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常见囊变影像

合集下载

卵巢囊肿、囊腺瘤的影像诊断

卵巢囊肿、囊腺瘤的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女,32岁,无明显诱因自觉下腹胀痛1月 右侧卵巢黄体囊肿破裂
影像学表现
女,1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3天 左侧卵巢黄体囊肿破裂
影像学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由于子宫内膜植入到盆腔所致,病变常发生在双侧,异位的内膜组织与正常组织一样在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出血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 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可随月经呈周期性增大,临床常有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经前不
临床上,卵巢囊肿常无症状,囊肿破裂或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功能性者 可有月经异常,多囊性卵巢表现为无毛和不孕,巧克力囊肿可随月经周期大小 发生变化。
影像学表现
CT:典型表现为附件区或子宫直肠凹陷处的均一水样低密度肿块, 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壁薄,无内隔。多囊性卵巢常难与肠管 区分。
MRI:卵巢囊肿形态表现类似CT检查所见,其内囊液在各成像序 列上均与尿液呈等信号,T1WI上为低信号,而T2WI上为非常高的信 号。如囊内含蛋白物质较多,T1WI和T2WI上均可为高信号。囊壁薄 而光滑。多囊性卵巢表现在T2WI上,双侧卵巢被膜下有多发类圆形 高信号小囊,中心基质肥大,卵巢常增大。巧克力囊肿于T1WI呈明 显高信号表现。
规则阴道出血,可伴不孕征。病变大小不一,多为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可单房或多房, 囊壁厚薄不均,易破裂,反复破裂堆积,继而产生明显的纤维化。囊内积聚咖啡色黏稠液体, 形似巧克力,故又称巧克力囊肿。
囊内不同囊腔密度可存在一定差异,CT值高于大多数其他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壁及分 隔有强化。MRI诊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0%和98%,囊肿压力高破 裂时,形成围绕在大囊周围的“卫星囊”,信号多样,新鲜出血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 或低信号,陈旧性出血均为高信号。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本例是男性病人,腹膜包涵囊肿罕见于男性 。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1 .胰腺癌囊性变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导管腺癌为主要类型。

典型的胰导管腺癌是一个少血供无包膜的实性肿瘤,呈浸润生长。

少数病例以囊性改变为主要表现。

(病理)胰腺癌囊性变的病理基础是肿瘤的出血、坏死及液化,同时伴有肿瘤部位胰腺腺体组织的脂肪坏死。

由于胰腺癌是一少血供的肿瘤,囊性变常常出现在肿瘤的中心区域,且越是大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快的肿瘤越易发生。

在肿瘤组织大体切面上,囊变区常呈深棕或红棕色,而实性肿瘤部分则呈灰白色。

镜下可见坏死不完全的异型性肿瘤细胞。

(影像学诊断)胰腺癌囊性变在CT和MRI的表现上首先是具有胰腺癌的特征,包括胰腺本身肿大和局部肿块的形成,肿块远端的腺体萎缩和胆道的梗阻扩张等等。

囊性变常位于肿块的中心或偏中心,根据肿瘤坏死液化程度的不同,囊变区的密度不同,一般CT值可在10~30Hu之间。

残留的肿瘤在增强扫描时有轻度强化,并常可见到胰周脂肪间隙消失以及周围血管受侵和局部淋巴结的转移。

2 .浆液性囊腺瘤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是胰腺囊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多见,男女比例在1:1.5~1.9,发生年龄在中年以后,以50-60岁好发。

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等,有时可扪及肿块。

过去认为本病为一无恶性倾向的完全良性过程,但近10多年来已有个别恶性浆液性囊腺癌的报告,是否是浆液性囊腺瘤发展而来尚不清楚。

由于这个原因,现在认为对于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浆液性囊腺瘤,不论病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如何,均应对肿瘤进行定期检测。

(病理)浆液性囊腺瘤可以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仍以胰腺的体尾部较多见。

囊腺瘤起源于胰腺腺泡的中心细胞,生长缓慢,其最大径线可为2~25cm,平均10cm,由多个小囊构成,内衬以富含糖原的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

