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和检查
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验

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验肝纤维化又称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病理组织学上是由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肥大等三者穿插混合而成的病理变化。
随病情发展,使肝脏小叶正常结构逐渐被改建的假小叶和肝细胞再生结节取代,肝脏终于萎缩改变。
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通常用于判定肝内纤维组织形成的活跃状态和程度,主要有下列方法:①形态学方法,通过肝穿组织病理学检查而定;②组织生化法,用生化法测定肝组织中脯氨酰羟化酶,此酶参与不溶性胶原的形成,在酒精性肝病中随病情进展而增高;③血清中羟脯氨酸、脯氨酰羟化酶、N-乙酰-β-葡萄糖胺酶(NAG)及Ⅲ型前胶原肽(PⅢP)等测定,目前认为PⅢP最有意义。
迄今为止,常规肝功能试验尚无法诊断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蛋白电泳上β-γ桥的出现对肝硬化具有特异性,但仅于肝硬化后期,且主要为酒精性肝硬化。
肝纤维化的实质是细胞外间质的结缔组织增生,其成分主要为胶原蛋白,还有各种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测定血清中这些成分和其降解产物,以及参加代谢的酶有助于诊断肝纤维化。
(一)胶原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胶原类型多种,目前认为在肝内至少有Ⅰ、Ⅲ、Ⅳ、Ⅴ和Ⅵ型,以Ⅰ和Ⅲ型为多。
早期肝硬化以Ⅲ型胶原增多为主;晚期以Ⅰ型为主。
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即层板素)等非胶原蛋白,在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肝血清中亦明显升高。
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是前胶原Ⅲ(PCⅢ)在氨基肽酶作用下的水解产物,其含量能反映Ⅲ型胶原的代谢情况,可作为早期肝纤维化的一种检验指标,但其在CPH、CAH、PBC及血色素病、酒精性肝病及其他各种肝病中均有增加。
(1)测定: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参考值为8.9±2.0μg/L。
(2)临床价值1)测定PⅢP不仅可帮助早期诊断肝硬化,并能无损伤地观察病程演变过程,可靠地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性和程度,有助于判定慢性肝病的预后及观察抗纤维化药物的疗效。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肝纤维化指标检查有PCⅢ(III型前胶原),IV-C(IV型胶原),LN(层粘连蛋白),HA(透明质酸酶),CG(甘胆酸),PLD(脯氨酸肽酶),MAO(单胺氧化酶),PⅠNP(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是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及早发现肝纤维化,有利于遏制乙肝向更坏的方向进展。
1.正常值1.PCⅢ(III型前胶原)正常范围<18ng/mL。
2.IV-C(IV型胶原)正常范围30-140ng/mL。
3.LN(层粘连蛋白)正常范围50-180ng/mL。
4.HA(透明质酸酶)正常范围<120ng/mL。
5.脯肽酶(PLD)正常值1107±19.5u/L。
6.单胺氧化酶(MAO)正常值3.3-15.1nmol/(s·L)。
2.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连续pciii上升的慢活肝,提示病情也许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
2.IV-C(IV型胶原)升高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LN水平越高,肝硬变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显著。
4.血HA均高于100µg/L,说明存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
5.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CG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6.静止期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ALT正常,而PLD显著升高。
因此,PLD是急性肝损害与进展性肝纤维化的良好指标。
7.肝癌患者MAO增高,表明患者同时伴有肝硬化。
8.在肝纤维化时合成量增加,从而引起血清中PⅠNP的浓度变化。
需要检查人群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
结果偏高可能疾病:肝硬化、肝纤维化。
转氨酶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
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心肌、脑、肝、肾等动物组织以及绿豆芽中含量较高。
转氨酶可按底物的不同分成3大类:L-a-氨基酸(酮酸转氨酶)、ω-氨基酸(酮酸转氨酶)和D-氨基酸转氨酶。
肝纤维化检查

由于肝纤维化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所 以对肝纤维化的病情诊断一般都要借助检 查数据。
肝纤维化检查有两大类: 1LN、IV-C、PCIII四项具体 检查,通常被合称为“肝纤四项”。 肝纤四项主要是用来判断患者肝细胞 是否有损伤、肝脏是否出现变硬、肝硬化 现象是否发生的,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 价值最高。 肝纤维化检查较为讲究,出检查结果 的时间也较长,不过一般都在3-5天左右。
肝纤维化检查
/hxsgf/
当人的肝脏遭到各种致病原侵袭时, 就会引起肝脏损害与炎症反应,激活肝组 织免疫系统,进行组织的自我修复。一旦 这种修复过程过度或失控,位于肝组织的 细胞外基质就就发生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 现象,导致肝脏结构和肝功能发生异常改 变。这种病理过程,轻者即称为肝纤维化, 重者则形成肝硬化。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两部分:超声波 检查和CT。 若检查者出现肝纤维化,则超声波检 查会显示肝回声的异常改变;CT检查则可 发现肝包膜增厚、CT值升高、肝表面轮廓 不规则或呈结节状等数据资料。 但总体上来说,影像学检查对于肝纤 维化的诊断不够敏感。
掌握了检查结果之后,就要有针对性 的展开治疗。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的治疗药 物是“化纤舒肝方”。 化纤舒肝方所选药材 均取自雷公山,药效纯粹, 药性温和,在治疗的同时 不会加重肝脏负担;又通 过水煎内服,使药力直达 病灶,全面调理气血,全 面深入治疗肝纤维化。
2023肝纤维化诊断评估与治疗(全文)

