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教案 梨园漫步—音乐欣赏

合集下载

梨园漫步

梨园漫步

梨园漫步备课时间:12月5日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感受和了解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伴奏、脸谱等,逐步走近京剧,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京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2.欣赏京剧片段,初步了解其唱腔特点,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教学内容:1.戏曲艺术、行当、伴奏以及脸谱艺术。

2.欣赏京歌《唱脸谱》。

京剧的表演形式及不同角色人物的唱腔。

3.拓展欣赏:《双推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教学重点:1.了解戏曲艺术及戏曲音乐,感受不同的戏曲表演形式。

2.了解戏曲人物的分类,感受京剧唱腔的不同风格特点并尝试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尝试分辨各种戏曲唱腔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课前放《新贵妃醉酒》的音乐。

)一、导入1.师生问好。

2.师导语从歌曲《新贵妃醉酒》,引出戏曲京剧。

让学生再列举出几首现代流行音乐和传统戏曲音乐结合的歌曲。

《霍元甲》、《北京一夜》、《北京欢迎你》等出示课题《梨园漫步》3.“梨园”一词的由来。

4.简介戏曲艺术包含的内容。

二、欣赏京歌《唱脸谱》。

1、聆听范唱。

引出问题:“四击头”“亮相”2.脸谱的起源和应用。

脸谱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3.戏曲脸谱的欣赏,并找同学来识别其人物性格。

三、京剧的表演形式1.欣赏《贵妃醉酒》《林冲充军》等片段。

判断其主要表演形式。

2.教师总结: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四、京剧的四大行当1.京剧四大行当的分类。

2.四大行当中不同人物角色的扮演。

并欣赏几种角色的的表演。

三、地方戏曲欣赏1.锡剧《双推磨》2.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3.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四、综合测评1.请同学来模仿表演戏剧中人物的行礼、害羞、喝酒、走场等动作,比一比谁的表演最出彩。

2.听录音,辨别出下列唱段分别属于哪个戏曲剧种。

五、总结本课。

《梨园漫步》教学流程(1稿)

《梨园漫步》教学流程(1稿)
江苏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方案
学科与课题: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主讲教师:赵敬峰南京梅园中学
提示
1.教学内容:《梨园漫步》
2.教学目标:1、通过认真聆听观赏《迎来春色换人间》、《谁说女子不如男》等所选的戏曲唱段,体味戏曲艺术的魅力。
2、了解和掌握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和主要特征,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豫剧艺术特点。
11.画外音:“念为念白,和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念白大体分两类:一种是韵律化的“韵白”,一种是以各种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无论是韵白还是散白,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乎于朗诵,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下面请同学欣赏《卖水》中的一段念白”(35”)
12.出示课件(ppt.NO10)(25”)
16.出示课件(ppt.NO25)(1’58”)
教师于音乐结束后暂停,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录象老师提问。
也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京剧四大名旦知识。
现场教师带学生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现场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唱过程中提示学生:
音乐的情绪、旋律、语言有何特点?
现场教师暂停播放,组织学生跟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3.课件:(ppt.NO5)
4.画外音:“中国戏曲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行当充任。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表演极富舞蹈性,技术性很高。”(1’00”)
(建议由现场老师提问学生填空)
5.课件:(ppt.NO6)
6.画外音:“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30”)

犁园漫步

犁园漫步
梨 园 金 曲
❖丁红梅 ❖音乐 ❖如皋市袁桥镇初
级中学
丁红梅
音乐
如皋市袁桥镇 初级中学
如皋市袁桥镇初级中学 丁红梅
教学目的
❖1.能较准确并有感情地演唱京歌《唱 脸谱》。
❖2.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初步了解京 剧的起源﹑行当﹑脸谱等音乐文化知 识。
❖3.体验京剧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京剧 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A乐段
1、下滑音 2、前倚音
B乐段
拖腔


p

f
京剧的行当 生(男性)
旦(女性) 净(特异男性)
丑(反派或诙谐之人)