根据囊的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囊型、大囊型和混合型,其中以小囊型占绝大多数,因此有时也将浆液性囊腺瘤称为微囊型腺瘤,其切面上肿块呈分叶状,由许多小囊组成,小囊直径在2cm以下,囊腔更小者可呈蜂窝状,部分囊内有纤维结缔组织间隔,有时可见到中央瘢痕,偶有钙化,液体多清亮。

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囊性病变的CT影像诊断及分析

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囊性病变的CT影像诊断及分析

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囊性病变的CT影像诊断及分析目的:深入研究胰腺囊性病变的CT影像特点,寻找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影像特异性,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本院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胰腺囊性病变,分析CT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结果:真性囊肿3例,假性囊肿5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2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黏液性囊腺瘤(癌)5例,实性乳头状瘤4例。

结论:CT对于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以往认为胰腺囊性病变为少见的一类疾病,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以及外科技术的提高,胰腺囊性病变的检出率以及手术切除率也不断提高[1-2]。

胰腺囊性病变是否采用手术治疗,采用何种手术治疗,均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3]。

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包括:胰腺真性囊肿(TPC),假性囊肿(PCP),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黏液性囊腺肿瘤(MCN),浆液性囊腺瘤(SCA),实性肿瘤囊变(假乳头状肿瘤,SPN),不同病理类型的胰腺囊性病变,在临床性别、年龄分布上有一定的特异性,CT影像表现上虽然有部分重叠相似之处,但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还是能从中找出CT表现的特异性,对未来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此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搜集本院近年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的病例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9~72岁,平均41.6岁。

真性囊肿3例,假性囊肿5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黏液癌1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囊腺癌1例,实性乳头状瘤4例。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对本组病例采用64排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 64)进行胰腺动态扫描。

扫描参数如下:探测器组合为0.625 mm×64,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层厚3 mm,层间距3 mm,螺距0.984。

肝囊肿影像诊断(共5张PPT)

肝囊肿影像诊断(共5张PPT)

肝囊肿
【临床与病理】逐渐扩大融合形成的肝囊性病变,可 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肝囊肿常与肾、 胰、脾等其他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同时存 在。
【影像学表现】
1. CT检查
CT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低密度区,边界锐利 光滑,CT值与水接近。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囊壁薄 而不能显示。
2. MRI检查
MRI上T1WI上呈明显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增 强后囊肿信号不增强。肝囊肿在T2WI上与血管瘤信号强度 非常相似,难以区别,此时应仔细观察T1WI图像,肝囊肿 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血管瘤。在MRCP上,肝囊肿显示为明 显 高信号,而血管瘤则无任何信号显示。
肝CCM增肝多肝肝肝M肝多肝增肝M增肝多增肝肝M增肝C肝肝多肝 多增增增TTTRRRR囊强囊囊囊囊囊囊囊囊强囊强囊囊强囊囊强囊囊囊囊囊囊强强强平 平 平IIII上上上上肿 后 肿 性 肿 肿 肿 肿 性 肿 后 肿 扫 肿 性 扫 肿 肿 后 肿 肿 肿 性 肿性 后 后 扫扫扫扫TTTT在囊系病在在在系病在囊在描系病描在在囊在在系病系 病囊囊描表表表1111WWWWT肿胆变TTT胆变T肿T囊胆变囊TT肿TT胆变胆 变肿肿囊现现现2222222222IIII信管同管同信肿管同肿信管同管 同信信肿WWWWWWWWWW上上上上为为为号发时发时号无发时无号发时发 时号号无IIIIIIIIII呈呈呈呈单单单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不育存育存不强育存强不育存育 存不不强明明明明发发发与与与与与与与与与与增异在异在增化异在化增异在异 在增增化显显显显或或或血血血血血血血血血血强常。常。强,常。,强常。常 。强强,低低低低多多多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形形。囊形囊。形形。。囊信信信信发发发瘤瘤瘤瘤瘤瘤瘤瘤瘤瘤成成壁成壁成成 壁号号号号的的的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的的薄的薄的的 薄,,,,圆圆圆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小小而小而小小 而TTTT形形形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2222胆胆不胆不胆胆 不低低低WWWW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管管能管能管管 能密密密IIII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上上上上丛丛显丛显丛丛 显度度度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呈呈呈呈,,示,示,, 示区区区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明明明明逐逐。逐。逐逐 。,,,似似似似似似似似似似显显显显渐渐渐渐渐边边边,,,,,,,,,,高高高高扩扩扩扩扩界界界难难难难难难难难难难信信信信大大大大大锐锐锐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号号号号融融融融融利利利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合合合合合光光光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形形形形形滑滑滑,,,,,,,,,,成成成成成,,,此此此此此此此此此此的的的的的CCC时时时时时时时时时时肝肝肝肝肝TTT应应应应应应应应应应值值值囊囊囊囊囊仔仔仔仔仔仔仔仔仔仔与与与性性性性性细细细细细细细细细细水水水病病病病病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接接接变变变变变察察察察察察察察察察近近近,,,,,TTTTTTTTTT。。。可可可可可1111111111WWWWWWWWWW单单单单单IIIIIIIIII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发发发发发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也也也也也,,,,,,,,,,可可可可可肝肝肝肝肝肝肝肝肝肝多多多多多囊囊囊囊囊囊囊囊囊囊发发发发发肿肿肿肿肿肿肿肿肿肿,,,,,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多多多多多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号发 发 发 发 发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性性性性性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肝肝肝肝肝明明明明明明明明明明囊囊囊囊囊显显显显显显显显显显肿肿肿肿肿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常常常常常于于于于于于于于于于与与与与与血血血血血血血血血血肾肾肾肾肾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瘤瘤瘤瘤瘤瘤瘤瘤瘤瘤胰胰胰胰胰。。。。。。。。。。、、、、、脾脾脾脾脾等等等等等其其其其其他他他他他器器器器器官官官官官的的的的的