2023肝纤维化诊断评估与治疗(全文)肝纤维化的诊断:肝纤维化诊断评估内容■病原学、■临床评估■血清生化学]非创伤性诊断■影像学"■综合诊断,■组织病理学一>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并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血清标志物及影像学手段。
1、定量分析近年出现一些新的技术能够帮助全定量分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情况。
胶原面积比例(CPA)能较为准确的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进展期或晚期肝纤维化。
另外,还有双光子二次谐波技术对胶原识别具有更高敏感性,可对上百个胶原指标进行位置、数量、物理性质等量化,实现对肝纤维化逆转/进展的细致评价。
2、定性评价预后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提出了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分类〃北京标准〃。
该研究评估了抗病毒治疗前后慢乙肝患者肝穿样本,根据纤维间隔的特点及所占比例,将肝纤维化分为进展为主型(P)、逆转为主型(R)和不确定型⑴,即P-I-R分类。
有助于评估治疗前后分期无法精准反映的变化,也为评估肝纤维化的动态预后变化提供了依据,是对传统的肝纤维化分期分级系统的有益补充。
3、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毕竟属于有创检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无创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
近几年来欧洲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学会相继更新无创诊断评价指南,对血清学标志物及肝脏弹性测定为代表的影像检查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给予建议。
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指标均可以帮助诊断或排除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血清学诊断指标:直接血清学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nINP)、血清透明质酸(HA)、血清层连蛋白(1aminin)、血清IV胶原(C—IV)及其竣基端肽(C1VCP,NCI)和氨基端肽(CIVNP,7S)、血清V1型胶原(CVI)、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1MP-I)、单胺氧化酶(MA0)、赖氨酰氧化酶(1oX)、免疫反应性性脯氨酸羟化酶(ir-PH),N-乙酰氨基葡萄糖苜酶(NAG)以及脯氨酸肽酶(P1D)、P-Z肽酶及胶原酶等多种直接血清学诊断指标。
肝纤维化的分级与评估方法

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血清学标志物(如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等)以 及肝活检等方法进行评估。其中,TE技术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分级与评估
肝纤维化分期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分期与慢性乙型肝炎相似,也采用METAVIR评分系统进行 分级。
评估指标
综合考虑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纤维间隔宽度、假小叶形成等 多个因素。
优点
对轻度肝纤维化的评估较为敏 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病情。
缺点
分级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专 业经验。
Laennec评分系统
肝纤维化程度分级
F0-F4,与Metavir评分系统相似。
评估指标
主要依据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估纤维化程度。
影像学评估适用于肝纤维化的 初步诊断和分期,但对于早期 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有限。
组织学评估适用于肝纤维化的 确诊和分期,是诊断肝纤维化 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 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04
肝纤维化分级与评估的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分级与评估
肝纤维化分期
根据METAVIR评分系统,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分为F0-F4五个等级, 其中F0表示无纤维化,F4表示肝硬化。
03
多模态评估方法的融 合
结合不同的评估方法,如影像学、生 物标志物和临床信息等,可以形成多 模态的肝纤维化评估方法,提高评估 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提高肝纤维化分级与评估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建议
制定统一标准
建立国际认可的肝纤维化分级和 评估标准,以减少不同评估方法 之间的差异。
加强多学科合作
肝纤维化影像

