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锦瑟》教学实录
李商隐《锦瑟》名师课堂实录

李商隐《锦瑟》名师课堂实录引言: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千古名篇,其词藻华美,意境深远,却也因此成为历代诗词研究者争论不休的焦点。
一千多年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名师课堂实录的模拟,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不同解读的可能性,力求拨开迷雾,窥探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
一、课堂导入:诗歌的魅力与挑战(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锦瑟》。
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巅峰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同时也以其深奥的意境,挑战着我们解读诗歌的能力。
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印象?(学生A):我觉得这首诗很神秘,读起来感觉很朦胧,好像隐藏着很多秘密。
(学生B):我感觉诗歌的语言很华丽,有很多典故,不太容易理解。
(教师):你们的感受很准确。
《锦瑟》确实是一首充满神秘感和挑战性的诗歌。
它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运用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诗歌的内涵更加深邃,也更加难以捉摸。
我们要学习如何透过这些表象,去探寻诗歌的本质。
二、诗歌文本赏析:细读诗句,品味意境(教师):让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教师):这首诗一共四句,每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我们先来逐句分析。
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本身就象征着华美而短暂的事物,五十弦代表着人生的漫长岁月。
“无端”并非真的没有缘由,而是指这缘由深藏于诗人的内心,难以言说。
“一弦一柱思华年”,表明诗人触景生情,每一根琴弦,每一个琴柱,都勾起了他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第二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两句运用典故,将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庄生晓梦迷蝴蝶”表达了人生虚幻的感受,而“望帝春心托杜鹃”则表达了对往昔爱情的追忆和惋惜。
《锦瑟》陈翔 教学实录

《锦瑟》陈翔教学实录相信很多人就算没学过《锦瑟》也是对这首诗了如指学,牛竞这么多年的电视也不是白看的,说到李商隐的《锦悉》这首诗属于晚唐诗中的朦胧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接下来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李商隐《锦瑟》课堂教学实录“今天,我们请史梦琪同学给我们上晚唐诗人李高隐的七律(锦瑟》!”我在班上宣布。
往届师姐上台当老师!班里顿时洋溢着热烈激动的气然。
学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一张张年轻的脸顿时兴奋了起米,目光中的信任和期待像温暖的阳光。
史梦琪在同学们学声和注视的目光中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高-,老师曾经带领大家学过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多,谁还记得那首诗屈于什么风格吗?“朦胧诗”•,好!回答得非常淮确。
但是你们知道中国朦胧诗的鼻祖是谁吗?“不知道。
〞那我就告诉大家,就是晚店诗人李商隐!“啊!”史珍琪同学语模四座。
当然,我是就他的创作风格来说的。
因为艨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感情路淼的很深,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
她又做了这样的补充,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请大家把书翻到29页,我们一起水谈一下这首诗,读的时筷注意把握这首诗的感悄基调。
(齐读)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
整体把握这首诗。
时间大约3分钟。
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堂讨论。
第一个小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马云同学回谷。
马云:“我觉得虽然诗的西面看上去比较宽松舒畅,但是却暗含者一股非常悲涼的么筑。
“请同意马云这一看法的同学举手!部分人举起了手,个别人还在观望。
“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见风驶能。
”大部分人举起了手。
“对呀,这不是很好吗?看来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那我们就来看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感情基调的?为了能够淮确把握诗人的感情,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人的生活背景。
看来史梦琪是有备而来,她在讲合上一•边板书,一边侃侃而谈:李商隐年轻时期也是一个极有远大抱负的人,例如他在《登安定城楼》就有“钦回天地入扁舟”之志。
但是他生活在晚唐风雨飘摇的社会之中,又处在当时“牛李觉争”的夹缝里,起初因为受到牛觉代表人物令狐楚父子的赏识,在令狐陶的推荐下中了进士,步入化途(当时科举选拔和推荐选拔两种制度并存)。
《锦瑟》教学实录

物思人 . 容可 能让 诗人 想起 什么 随便 说说 你 妻 子也忧 郁而死 . � 生 � 或 者 是听 到 有 人 弹 奏 锦 瑟 曲 感受 最深 � , 最喜 欢的一 句 . 他 感伤 不已 , 写下 一首 长 诗 房 中 生 具 体所 指我 们不 清 楚 但 情 感 曲 寄托哀思 触景生 情 , 于 是不 由自 � 主内 心感 动 , 写 � � , . 其中 有这样 四句 下了这 首诗 . 师 � 我 等会 儿还 要补 充介 绍 一下 , 其实诗 人一 生的 许多 经历 都和 " 锦瑟 " 有关 . 这首 锦瑟 诗中 所有 的感 情和 基调 是可以把 握的 , 是 悲苦的 . 生 � 晓 梦 , 我 想大 概 是指 诗人 早 年 恍惚 迷离 的梦 想 , 那 么飘 忽 , 那么 美 好 , 那么 动人 , 说 不清 , 道不 明 .是政 治 忆 得前年春 , 未 语含悲辛 . 归 来已不见 , 锦 瑟长于人 . 请注 意 " 锦 瑟长 于
