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服饰仪容文化
上海的服饰文化文档

2020上海的服饰文化文档Document Writing上海的服饰文化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
上海近代生活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及地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上海海派服饰的由来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
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
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
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二、与巴黎同步的流行风所谓“时装”,即时髦的服装,它不仅合乎时代,而且合乎时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时装的流行和传播,处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之外,和近代上海的风尚习俗及文化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的上海时装表演具有其独特的构成和特点。
那么,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构成1. 走台秀走台秀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常见表演方式,也是上海时装表演的一大特点。
在走台秀中,模特会在场地中央的台阶上来回走动,展示自己身上的服装装扮。
这种表演方式着重展示服装的款式、设计细节和特色。
2. 形式表演形式表演即把服装和表演融为一体,将服装、舞蹈和音乐相结合,讲述一个特定的故事或情节。
形式表演在体现时尚的同时,也通过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多种信息和情感。
这种表演方式常见于民初舞台剧和芭蕾表演等场合。
3. 模特展示模特展示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表演方式,在上海时装表演中也同样常见。
模特们会走入场地并站定,再依次揭开身上的外套,展示内搭的服饰设备。
整个表演节奏较快,着重突出服饰的整体效果和动感特色。
二、特点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认识这种表演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1. 舞蹈元素丰富在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中,舞蹈元素被广泛应用。
这种表演风格将服装表演和舞蹈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动态和韵律感。
模特们穿着华美的服装,在音乐声中舞动身姿,表现出时代的风貌和青春的活力。
2. 技巧性强上海时装表演的流派技巧性强,注重服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要注意拍摄角度、步伐规律和音乐节奏等。
在整个过程中,表演者们在技巧的运用上颇具创新和巧妙之处。
3. 体现时尚感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是真正体现时尚感的一次文化历程。
时装表演进一步推动了时尚产业的发展,将起点从设计和制作延伸到表演和传播。
上海的时装表演集中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当地文化元素,同时也让当代的时尚爱好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上海时尚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都非常有代表性。
在表演形式和风格上,上海时装表演极富创意,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同时,这也是当今时尚产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之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重视。
上海的服饰文化

上海的服饰文化网小编: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的一大要素,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
上海近代生活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及地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上海海派服饰的由来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
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
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
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二、与巴黎同步的流行风所谓“时装”,即时髦的服装,它不仅合乎时代,而且合乎时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时装的流行和传播,处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之外,和近代上海的风尚习俗及文化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国内外通商交流的机会越来频繁,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大量涌入,使得人们选择的范围广了、着装的观念也改变了。
加上当时上海的不少报刊杂志,都辟有专栏,及时传播服饰信息;各大百货公司、服装公司及纺织公司,不断举办服装展演;电影业的繁荣,更为服饰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最繁华、最开放的都市,时尚文化因而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时尚界涌现了大批时装设计师、模特、服装制作工人等从业人员。
为了展示他们的时尚设计和艺术成果,他们积极地举办时装表演,将时装设计的旗帜高举起来。
这些时装表演因其呈现的特色而被称为“旗袍表演”。
它的构成和特点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华丽、复杂和奢华的西方时尚和简洁、自然和优雅的东方风格。
以下是更详细的构成和特点分析。
一、服装设计旗袍作为时装表演的主题,成为了主角之一。
它是一款女性传统服饰,由于其优雅、简洁的特点,为时尚设计师们所青睐。
他们在设计旗袍时,通常考虑利用丝绸、雪纺等轻柔、飘逸的面料,在颜色、图案、裁剪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同时,他们也尝试利用西方的时尚设计技巧、面料和饰物来丰富旗袍的设计。
二、舞台布置在“旗袍表演”中,舞台的布置也是重要的一环。
普遍采用的是标志性的上海建筑和风景元素,如灯笼、水果摊、茶楼、法租界等,营造出充满上海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氛围。
这种背景配合着旗袍的缤纷色彩,充满了时尚、艺术的气息。
三、音乐效果音乐也是“旗袍表演”的重要组成元素。
时装设计师常常会找到最合适、优美的音乐,使它和时装的颜色、风格、主题相契合,让观众在欣赏时装的同时,享受到舒适而愉悦的音乐。
时而舒缓温馨,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恢弘激情,音乐给这次盛典注入了魅力与动力。
四、模特表演模特是“旗袍表演”中最重要的表演者,她们的身材和气质成为时装的生命和灵魂。
