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线路统筹的思考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建议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现在主要实在发展其自身经济为主导,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大政府管理力度等。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大城市,各级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应明确和完善自己的职能,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培养和完善建立高效的市场机制上;其次,重新制订和完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改变以资源、能源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多元的经济发展体系;第三,尽快扭转国企比重偏大的局面,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抓手,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体系,结合本地实际,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有力地支撑了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处理好资源与产业升级换代问题,还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能源的节约与经济发展问题,走科学发展观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从劳动力优势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用比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使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和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和载体,使劳动力要素的收益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促使人民尽快脱贫。
三是加强东西经济联系,走联合协作、共同发展之路。
立足本区域优势,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东西互利,达到共同发展。
四、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本市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基础设施涉及范围广泛,但对本市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交通运输问题。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是难以迅速改善的,所以国家要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修建铁路、公路、机场和通讯设施等,以加强这些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
三峡游策划书

三峡游策划书
一、背景介绍。
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我们特别策划了一次三峡游,希望能够为游客提供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二、活动内容。
1. 游览三峡大坝,参观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了解三峡大坝的建设历史和技术特点。
2. 乘坐游船游览三峡风光,乘坐游船沿着长江游览三峡的壮丽景色,欣赏清澈的江水和峡谷的险峻。
3. 参观三峡人文景观,游览三峡人文景观,包括瞿塘峡、巫山等地的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
三、活动安排。
1. 时间安排,我们将安排3天2夜的行程,充分利用时间,让游客能够全面地了解三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交通安排,我们将提供专业的导游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3. 住宿安排,我们将安排游客在当地的酒店住宿,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和美味的饮食。
四、活动收费。
我们将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服务标准,合理定价,确保游客能够得到物有所值的旅行体验。
五、活动宣传。
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活动宣传,包括社交媒体、旅行网站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我们的三峡游活动。
六、活动效果评估。
我们将定期对活动进行评估,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服务,确保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行体验。
七、总结。
通过本次三峡游活动,我们希望能够为游客打造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三峡的魅力和魅力。
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三峡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建议

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建议摘要:长江三峡是指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因此而得名。
长江三峡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
关键词:长江三峡、旅游产业一、长江三峡概念长江三峡是指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因此而得名。
三峡两边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
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是由于这段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形成的。
水利资源极为丰富。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乘船游览的大峡谷,是我国最早向国际市场推出的旅游路之一,是重庆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前景长江三峡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
但是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对三峡的峡谷感会有所消弱。
一些优胜的景区有可能受到影响,再者,一些在对于三峡的宣传中,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三峡大坝的宣传,使很多人对三峡的奇观都不甚了解,因此,会对三峡的旅游业产生影响。
三峡水电开发给三峡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促进了旅游业在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战中地位的形成。