(医学课件)腹部常见囊变影像PPT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腹部常见囊变影像PPT演示课件

.

五、腹腔脓肿

• • • • • •
腹腔脓肿多由于邻近组织的炎性病变直接蔓延,或其它部位炎症性病变扩散所致。
临 床: 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疼痛,慢性脓肿可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影 像: CT: 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壁增厚,壁明显强化,,中央不强化。 1.网膜脓肿;2.阑尾脓胀;3.脾胃间脓肿
临 床:多为体检时或无意中发现,较大时可有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查体腹膨,酷似蛙腹,有移动性浊音。
.
• • •
影 像: CT: 1.肿块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2. 位于腹部前方紧贴前腹壁,囊壁薄,单房或多房,囊内
密度均匀,增强囊壁轻度强化,肠管向后或两侧移位。
• •
MRI: T1呈低信号,T2呈高位号。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
• • •
一、大网膜囊肿 分真性和假性 真性为淋巴管发育异常,大网膜淋巴管退行性变或阻塞造 成淋巴液淤积,导致淋巴管囊性扩张,一般为单发,多房 性,大小不一,壁薄内衬内皮细胞。假性继发于大网膜损 伤、出血、炎症、寄生虫之后,壁内无内皮细胞。
.

.
• •
临 床: 一般无症状,可出现腹部包块,大时可有消化道受压的症 状。
• • •
影 像: CT: 起源于腹膜后,密度均匀,壁薄,增强壁可轻度强化。肠 管前移,大时相领组织可前移。
.
• • • • • • •
四、囊性畸胎瘤 又称皮样囊肿,基本上为良性,由2-3个原始胚层组织液化而来。 临 床: 腹部包块,消化道受压之症状。 影 像: CT: 多位于肾前和肾旁,囊壁稍厚,有时有钙化,密度欠匀,常有脂 肪组织,分界清楚,囊壁轻度强化。