二 胡
文场乐器







武场乐器
我的感受与分析
歌曲的演唱风格 歌曲的结构 歌曲中的京剧常识
*不懂之处
什么是京剧脸谱?
“人类灵魂的镜子”
人物性格 鬼怪神佛
脸谱色彩
黄脸
、谱
老色
红彩
、 瓦 灰 、 金 、 银 等 色 。
❖教学重点:感受京剧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及拖腔的演唱。
教学设计思路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京剧国粹,关系到将 来祖国传统艺术继承与发扬光大的事业。 本节课以京歌《我是中国人》的音乐为 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与探究; 教师介绍京剧的起源\行当和乐器,继而让 学生在歌曲《唱脸谱》学习过程中了解 京剧的最基本常识,体会到京剧的博大 精深,唤起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愿意亲 近京剧,了解京剧。
:
有 红 、 紫 、 黑 、 白 、 蓝

初中音乐_【课堂实录】梨园风采(二)欣赏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课堂实录】梨园风采(二)欣赏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梨园风采(二)》欣赏课教学设计授课内容: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教学目标:1感受豫剧的风格特点,有韵味地跟唱《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辅以简单的身段动作进行表演。

2.了解豫剧的相关知识,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

3.通过欣赏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感受南方戏曲与北方戏曲的不同特点。

4.感受方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有韵味地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豫剧的行腔韵味。

能感受到不同的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找找你喜欢的戏曲剧种并唱一唱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来做个猜谜语的游戏,猜猜这是谁?课件依次出现这个人物的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花木兰。

(以花木兰的形象写的《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读,花木兰的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谁能给大家诵读一下《木兰诗》。

2.师总结:人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赞颂花木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曲是如何塑造花木兰德英雄形象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世界。

二.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1.初听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说说这段唱腔语言有何特点?(方言,河南方言)。

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高亢激昂)同学们知道这是哪种戏曲剧种吗?(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2.复听并分析《谁说女子不如男》再次聆听,着重听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字,有什么发现?(尾音重)师总结:浓重的方言,独特的唱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豫剧唱腔最明显的特点,你们能听出有哪几种伴奏乐器吗?(板胡为主,辅以小三弦,二胡,笛子,以硬木梆子击节)。

3.分析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在奔赴战场途中所唱的一段唱腔。

同行中有一位不愿打仗的壮士说:“这天下的苦事都让我们男子做了,女子们成天在家享清闲。

”为了开导说服他,花木兰列举事实,说明女子的功绩,得出: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的结论,唱得壮士哑口无言。

梨园漫步

梨园漫步

梨园漫步教学内容歌曲《唱脸谱》及京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学唱、模仿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对国粹—京剧的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在艺术活动中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答、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教学过程:课题导入早在远古时期,音乐无处不在,音乐的风格有:(流行的~摇滚的~民族的等。

)下面欣赏歌曲《我是一个中国人》提问:歌曲加入了什么元素?生答:京剧。

师问京字的由来?呈现课件《梨园漫步》(一)京剧相关知识第一环节:答题课件呈现与京剧有关的若干名词教师提示:在每个名词后面既有我们想了解的京剧知识,又有许多小问题,同学们分为两个大组,讨论后由一名代表答题,并为对方选题。

1、京剧的形成(选择):两个关于京剧产生地点和历史的题目(将这一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2、京剧的行当(思考):你知道京剧有几大行当吗?(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引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课件呈现各行当剧照,学生讨论各行细分门类,教师参与。

(剧照使学生对各行当有了直观的认识,产生浓厚兴趣,抓住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学生通过画面自己判断各行当)3、京剧的乐器(判断):在教师简介京剧伴奏乐器的基础之上,用判断题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京剧伴奏乐器的三大件。