模特通常身穿旗袍,搭配合适的高跟鞋、珠宝饰品、发型等扮相,步履绵柔但又不失自信与气势,徜徉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气质和优雅,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总的来说,“旗袍表演”作为时尚文化的代表,在构成和特点上,吸纳了东方和西方的多元文化,充分体现了上海这个城市开放、活力和多元性的特质。
今天,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标志之一,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上海的服饰仪容文化

上海的服饰仪容文化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的一大要素,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
上海近代生活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及地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上海海派服饰的由来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
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
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
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衣装时髦是晚清上海服饰时尚的主要特征。
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
上海人虽受礼教传统的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日趋开放的商业社会习俗使他们在服饰上首先放弃简朴同一而崇尚奢华时髦。
近代上海人是以时髦为美的消费者,而商人们也以制造时髦为经营要旨,不断鼓动人们投入到流行时尚中。
衣着时髦成了当时上海人追求体面消费的风范之一并不断攀比竞赛,这不但推动了上海时髦服饰的新陈代谢,也促使西方服饰体系渐为世人接受,从而在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装革履、中装绣鞋并存的奇妙旖旎的服饰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商的晚清上海社会,象征封建传统的服饰制度正在瓦解,时髦的领袖不一定是绅宦名门,也可以是商人、学生、买办、通事。
《2024年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范文

《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篇一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一、引言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时尚和服饰风格一直是人们瞩目的焦点。
特别是从1910年至1940年代,老上海时装风格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流行的时尚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老上海时装的风格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老上海时装的风格特点1. 华丽与优雅老上海时装以华丽与优雅为主要特点,强调女性的曲线美和男性的绅士风度。
在服装的剪裁和设计上,注重细节的精致和线条的流畅。
无论是华丽的旗袍、优雅的长裙还是精致的西装,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观念。
2. 色彩鲜艳老上海时装的色彩鲜艳而丰富,常以红、蓝、绿等鲜艳的色彩为主,辅以各种刺绣和印花,使得服装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活力和热情。
3. 融合中西元素老上海时装在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元素,既有传统的中式服饰元素,如旗袍、长裙等,也有西方的时尚元素,如西装、礼服等。
这种融合使得老上海时装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感。
三、老上海时装的发展历程1. 初期(1910-1920s)在初期阶段,老上海时装受到西方时尚的影响较大,逐渐开始接受和融合西方的服装元素。
此时,女性的服饰开始出现变化,逐渐从传统的中式服饰向现代时装转变。
而男性则开始穿着西装等西式服装,展现出绅士风度。
2. 中期(1920s-1930s)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老上海时装的风格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上,更加注重细节和工艺,同时也开始涌现出一些知名的设计师和品牌。
此时的老上海时装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西方时尚元素。
3. 后期(1930s-1940s)在后期阶段,老上海时装的风格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在服饰的剪裁和设计上,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装饰手法,如刺绣、印花等。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的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时尚文化风气浓厚,出现了大量的时装表演活动。
本文将从构成和特点两个方面,分析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特点。
一.构成1.服装与欧洲风格相比,民国时期上海的服装更加注重华贵和妩媚。
女装以旗袍为代表,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曲线展现出女性的柔美身姿,配上锦缎、刺绣等装饰,更加凸显了华丽感。
男装则以西装为主,但与欧洲风格相比更加收敛,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内敛与含蓄。
2.音乐民国时期上海音乐非常丰富,时装表演中常用的乐曲主要是集民间音乐和西方文化元素于一体的“山东大鼓”和“京剧曲调”。
这些音乐常常搭配着丝绸般的乐声和弦,给人一种柔和而婉转的感觉,更加凸显出时装表演的华贵与艺术。
3.舞台布景作为时装表演的背景,舞台布景通常由华丽的灯光和背景布景组成。
布景常常以现代都市为主题,如市井热闹的街头,钟楼等。
同时,还会用各种灯光编排烘托出时尚的气氛,将时装表演的视觉效果最大化。
二.特点1.概念化民国时期上海的时装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服装展示的形式,更是一种概念化的艺术表现。
每一场时装表演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如爱情、友情、家庭等。
设计师可以通过服装、音乐和舞台布景等多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概念,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2.多元化民国时期上海的时装表演十分多元化,不仅有婚礼、晚会、时装展等传统形式,还有一些新兴的形式,如电影放映时的服装秀等。
同时,时装表演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不仅限于贵族和富商,还面向普通民众和艺术爱好者。
3.国际化民国时期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时装表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时装表演不仅仅吸取了欧洲和日本的设计风格,还融入了本土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时装风格。
同时,年轻的设计师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将上海时装的魅力传播到了全球。
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