腹部常见病变CT-胃肠泌尿生殖

腹部常见病变CT-胃肠泌尿生殖

确诊手段
GIST的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具有特征 的免疫组化检查。 • CD117 95% • CD34 70% • SMA 20-30% • S100 10% • Desmin rare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据 统计,在一般医院中占急腹症首位,占外科住 院病人的10-15%。
正常阑尾外径标准
正常阑尾壁厚度
平均厚度为(1.8±0.4) mm,多为1 mm~2 mm,范围为1 mm~3 mm,2 mm~3 mm为可疑增厚,>3 mm为异常增厚 。
阑尾肿大
阑尾外径增大(>6 mm) :急性阑尾炎时,阑尾外 径>6 mm约占90%-96%,>10 mm约占82%,范围在6 mm-22 mm之间。阑尾外径大小是确定阑尾炎是否存在的 主要依据之一,通常把阑尾外径>6 mm作为急性阑尾炎 CT诊断的主要标准之一;外径越大,阑尾炎的可能性越大 ,坏疽、穿孔的可能性也越大。由于正常阑尾外径变动范 围很大(2 mm-11 mm),约51%-54%的正常阑尾外径 >6 mm,所以不能仅仅依据阑尾外径>6 mm,即做出急 性阑尾炎的诊断。阑尾外径≤6 mm的阑尾炎较少见,见于 阑尾发育细小者和早期患者。当阑尾外径在6 mm-10 mm 之间,如伴有阑尾周围炎,可确定诊断;如无阑尾周围炎 时,可为正常阑尾也可为异常阑尾。
萎缩
无萎缩
无萎缩
临床表现
库欣综合症
conn综合症 多无症状
肾上腺转移瘤
• 较常见,仅次于肺、肝脏和骨转移 • 原发肿瘤以肺癌、乳腺癌和肾癌最常见 • 临床极少造成肾上腺功能改变(破坏90%出现) • 双侧者占30-50% • 肺癌患者:肾上腺结节及肿块,约1/3为良性肿瘤
肾上腺转移瘤 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二、肠系膜囊肿 • 好发于小肠系膜,可能由于淋巴系统发育
异常,淋巴管异常扩张而成。单房或多房, 壁薄,大小不一,壁由淋巴管单层内皮细 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另有学者认为部 分病例是由胚胎期肠道发育过程中出现憩 室芽出,如某一芽出残留脱离肠道上包含 在系膜两叶间逐渐增大而成。
不相通,少数有交通。 • 管状型:畸形与正常肠管平行附着于肠系膜侧缘,长度不
等,常与肠道相通,血供常为同一来源,少数可有独立的 系膜,独立的血供。 • 临 床:腹部长期不适、间歇疼痛,出血,可诱发肠套叠 或肠梗阻,部分可引起肠坏死及腹膜炎 ,体检部分可扪 及肿块。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影 像: • 胃重复畸形 • 少见,多位于胃大弯侧。 • X线: • 交通型钡剂可充盈囊肿伴随大弯侧与胃憩室相似。闭合型
可轻度强化。肠管前移,大时相领组织可 前移。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四、囊性畸胎瘤 • 又称皮样囊肿,基本上为良性,由2-3个原始胚层
组织液化而来。 • 临 床: • 腹部包块,消化道受压之症状。 • 影 像: • CT: • 多位于肾前和肾旁,囊壁稍厚,有时有钙化,密
度欠匀,常有脂肪组织,分界清楚,囊壁轻度强 化。
窄,因该处肌层的增厚和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此外还可有迷走血管压 迫,内在性活瓣性瓣膜、高位输尿管、输尿管起始部扭曲或折叠以及 肌肉神经先天发育缺陷等。 • 临床:新生儿婴幼儿常有肋腹部包块,年长儿可有间歇性的腹痛,有 的可在摄入大量的液体时症状加重,继发感染较少。 • 影像: • US 积水的肾盂和下方未扩张的输尿管呈鲜明对比, • IVU 对有功能的病例能清楚显示积水程度,扩张的肾盂与狭窄的输尿 管局部有扭曲或成角现象,扩张的积水与正常的输尿管形成鲜明对比; 功能欠佳需延迟摄片时间,可显示长时间致密性肾显影像。 • CT MRI 肾功能极差时可显示极薄的皮质及肾外肾盂。三维效果更佳, MRU 曲面成像可明确显示泌尿系的全貌。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一、大网膜囊肿 • 分真性和假性 • 真性为淋巴管发育异常,大网膜淋巴管退
行性变或阻塞造成淋巴液淤积,导致淋巴 管囊性扩张,一般为单发,多房性,大小 不一,壁薄内衬内皮细胞。假性继发于大 网膜损伤、出血、炎症、寄生虫之后,壁 内无内皮细胞。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五、腹腔脓肿 • 腹腔脓肿多由于邻近组织的炎性病变直接蔓延,
