基因,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目前,针对肝性脑病的基 因治疗研究正在进行中,一些实验性的基因疗法已经显示出 良好的前景。
另外,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和中 医治疗等也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些方 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身 体的康复。
THANKS
感谢观看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干扰神经传导,引起意识障 碍、行为异常等症状。
03
氨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氨可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导致神经传导障碍,进一步加重
肝性脑病的症状。
假性神经递质
假性神经递质堆积
肝性脑病时,肠道细菌产生的氨基酸脱羧酶活性增强,使色氨酸、苯丙氨酸等氨基酸脱羧生成5-羟色胺、苯乙醇胺等 假性神经递质。
生活质量提高
随着病情好转,患者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 作。
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
病理生理学 肝性脑病

2.降低血氨
降低肠道PH值-乳果糖 应用谷氨酸或精氨酸 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3. 提高正常神经递质水平 左旋多巴 4. 纠正血浆氨基酸失衡
复方氨基酸制剂
5. 其他治疗措施
人工肝、肝移植
+
胆碱
乙酰胆碱
②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
谷氨酸
谷氨酸
脱羧酶
γ氨基丁酸
转氨酶
琥珀酸
NH3(-)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NAD NADH
乳酸
丙酮酸 ④
草酰乙酸
乙酰辅酶A + 胆碱 乙酰胆碱↓
Ⅱ
琥珀酸
NADH NAD
ATP↓
①
柠檬酸
α-酮戊二酸
NADH ② NAD + NH3 + NH3 ATP ③
干扰膜离子转运,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
•酚 • 吲哚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
●
上消化道出血
●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感染 肾功能张障碍
●
●
●
其他:高蛋白饮食、便秘等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防止或去除诱因
严格控制蛋白摄入量
防止上消化道大出血
保持大便通畅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慎用止痛、镇静、麻醉药
HO
CHOHCH2NH2
羟苯乙醇胺(鱆胺)
正常神经递质
假性神经递质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假性神经递质 在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 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 统功能障碍,最后导致昏迷。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 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
brain liv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性脑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摘要】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分为症状明显型肝性脑病和轻微型肝性脑病。
本文中,作者就肝性脑病在病因及治疗的应用进展方面作了一个综述。
【关键词】肝性脑病;病因;治疗措施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1],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分为症状明显型肝性脑病和轻微型肝性脑病[2],其病因较复杂。
目前,关于肝性脑病的治疗除了低蛋白饮食,支链氨基酸及乳果糖等传统治疗方法外,还出现了许多如纳络酮联合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抗幽门螺杆菌等现代治疗方法。
本文中,就肝性脑病在病因及治疗的应用进展方面,作者作了一个研究综述。
1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1. 1 高氨血症与肝性脑病血氨浓度升高作为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早已得到广泛关注[3],王良静等[4]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血氨水平、肝性脑病发病的关系,结论人hp感染是引起肝硬化高氨血症和并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因素,根除hp有利于治疗和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1. 2 炎症反应与肝性脑病严重肝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在高血氨和炎症协同作用下,肝性脑病症状更加明显[5]。
近来研究表明,ⅲ或ⅳ度肝性脑病与全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与血氨关系不密切[6],进一步证明了炎症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
1. 3 神经类固醇与肝性脑病炎症反应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使转位蛋白表达上调,从而导致线粒体内神经类固醇合成增多,其参与肝性脑病发病的机制可能[7]为:改变神经递质信号传递及改变基因表达。
1. 4 氧化及硝基化应激与肝性脑病氨可以诱导氧化应激,有关肝性脑病的原因,人们提出了众多假说,其中albrecht[8]等就提出了“特洛伊木马”假说用来解释谷氨酰胺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
1. 5 锰中毒与肝性脑病锰是中枢神经系统内谷氨酰胺合成酶、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丙酮酸羧化酶的重要组成,而80%的锰沉积于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内[9]。
可使星形胶质细胞转变成ⅱ型阿尔茨海默细胞,产生氧化和亚硝基化应激,通过开放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mpt),损害线粒体功能,从而使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诱发脑水肿,而且锰优先沉积于大脑基底节还可解释肝性脑病患者出现的帕金森样症状等。
1. 6 其他因素与肝性脑病研究表明[10]对肝硬化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其肠道细菌产生的内源性苯二氮卓类物质、细菌代谢色氨酸的副产物吲哚及羟吲哚等均有镇静作用,与肝性脑病的抑制状态有关。
肝硬化患者和c型肝性脑病动物模型中乙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使乙酰胆碱减少50%-60%,可引发肝性脑病,该因素与高氨血症无关。
2 肝性脑病的治疗方法2. 1 去除诱因肝性脑病患者须控制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减少肠道产氨,但应注意防止出现负氮平衡,增加发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危险[11]。
李仲军等[12]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68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肝性脑病总的死亡率为52.9%,其常见诱因依次为消化道出血、感染、医源性因素、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高蛋白饮食及其他,而且诱因的多少、child分级程度和肝性脑病分期程度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认为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2. 2 针对肝性脑病发病机制采取的治疗措施①清理肠道。
②降低肠道ph值[13]。
③口服抗生素。
④促进体内氨的代谢清除。
⑤静脉注射支链氨基酸。