但三峡水库的修建对于三峡。
地区旅游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式增长,是否能使三峡景观更加声名远播,还要看经营者如何经营下去,采取何种态度来应对这一变化。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旅游问题和对策研究

1 . 3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 善
生态旅 游配套 设施应包括 与之相关 的交通 运输 、 通讯、 旅行社 、 宾馆等 。 重庆 三峡库 区经济相对落 后 , 基础 设施薄 弱 , 交通 、旅行社 、宾馆等服 务主体 能力 有
限 ,严 重 的 影 响 了 当 地 生 态 旅 游 等 社 会
半之 久 , 耗资 8 4万元 , 6 并且把原本 绿树
成 荫 、 林 掩 映 、 视 为 “ 得 的 城 市 阳 松 被 难
主管部 门管 理 ,有 的国家级保护 区甚至 由乡镇政府 管理。 在一哄而上搞开发的时
台” 的万州戴家岩松林包这一优 良的 自然 生态环境造成 了严重的破坏 。 11 .. 2旅游 主体生态意识 差造 成环境
认 识 自然 、 增 强 环 境 保 护 意 识 的 目 的 ;
经济 的发展 。以交通为例 ,尽管三峡库 区腹心 城市万州 已初现水 陆空立体交通 的型式 ,但其运输 量较小 ,且与我 国中
找并 实施相 关有 效对 策措 施 , 之服 务 使
于该 区 生态 旅 游 发展 , 能 够 符合“生 才
四 堡篁 鱼
重庆 三峡 库 区生 态 旅 游 问题 和 对 策 研 究
口耿 扬
万州 4 4 0 ) 0 00 (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院, 重庆 摘 要: 生态旅游是旅 游业发展的一种 良好形式 , 发展生 态旅游是重庆三峡 库 区协调好 经济, 环境 、 社会 关系, 促进库 区发展 建设
通 问题就更突 出了。
1 . 态法 制 有 待 健 全 4生 发 展 生 态 旅 游 无 论 是 规 划 开 发 还 是
,
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 的生态系统破
坏; 第二 , 客过度进 入超过环境 承载力 游 造成破坏 ; 第三 , 游客 进入 以后产 生的垃
长江三峡旅游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长江三峡旅游的论文题目有哪些长江三峡是一条壮丽的山水画廊,它的雄奇壮阔、神奇秀丽而壮丽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三峡大坝长328公里,其三峡大坝最大的高度为159米,因此称为世界第一坝。
同时它还是我国第一大水电站、第一座水电站,也是世界第一大水电站。
三峡大坝工程建成后,三峡水电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能够改善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开发长江上游地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人们才会不断来长江三峡旅游。
接下来在三峡中发现一篇关于长江三峡旅游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一、长江三峡旅游概况长江三峡是以三峡为代表的国家名胜,是一条从三峡大坝到小三峡都有分布在内的旅游线路。
其中小三峡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被誉为“千古奇秀之地”,有着很高的旅游价值和观光价值;而小三峡则位于长江三峡出口与巫山之间。
此外,在我国的许多江河湖泊中都可以见到小三峡的身影。
随着对长江三峡景观独特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使“长江三峡”成为一处独特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国家级旅游资源。
随着三峡大坝蓄水成功后游客人数逐渐增多,而长江秭归大桥、黄陵大桥、巫山大桥等交通要道又给长江三峡沿线地区带来更多经济机会。
二、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三峡旅游现状来看,长江三峡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历史上曾是一座重要的旅游城市之间往来贸易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与商品集散地。
由于长江三峡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其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今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代背景下,长江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将迎来又一次快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长江三峡地区旅游业快速崛起。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由于长江三峡地区自然资源与文化条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导致其旅游发展缓慢,甚至出现部分景区“资源过度依赖”现象和景区之间“恶性竞争”等问题,制约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部研究区域旅游的佳作——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四J f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部研究 区 旅 游 的佳作 域
评《 长江 三峡 区域旅游发展研 究》
卢 武 强
( 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9
中图分类号 :5 0 F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 4 2 20 )3—04 0 10 5 3 (0 9 0 0 7— 1
长 江三 峡地 区地跨 重庆 市和 湖北省 宜 昌市 、 恩施 土 复合旅 游转 变 , 托 资 源 向创 新 发 展 转 变 , 条 块 分 从依 从 家族 自治州 、 农架 林 区 , 长 江 上游 经 济 带 的 重要 组 割 向资源整 合转 变 , 以重庆 、 昌、 神 是 并 宜 万州 三个 增 长极 为 成部分 , 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和享誉世界的旅 中心 , 形成 “ 轴 三 极 三 圈 五 线 ” 内容 的 三 峡 旅 游 经 一 为 游 区域 。 济 圈空 间格局 。为实现 这一 战略 目标 , 构筑 了长 江 作者 长江 三峡 被 中外 游客 誉为 山水 画廊 , 有壮美 的峡 三峡 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与产 品开发、 拥 区域旅游合作、 区 谷山水风光,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 浓郁 的民族 民俗风 域旅游产业互动与整合、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保障体系的 情, 宏伟的大型水电工程。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 , 种类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的基本框架。从整体发展战略到具 齐全 , 特色鲜明, 组合 良好 , 垄断性强, 吸引力大。20 体 的产业互动与整合 , 03 条分缕析, 归之于规律性的总结 , 年三峡 工程 实现 蓄水 、 通航 、 电 , 峡平 湖的壮 丽 景观 不仅 有理论 意义 , 发 高 而且 有 实 践上 的指 导 性 , 为长 江 三 峡 已成为 现实 , 江三 峡旅游 迎来 重要 的战 略调整 和新 的 长 区域旅 游抓 住机 遇 , 迎接 挑 战 , 现持 续发 展 , 实 提供 了科 发 展机遇 。