或其它部位炎症性病变扩散所致。 • 临 床: • 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疼痛,
慢性脓肿可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 影 像: • CT: • 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壁增
厚,壁明显强化,,中央不强化。 • 1.网膜脓肿;2.阑尾脓胀;3.脾胃间脓肿
常与胃的一部分相邻,呈软组织包块影,胃壁受压,较僵 直,胃容积变小。超声:常在胃大弯侧探及无回声的囊性 病变,囊壁较厚,有时可见层状结构,胃腔受压变小。 • CT: • 位于胃大弯侧的囊性肿块,与胃相邻,囊壁较厚,正常胃 腔变小,胃壁受压。增强囊壁强化。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肠重复畸形 • 亦称肠囊肿,多见于回肠或回盲部附近,可合并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五.肾上腺出血 • 常由产伤或外伤所致。 • 临床:腹部肿块、黄疸和贫血。 • 影像:常为单侧,无强化的高密度肿块,
密度不均,边界不清。血灶液化时密度逐 渐减低,从周边向中央推进。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六.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盂积水 •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一内在性狭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十一.卵巢多发性囊肿含泡膜黄体囊肿和 多囊性卵巢疾病
• 临床:闭经,肥胖,多毛。 • 影像:前者CT见分房状囊肿,有间隔,囊
壁和间隔轻度强化。
小儿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十二.卵巢畸胎瘤和皮样囊肿 • 临床:盆腔肿块,腹痛。 • 影像:CT 边缘清晰,单房性,多为单侧,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三.婴儿型多囊肾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肝纤维化,婴儿期以肾囊性病变为主。 • 临床 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可发现腹部膨大,两侧肋腹部可及包块,
常有肾功能不全,可因肝纤维化出现程度不同的门脉高压。 • 影像 • IVU示两肾增大,肾实质显影期延长,因扩张肾小管内的造影剂聚集,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泌尿生殖系统 • 一.单纯性肾囊肿 • 又称孤立性肾囊肿,发生在肾皮质内,大
小不等内含浆液性液体与肾盂肾盏不沟通。 • 临床 无症状,常偶然发现。 • 影像 IVU较难发现,较大时有肾盂肾盏受压
之改变。US易诊断可探及球形透亮影。CT 可明确显示进一步确诊。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二.多囊性发育不良肾 • 此病系胚胎发育期肾和输尿管芽融合不良导致的一种畸形,
常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 临床 :腹部可扪及包块,无明显临床症状。 • 影像 IVU病肾不见集尿系统显影。 • US:不见肾盂肾盏显影,病肾被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多发
囊性结构取代,肾实质变薄甚至不能显示,此法优于IVU。 CT:平扫显示患侧肾呈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囊腔,呈葡 萄串状低密度影,其间有分隔。增强扫描,肾功能较差, 囊腔显影差。 • MRU :能证实病肾被大小不等界限清楚互不相通的多发性 囊性结构所取代,是确诊该疾病的较佳方法。
突出而成,分为原发、继发和医源性,可多发。位于输尿 管口头侧旁的憩室称为 Hutch 憩室,该憩室有一狭窄的颈 部与膀胱相连,且不与尿道相连,输尿管口偶可开口于此 憩室上。 • 临床 部分无肌纤维的可导致尿潴留,输尿管梗阻、反复 感染或血尿亦可并发结石。 • 影像 可在IVU CTU MRU 或 US检查时发现,有时仅在 膀胱收缩时尿液进入憩室才显示,部分窄颈者仅能在膀胱 排空时显示,而逆行造影是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七.膀胱重复畸形 • 是由于胚胎 5--7周膀胱开始发育时出现不同方向额外尿直