优质课例 � � � � � � � � � � � � � �
作 者简介 邓 彤 中学语 文特级 教师 全 国优秀 教师 国 家级 骨 � � 三 小实 � 验能帮 助学生 更具体更 � 有效地 掌握教 � 材 � 知识 � 干教师 北京 大学 语文 教育 研究 所特 约研 究员 全 国中 语会 课堂 教 学效率 研究专题 组组长 曾获 第二届 "语 文报杯 " 全国课堂 教学大 赛 课外 小实验与 � 教学进 度同步 , 布置学生 课后完 成 � 一等奖 两 度获 " 全国 优秀语 文教师 " 称号 小实 验 , 就 会督 促他 们复 习刚 � 学过 的知 识 , 并 将所 学 普及文 学经典教 育 主张 "素 读 " 教学 的知 识延伸 � 迁移 , 进一 步深化 � 与升华 . 这比 单纯的 课 外作 业更易 被学生 接受 , 更能 起到温 故知新 的效果 . 对小 实验 " 纸锅 烧水 " , 在没 有做 实验 时 , 许多 学 生认 为纸容 易燃烧 ,用 纸锅不 可能把 水烧开 . 多数 学 生 出于 好奇 心的 驱使 课后 都亲 自做 了实 验 . 通过 实 验 , 学 生亲 眼见 证了 用纸 锅把 水烧 开的 过程 , 观察 了 水 沸腾 的现 象 , 理解 了液 体沸 腾的 条件 , 加 深了 对 " 着火 点 " 的 认识 , 总 结出 在常 压下 水沸 腾的 温度 为 �� � � . 而 纸的着 火点为 � �� � ,达 不到着 火点 , 因而 纸 不 会燃 烧 , 明白 了课 本知 识与 生活 有着 密不 可分 的 关系 , 认识到学 好物理 的重要 . 从 而既巩固 了所学 知 识 , 又 让抽 象 , 枯燥 的概 念 , 原 理变 得生 动有 趣 , 激 起 学生 学好物 理的愿 望 . 又 如 " 巧找 重 心 " 的实 验 复习 了 " 重 心 " 和 " 重 力 方向 " 的概 念 , 让 学生 学会 了如 何用 吊挂 法求 不规 则 物体 的重 心 , 搞清 楚了 杂技 演员 " 走 钢丝 " " 顶碗 " " 蹬 车 " 的 道理 . 通 过实验 ,学 生丰富 了感性 认识 , 深化 与 活化 了教材 知识 , 补充 和延伸 了课堂� 教学 .� 教 师 课前 我 们欣 赏 了 根据 李 商 隐 的诗 歌 无 题 谱 写 的 歌 曲 � 四 小实 验能培 养学生 的探究意 识和创 新能力 相见时 难别亦 难 这 一唱三 叹的 旋律 触 动了 我们内 心最 柔软 的 � � � �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 教授说过 西南联 大教 � � � 地方 让我们眼 含泪水 让我们满 怀感伤 会了我严谨 , 西方教会了我创新 . 在物理 教学中 , 最能 今天 我们要学习李商隐的另外一首令无数读者着迷的诗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 便是实验� . 歌 锦瑟 王 蒙先生曾 经写 过一 本书 双 飞集 来讨论 这首 诗 � � � � � � � 学生 在做课外 小实验 时 , 有时 因为没有 现成的� 器 � � 知 道这 一书 名是 什么 意思 吗 王蒙 把此 书比 喻 为鸟 一 翼是 红 楼 材 , 需 要寻 求性 能相 似的 代用 品 , 这 无疑 会让 学生 动 � � � � 梦 一翼 是李商 隐的诗 我对这 双飞翼 情有独 钟 手动 脑 , 从 而激 发潜 在的 创造 力 . 另外 , 实验 一般 是 哪位同 学给大 家诵读 一下这 首诗 � 学生 一个 人在家 里 做 , 出 现的 问题 必须 一个 人解 决 , ( 课代表 主动站 起朗诵 ,声 情并茂 , 同学鼓掌 ) 这就 会增强 学生的 探究能力 . � � 投影 在讲 授 " 长 度的 测量 " 一 节中 , 我布 置了 " 自制 软 义山 的 锦瑟 诗 , 讲 的什么 事 , 我 理会不 着 但我觉 得他 美 , � � � � 尺 " 的小实验 . 在第二天的检查中 , 我发现林林的 软尺 读起 来令我 精神上 得一种新 鲜的愉 快 . 梁启超 � � 很有新意 制好尺后 ,他用大 卷泡泡糖的包装盒做 软尺 � � � � � 师 锦 瑟 难解 但不 是无 解 的外壳 , 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了一个摇 柄 , 软尺 的末 它 � 端固定在摇柄上 , 一个与众不同的卷尺就诞生了 . 一 研究 标题 � 我 们可 以 从以 下几 个 方面 解读 多 年来积 极倡导 在中 学
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

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欢迎大家阅读!一、简介作者及其诗歌特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歌《锦瑟》,提起李商隐,大家都很熟悉吧。
“春蚕到死丝方尽――(生)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生)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最擅长以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朦胧的境界,表达朦胧的情思。
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歌往往使人在感受到美的同时,却又很难说得清。
《锦瑟》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很富挑战性的哟。
二、初读,整体感知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轻重音以及节拍的长短变化。
(生齐读)师:我先不点评,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古诗文吟诵专家王更生教授的吟诵,请大家注意王教授吟诵时的情感投入。
(听录音)师:跟大家的朗读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生:我认为他带有了一点富有节奏的音律美,他能投入对这首诗的理解,带有感情,我们是生硬的。
师:他是唱的。
这是一门即将失传的绝学呀。
最关键是他的情感投入比我们多。
我们读起来好像挺有节奏的,但要我们的感情被淹没在单调的节奏里了。
没关系,我们还没来得及慢慢体会呢。
等我们体会出来了,也不一定比他差!师:那么既然要体会,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师:还需要再想想?那自己在下面再读读。
(生自由读)生:我觉得这首诗表现了李商隐晚年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师:诗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诗句?生:最后两句,前面一句点明了“怀念、追忆”,后面一句直接抒发了情感:迷惘的、惘然的。
(板书:追忆惘然)师:从内容看,诗歌写的是对往昔华年逝岁的追忆,在追忆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惘然的心情。
这个是在首尾两联中就告诉给我们的。