(课件呈现各乐器图片)4、京剧的脸谱1、(连线):将脸谱不同的颜色与表现的相应性格特征相连(了解脸谱不同颜色的区别)2、(记忆):视听《唱脸谱》,说出歌词中出现的所有脸谱人物及颜色。

(导入下一个环节)第二环节:学唱京歌《唱脸谱》1、认真欣赏歌曲《唱脸谱》说说歌曲的旋律,节拍。

梨园漫步教案

梨园漫步教案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越剧《梁祝》、豫剧《骨肉冤》、沪剧《罗汉钱》等戏曲片段。

表演唱:锡剧《双推磨》选段。

音乐活动:听录音、看录象(或VCD),辨别剧种。

[教学目标]:1、通过越剧、锡剧、黄梅戏等选段的欣赏,了解我国和我省代表性剧种的有关知识,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2、通过参与表演模仿活动,初步了解戏曲艺术中人物性格与情感表现的特殊方式。

3、通过听辨戏曲片段的练习,进一步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欣赏越剧、锡剧、黄梅戏等选段,了解我国地方戏曲的有关知识和特点。

难点:听录音或看录象,辨别不同的剧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唱脸谱》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课堂。

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生:熟悉。

就是上节课学习的歌曲《唱脸谱》。

师:对了,上节课我们一起学唱了这首好听的歌曲《唱脸谱》,并围绕这首歌曲了解了京剧,体会了京剧的美。

那同学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戏曲百花园中除了京剧之外,还有许多的地方戏曲。

你们能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地方戏曲吗?生:有越剧、黄梅戏、沪剧、豫剧等。

2、师总结:我国的地方戏曲有越剧、黄梅戏、、评弹、淮剧、沪剧、豫剧、锡剧等三百多种。

(电脑显示)二、听赏戏曲片段,比较两者异同1、教师播放越剧《梁祝》和黄梅戏《打猪草》选段。

(媒体播放)2、小组讨论:比较两者在舞台语言、腔调和伴奏乐器等方面的异同。

3、师小结:两剧间的异同♦异:♦舞台语言:不同的方言。

♦腔调:不同的腔调。

♦伴奏乐器:♦越剧:胡琴、中西弦乐类乐器为主。

♦黄梅戏:高胡、笛子、以及一些民族打击乐器等。

♦同:♦舞台语言:都用方言来演唱。

♦唱腔:都比较委婉优美。

♦都有舞台的表演动作。

三、视听结合,深入了解地方戏曲1、着重介绍和欣赏越剧、黄梅戏(全国流行最广泛、最为人们熟知的两个剧种)。

(1)越剧:越剧是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因该地古为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

七年级音乐教案 梨园漫步—儿行千里母担忧

七年级音乐教案 梨园漫步—儿行千里母担忧

课题:梨园漫步—儿行千里母担忧班级:姓名:课型:新授课主备:叶苏标审核:备课时间:2014.4.20 上课时间:第十一周学习目标:感悟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

更加热爱祖国的戏曲文化,并能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音乐。

学习重点:了解传统唱腔、伴奏、锣鼓经的戏曲常识。

学习难点:体验参与综合表演活动的乐趣。

学教过程:1.练声2.乐曲解析《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京剧《三家店》中秦琼的一个唱段,是秦琼在投店前想念母亲和朋友而唱的。

此段与《玉堂春》中的那段“女起解”齐名,又名“男起解”。

这是一段“西皮流水”唱段,该唱段不仅节奏鲜明,唱词写得也富有人情味,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

尤其是“舍不得老娘白了头,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通俗易懂,容易学唱。

3.音乐常识之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

声乐部分主要是唱腔和念白。

器乐部分包括不同乐器组成的小型管弦乐(文场)和打击乐(武场)。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和主要表现手段,也是决定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

“字正腔圆”是戏曲演唱的总要求。

打击乐起着控制全场节奏和气氛的重要作用,有“一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中国戏曲音乐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宝库。