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近年来,老上海时尚与文化备受关注,其独特的时装风格更是引人入胜。
老上海时装是指20世纪初至40年代上海市流行的时尚潮流,融合了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时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探讨老上海时装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
一、起源和发展老上海时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0年代,当时上海正经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正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成为了时尚潮流的聚集地。
随着外国人和西方文明的涌入,上海的时尚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时尚界更是见证了独特的变革。
当时,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时尚在圈内流行。
例如,女性开始穿着西式礼服和旗袍,而旗袍带有中国传统的元素。
这种融合的时尚风格被广泛接受,并被誉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时装之一。
二、特点1. 西式与传统元素的融合老上海时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融合了西方时尚与传统中国服饰中的元素。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女性开始穿着旗袍,这是一种传统中国服饰。
然而,这种传统服饰经过改良,加入了西方的剪裁和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2. 豪华与奢华老上海时装以其豪华与奢华而闻名。
当时的上海是国际化的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侨民。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西方时尚的浪潮。
富有的上海社会精英开始模仿西方的时尚潮流,对高质量的面料和精细的工艺品有着极高的要求。
通过穿着豪华的服装,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3. 细节与配饰老上海时装注重细节和配饰,这为上海时装赋予了独特的风格。
服装上的刺绣、蕾丝和丝绸装饰增添了质感和华丽感。
配饰方面,缎带、珠宝和帽子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些精心挑选的细节和配饰使整体的时装呈现出华丽、优雅的特质。
4. 社交和文化象征老上海时装还承载着社交和文化象征的意义。
在当时的上海社会,社交活动是富贵人士展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场合。
时装成为了表达个人品味和社会身份的方式,人们通过时装向社交圈展示自己的风采和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的服饰仪容文化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的一大要素,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
上海近代生活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及地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上海海派服饰的由来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
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
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
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衣装时髦是晚清上海服饰时尚的主要特征。
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
上海人虽受礼教传统的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日趋开放的商业社会习俗使他们在服饰上首先放弃简朴同一而崇尚奢华时髦。
近代上海人是以时髦为美的消费者,而商人们也以制造时髦为经营要旨,不断鼓动人们投入到流行时尚中。
衣着时髦成了当时上海人追求体面消费的风范之一并不断攀比竞赛,这不但推动了上海时髦服饰的新陈代谢,也促使西方服饰体系渐为世人接受,从而在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装革履、中装绣鞋并存的奇妙旖旎的服饰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商的晚清上海社会,象征封建传统的服饰制度正在瓦解,时髦的领袖不一定是绅宦名门,也可以是商人、学生、买办、通事。
他们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对中国既有的服装消费模式冲击最大。
在他们的带动下,时髦之风在上海猛烈地旋转起来,正如当时海上文化人所说,"上海风气,时时变更,三数年间,往往有如隔代"。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
这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当时的上海无疑是“时髦”的代名词,上海时髦服饰时尚自然也成为全国模仿因袭的样板。
二、与巴黎同步的流行风所谓“时装”,即时髦的服装,它不仅合乎时代,而且合乎时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时装的流行和传播,处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之外,和近代上海的风尚习俗及文化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国内外通商交流的机会越来频繁,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大量涌入,使得人们选择的范围广了、着装的观念也改变了。
加上当时上海的不少报刊杂志,都辟有专栏,及时传播服饰信息;各大百货公司、服装公司及纺织公司,不断举办服装展演;电影业的繁荣,更为服饰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装界与文化界联袂合作,相得益彰,致使上海成为全国时装中心,有"东方巴黎"之美誉。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饰的一个辉煌时期。
当时欧美的追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时兴服装形成了既与巴黎同步又有独到风格的海派服饰流行时尚。
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
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
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则可不拘。
在初春或深秋之季,人们常在长衫之外,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以代马褂。
随着西风东渐,上海男子,特别是洋行的职员率先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传统的服饰,长衫、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则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
孙中山先生当年颇喜欢穿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妇女服装,在清朝末年,仍保持着上衣下裙之制。