肝 纤 维 化 分 期(MR与病理)解 剖定义: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呈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结构特点:ü 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central vein)ü肝细胞是构成肝小叶的主要成分,它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hepatic plate)ü 肝板之间为肝血窦ü 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bile canaliculi)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ü 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或损伤后,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之前的中间过程ü 组织学上是可逆的,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对于预后有重要意义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p 病因ü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 ü 慢性酒精性肝病ü 非酒精性脂肪肝ü 自身免疫性肝病ü 胆汁淤积ü 药物ü 其它(血吸虫等)p 发病机制ü 肝脏损伤后,肝细胞、kupffer细胞与窦内皮细胞可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刺激窦周间隙中的肝星状细胞(HSCs),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如胶原、糖蛋白),同时蛋白酶抑制剂产生过多,使得ECM降解减少,导致ECM在肝脏中大量沉积,从而导致肝纤维化ü 慢性损伤导致的细胞外基质产生及降解的失衡是肝纤维化发展的主要机制分 期 与 评 分 系 统p 肝纤维化分期(staging,S)ü 分期是依据纤维化程度和肝硬化的形成,表示疾病进展情况,与病程有关,并影响治疗及预后p 目前常用的有Scheuer、METAVIR以及Ishak评分系统ü Scheuer及METAVIR评分系统将肝纤维化分为0-4期ü Ishak评分系统将肝纤维化评估分为0-6期评 分 系 统国际上最常采用METAVIR评分系统ü F0:无纤维化ü F1:汇管区纤维扩大但无纤维间隔形成ü F2:汇管区纤维性扩大,少量纤维间隔形成ü F3:大量纤维间隔但无硬化结节ü F4:肝硬化(a, b) a 67-year-old woman with fibrosis stage F0 (c, d) a 72-year-old man with fibrosis stage F1(e, f) a 70-year-old man with fibrosis stage F2 (g, h) a 79-year-old woman with fibrosis stage F3(i, j) a 65-year-old man with fibrosis stage F4诊 断p 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 金标准 ”局限性:ü 属于创伤性检查,约0.3%患者肝穿刺后发生严重并发症ü 肝纤维化不均匀性分布常导致组织学评估错误ü 组织学分析存在主观倾向,易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产生差异ü 可重复性差p 血清学诊断:主要可分为细胞因子、胶原酶类、细胞外基质(ECM)成分三大类ü影像学诊断因无创、重复性高等优势,逐渐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ü常规超声、CT、MRI对于早期肝纤维化常无特征性发现,因此,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有助于诊断肝硬化和发现肝占位ü瞬时弹性成像(TE)和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已成为目前无创性诊断和评估肝纤维化较有前景的方法ü基于MRI的技术中,使用双对比增强成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等亦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p 常规磁共振成像ü 只能显示发展到肝硬化阶段的影像表现,对早期肝纤维化诊断敏感性较差ü 肝纤维化表现: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延迟强化形态:细网格状(小于1mm)、粗网格状(大于1mm)ü 肝脏表现:肝脏大小改变(以右叶萎缩、左外叶及尾状叶增大);肝边缘凹凸不平(波浪样改变);肝裂增宽等ü 继发性表现:脾大、门静脉扩张、腹水女 70岁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男 58岁 发现肝功能异常8年余,双下肢浮肿1月影 像 学 表 现p 磁共振弹性成像(MRE)ü 是一种根据机械波的传播来评估组织的力学特性的成像技术ü 通过在组织弹性图上测量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LS)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ü 剪切波在硬或硬组织中传播较快,而在软组织中传播较慢ü F0 ~ F4 期肝纤维化的LS值分别为2.80±6.0、3.08±0.79、3.58±0.85、5.31±2.17 和6.35±1.95 kPaü MRE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 F3)的敏感性为 85%、特异性为 93%ü MRE技术目前远未普及,仅在极少数大的医学研究中心可以开展应用影 像 学 表 现p双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DC2MR)ü应用2种对比剂协同原理行MR增强检查ü 一种是非特异性细胞外液间隙对比剂,如马根维显(Gd-DTPA),它可积聚于细胞外间隙,引起组织T1缩短,使T1加权信号增强,纤维组织可延迟强化ü 另一种是特异性网状内皮系统对比剂,如超顺磁氧化铁(SPIO)它可被肝组织中的Kupffer细胞吞噬,产生局部的磁场不均性,使T2缩短,信号丢失,影像上表现为正常肝组织信号显著降低,而纤维化的肝组织Kupffer细胞减少,使信号下降程度低于正常肝脏ü 钆剂强化纤维化组织信号,SPIO降低正常肝组织信号,使得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对比度增加ü 病人在钆增强检查前30分钟先注射SPIO,之后再静脉团注Gd对比剂,以区分正常肝脏与纤维组织影 像 学 表 现p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ü肝纤维化时,胶原纤维沉积使肝组织水分子减少,胶原纤维沉积限制水分子扩散,同时伴有肝脏血流灌注减低、肝细胞脂肪变性,导致ADC值减低,而且随着硬化程度增加,肝脏的ADC值有所降低ü 以ADC值≤1.19×10-3mm2/s,诊断≥F2期肝纤维化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5%、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ROC为0.917ü MR-DWI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对运动敏感、容易产生伪影,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有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影 像 学 表 现p 瞬时弹性成像(TE )ü 通过测定肝脏的弹性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目前已临床应用的是FibroScan和 fibroTouchü 基本原理:利用特殊探头震动产生一个瞬时低频脉冲激励,使肝组织产生瞬间位移和剪切波,跟踪并采集剪切波可获得组织弹性模量 ,通过肝脏硬度测定( LSM )评估肝纤维化程度ü 剪切波速度越大 ,LSM值越高,检测区内肝组织越硬ü 因无创、重复性高等优势,逐渐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治 疗p 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法p 肝纤维化治疗包括肝纤维化病因治疗和抗肝纤维化治疗两个方面ü病因治疗:目前最重要的是病因治疗ü抗肝纤维化治疗:在肝纤维化发生的早期阶段,此时以病因治疗及抗炎保肝治疗为主,进展期和显著肝纤维化期以及肝硬化期时需要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肝 纤 维 化 小结p 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或损伤后,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之前的中间过程p 组织学上是可逆的p 目前常用的有Scheuer、METAVIR以及Ishak评分系统p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理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影像学诊断3种p 影像学诊断因无创、重复性高等优势,逐渐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p 瞬时弹性成像(TE)和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已成为目前无创性诊断和评估肝纤维化较有前景的方法谢 谢 !。
肝纤维化等级标准