但 在三 峡旅游 发展 呈整 体上升 的 同时 , 多 学依 据 。 诸 矛 盾和 问题也 渐 次 显 现 , 成为 制 约 三 峡旅 游 发 展 的 因 最后 ,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作者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素 。 由于 三峡旅 游 区地 跨 湖 北 、 庆 两 个 省级 行 政 区 , 和解 决 问题 的思维 能 力 。作 者 提 出 三峡 旅 游 的 发展 必 重 不像一般的旅游区产业和功能单一 , 而是一个具有多种 须统观全局 , 实现区域合作 、 产业互动与整合 , 以说切 可 产业 、 种功能、 多 错综 复 杂 的 “ 公地 ” 区域 , 旅 游发 展 中了阻碍三峡旅游发展的要害。作者从行业规律 内在 在 上更加 需要 高质量 的理论 研 究 成 果 和 大手 笔 的发展 蓝 要求 、 三峡旅游的特殊性、 三峡库 区的敏感性等方面的 图作为指导。曹诗图、 胡绍华、 阚如 良三位学者的新作 需要出发 , 提出了三峡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目标体系和具 《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武汉出版社 20 ( 0 7年 7 体的对策措施 , 重点推进渝东 、 鄂西区域旅游 的全面合 月 出版 ) 在这 一 领域 进行 了开拓 性 的探 索 , 阅后 令人 耳 作。其精品线路的整合和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的设想 , 宏 目一新 , 启迪 。 深受 观 上 以三峡 为主轴 , 观上 以线 路 和产 品 为切 入 点 , 微 对 综观《 长江三峡 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一书 , 结构 三峡区域旅游的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了精细的研究 , 从 从 到内容都有其独特和创新之处。 宏观、 微观 区域 的选 择 , 区域旅 游 产 业 互 动 与整 合 的 到 是研 究 的视野 开 阔。作者从 大 系统 、 持续 发 展 模 式 , 可 进行 了充分 的 分析 与 论 述 , 这些 高 度 概 括性 的模 角度 , 用 旅 游 学 、 理 学 、 运 地 区域 经 济 学 、 划 学 、 规 文化 式是 本书 在理论 上 的主要 贡献 。 学 、 学 、 学、 史 美 管理 学 等诸 多 学 科 的 相关 理 论 , 三峡 对 总之 , 书在 区域旅 游开 发和旅 游产 业发 展 的实 证 本 地 区旅游资源、 产品开发 、 区域合作 、 管理机制及保障体 研 究 上 , 在理论 与实 践结 合 的层 面上 , 创新 和 发展 。 颇有 系 进行 了深 入 的研 究 。该 书 回顾 了三 峡 旅 游 的 波 浪式 全 书 内容丰 富 , 视野 开 阔 , 点新 颖 , 解精 辟 , 论 与 观 见 理 发展历程 , 出三峡旅游存在品牌形象整体塑造不力 、 实 践结 合紧密 , 述 高屋 建 瓴 , 三 峡 区域 旅 游 的 持 续 指 论 对 市 场发育 程度 不高 、 业 要 素 统筹 不 够 、 联 带动 作 用 发展 具 有重大 指导 意义 , 产 关 是迄 今 为止 研究 三峡 区域旅 游 不强 等急 待研究 解决 的 问题 , 为三 峡 区域旅游 的进 一 步 的经典之 作 。该书 无论 是 对 于 从 事 区域 旅 游 研究 的科 发展指 明了方 向。 研工 作者 、 游教 育工 作 者 , 是对 于 从 事 三 峡旅 游 的 旅 还 二 是从 树立 国际 品牌 形 象 和 构建 和谐 社 会 的 高度 实务 管理者 及 一线工 作 者 , 都具 有 重 要 的参 考价 值 , 堪 来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全书围绕把三峡旅游培育 称是一部研究区域旅游的上佳之作。 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 以建设 国际性旅游 目的地、 国家级 《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书若能增加一些 一 生 态旅 游示 范区为 目标 , 求实现 从过 境旅 游 向旅 游 目 力 旅游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 , 将会更加生色。
三峡后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重庆 三峡学 院学报
No5 2 1 .. 0 2
第 2 卷 ( 4 期 ) J UR A FC O GQ N H E OR SU I E ST 8 1 1 O N LO H N I G T R EG GE N V R IY
Vb . 1 28No.41 1
区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 长江 中下游产 生的影 响,加强
收 稿 日期 :2 1 — 6 1 O 2 0— 8
作者简介 :梁福庆 ( 9 2 ,男,重庆渝中 区人 ,国务院三峡 办移 民管理 咨询 中心处长 ,三峡 大学教授 、硕士 生 15 -) 导师 ,主要 从事水库移 民管理 与区域经 济可持续发展 研究 。
重盎 兰 兰 堕 堂 垫
综合管理优化调度等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发挥 工程 的综合效益,提升三峡工程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 的能力 。 需要用现代理论来指导 ,运 用科学技术来支撑 ,综 合运用经济、社会 、工程、技术 、生态方法,推进 三峡后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是 以人 为本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思考 。党 的
中图分类号 :C 1 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1 5( 0 2 5 0 1— 5 9 8 2 1 )0— 0 6 0 0 3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三峡移民工作要努力使库 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 、 “ 脱贫致富有 盼头 ,同心 同德建设和谐稳定 的新库区 ” 温家 宝总理 多次强调 ,要解决好库 区生态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 。 治、移 民安稳致富三个 重大问题 。为认真贯彻 中央领导指示精神 ,有序 开展三峡后续工作 ,2 1 年 5月, 01 国务 院批准 了 《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三 峡后续工作从 2 1 年起至 2 2 01 0 0年止,时间 1 ,投资 1 3 亿 0年 8 2 元 。开展三峡后续工作 ,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 行和持续 发挥综合效益 ,提升其服务 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能力 ,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 民群众 ,意义十分重大和 深远 【。 1 ]
加快推进三峡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Op ni n n pr m o i o p e nsv i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 o tng c m r he i e,c o d na e n u t i a l o r i td a d s sa n b e d v l pm e n t e eo nti he Thr e Go g s a e e r e r a
