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

《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
《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2)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自我活动,体验生命来之不易,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养成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产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家长,个别同学甚至会因为一些传统思想影响,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些思想将直接影响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大方、亲切、认真、科学地对待这一节的教学,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和思想障碍。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产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家长,个别同学甚至会因为一些传统思想影响,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些思想将直接影响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效果。四、教学重点: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课件展示“我从哪里来”,宝宝从哪里来,一直是我们小时候很想知道的问题(出示课题:婴儿的诞生)。

齐读,理解

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口说话,克服羞怯心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提出关于生殖的问题

关于人的生殖,同学们有什么疑惑,请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知识?

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方面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1、出示自学提纲:观察p95/图18-1和p496/图18-2,熟悉构成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器官及位置,并说出各种器官的功能。

2、课件展示男女生殖系统的图片。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出示提纲:(1)产生和输送精子和卵子的器官是哪些?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和产出的器官是什么?

(2)为什么说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3)分别说出①精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出路线②卵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出路线。

独立观察图片。

学生说出男女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明晰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二、受精和胚胎发育展示精子,卵细胞图片,设问有了精子和卵细胞,生命是不是就开始了?不是,还要有受精过程,课件展示讲解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边讲解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关于受精作用,先进行故事接龙。思考,聆听,观察、感受。故事接龙:以拟人化手法描述“我’’从一个精子到一个婴儿的“旅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可指导学生自制剪贴图,表示排卵、受精及受精卵的关于胚胎发育和分娩直观的图片和形象的讲解相结合,

既学习知识同时感受生命来之不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要珍爱生命。“故事接龙”培养学生的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采访母亲的结果

纷纷发言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母亲,体谅母亲的情感。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梳理知识,归纳发言

课外拓展1、试管婴儿。

2、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

附录:学生的学习体会

我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重新认识了母亲的艰辛。我从这两节课得到了很多收获,我了解了人的生殖系统,通过短片的播放,使我充分理解了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在经历十月怀胎和分娩的痛苦之后,我们诞生了,母亲为了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尽管自己承受了如此之大的痛苦,但仍然毫不后悔,认为有了我们是她最大的幸福。我们以后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体谅、理解母亲,不让母亲失望、担心,因为母亲不仅经历了分娩的痛苦,还养育、教导我们,为我们树立榜样,让我们健康成长,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为我们提供一切精神、物质的需求,让我们在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用自己对母亲的体谅和自己不让她失望的信念、奋斗而回报母亲,让妈妈不只现在不后悔,而是永远不会后悔。

近两节课就我认为上得很成功,通过课件和短片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人的生殖系统。

——八(10)班王锋

通过这堂生物课,我们了解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不容易,在怀胎十月中,不仅要承载着另一个小生命的重量,还要精心保护好胎儿。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关心妈妈,爱护妈妈,让我这“爱的结晶”为父母带去欢乐。母爱是伟大的!

这节生物课利用较先进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方便教学,也让我们非常感兴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知识,是课本知识活起来了。所以我更希望老师以后多采用这种方式来上生物课。

——八(10)班陈豆

今天,我们看了母亲怀孕和分娩的视频后,不禁想:母亲生我时是那么痛苦,十月怀胎,每天挺着大肚子,每天做什么都要承受那么大的负担,还要哺育我们,春夏秋冬,可母亲却从未后悔过。而我,每天动不动就对妈妈发脾气,从来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难处。我爱你们,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为我受苦了!

我觉得利用视频上课要好一些,使知识更容易理解,可以学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使原本乏味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八(10)刘乐

我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神奇,了解了相关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并了解到母亲生下我们的过程,体会了母亲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是四亿分之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更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以自己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八(14)王亚文

上一次的生物课,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的几段视频,让我深有感触。有一段视频是“精卵结合”的过程。一开始,班上有不少同学都感到很不自在,我也不例外。但渐渐地我不觉的不自在了,而是感到十分奇妙。上亿颗如蝌蚪般的精子不断变少、变少,到输卵管与卵细胞相遇的只有一百个左右的精子了!而其中只会有一个精子与卵结合,随后卵子变发生巨大变化,椅子如同“宇宙大爆炸”一般!原来精子、卵子是这样“碰”到一起形成受精卵的。

接下来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母亲生孩子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要爱自己的母亲,孝敬他们、感谢他们生下了我们,养育了我们。

视频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多奇妙的事物。我期望老师多用电脑,运用视频给我们上课!