肝纤维化等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通常是由于慢性肝炎、酒精滥用或其他肝损伤导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肝细胞逐渐受损,被疤痕组织取代,最终形成肝硬化。
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对于预测肝病的进展以及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包括肝穿刺活检、超声弹性成像(Fibroscan)、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肝穿刺活检是目前最为准确的评估方法,但由于其侵入性和风险较大,临床上使用较为有限。
非侵入性的评估方法更受到青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的标准,肝纤维化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F0-F4。
具体如下:F0级:正常肝组织,无纤维化。
F1级:仅轻微纤维化,表现为仅在肝窦中获得偶发藤原的少许跨窦性胶原沉积。
F2级:中度纤维化,表现为肝窦壁纤维化,但尚未完全连接。
F3级:重度纤维化,表现为肝窦壁纤维化程度增强,肝内出现多个偶发、散在的纤维化结节。
F4级:肝硬化,表现为肝内纤维化结节增多,肝组织完全被瘢痕组织所代替。
根据这些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般来说,F0-F1级的肝纤维化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而F2-F4级的肝纤维化则需要更积极的干预,包括抗病毒治疗、肝移植等。
肝纤维化的评估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肝纤维化程度越重,预后越差,治疗效果越差。
对于存在肝病风险的人群,定期检查肝功能和纤维化程度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肝纤维化的最佳方式是避免酗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肝炎等肝病也是预防肝纤维化的关键。
肝纤维化是一种潜在危险的肝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保护肝脏健康。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肝纤维化等级标准,预防和治疗肝病,让我们的肝脏更加健康!第二篇示例: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肝脏组织受到慢性损伤后,纤维组织不断增多、蔓延和蔓延至正常肝细胞之间的现象。
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标准5级

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标准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该标准将肝纤维化分为五个级别,级别越高,表示纤维化程度越严重。
具体分级如下:
1级:肝细胞索条状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但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无明显变性坏死。
2级: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有轻度至中度的变性坏死。
3级:纤维组织广泛增生,肝小叶结构明显紊乱,肝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再生现象。
4级:纤维组织极度增生,肝小叶结构严重紊乱,肝细胞坏死和再生现象非常显著,出现明显的肝硬化表现。
5级:肝纤维化程度极为严重,肝小叶结构基本消失,肝细胞坏死和再生现象非常普遍,肝硬化表现明显,预后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评估方法,医生会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病情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和检查
导语:肝纤维化病分有不同的类型以及分级,而且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病理,了解疾病的分级,这样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注意科学
肝纤维化病分有不同的类型以及分级,而且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病理,了解疾病的分级,这样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注意科学治疗,那么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关于肝纤维化病理的一些分类,注重这些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才可以远离它给我们身体产生的影响和危害。
(1)病人有无肝脏疾病病史
一般来讲,肝纤维化都是和慢性肝脏疾病相的,假如一个病人从来都没有过肝脏疾病或者即便是得过肝病,但会像轻型甲型肝炎那样自愈康复的过程,是不大轻易发现肝纤维化的。
(2)血清生化学检查
当前,用于评价肝纤维化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中,血清生化学检查是比较普遍的手段。
血液的肝脏纤维化指标主要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IIINP)和Ⅳ型胶原(IVC)。
不过,尽管这些指标与肝纤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灵敏度不够高,也就是说,在肝纤维化的早期,这些指标的变化往往不明显。
同时,在一些不存在肝纤维化的情况下,如肝脏发炎的时候,这些指标也会增高。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根据病人的肝功能等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判定。
(3)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肝脏纤维化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可以对肝脏纤维化的范围、程度和种类做出正确而具体的描述。
长期肝炎反复发作的患者,假如担心肝纤维化的发生,想知道其程度如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