以至民国初年,留日学生日益增多,受日本女装影响,上海的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簪钗、手镯、戒指等首饰一概弃之,时称“文明新装”。
进入二十年代,上海妇女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长期以来,中国妇女的服装,在裁制时多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
二十年代以后,中国妇女有了“曲线美”的意识,一改传统习惯开始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这种服装不仅装有垫肩、硬领,而且大了胸裥。
女性时装越来越趋于刻意展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和美妙的身材,当时的时髦女装主要有三类:旗袍,以西式外套为主的时装,西式裙装。
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饰的时髦女子越来越多,西式连衣裙成为一些时髦女性的夏季时装。
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见。
上衣下裙的传统服饰趋少。
与此同时,旗袍开始流行,廓形较平直,装饰风格趋于华美精细。
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欢迎。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
三、海派服饰:时髦的样板1949年,解放的炮声打破了上海畸形的繁荣,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上海人谱写了理想主义的海派服饰新曲。
五十年代,上海的服饰多少还带有缤纷多彩的格调,但时髦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反映,是简朴和实用式的时髦。
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上海是全国的纺织基地也是服饰中心,上海的服装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平。
上海的纺织印染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成功的行业之一,这为上海服装领全国之先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上海的纺织印染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实力最强、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花式品种最多,并开发出很多新面料、新花型,为全国服装业提供了最好最全的面料。
上海服装业的组织化改变了1949年以前服装生产零碎混乱的现象。
如果说,解放前上海量生产的成衣质量、时髦程度、成衣数量等都不那么出色的话,那么,五十年代后的上海成衣则完全堪称时髦的主体。
1949年以前,上海的服装业多为前店后坊,大都停留在小规模作坊的水平。
五十年代后,经合并及引进设备、开设新厂,上海服装业进入了大机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期。
这不但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批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服装,也为今天上海服装业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服装商业与服装工业的分家,切合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它使得上海服装的销售和生产进一步专业化。
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和工业城市,依托最发达的商业和最雄厚的工业实力,上海的服装依然是上海人的骄傲。
50至60年代,上海的服饰是简洁、朴素、平实的。
男装以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为主。
女装以袄裙居多。
衣式悉用对襟、窄袖;服装色彩以蓝灰色为尚。
60年代中期,草绿色军服在民间大为流行,不分男女都喜欢穿军服。
七十年代流行的三粒钮式西装领便服和百褶裙,运动式短发、西便装、长裤、丁字襻平跟皮鞋是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女性的时髦形象。
80年代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穿着打扮日益讲究,西式服装再度流行。
服装朝个性化、时装化发展,并逐渐与国际都市相接轨。
上海人仍保持着一贯的衣饰传统,保持着精致、优雅、时髦、灵巧、讲究做工质量的海派服饰特征,注重服装的细节及服饰搭配。
大至毛衣的编织、领型腰身的改良、领口部位内外衣饰的组合等,小到衣装整洁程度、裤缝处理、旧衣改新等,上海人无不细心装扮。
这使得上海服饰的一衣一衫都成为全国时髦的样板,上海服装成了时髦漂亮、质优样新的代名词。
四、旗袍:海派时尚的典型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旗袍最早是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长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三百年来没有改变。
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
从二十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
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
上海旗袍的变化则集中反映了海派时尚的演进。
发展到三十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
主宰其变化者即上海的服装界。
旗袍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转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无法再低之时,索性穿起无领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又流行短袖,短至露肘甚至无袖。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曾经流行长式,走起路来衣边扫地;后来又改为短式,短至膝盖,甚至将大腿露出。
旗袍的造型结构受西方服饰影响越来越大,并越来越讲究装饰。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说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
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
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会名门闺秀追赶时髦、享受奢华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骑马、跳舞、打高尔夫球,这也就要求服装更美观、合身。
加上三十年代欧美流行收腰就更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从而符合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三十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
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
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
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
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趋向于简便。
四十年代前期,受抗日战争的影响,旗袍以简单实用为尚,面料也不讲究。
四十年代后期,旗袍造型注重强调人体曲线,暴露程度更大,旗袍摆线从小腿上部移至膝盖处,有变短的趋势。
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