——八(12)李丹

学了这节课,我抛弃了以前对人的诞生的种种愚昧可笑的猜测,了解了人的诞生是有精卵结合而形成的,而不是过去的各种假设。……

——八(11)姜悦

自从第一节生物课开始,我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大千世界里,从微笑的细菌到庞大的大象,总之,我对生物充满了感激和兴趣。

上节课,老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向我们介绍了人从精子、卵子的结合到母亲分娩的过程,我看了以后有很大的震撼。母亲是崇高的,千辛万苦地生下我们,又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长大。母爱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无法用数字、用金钱衡量。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是,妈妈的笑容是多么欣慰。从那节课后,我似乎读懂了妈妈的严厉。没错,天下的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我不应该辜负父母的心血和希望,所以我会加油!

——八(11)刘冰然

我们是父母爱的结晶。我们是佼佼者,在数亿个精子中脱颖而出,随着精卵的结合,在母亲的子宫中渐渐孕育。经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精心养育、呵护,我们逐渐长成人形,伴随母亲的分娩之痛、伴随父亲焦急如焚的期待,我们降生了。我们的生命如此难得。又怎能放弃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更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能轻言放弃。

——八(11)宋俊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简单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自我活动,体验生命来之不易,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难点: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课时

2课时(此为第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进程:

师:小时候,大家有没有问过妈妈或者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的?妈妈怎么告诉你们的呢?

生:各种答案。

师:看来大家出生的方式都不一样啊。但是各个答案似乎都不科学。可能爸爸妈妈因为一些顾忌,没有很好的告诉大家。但其实人的生殖是关系到我们每个同学的,是一门科学,我们应该知道。下面,我们来认识一对英国的夫妇,菲莉芭和杰夫,一起来了解他们的小宝宝是怎么产生的。那我们大家就会比较清楚我们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将通过医学显像方法,把菲莉芭从怀孕到生小宝宝这将近一年的时间浓缩成一节课,一起来看一看,人体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来完成创造新生命的奇迹。

师:大家很难相信你的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两个生殖细胞: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结合而成。(展示图片)请大家看图,描述精子和卵细胞什么形态?

生:精子外形像蝌蚪,头大,尾长。

师:补充:(展示显微镜下动画)而且精子很小,长约0.06毫米,用显微镜能看到。精子有尾,能够游动。

生:卵细胞球形。

师:补充: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有什么作用,我们等会儿再看。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在哪里产生?这和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有关。请大家观察生殖系统组成模式图。[板书]

先观察男性的生殖系统侧面图(出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明确各个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并试着填写正面图。讨论:

组成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哪些?产生和输送精子的器官是哪些?[板书]

生:得出结论。

师:各种器官作用稍讲。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讲清楚以免学生误会。比如,膀胱是属于泌尿系统。

师:同样,讨论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哪些?产生和输送卵细胞的器官是哪些?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和产出的器官是什么?[板书]

生:得出结论。

师:各种器官作用稍讲。同样,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讲清楚以免学生误会。比如,膀胱是属于泌尿系统。

师:那一个小小的精子和一个小小的卵细胞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呢?我们做一个游戏,故事接龙:“我”从一个精子到婴儿的旅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分段看。先观察受精过程动画。

师:展示问题:(1)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里相遇的?(2)相遇后又怎么样运动的?(动画)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会有什么变化呢?(动画)最后分裂了的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逐渐发育成胚胎。就好像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的开始。

师:当然我们这个图比较简单,大家不要误会了,远远不只一个精子进入阴道啊,有许许多多的精子进入阴道。最后,只有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

生:故事接龙:“我”从精子到受精卵到胚胎。[板书]

师: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不断分裂,大家推测一下,需要营养吗?这个营养来自于卵细胞中的卵黄,所以,这个时候,你的营养是完全由你的妈妈提供的。

师:胚胎会在子宫中继续发育。子宫里的世界很奇妙。我们可以用超声波来了解菲莉芭的小宝宝的生长情况。这是菲莉芭的胎儿19周时候的情况。(动态展示)

那么,这个胎儿是怎么发育来的呢?