江上 、 、 中 下游 4 多 人 的饮用 水 和生 产用 水 的重要 亿 水源 , 生态 功 能极 为重 要 。三 峡 库 区 及其 上 游 拥 有 人 口 1 6千 多万 , 以长 江 或其 支 流 为 主要 饮 用 亿 均
水源 ; 三峡 库 区下游 的湖北 、 南 、 湖 江西 、 安徽 、 苏 、 江 浙 江 、 海 等省 市沿 长 江一 线 近 2亿 人 生 活 和 生 产 上
a d r r ln n p i ts u c o l to e ry wa n n n me g n y r s o s n e v r n n a o l t n a cd n s n u a o — o n o r e p lu i n: a l r i g a d e r e c e p n e i n i me t l lu i c i e t ; o p o
要 义 是 发 展 , 心 是 以 人 为 本 , 本 要 求 是 全 面 协 调 核 基 可持续 , 本方 法 是统 筹兼 顾 。 根
党 的 十七大 提 出要 “ 举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伟 高 大旗 帜 , 以邓 小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为 指 三 重 导, 深入 贯彻 落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续 解 放 思 想 , 持 继 坚 改革 开放 , 动科 学 发 展 , 进 社 会 和 谐 , 推 促 为夺 取 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线路统筹的思考
作者:刘晗邓念梅
来源:《中国经贸》2010年第24期
旅游线路统筹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操作系统理论与工作机制,即根据旅游产业的功能综合性和产业互融性特征,按照旅游产品依线路而形成的规律,以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为核心,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要素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格局。
其主要实践内容包括:整合线路沿线一切可整合的力量及相关的资源、要素,推动旅游产业打破行政管辖限制,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
从宏观角度来说,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从中观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旅游学操作系统理论,是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重点打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峡工程建成,三峡旅游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峡旅游面临新的整合;重要的是,三峡旅游业的发挥还涉及三峡库区移民稳定、库区经济发展、库区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
因此,三峡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能否对三峡区域旅游进行有效整合已经成为制约三峡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旅游线路统筹这一新的系统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打造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以及促进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长江三峡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1.三峡旅游资源的连续性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符合旅游产品形成规律,这是“旅游线路统筹”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
长江三峡是我国典型的峡谷型景观,它以其壮丽秀美的峡谷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既存在自然连续性,又存在人文连续性,三峡旅游线路的核心区域——鄂西、渝东三峡区域旅游统筹整合是旅游产品形成内在规律的要求。
2.三峡旅游整体形象的需求
旅游主体对目的地的选择有强烈的心理趋向性,旅游形象设计使旅游地政府和公众对本地旅游的资源核心、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使旅游地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旅游者面前。
因此,树立统一的、鲜明的三峡旅游形象对未来三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培育区域性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与相关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相生相融,相互促进,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因此,发展区域旅游不能单独地就旅游发展旅游,必须从满足需求的创意角度,整合区域内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三峡旅游业旅游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业的拉动效应、“乘数效应”以及与其它产业的互动效应未能很好产生,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
我们应该加强区域旅游产业整合,充分利用三峡各地资源优势进行资金、物力、人才资源的整合,互通有无,共同赢得市场,做大“三峡游”,追求三峡游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三峡旅游的特殊性
长江三峡旅游在管理上的行政分割性,三峡库区移民的稳定性,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种种问题都使得长江三峡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长期以来,长江三峡风景区的旅游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区域旅游整合也缺乏实质上的进展。
要将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风景名胜区建设成具有统一形象的、健康发展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统筹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三峡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4年9月6日,鄂、渝双方签订了具有重要意义的“1+3”协定,即两地政府《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两地旅游局的《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两地旅游质监部门的《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质监与执法合作协议》。
自此,三峡旅游区域统筹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此之后,国家六部委联合委托北京大学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于2005年1月正式出版。