4、音乐常识之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流行于全国,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达标检测:乐曲的节拍、节奏、旋律有何特点?课后作业:乐曲表现了怎样一种情绪?课后反思:。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七单元 梨园百花(第2课时)教案 湘教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七单元 梨园百花(第2课时)教案 湘教版
3、复听全曲,再次感受京剧的韵味。
三、活动与练习:
活动一:京剧名段聆听,及“行当”辨识练习。
活动二:上网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家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
活动三:合唱练习《龙里格龙》。其主要旋律是采用京剧音乐最常用的西皮声腔中的典型音调改编而成。
活动四:京剧锣鼓演奏练习。
教学反思
1、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播放乐曲《唱脸谱》的音频,学生认真聆听。
2、简单介绍乐曲:
《唱脸谱》是运用京剧音乐元素创作的一首通俗歌曲,全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通俗歌曲的常规写法,运用节奏变化,将词拉长或紧缩,并将常见的英语词语揉入其中,很有幽默趣味;第二部分音调上升四度,基本是京剧“西皮流水”的音乐,间奏既是“流水”的过门,唱词也是京剧腔调。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几首代表性京剧片段的欣赏,感受京剧的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战士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法指导
听赏、讲解、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当堂训练
一、欣赏两首乐曲:
(1)《唱脸谱》
(2)《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教学过程
二、欣赏:
欣赏1:《唱脸谱》
第七单元梨园百花
课题
第七单元梨园百花
课型
欣赏
课时
第2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聆听本单元的乐曲唱段,体验京剧音乐的风格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赏、讲解、讨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声腔的基本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通过自主学习,对京剧相关知识进行探究,了解中国京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3、复听全曲,再次感受京剧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梨园漫步—音乐欣赏
班级:姓名:
课型:新授课主备:叶苏标审核:备课时间:2014.5.4 上课时间:第十三周
学习目标:
了解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
京剧的唱腔以及几种地方戏种。

学习难点:
越剧、锡剧等
学教过程:
1. 《夜深沉》是一首京胡曲,原曲以昆曲《思凡》折中《风吹荷叶煞》的四句歌腔为基础,
经过历代京剧琴师们的加工改编发展而成,并以首句唱词为曲牌名。

《夜深沉》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中常用的加花、删简、紧缩、句末填充变新等手法,将原
来悲怨的曲调改成一支节奏有力的乐曲。

乐曲采用商徵交替调式,分两大段。

第一段依次以
“mi”、“la”、“re”为支点;第二段以“sol”、“do”为支点,有力地推动了旋律的发展,最
后结束在主音“sol”上。

乐曲以京胡演奏,以击鼓相伴。

在京剧《霸王别姬》和《击鼓骂曹》
中分别作为虞姬舞剑和弥衡击鼓时的配乐。

乐曲结构严谨,流畅激昂,刚劲有力,现有多种
演奏形式。

2. 《双推磨》是锡剧传统小戏《双推磨》中两位主人公何宜度和苏小娥的对唱。

故事情节说的是:小年夜,青年农民何宜度因被地主赖去一年工钱,愤怒地离去,路过
靠磨豆腐维生的青年寡妇苏小娥家。

共同的家境使两人相互帮助,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最终
结为夫妻。

此唱段采用锡剧基本腔调之一的“老簧调”。

旋律起伏回荡、节奏明快流畅,富有江南水
乡民间音乐的特色。

运用了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比喻生动形象,唱出了劳动中的幽默和快
乐,表现出两位主人公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真挚情感。

3.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

越剧著名的保留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
《祥林嫂》、《庵堂认母》、《汉宫怨》、《胭脂》等。

4.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以前叫“常锡文剧”,后来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
剧”。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和现代戏《红色的种
子》、《海岛女民兵》等。

达标检测:
回答右图
课后作业:
各地方戏的代表人物。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