⑥应用苯二氮卓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
李凤春等[14]探讨氟马西尼治疗严重肝性脑病(ⅲ、ⅳ期)的疗效,结论认为氟马西尼能改善ⅲ、ⅳ期肝性脑病患者的意识状态,有催醒作用,并可以消除脑电图异常,但维持时间短,对提高严重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无明显作用。
2. 3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袁翠云等[15]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的疗效,结论认为门冬氨酸鸟氨酸对慢性肝炎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患者在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复常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宋学平[16]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结论认为门冬氨酸鸟氨酸能有效降低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水平,缓解各种精神神经症状,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2. 4 改善脑损伤纳洛酮是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能阻断β-内啡肽对精神及意识状态的抑制,对肝性脑病患者有显著催醒作用[17]。
陆德云等[18]将75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探讨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疗效,结论认为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可以缩短肝性脑病昏迷患者的神志转清醒时间。
2. 5 保护脑细胞功能、防治脑水肿昏迷的患者应加强对球结膜的观察,并注意控制输液量,以防出现脑水肿。
一旦出现应积极进行脱水治疗,可用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方法。
近年来,有关低温疗法治疗脑水肿或颅高压的报道较多[19]。
2. 6 肝移植及肝细胞移植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和抗排斥技术的发展,肝移植的生存率明显提高,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脑水肿是可逆性的,磁化传递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肝移植后脑代谢恢复状况的随访监测方法[20],对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各种顽固性、严重肝性脑病患者行肝移植及肝细胞移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3 讨论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除氨中毒引起脑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外,近年来研究证明炎症反应、神经类固醇、氧化或硝基化应激以及锰中毒等因素也参与肝性脑病发病。
此外,治疗肝性脑病的方法也很多,目前认为传统治疗方法如低蛋白饮食、清洁肠道、口服广谱乳果糖、抗生素等仍具重要性,与此同时一些现代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也存在很多优势,故传统与现代方法相结合防治肝性脑病将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09, 1(02):46-55.[2]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 romero-gómez m,jover m,del campo ja,et al. variations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glutaminase ge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 cohort study. ann intern med,2010,153(5):281-288.[4] 王良静,蔡建庭,陈涛,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发病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08):654-657.[5] guarner-argente c,sánchez e,vidal s,et al. toll-like receptor 4 d299g polymorphism and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s in cirrhotic patient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0,31(11):1192-1199.[6] shawcross dl. sharifi y. canavan jb. et al. infection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not ammonia, are associated withgrade 3/4 hepatic encephalopathy, but not mortality in cirrhosis. j hepatol,2011.54(4):640-9.[7] 张玉波.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 20(25):2358-2363.[8] albrecht j,norenberg md. glutamine: a trojanhorse in ammonia neurotoxicity. hepatology,2006,44(4):788-794.[9] gunter kk, aschner m, miller lm, et al. determining the oxidation states of manganese in nt2 cells and cultured astrocytes. neurobiol aging,2006,27(2): 1816-1826. [10] mendez m, mendez-lopez m, lopez l, et al. acetylcholinesterase activity in an experimental rat model of type c hepatic encephalopathy.acta histochem,2011,113(3):358-362.[11] 张九妹,徐秀英,张月英.352例肝性脑病的诱因与预后.传染病信息, 2007(3):246-247.[12] 李仲军,何学钰.68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诱因与预后临床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4 ):142-143, 146. [13] 谭志纯.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60例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4(12):88-89.[14] 李凤春,李磊,刘伟.氟马西尼治疗严重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9, 12(02):79-81.[15] 袁翠云,张长青.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09(05):346-347.[16] 宋学平.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56例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06(11):67-68.[17] 刘冬,周瑶,果乃鹏.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方法进展.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8):170-171.[18] 陆德云,温彪,何峰.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09):703-703, 705.[19] 毛青.肝性脑病诊断治疗新进展.传染病信息, 2012, 25(4):199-201.[20] 姜滨,沈文,张龙江,等.磁化传递成像定量研究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肝移植前后的脑改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 25(04):58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