那么是什么逗引起他对“华年”的追忆的呢?生:由锦瑟,看到它五十弦,诗中说“一弦一柱思华年”表明他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古诗词诵读《锦瑟》教学实录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锦瑟》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大意,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的吟咏、诵读,领悟诗歌的情境。
3.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诗歌的深层蕴含。
4.感受诗歌的内在神韵,发现诗歌的魅力,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掌握诗歌的大意,并能背诵全篇;学习诗歌的语言、艺术手法。
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清代诗人王士祯在其《论诗绝句》中有言"一篇《锦瑟》解人难",意思是"该诗内容隐晦,后人难以理解,需要人解释"。
元代的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也说"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遗憾没有人为李商隐的诗像郑玄为《诗经》做注解那样作完美的注解"。
《锦瑟》之难,有目共睹,今天我们便要迎难而上,学习《锦瑟》~请同学自由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开始~二、解"四联",通"诗意"师:请同学齐声朗读本诗,读后请你们说说,读懂了本诗哪些地方?(生读,教师点评)生1:首联能读懂一点。
感觉读了就很悲伤,开心不起来,好像在感叹人生韶华易逝。
但很奇怪,为什么要说"锦瑟无端五十弦"。
生2:尾联也能读懂一点。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来回忆?是因为当时心中一片茫然。
师:第一位同学,读到了"悲",但是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锦瑟无端五十弦"。
第二位同学对诗句进行了翻译,老师注意到两个词——此时、当时。
"此时此景"是什么?"当时"为什么茫然?(生2思考)师:中间两联呢?有读懂的吗?生3:只知道用了"典故",但不知道用在这里是为什么,理解不了。
师:好,那我们从"读懂"的地方的开始解读《锦瑟》。
《锦瑟》课堂教学实录5篇

《锦瑟》课堂教学实录5篇《锦瑟》课堂教学实录1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资料链接——名诗对接.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二.了解作者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三.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听朗读录音.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2.小结诗歌内容: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3.探究主旨.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四)品味语言,赏析技巧.引导: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动画影片,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flasn影片《锦瑟》.学生观后结合诗歌及画面谈谈这首诗的意境.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五)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五.布置作业: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锦瑟》课堂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并背诵全诗.能力目标把握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体会李商隐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强调美对人精神的涵养作用,鼓励学生注重提高审美的境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寻找突破点.切入角度理解诗歌,即〝理解诗歌的多义性〞;体会本诗非写实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2.文学常识.李商隐(约8_—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沁阳人.李商隐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锦瑟》这首诗流传最广.影响.争议最多.晦涩难懂.众说纷纭,被人们称为〝斯芬达科斯之谜〞.古典诗歌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二.赏析诗歌(一)初读,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可(难道,哪能)惘(wǎnɡ)然(迷惘,茫然)用现代语句翻译诗歌:锦瑟琴为什么要有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让我追思美好青春.我曾经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3.讨论:初读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想表达什么?指导提示:压缩诗歌,抓诗眼,感诗情.压缩成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压缩成五绝: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此情可追忆,当时已惘然.再压缩:锦瑟弦,思华年.(内容诗眼)可追忆,已惘然.(情感诗眼)4.小结:诗人看到锦瑟,听到锦瑟幽幽的旋律,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伤的回忆啊,可是往事却如一片云烟,令人难以真切把握.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二)再读,析〝此情〞1.朗读中间两联,掌握四个典故.