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乡村旅游立法考察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立法考察调研报告本次乡村旅游立法考察调研报告是针对乡村旅游立法进行的一次全面的考察调研。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乡村旅游立法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乡村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并不够理想,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其次,一些乡村旅游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对当地生态和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再次,乡村旅游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备,法律缺失和法律法规不符合时代要求,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乡村旅游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本次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乡村旅游立法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乡村旅游立法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明确各方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立法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乡村旅游立法的完善建议针对乡村旅游立法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当完善乡村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旅游法,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
其次,应当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监管,督促相关部门和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再次,应当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项目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推动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立法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监管和引导,推动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重视乡村旅游立法,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同时,乡村旅游立法也应该考虑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避免对当地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乡村旅游立法应该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乡村旅游立法还需要关注游客权益的保护。
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一些游客可能面临消费纠纷、安全问题等,因此需要明确游客的权益保护措施,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关于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调研报告

关于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调研报告关于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农村旅游作为新时期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丰富地方民俗文化、推动农村形式转化和提升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困境与前景,探讨科学的策略与思路,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两种方式。
问卷调查重点涵盖农村旅游总体情况、产业链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宣传推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实地考察主要关注了现有旅游资源、景点建设情况、旅游服务和管理等问题,其中包括农家乐、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等。
三、调研结果1. 乡村旅游总体情况乡村旅游发展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景点数量、接待人数及收入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当地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 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日渐完善,包括景区、农家乐、特色产品销售等。
但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度仍需加强,形成合作机制。
3. 旅游产品开发农村旅游在旅游产品多样性和丰富性方面较差,需要进一步开发更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和活动来提升吸引力。
4. 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尚不太到位,需要加强推广、提升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5. 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融资困难、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够科学、旅游资源保护等问题。
四、发展思路1. 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完整、科学的农村旅游发展政策体系,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机构合理利用政策,打造好乡村旅游标志性品牌。
2. 创新旅游服务开发创新型的旅游方式和形式,推行全域旅游,打造农村旅游IP,提高旅游的文化深度和体验质量。
3. 构建多元化产业链充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和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形成互补性产业链。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5. 保护旅游资源加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的保护和修缮,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将保护旅游资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任务之一。
赴四川省考察乡村旅游情况报告

赴四川省考察乡村旅游情况报告为学习借鉴先进省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推动我省乡村旅游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根据省领导指示,6月26日至7月1日,由省政府宋振华副秘书长任团长,省旅游局王新勇局长任副团长,各市政府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或副秘书长)、市旅游局长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河北省政府考察团赴四川,重点就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听取了四川省政府有关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成都、阿坝等地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四川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四川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旅游资源闻名中外。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旅游发展中站在全局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推动发展大旅游,坚持政府主导,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大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21.26亿元,年均增长22.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5.6%增长到9.8%,在全省基本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也一跃跻身全国旅游重点省份和热点地区。
迅猛发展的四川旅游业也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就形成了面向成都市民的“农家乐”旅游雏形。
近年成都锦江区打造的“五朵金花”更是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五朵金花”位于锦江区三圣花乡,是成都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精心打造、错位发展的五个旅游专业村。
“花乡农居”位于红砂村,以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
“荷塘月色”位于万福村,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是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东篱菊园”位于驸马村,以绚丽的菊花美景和丰富的菊文化为依托,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
关于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报告

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报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
尤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论述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发展将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载体。
为此,为加快推进惠农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质增效,3月1日-4日,赴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西吉县等地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做法近年来,固原市以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挖乡村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旅游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紧密结合,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带动、典型示范引领、标准化建设、品牌化推广,使固原乡村旅游成为新兴产业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仅春节假期,固原市就接待游客11.3万余人次,景区和农家乐经营性收入34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92%和10.66%。
先后涌现出了隆德县老巷子、泾源县全域旅游、西吉县龙王坝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乡村旅游已成为新常态下固原旅游的“新名片”和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一)原州区河川乡河川乡“黄土情休闲农业示范园”推行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第一产业以油用牡丹、元宝枫、文冠果、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第二产业以牡丹香料、精油加工为拓展,带动第三产业吃、住、行、游、娱快速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的齐头并进,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公司目前已投入4000余万元,按照1亩1股,每股240元标准采取“公司经营、农户入股”的形式,打造万亩油牡丹布局田园景观,搭配特色餐饮、窑洞民宿、山间娱乐等项目,通过微信平台、旅游网等媒体推广,辐射吸引周边300公里范围内客源,2017年6月至10月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品牌推广初现成效。
邯郸乡村调研报告范文