该规划以大三峡区域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了“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新三峡旅游格局。
指出重庆、宜昌是新三峡旅游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增长级,指出了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鄂、渝两地建立围绕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建立了旅游投诉一体化制度、联合执法制度、联合培训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联谊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旅游合作制度;组建了各种旅游行业协会和三峡旅游联合体等机构组织;采取联合执法、统一票价、共同营销、整合开发等各种手段加强三峡区域旅游整合发展。
近年来,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在三峡游宣传营销上改变了以往的各自为政,互相竞争的宣传方式,而是树立整体观念,共同打造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
尤其是鄂渝两省市合作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对于打造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由当初“1+3”协议的概念性规划逐步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如整合出重庆-宜昌-重庆(渝宜渝)、宜昌-奉节-宜昌(宜奉宜)、万州-宜昌-万州(万宜万)等旅游航线,并对游船进行合理配置。
开发出兼顾水上与上岸观景的水路联运旅游产品,迎合了现代人的旅游心理;三峡区域旅游联合开展质量监督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3.旅游产业链整合初见端倪。
在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大背景下,三峡区域旅游企业树立了通过联合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意识,形成了建立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的良好开端。
如长江三峡有关港口强势介入旅游市场,将港航资源、景区资源和数百家旅行社市场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虚拟企业或组建经济实体,出现了港、社、船、景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以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为核心,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要素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格局。
尽管近年来三峡旅游整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还存在差距,许多合作行为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以资源、资金为纽带的实质性合作还比较缺乏,因此,在旅游线路统筹方法论的指导下找寻长江三峡旅游统筹发展的正确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三、长江三峡旅游统筹发展的对策
旅游线路统筹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主题,即以某个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构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三个板块,即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构成区域旅游发展范围;三个层面,即旅游形象、旅游内容和旅游功能,构成区域旅游发展内容,最终实现是推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1.统一旅游规划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应该制定统一的区域合作纲领或规划,作为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指导。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行业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合作制度,“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建设开放、统一的三峡区域旅游市场。
此前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可以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文件,但对于三个板块——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的统筹设计论述不多,这些方面的缺憾需要新的规划给予补充完善。
2.旅游产品整合
长江三峡虽然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三峡旅游一直缺乏高质量的、具有市场美誉度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
三峡旅游严重依赖于外在因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作为三峡旅游业自身“内力”不足。
三峡地区的旅游景点虽然较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品位和档次较低,留不住客,同时景点与景点之间联系不便,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认识到了三峡旅游必须在“大三峡”理念指导下,大力进行三峡地区旅游产品整合,其核心是鄂西渝东地区的旅游产品的整合。
区域旅游产品的整合有两种思路:把相同的产品串联起来,把不同的产品组合起来。
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使三峡旅游产品向多样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3.旅游整合营销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共同营销,整合三峡区域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搭建统一宣传平台,塑造三峡旅游整体形象。
三峡旅游的宣传口号定位成“巨变的三峡,永恒的遗产”更能体现新三峡的特点,更富有号召力。
4.统一旅游管理
统一管理机构。
旅游线路统筹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但由于长江三峡的行政分割性,因此,建议成立统一的长江三峡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以行驶跨行政区的旅游管理职能,这一点对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统筹发展尤为重要。
在统一管理机构领导下实现统一旅游执法,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统一导游词,取消地域限制等手段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目标。
5.创新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