①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中蝴蝶快乐梦后怅然诗人早年及第娶妻仕进快乐现在发妻早逝沉寂下僚怅然②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鳖灵),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望帝国家生命哀伤诗人青春爱情哀伤③鲛人泣泪:晋张华《博物志》: 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④暖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珠玉沉于海埋于土泣泪生烟诗人沉寂下僚半世蹉跎自伤自怜年少时玉生烟今日珠有泪2.分析重点词语,探讨〝此情〞.(各抒己见,不拘一格)①〝迷〞——迷恋.痴迷.入迷.迷失;〝梦〞——理想.抱负.恋情.美好的时光等等.此情实为一种迷惘之情.②〝托〞——寄托.托付(生而不能,死则续梦);〝春心〞——伤春之心,不忍逝去;爱情.此情实为一种怀恨.执着之情,也可为一种殷切的思念之情.③〝泪〞——遗珠泪,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被人识,深情无人领会.此情实为一种伤感.悲伤之情.④〝烟〞——暖玉烟,可望不可及,幽微飘渺无法把握.此情实为一种无奈.嗟悼之情.3.小结: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无奈,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会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三)三读,悟诗情1.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试着探讨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具体的事情而如此哀怨悲痛.(开放题,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李商隐才华横溢,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牛党成员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与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女儿相爱成婚,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从此仕途坎坷,壮志成灰,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本诗作于诗人晚年,此时李唐王朝气息奄奄,作者经历宦海沉浮壮志成灰,妻子也已早亡.他一生的回忆,一生的苦心孤诣,一生的诗,一生的情,像一部高度浓缩的写意默片,都在这首《锦瑟》中了.后人认为此诗是李商隐的压卷之作.有人说,《锦瑟》是中国诗歌解人最多.争论.聚讼最繁的一首诗,古往今来解读这首诗的作品不下数百,解读的派别多达十余种.晚唐以来留有姓名的解家就达百位以上.关于《锦瑟》的诗意,最新的资料总结竟达十四解以上,大致包括令狐青衣说.音乐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哀唐室衰亡说.诗序说.情场忏悔说等.相思说:思念恋人不能相聚的痛苦.看到〝瑟〞,想到琴瑟和谐的恋情.看到〝锦瑟〞,想到恋情的华美.锦瑟,你为何无缘无故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勾起我对恋情的记忆.感觉幸福.遥远又迷惘.像庄生梦蝶一样如梦如幻,像望帝化鹃泣血哀啼一样执着和凄美.感觉恋情如沧海明月中鲛人哭泣的眼泪化成的珍珠一样晶莹.纯洁,又如蓝田暖日里美玉所升腾的缭绕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多想把这份记忆珍藏,可在过去恋情发生之时就已迷惘!悼亡说: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自伤说:诗人独自哀伤之情.锦瑟呀,你为何要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让我想起过去的青春年华.感觉是那样美丽.虚幻.飘渺.伤感.自己曾如庄生梦蝶一样追逐美好梦想,曾如让贤亡国.化鸟悲啼的望帝一样执着.可理想未能实现,自己如沧海朗月中的鲛人泣泪为珠,虽然是沧海遗珠,未受重用,未展抱负,但依然如明珠一样,闪亮依旧,晶莹依旧,纯洁依旧,丝毫不减高洁节操!可毕竟美好年华和理想如蓝田暖日中的美玉升腾缭绕起来的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年华和理想多么美好,真想永远珍藏,只是当时心中已是迷惘一片,而现在才终于明白.李商隐的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长期的失意.但他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套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否则,李商隐的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就都可当做政治诗读了.个人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当然,诗歌欣赏本就是〝仁者见仁〞的愉快活儿.有自己的观点,并能说明理由就行.2.小结:《锦瑟》,像一座美轮美奂的迷宫,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惊叹心驰,却寻不到进入的路径,他们一开始便迷失在路口,惝恍猜测,未知所踪.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写: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朝诗论家.一代诗宗王士禛也在诗论中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虽然这首诗的主旨我们无法确定,但是一千多年来它依然深深的吸引众多读者,每个人似乎都能在这首七律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感情寄托.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总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篇《锦瑟》.(四)四读,体美感1.梁启超先生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样化的,神秘的.〞张中行也说:读这首诗〝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2.思考:诗歌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他们又是如何体现丰富的情感的?明确:这两联的手法和首尾两联不同,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立象尽意〞,所立的意象,不是单独的,各个意象之间隐含着和谐的关系.蝴蝶和杜鹃,庄生和望帝,属同类,通过〝晓梦〞.〝春心〞将之深化到梦中和心中,就不是一般的,而是心灵的画图.