(展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图片)仔细观察,什么时候胚胎开始具有人的形态?

生:观察图片。发现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态。

师: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态,此后称为胎儿。

胎儿一天天长大,同样的,他(她)的营养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故事继续接龙:胚胎到胎儿,通过脐带胎盘获得营养。[板书]在这个过程中,胎儿在子宫得到了营养和保护。

师: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之间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的血管紧挨着母亲的血管,两部分的血液不会混合,但是许多物质却可以互相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氧气和其他物质,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

师:你所需的氧气营养物质,都是由你妈妈给你的,而你产生的代谢废物,又通过妈妈排出去。妈妈怀你的时候,很辛苦。

师:如果一个妈妈怀孕时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毒素可以通过脐带、胎盘传到胎儿身上。

师:所以说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也会影响下一代。有些同学妈妈怀孕的时候生病了,发现有些药会影响到你的生长,宁可自己忍受着,也不吃药。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妈妈怀孕是什么感受呢?我们可以稍微模拟一下。请大家把书包背在前面,模拟怀孕,当5分钟的妈妈。并且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动作,切身感受一下。

好,现在菲莉芭的小宝宝在母亲的子宫中生活了大约280天,快出生了。胎儿怎么样出生呢?展示动画。

生:故事继续接龙:胎儿经过280天的生长和发育,从母亲阴道分娩出来。

整个故事接龙完整。

师:大家可以看到,分娩是由你和妈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挺不简单的,会自己调整位置,头通过妈妈的阴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子宫收缩,促使子宫口张开,以使胎儿的头能出来。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妈妈的剧痛完成的。有时候,这种剧痛会持续20个小时。大家要知道,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伴随着妈妈的剧痛完成的。

师:你从妈妈体内出来几秒钟后就会啼哭或者咳嗽,用以除去肺部的液体,获得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脐带会被医生钳住,在距离腹部5厘米左右剪断。7到10天内,脐带的剩余部分会慢慢变干萎缩,留下疤痕:肚脐。

师:展示菲莉芭的小宝宝。非常可爱的小婴儿。其实,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象菲莉芭的小宝宝一样,这么出生的。

师:下课前,请学生把书包放下,谈感受。谈课前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妈妈怀自己时的情况。理解母亲的伟大。老师也可谈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师:最后,送给同学一首诗:世界上最浩瀚的莫过于海/世界上最浩瀚的海莫过于爱/海的岸边有一条长长的堤坝/堤坝凝结的是母亲的爱与关怀/儿女总是在海里泛舟嬉戏/全然不知道危险与忧虑/外面的雷鸣电劈/在这里只是一串涟漪……

生: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

师:当我们的生命处于受精卵,胚胎,胎儿时期时,母亲就保护着我们,给我们营养。而母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妈妈把你生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爱自己,更要爱我们的妈妈。

自我点评:

从“你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入手(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问各自的母亲),调查学生母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入新课。联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发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迫切地想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做既非常切题,又富有创意,达到了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生物科学的目的。

以一对英国夫妇菲莉芭和杰夫孕育小宝宝的过程为线索展开本课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识图、讨论、故事接龙、模拟孕妇等形式,了解和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组成、受精的场所、胚胎发育的场所、胚胎的营养、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等。

特别是让学生模拟母亲孕育自己时的不便与负担的活动设计很有新意,意在让学生体验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上课教师的教学基本素质较好,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像对待其他科学知识一样谈论和探讨有关生殖的问题。选题本身就富有挑战性,并实施较好。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故事接龙中应交待是多个精子进入子宫、输卵管,最终是由一个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否则易引起学生误解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子宫、输卵管。

2.认识男性生殖系统时,将膀胱作为第一个结构,应注意指出膀胱不属于生殖系统。认识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时,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子宫颈。