肠隔或膀胱始基发育过程中粘膜皱襞过多并融合所致。可 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常合并结肠重复畸形、泌尿系畸 形、脊柱畸形。
• 临床 可继发感染、梗阻和结石。 • 影像 IVU 可较明确的显示,完全性重复畸形有前后重复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八、肠重复畸形 • 可发生于食道至肛门的任何部位,以回肠
最多见,可同时出现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 甚至可以同时发生在胃肠系统与呼吸器官。 重复畸形的病因有多种学说,但每种学说 都不能全面解释各个部位重复畸形的原因。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原肠腔化障碍学说 • 脊索-原肠分离障碍学说 胚胎度第 3周形
肠套叠。超声:回盲部多见,可见无回声的囊性 包块,罕有分隔,囊肿壁较厚,多单房,呈球形 或管状,囊肿壁声像结构与肠管壁相似,由内层 回声增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与外围肌层的低回声 组成,厚约1-2mm。 • CT: • 肠管旁有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囊性肿块影,正常 肠管可受压,无增强,但壁可增强,且较厚,与 肠管壁相似。
• 临 床:多为体检时或无意中发现,较大时 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查体腹膨, 酷似蛙腹,有移动性浊音。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影 像: • CT: • 1.肿块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 2.位于腹部前方紧贴前腹壁,囊壁薄,单房
或多房,囊内密度均匀,增强囊壁轻度强 化,肠管向后或两侧移位。 • MRI: • T1呈低信号,T2呈高位号。
衬有单层内皮细胞,单房或多房。 • 2.海绵状淋巴管瘤:由密集薄壁小管小囊构
成。 • 3.单纯淋巴管瘤:由毛细管大小的管腔组成,
可合并血管畸形形成淋巴血管瘤。后2种少 见。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临 床: • 一般无症状,可出现腹部包块,大时可有
消化道受压的症状。 • 影 像: • CT: • 起源于腹膜后,密度均匀,壁薄,增强壁
显示簇状分布的放射状排列,并向肾周辐射的较高密度影,肾盂肾盏 显影延迟,常有肾盏延长、分离变形,输尿管显示不清。超声 肾增 大,皮髓质分界不清。肾盏受压分离,有时可见小囊肿或钙化。 • C T 加增强能核实本病的特征性改变——肾小管扩张并呈放射状排列。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四.多房囊性肾瘤 • 囊肿外有完整的被膜,囊肿内有多个囊构成,囊与囊不相
成脊索时,因内胚层与外胚层间发生粘连, 使神经管与肠管分离障碍,内胚层被牵拉 发生憇室状突起,此突起发展为重复畸形。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憇室样外袋学说 在胚胎早期消化道出现许 多憇室样外袋,正常发育时憇室逐渐退化 消失,如发育过程中未退化或有残留则发 展成囊状的重复畸形。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临 床:小无症状,大后腹胀,可有腹痛、 呕吐等症。
• 影 像: • CT : • 脊柱前圆形或椭圆圆形囊性包块,密度均
匀,单房或多房,壁薄,增强囊壁轻度强 化,肠管向前及两侧移位。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三、腹膜后淋巴管瘤 • 亦系淋巴管发育异常所致分三种 • 1.囊状淋巴管瘤(囊状水瘤):多为薄壁,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九.脐尿管囊肿 • 脐尿管两端闭塞,中段开放且有液体潴留
所形成。 • 临床 小时无症状,大或继发感染时下中
腹可有囊性包块。 • 影像 逆行膀胱造影,膀胱顶部有外源性
充盈缺损,US CT 和 MRI均能较好的显示 囊肿,估计其与膀胱的关系,但要完全确 诊仍有困难。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 六、胎粪性腹膜炎 • 临 床: • 呕吐、腹胀、部分出现腹壁静脉曲张,个别可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