同样,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在时间上是一早一晚,在空间上是一海一陆.在色彩上冷暖交融,而在情调上则是珠泪之悲和如遇寒而雾,这是联想的统一.而且此联表面上与前联不相属,但在意脉上渗入了〝可望不可即〞的性质.照应了首联的〝思华年〞,又为〝成追忆〞作了铺垫.这样,就以静态的画图沟通了首尾两联意脉的律动.使得全诗不但统一和谐起来,而且将意象和抒情.视觉和心像.静态和动态丰富统一在圆融的意境之中.象征的手法;跳跃的逻辑;联想的统一;写意的手法,朦胧美.三.总结延伸1.诗歌总结:诗歌内容:(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艺术手法:用典,象征,联想李商隐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完全不同与白居易强调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留给读者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是空前的.直到清朝,西方的很多文化进入中国,对此才有了〝唯美主义〞这个西方人发明的标签.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朦胧诗派2.《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里,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后,二人感情笃定.假设黛玉题帕,会送李诗的哪一联给宝玉呢?参考:第一种看法:送颔联——美好的爱情像蝴蝶梦一样朦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恋;一片思慕春心付与悲啼的杜鹃,绵绵不绝.既能表现黛玉的痴情与忠贞,又蒙着一层悲剧色彩,与原著相符.第二种看法:送颈联——宝黛奇情,有还泪说.那月下沧海的鲛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爱情不为礼教认可,孤寂伤感,夜夜流泪成沧海.蓝田美玉也能预表宝玉,纯洁,有才华,埋于山中不外现.两句表达了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婉的.3.课外阅读李商隐的两首《无题》,体会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锦瑟》课堂教学实录3教学目标:1.遵循物象→意象→意境的认识途径,学习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2.把握诗歌运用的比兴.用典.象征等手法的妙处.3.品味意象,体悟诗人心中〝悲〞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反复吟诵,通过对核心意象〝晓梦〞〝春心〞〝珠〞〝玉〞等的品味,体悟诗人心中〝悲〞的丰富内涵.一.导入《诗大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什么呢?是你心里面的思想.意念.感情.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呢?从意象,从作者经历.意象就是带上了主观情感的物象,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物象说起.二.检索〝物象〞请大家齐读整首诗,说说这首诗里写了哪些物象?锦瑟.华年,庄周.蝴蝶.晓梦.望帝.杜鹃.春心,明月.暖日.珠.玉.人:庄周.望帝;物,锦瑟.明月.暖日.珠.玉,蝴蝶.杜鹃.回忆:华年眼前:锦瑟.传说典故,眼前之景.直观的物,抽象的年华.春心.这些物象,在诗中着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就直接可以说是意象了.如此纷繁交错的意象,难怪诗歌让人感到朦胧模糊难懂了!当然难懂并不是没法读懂.〝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还从这些物象入手.三.剖析〝意象〞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看看哪些是核心意象.1.先看首联锦瑟是漂亮的瑟.华年是花样年华.美好时光.问题一:这里重在强调锦瑟还是华年?锦瑟在这里的作用?起兴(借题发挥),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问题二:锦瑟的〝一弦一柱〞为什么会让我想到华年?数字上:一弦一柱正像一年一年,正好代表经历的年华和时间.音乐内容上:五十弦的表现力更丰富更细腻,想到我的年华也更细致更悲切.漂亮的瑟无缘无故有五十弦,(〝无端是无缘无故,实际上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它特殊的沉重的情感,现在大家还认识不到,等理解了诗意之后,回头我们再来品读它.〞)2.下面来看颔联的意象,问题一:这句话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晓梦.结合资料看,作者的梦想是什么?光耀门楣.仕途通达.卖与帝王家.国家栋梁.当庄周梦为蝴蝶的时候,是多么美丽.多姿多彩,所以他完全沉溺在这种美好的感情.当诗人谈到梦想时也必然痴迷忘我吧,因为这种渴望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也是融在骨子里,化在血液里的存在了.然而这种梦想有没有实现呢?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晓〞,梦的短暂,梦要结束,理想落空.〝晓〞是说天快要亮了,〝晓梦〞是破晓以前的梦,这是言梦之短,因为天很快就要亮了,你马上就要醒了.人们常说〝夜长梦多〞,夜长,你爱做多少梦就做多少梦,所以〝晓梦〞极言其梦境之短暂,梦要结束了.看下一句的内容.解读典故:望帝托杜鹃.望帝是蜀国的君主,望帝让位给臣子,却没想到这位臣子是个暴君,老百姓苦不堪言.望帝死后,他的魂魄变成了杜鹃,因为一直怀念故国,所以杜鹃的叫声好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而且杜鹃总是要一直叫到口中流出鲜血为止.问题二:这里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春心.李商隐另外有一首诗《无题》,最后两句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他说,你那份春天觉醒的,追求的向往的心不要跟花一样争着开放,〝春心莫共花争发〞,因为你把这么热烈.深刻的感情投入进去,你最后落到的下场是〝一寸相思一寸灰〞,你每一寸相思的情感.你燃烧的结果是变成灰烬.可见,〝春心〞在李商隐的诗里多表示追求,向往的心.望帝的春心是什么?爱国之心.李商隐的春心是什么?成为国家栋梁的仕途之心.诗人和望帝一样只能把那一份感情,那追求.向往的〝春心〞〝托杜鹃〞.可见,李商隐借杜鹃啼血来哀鸣自己理想落空的人生.小结:从颔联看,不管梦多么美好,春心多么执着,最终理想破灭,这是追忆年华诗人心中的第一层痛.大家来读一读,揣摩一下情感.核心意象要重读.过渡:理想是要建立在自身的实力之上.