3.模拟母亲孕育自己时的不便与负担的活动设计有新意,但在设计的细节要求上、在活动的实施中及对活动内容的升华上做的不到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把书包放在前面5至6分钟,学生是没有负重的感觉的,反而会觉得很舒服,这就达不到活动的设计意图与目的。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惠水四中刘泉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首先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有水生成,然后从反面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一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学生在《氧气》一课中所学习的氧气的检验方法以及《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电解水分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清晰的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验证,更容易得出结论。 ⑶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⑷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二度备课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效) 1.知道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 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内战的独裁本质。 2.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 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的史实。 3.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维护和平民主的意识。 自主学习:(学习内容P99—P105,时间15—20分钟,方法圈点批画。) 识记理解: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真诚地希望通过的道路, 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蒋介石集团在政府的支 持下,坚持的方针,阴谋发动。 2.目的:为了争取,揭穿蒋介石集团 的反革命政策。 3.经过:年8月28日,、等中共代表 飞抵,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 4.结果:1945年月日,国共双方签署(即 《双十协定》),确定了“”。根据协定,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 5.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全面内 战爆发。接着,又向、等解放区发动全面进 攻。人民解放军采取以为主的作战方针,经过8个月的作 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 二、转战陕北 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共中央所地, 中共中央主动撤出,但仍留在转战和指挥。西北 野战军在的指挥下,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 得、、等战斗的胜利,最终粉碎了 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 三、挺进大别山 1.背景:年,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解放军由战略防御 转入。 2.经过:1947年6月底,、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 从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 立革命根据地。 3.意义:挺进大别山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运用知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水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它是由那些元素组成?本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 一.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设问引入]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 [探究活动] 探究水的组成(播放flash动画演示) 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原理:电解水 实验装置图:

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板书]二.探究水的组成 [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 教案走向现代世界 第六课新的诞生第一课时两种命运的决战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和世界面貌的。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的诞生、了解新的成立给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教材线索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提问:“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 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初次学习物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入门,加上电学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尤其是女同学这方面的能力更加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实例等手段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将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结合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娱乐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 过学生在墙壁上挂气球比赛,激趣引课;通过教师用丝绸、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 璃棒和橡胶棒吸引纸屑以及学生用头皮摩擦过的塑料钢笔套吸引纸屑让学生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带电体具有的性质;通过演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间的作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以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验电器接触不同情况下的玻璃棒、橡胶棒认识其作用、原理。构建“参与式教学”与“探究性活动”相结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提问】出示一杯水,你对水的认识有哪些,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水的组成 (板书)4-3 水的组成

思考,提出猜想 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过渡】在探究水的组成前,我们先认识下氢气的性质。(板书)一、氢气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观察一瓶氢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神舟九号升空使用的燃料是什么? 【讲解】神舟九号升空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那我们现在来研究下氢气燃烧。 【实验演示】现在我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但在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呢,我们要先对气体进行验纯,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 【设问】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什么?验纯的操作是怎样的? 【归纳】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进行验纯,方法:先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慢慢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声音很小,则说明气体较纯。 【实验演示】现在我就可以对氢气进行点燃实验了,大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火焰呈什么颜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怎样验证?写出反应方程式。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导学案

大流乡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罗爱英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h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3水的组成 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案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案模式组织教案。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案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案的难点。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分,认识氧化物,最好能形成较为清晰的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 (3)初步了解氢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组成的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发布者:德育 绪论 教学目的: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等等,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断限 这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同世界的断限和分期不同。在每个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总是晚一步。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世界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现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当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 (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1. 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 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2.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 [1] 1630年~1919年 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 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少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尚钺为代表 其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本。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带动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当然,资本主义列强国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控制我国,则别当令论。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有过农民战争,有过地主阶级的自强,但都没有能够使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回到明朝以前那样的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经过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封建王朝交替更换的历史旧剧不再重演,历史已经开始了一个完全新的时代。 因此,应该以明清之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当然,这种观点的立足点在于要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的时间并不晚,是早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水的组成教案+新人教版

水的组成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重点 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难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条、酒精灯、小试管。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对,是水。从太空上观察。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这种蔚蓝色物质是什么呢? 对,是水。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4 ,所以有人戏称地球为“水球”。水与生物关系非常密切,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是生命的孕育和维系必需物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源等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首先,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二、推进新课 师: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息。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演示实验4-25]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先进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示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示](1)提示学生观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4.1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解 放军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比较辨异:国共双方围绕重庆谈判的目的和谋略。 (3)归纳概括: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军事策略及其变化。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手法,阴谋发动内战,确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展开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2)国共双方战争的性质,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来说,是反人民的不义之战对于全国人民及其子弟兵来说,是中共领导下的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 (3)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 教学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述法 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历史地图册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幻灯片展示抗战时期城市废墟、逃难人群图片)