邯郸乡村调研报告范文邯郸乡村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河北省的第三大城市,是冀豫皖会师纪念地。
邯郸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
为了了解邯郸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对邯郸市进行了乡村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和需求;然后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的态度,认为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休闲度假、亲子活动和观赏自然风光等方面。
2.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邯郸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色农家乐、田园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同时,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也成为了文化旅游的热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3. 存在的问题:尽管乡村旅游在邯郸市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乡村旅游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餐饮、住宿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限制了游客的体验和停留时间。
其次,一些乡村存在环境整治不到位的问题,杂乱的建筑和垃圾堆积影响了游客的观感。
此外,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也还有待加强,很多游客对邯郸市的乡村旅游了解不深。
四、建议和措施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以促进邯郸市乡村旅游的发展:1.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加强环境整治:加大对乡村环境整治的力度,加强对杂乱建筑和垃圾堆积的整治,改善乡村旅游的环境质量。
3. 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对邯郸市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游客对邯郸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了解度。
4. 引导农民参与: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实现农民增收。
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为了发展我县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推动农家乐健康、蓬勃发展,加快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的建设步伐。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县委办、政府办、庆城镇组织城建、规划、国土、林业、旅游、药王洞村委会等部门负责人及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所在地群众代表共114人组成的考察团,常委副县长张宏伟率团于3月11——3月12日对礼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规划建设及农家乐的运营方式进行了为期两天考察学习。
礼泉县的旅游发展思路、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创意、农家乐的运营方式对我们思想触动很大。
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面积1018平方公里,人口46万,东邻咸阳国际机场,312国道、福银高速、关中环线及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全县有70万亩生态果园、万亩醴泉湖水面、九宗山、五风山、泾河峡谷等自然景观。
有以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昭陵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址21处,古建筑5处,文物资源丰富。
近年来,礼泉县旅游产业坚持乡村旅游与文物旅游“两轮驱动”,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积极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全力打造陕西省乡村旅游特色县。
已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花果氧吧——东坪村、龙眠福地——陵光村、湖边人家——徐家村、耕读传家——尧召村、传统民居——西洼村、桃乡客栈——榆村、时代新村——白村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农家乐接待户20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5000余人,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
袁家村位于礼泉县的东北部,全村64户286人。
包产到户时,全村决定走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先后建有水泥厂、建材构件预制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
现在成立为袁家集团公司,涉足建筑、房地产、旅游、运输等领域。
二、成功做法:(一)高点定位,超前规划。
党政主导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乡镇旅游调研报告

乡镇旅游调研报告
《乡镇旅游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旅游调研旨在了解乡镇旅游的基本情况,掌握乡镇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为乡镇旅游提供发展建议。
二、调研内容
1.乡镇概况:调研了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基本情况。
2.旅游资源:考察了乡镇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特色产业等。
3.旅游服务设施:调查了乡镇的旅游接待设施、交通配套、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
4.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了解了乡镇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旅游收入、从业人员等。
三、调研结果
1.乡镇的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乡村文化。
2.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和利用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开发利用效率。
3.目前乡镇的旅游服务设施相对简单,需要加大投入,提升接
待能力。
4.旅游产业发展良好,但仍需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提升
产业竞争力。
四、建议
1.加强乡镇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推动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2.加大对乡镇旅游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接待水平和品质。
3.推动乡镇旅游产业的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提升竞争力和知
名度。
4.注重乡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
五、结论
乡镇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加大投入和推动产业升级,可以促进乡镇旅游的健康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
华东地区考察报告

华东地区乡村旅游与观光休闲农业考察报告近年来,北京市按照中央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建设,使都市型现代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由于华东地区与北京的条件相似,经济发达,依托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其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具有丰富的发展经验和一批特色各异的典型。
一、华东地区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特有资源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业态,以其休闲、生态的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
上海作为祖国东部迅速崛起的城市之一,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和速达的交通事业,乡村旅游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上海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出现了正式对外经营的农业旅游。
近20年来,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上海农业旅游点120个,接待人次达850万,涉农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直接(或间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近2万人。
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早,随着“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持续就业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截至2008年底,浙江省累计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村(点)2728个,民俗接待户14672户,直接从业人员83059人;累计认定“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122个、“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点”108个;评定高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76家,其中四星级67家、五星级9家。
2008年,全省乡村旅游业共接待游客5550.84万人,营业收入36.78亿元(同比增长21%)。
二、发展模式整个华东地区的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的类型是众多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在考察的过程中,考察团一行考察了重点园区和示范点,与其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和密切的交谈。
透视华东地区的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综合北京郊区的实际情况,应鼓励县、乡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不同的模式。
在考察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主要考察点为崇明县前卫村、常熟蒋巷村和奉化滕头村这种模式以整个村落为基础,在行政村的地域范围内,以农业为基础,使一、二、三产业相结合,通过各自的运作发挥出其内在的优势,做到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袁家村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农家乐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公司休闲旅游发展,2月21日至22日,由县旅游局领导带队,组织旅游局和鼎润公司代表一行7人,赴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实地考察。
考察组一行深入景区农家宾馆,亲身体验验并与他们交流和探讨,认真询问了当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学习当地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此次考察,感受颇深,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借助区位、生态、文化优势,依托城郊、景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整村推进、精品创建、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其中,袁家村位于**市县烟霞镇,距西安市区30分钟车程,是个移民村,全村60户人有七个姓,280多人,500亩地。
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袁家村是一个非常落后贫穷的村,1970年郭裕禄担任袁家村支部书记,当时为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农业生产抓起,领导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十年间,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发展经济,郭书记提出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了白灰厂、水泥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企业。
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村办工业化企业逐步淘汰,袁家村发展遇到瓶颈,期间村干部常年外地考察学习,老郭书记儿子郭占武挑起重担,他提出弃工从农,搞现代化农业,观光农业,当时没有人拥护,为了解决村民思想问题,村干部党员带头先后赴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
对农家乐乡村旅游有了初步认识,最终定位关中民俗文化,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2011年5月该村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
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
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
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3、土地流转方面目前袁家村是全省新型社区示范村,所在烟霞镇是全省的示范镇,每年有1000亩的用地指标,政府帮助袁家村现有700亩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解决农村产权问题,资产盘活,向银行贷款,鼓励村民入股,让资产翻倍。
4、外来投资方面要求投资商不但有资金,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袁家村无偿提供土地,对所投项目严格把关;要求每亩地至少300万投资额,其中公司占20股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