李商隐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诗歌的颈联也就是第三联回答了这个问题.3.问题一:颈联哪些物象可以看出李商隐对自己的评价?珠.玉.珠玉的珍贵和稀有,为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在古典文化中,珠和玉具有特定的内涵,你知道哪些?①怀玉之才②明珠暗投(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视)③隋珠弹雀,比喻大材小用.珠喻指才华或有才之人.④〝一片冰心在玉壶〞:喻指品行的高洁.⑤《礼记》中,孔子赋予了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还强调〝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玉为温润.高洁的文化符号.⑥李商隐字义山,为什么号玉溪生?因为李商隐出生在丹河之滨,河水清澈,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如玉一样清澈透明,因此起名叫玉溪生,也有自我勉励之意.⑦典故: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遗漏)卞和泣玉意在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被重用.⑧贾宝玉生下时口中含的那块玉,是女娲补天时遗漏下的一块石头,因为不甘于才华被埋没,请求道士将它带入凡间,投胎作贾宝玉.可见:〝珠〞.〝玉〞乃诗人自喻,喻指自己的才华.能力.德行.问题二:自己满腹才华,却是怎样的遭遇呢?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出来?典故:鲛人泣珠,海中美人鱼,美丽而神秘,只在大海深处,对水质很挑剔,不愿在不洁的水中生活,月明之夜,它的眼泪会化为晶莹剔透.饱满圆润的珍珠.天上有明月,地下有明珠,〝珠有泪〞鲛人的眼泪变成珠,作者在此已经活用这个典故,情感上也有变化.〝珠〞是作者才能的喻指,〝泪〞是自己心境的活现.这种组合就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蓝田是产玉的地方,典故本身的内容,对表达情感没什么作用.日暖才会生烟,尤其玉,在阳光下会有流动的感觉,象烟云流动,古人又称之良玉成烟 ,烟是玉存在的表现,生烟是让人看到玉的存在,现在却空有其烟,无人发现.小结:良玉空有其烟,明珠空有其美,作者以珠.玉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
《锦瑟》语文课堂实录

Like flowers and beautiful family members, but also enemy but like waters.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锦瑟》语文课堂实录《锦瑟》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读一首好诗,应该用心去体会,具体到今天这个舞台上,我希望同学们做到物我两忘,不仅应该忘掉台下所有人,更应该忘掉你自己。
这是因为同我们这个专题小标提出的诗从肺腑出,也就说呢诗诗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所以呢面对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面对他五十多岁所作的字字珠玑的艰难的总结,我觉得大家也应该用同样的专一程度,你才可能体会到穿越时空的诗中所传出的蕴含的真情。
所以下面,我请大家先不要看课本,因为这里面注释太别多,我们不妨先看看原初的那个文本,体会李商隐先得什么?看投影,诵读一遍,读完之后,我会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第一体会是什么?生:齐读师:诗大家已经读过了,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
生:有凄美的感觉师:能不能具体的谈一下哪一句生:望帝春心托杜鹃,因为杜鹃的叫声比较凄凉师:感觉很准确生:有点哀怨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板书)此情惘然生:写的很美,“庄生晓梦迷蝴蝶”,虽然是虚渺的,但依然很美丽。
还有第三联都是非常美的景色,虽然有淡淡的悲伤。
生:有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从“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我们知道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应经是五十多岁,有对华年的追思之感。
(板书)追思华年。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这首诗,初读的朗读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你的感觉是非常的准的,而且在你们讲感觉的时候,根据我的板书,我们比较能明确的得出首联,和尾联的情感走向追思华年和此情惘然。
相反中间两联,可能因为太美又间杂忧伤,那么因何而起的情感显得比较模糊。
问一下问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区别。
生:因为第二联和第三联运用了许多的典故。
师:昨天预习的时候老师已经说了这些典故的解释大于诗歌本身的字数,用了典故之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锦瑟》教学实录

《锦瑟》教学实录《锦瑟》教学实录《锦瑟》号称古典诗歌中的“歌德巴赫猜想”,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着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锦瑟》教学实录吧!《锦瑟》教学实录师:上课!生(全体):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
咱们今天上的课,我们可能都已经读过了,我们就先读读看,老师要从你们的声音中开始研究。
好,锦瑟,开始。
(教师使用幻灯片显示全诗)(学生齐读全诗)师:好,读得非常好。
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锦瑟?(教师指定一位同学回答)生A:锦瑟本义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一种瑟的一种美称。
师:好。
锦瑟指的是绘有花纹的一种什么?生(全体):瑟,乐器师:乐器。
非常好。
读过以后请你告诉我这首诗是写锦瑟的吗?(给学生留十秒左右思考时间)生B:这首诗不是完全写锦瑟的,而是由锦瑟引出了一种其他的情感。
师:我非常喜欢你回答里的一个句子——“不是完全写锦瑟的”,也就是说,还是有写锦瑟的地方,是这个意思吗?生B:是师:哪一句?生B:第一句师:读读看。
生B: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重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好,请坐。