请同学们说一说:战争好不容易结束了。作为老百姓,你会想过………的生活。 生:平安、安定、稳定、没有战争的生活。 师:结束战争,平安生活,这是所有人民共同的愿望,但是对于中国的命运,两个不同的党派各有打算。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第一、二段,看一看它们各自是何打算?(生默读) 生1: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真诚地希望通过和平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生2: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 师: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分别会将中国带入怎样的道路呢? 生(齐):共产党的态度会使中国前途光明,而国民党的态度会重新将中国引入黑暗。 (幻灯片展示共产党与国民党给中国所确定的两条道路并进行板书) 师:没错,“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国共两党就必然会有一场决战。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两种命运是如何进行决战的。 板书:两种命运的决战 (二)讲授新课 师:从两党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生: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师:(幻灯片出示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照片)认识他们吗? 生(齐):认识。蒋介石、毛泽东 师:那既然国共两党的矛盾如此深刻,为什么国共两党最高领导还会有这张合影呢? 生:……重庆谈判(小声) 师:哦,看来有的同学预习的课文,对,这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1.重庆谈判 (幻灯片展示问题:蒋介石为什么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师:请同学们阅读99页后两段大字回答。 (学生阅读) 师:有答案了吗? 生:蒋介石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以和平谈判作掩护。 师:那毛泽东知道他的阴谋吗? 生:知道吧。 师:那毛泽东此去无疑去赴一场鸿门宴,但他为什么又要奔赴重庆呢? (幻灯片展示问题:毛泽东在明知蒋介石是假和谈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去重庆谈判?) 生:为了争取和平,揭破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幻灯片展示国共目的概括) 师:那么在共产党的努力下这次谈判取得哪些成果。请阅读100—101页大

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实验准备】 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点评】 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水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质了,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生熟悉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想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点评:教师应用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探测的最新工作进展,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感知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候,航运、旅游…… 【点评】 教师先从具体的事例——新疆葡萄入手,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然后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两种存在形式,当然,“结合水”只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交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探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内容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 要点: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 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 一、重庆谈判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待人民愿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将要学到的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的节节失败对应。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背离人民的愿望,是一条黑暗的前途。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问:这两条道路的选择与两个核心人物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答:蒋介石、毛泽东。 2、蒋介石无意和平,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什么? 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作好战争的准备;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假和平,真内战。 3、自主学习:既然明知蒋介石谈判是放烟幕弹,为什么毛泽东还到重庆去谈判?什么时间由

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教学要求 通过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结构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教材精心构思的两个子目标题不但新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两种命运的决战”──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

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命运的选择,从而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故而第二子目的标题定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理解为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介绍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接着通过图片,表明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在1948年9月开始的与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最后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内容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评价时应侧重于学生是否能积极地思索和讨论,能否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能否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是否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课题:《两种电荷》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课时:1课时 提供者:唐梦瑶单位:静海县静海镇徐庄子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 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 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九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 2、电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2、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思考:为什么纤维丝向四周散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摩擦生电,列举常见的摩 擦生电现象 引出两种电荷概念 探究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归纳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找出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 方法反馈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 展示验电器练习制作简单的小验电器认识和学会使用验电器,明白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图片和原子内部组成物质运动视频。学生看书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 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 电?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1、回顾知识,交流、讨论。 2、总结该节内容,完善知识。 3、课后完成作业。 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测验与作业: 例如: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水的组成两种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不过,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因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本课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2.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困惑也是很突出的,那就是:水通电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水蒸汽;收集在小试管中的气体接近酒精灯火焰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二、教材分析 1.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分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步展开。在此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了氢气及其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知识,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水生成的部分由氢气燃烧实验和相关讨论组成,是探究水组成的开始,水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2.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将知识的获取、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容丰富,学习情景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及验纯的方法。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的观察,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电解水实验归纳、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对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五、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会知道氢气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2.认识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集气瓶(两个)、玻璃片(两片)、试管、水电解器、直流电源、小木条等等。 七、教学流程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