那既然不是完全写锦瑟的,那么你看看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能不能从这首诗里面找出一个字来告诉我它是写什么的。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你来说。
生C:应该是“情”。
师:辞以情发,诗歌和情感紧密相关。
这首诗中“情”字吗?好,我们一起再把整首诗读一下,逐字轻轻地读。
(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巡视)师:诗歌离不开情感,诗要表达情感,并不是写乐器,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借助哪个字表达出来的?情感的蔓延是靠作者的什么?(指定一位同学回答)生D:我觉得作者情感的蔓延是靠一些典故的引用和一些用词,比如说“生烟”、“珠有泪”,用这些词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他的情感。
师:回答得很专业。
作者想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包含了他看到锦瑟时的心理活动。
因此我们说这首诗里作者是在——生:回忆。
(教师板书:忆)师:或者说是开头“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
那么这样我们就得出这是一首作者在追忆往事,然后迸发情感的一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实录
(封面范本)
课题名称:《锦瑟》教学实录
学科: 学校: 授课教师:
日期:二〇年月日
(内容范本)
《锦瑟》教学实录
相信很多人就算没学过《锦瑟》也是对这首诗了如指掌,毕竟这么多年的电视也不是白看的,说到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属于晚唐诗中的朦胧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接下来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李商隐《锦瑟》课堂教学实录
今天,我们请史梦琪同学给我们上晚唐诗人李高隐的七律《锦瑟》!我在班上宣布。
往届师姐上台当老师!班里顿时洋溢着热烈激动的气氛。
掌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一张张年轻的脸顿时兴奋了起来,目光中的信任和期待像温暖的阳光。
史梦琪在同学们掌声和注视的目光中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高一,老师曾经带领大家学过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谁还记得那首诗属于什么风格吗?朦胧诗,好!回答得非常准确。
但是你们知道中国朦胧诗的鼻祖是谁吗?不知道。
那我就告诉大家,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啊!史梦琪同学语惊四座。
当然,我是就他的创作风格来说的。
因为艨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感情隐藏的很
深,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
她又做了这样的补充,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请大家把书翻到29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齐读)
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
整体把握这首诗。
时间大约3分钟。
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堂讨论。
第一个小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马云同学回答。
马云:我觉得虽然诗的画面看上去比较宽松舒畅,但是却暗含着一股非常悲凉的气氛。
请同意马云这一看法的同学举手!一部分人举起了手,个别人还在观望。
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见风驶舵。
大部分人举起了手。
对呀,这不是很好吗?看来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那我们就来看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感情基调的?为了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人的生活背景。
看来史梦琪是有备而来,她在讲台上一边板书,一边侃侃而谈:李商隐年轻时期也是一个极有远大抱负的人,例如他在《登安定城楼》就有钦回天地入扁舟之志。
但是他生活在晚唐风雨飘摇的社会之中,又处在当时牛李党争的夹缝里,起初因为受到牛党代表人物令狐楚父子的赏识,在令狐陶的推荐下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当时科举选拔和推荐选拔两种制度并存)。
后来因为令狐楚的死,使
他失去了依靠,在穷愁潦倒的情况下,被一直钦慕他才华的李党代表人物王茂元招入幕府,并且将女儿许配与他。
因此之后始终受到牛党的中伤、漫骂和诋毁。
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政治旋涡的溺水者,一生沉沦下潦。
所以崔珏有《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可见李商隐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
这样的遭遇又不能不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了解了诗人的处境,下面我们结合注释8来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旨(讨论后归纳):对于这首诗的主要看法有两种:第一种认为是自伤之作,赞同者主要有清代学者何焯和当代学者钱钟书:第二种看法认为抒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恨,支持者主要是当代国学大师周昌平先生。
课本的注释说是悼亡之作,显然是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下面我们按照老师教给以往教给我们的起承转合的思路来讨论。
先说起。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是一种乐器,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弦和柱,借代音乐、乐曲,第一句是起兴:思华年就是回想过去年轻时候的情景,华年就是风华正茂的时候。
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三个字是这一联的关键,也是这一首诗的关键,正是这一关键统领了全诗。
因为如果不思华年,也就没有了后文的忧愁和伤感。
把握住了这一点。
也就拿到了解读后面的各联的钥匙。
接下来我们请宋超同学给我们谈一下对颔联的看法。
宋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两旬紧承首联的思华年展开。
从诗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有远大抱负的,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给他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所以十分的忧伤。
史梦琪:宋超谈得非常好,我们给他一些掌声好不好?(鼓掌)。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找出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
迷、托大家异口同声。
完全正确!接着她话锋一转,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看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她又接着讲:梦蝶和望帝的典故高一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已经讲过。
注释上也有,我们需要的是把新旧知识贯串起来就行。
我要讲的是这两个典故经过李义山这么一用,已经没有了栩栩然化蝶的轻灵,也没有了化鸟的神奇,这里虽然包含着美好的情景,但是既然把美好的愿望托之于梦境,付之于来生,就不免给入以虚无缥缈之感;再加上锦瑟繁弦,杜鹃凄音,哀音怨曲,更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戚和难言的幽愤,故自有奇情深恨在,只把浮生托来世。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举数例:李义山在《秋日晚恩》里有枕寒庄梦去的句子,说的是醒来以后发现那美好的蝴蝶已经离我而去。
在他的《偶成转韵》里还有怜我秋斋梦蝴蝶的诗句。
说的也是蝴蝶对人的同情与关爱。
总之,在李商隐的笔下,不管是沉迷于美梦,还是托之于来生,表达的都是美梦不能成真的凄凉心境。
明白了承接
是颔联。
接下来我们欣赏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在肯定了赵延同学对这两句的整体解读之后史梦琪接着讲第一句沧海,青色的海,就是大海。
我们学习这一句。
重点应该抓住三个意象,那就是月、珠、泪。
古人有云,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
明珠浴于泪波之中。
用珠喻泪,古以为然,在诗人笔下,月、珠、泪三者化一,聚焦为一个忧伤,再又一化为三,体现为三个意象,真是鲛人涕泪,颗颗成珠,个中情怀,自难尽诉。
所以,沧海明月。
境界虽然高旷皓洁,心境实则凄寒孤寂,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看这一联的第二句,先请姜涛同学试讲一下。
姜涛: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也是用典,蓝田,山名,也叫玉山。
古人认为玉是接天地之精华的灵物,被埋在地下,在温煦的日照下,玉气自然上升,所以说会生烟。
姜涛的分析非常好。
我们是否也应掌声鼓励?(掌声)玉是极其纯洁的灵物,只可观赏,不可亵渎;它的玉气也是远望似有,近观则无。
显然这是诗人的自况,以自己为玉,以自己的才华为玉气。
也暗示了自己的清高,这也正是首联里说的所思之年华。
以上是起承转合的转。
那么,这首诗是如何合的呢?我们一
起来看尾联的收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过去的华年在当时失去的时候就已经痛切地感觉到了,并不是今天追忆的时候才有,只不过今天是越加的苦痛罢了。
我们给诗人换个说法就是,人生的苦痛本应该是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地淡化了的,可是我的苦痛却像阴天的乌云,厚积而不散,并且是越来越厚,越来越沉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着韶华已逝,面对着悲欢离合,诗人是多么地无奈,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
首先是意境,我知道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就对这首诗的格律、节奏、对仗和押韵都已经搞清楚了,这里我们就没有多讲,现在我请大家把这首诗中所涉及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板书):物象:锦瑟、弦柱、庄周、梦蝶、望帝、杜鹃、蓝田玉,沧海月。
请问诗人借助这些物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明确:往事无法追忆的怅惘。
这些物象和情感的融合就是老师告诉我们的――史梦琪故意颇了一下。
意境!大家大声喊。
她在沧海月和怅惘的后面板书意境二字。
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中的典故找出来。
板
书明确:庄周梦蝶、杜宇化鸟、南海鲛人、蓝田玉气。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我们能够从这首诗学到哪些诗词常识。
第一,这首诗用典甚多,但无堆砌之感;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整,这是格律诗的要求。
第三是用了一系列繁博的意象,塑造了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的形象,诗歌如同凡高和高更的油画,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又像是我们读过的舒婷、北岛以及顾城的诗歌。
有鲜明的朦胧色彩,把自己的观点包裹得极其含蓄、委婉,而且近乎晦涩。
下去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我的课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想对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良好机会的老师,对和我精心配合的全体同学,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掌声)
--------------------文章说明---------------------
本文是经过精选整理后的精品文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下载后可对文档进行重新编辑,可按您的想法稍作修改直接套用,标题或正文中所有带()处可自行修改为需要字词,以便更好的为您所用!
精挑精选精加工的精品文档,感谢您下载使用,希望使您的学习办公更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