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

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
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

作者:杨慧娟, 裴昌根, YANG Hui-juan, PEI Chang-gen

作者单位:杨慧娟,YANG Hui-juan(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山东青岛266071;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裴昌根,PEI Chang-gen(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刊名:

数学教育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年,卷(期):2011,20(2)

参考文献(9条)

1.李润泉;陈宏伯;蔡上鹤中小学数学教材五十年 2008

2.曾天山教材论 1997

3.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07(01)

4.田载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简介 2004(06)

5.杨慧娟数学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姜伯驹先生谈数学课程改革[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6.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简论教材编写的恰当定位 2003(10)

7.曲铁华;于桂霞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改革[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6(04)

8.曹飞羽;李润泉四十年来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改革 1989(10)

9.魏佳清末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史实与借鉴[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

引证文献(3条)

1.陈铤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论高中数学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数字化用户 2013(24)

2.赖弋新.杨慧娟.朱黎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与启示[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3(2)

3.杨慧娟.刘云.孟梦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中“拓展性课程资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75408345.html,/Periodical_sxjyxb201102004.aspx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各册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正无理数无理数?????????????????--???---)()32,21()32,21()()3,2,1()3,2,1,0(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负分数正分数小数分数负整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 ??? ? ?? ? ??????实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六章、实数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十一章:三角形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收集 数 据 描述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轴对称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n m n m a a a +=?(m,n 都是正数) 2.. 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m,n 都是正数) ???-=-).(), ()(,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一般地n a n a a n n n 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2 2))((b a b a b a -=-+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附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在ABC ?中,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D ,AC 的中垂线交BC 于E ,20DAE ∠=o ,则BAC ∠的度数为( ) A .70o B .80o C .90o D .100o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B,EA=EC,在由等边对等角,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详解】 如图所示: ∵DM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DA=DB,B DAB ∠=∠ , 同理可得:C EAC ∠=∠ , ∵ 20DAE ∠=o ,180B DAB C EAC DAE ?∠+∠+∠+∠+∠=, ∴80DAB EAC ?∠+∠= ∴100BAC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用直尺和圆规作∠BAD 的平分线AG 交BC 于点E ,若BF=6,AB=5,则AE 的长为( )

A .4 B .8 C .6 D .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设AG 与BF 交点为O ,∵AB=AF ,AG 平分∠BAD ,AO=AO ,∴可证△ABO ≌△AFO ,∴BO=FO=3,∠AOB=∠AOF=90o,AB=5,∴AO=4,∵AF ∥BE ,∴可证△AOF ≌△EOB ,AO=EO ,∴AE=2AO=8,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作图原理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如图,OA =OB ,OC =OD ,∠O =50°,∠D =35°,则∠OAC 等于( ) A .65° B .95° C .45° D .8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OA =OB ,OC =OD 证明△ODB ≌△OCA ,得到∠OAC=∠OBD ,再根据∠O =50°,∠D =35°即可得答案. 【详解】 解:OA =OB ,OC =OD , 在△ODB 和△OCA 中, OB OA BOD AOC OD OC =??∠=∠??=? ∴△ODB ≌△OCA (SAS ), ∠OAC=∠OBD=180°-50°-35°=95°, 故B 为答案.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5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6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7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 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2021最新版-林山杰2021-6-26修正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阅读理解上对学生的考察不断提高要求,于是在原来的目录基础上我增加了阅读与思考等有关内容的整理录入,与原来的内容有增加与修改的部分,用红色字体标出。林山杰2021-6-26】 最简版本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11章三角形 第12章全等三角形 第13章轴对称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第15章分式 第16章二次根式 第17章勾股定理 第18章平行四边形 第19章一次函数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22章二次函数 第23章旋转 第24章圆 第25章概率初步 第26章反比例函数 第27章相似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第29章投影与视图 【以下是完整版】 七年级上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 .1.2 等式的性质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E平分BAD交BC于点E,且∠ADC=60°, AB=1 2 BC,连接OE.下列结论:①AE=CE;②S△ABC=AB?AC;③S△ABE=2S△AOE;④OE =1 4 BC,成立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D.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BC=∠ADC=60°,∠BAD=120°,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 △ABE是等边三角形,然后推出AE=BE=1 2 BC,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 线合一进行推理即可. 【详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ADC=60°,∠BAD=120°,∵AE平分∠BAD, ∴∠BAE=∠EAD=60° ∴△ABE是等边三角形, ∴AE=AB=BE,∠AEB=60°, ∵AB=1 2 BC, ∴AE=BE=1 2 BC, ∴AE=CE,故①正确;∴∠EAC=∠ACE=30° ∴∠BAC=90°, ∴S△ABC=1 2 AB?AC,故②错误;

∵BE=EC, ∴E为BC中点,O为AC中点,∴S△ABE=S△ACE=2 S△AOE,故③正确;∵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CO, ∵AE=CE, ∴EO⊥AC, ∵∠ACE=30°, ∴EO=1 2 EC, ∵EC=1 2 AB, ∴OE=1 4 BC,故④正确; 故正确的个数为3个,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证得△ABE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2.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若BC=10cm,则△DEC的周长为() A.8cm B.10cm C.12cm D.14cm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AAS”证明ΔABD≌ΔEBD .得到AD=DE,AB=BE,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求其周长. 【详解】 ∵BD是∠ABC的平分线, ∴∠ABD=∠EBD. 又∵∠A=∠DEB=90°,BD是公共边, ∴△ABD≌△EBD (AAS), ∴AD=ED,AB=BE, ∴△DEC的周长是DE+EC+DC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word打印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2有理数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2平行线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第六章实数 6.1平方根 6.2立方根 6.3实数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 程组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 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 组 9.1不等式 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 描述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 水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轴对称 13.1轴对称 13.2画轴对称图形 13.3等腰三角形 13.4 课题学习最短的路径 问题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 因式分解 14.1整式的乘法 14.2乘法公式 14.3 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15.1分式 15.2分式的运算 15.3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6.1二次根式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 16.3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 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9.1函数 19.2一次函数 19.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 试中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22.1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23.1图形的旋转 23.2中心对称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圆 24.1圆的有关性质 24.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 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2-04-23T13:23:04.25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11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卢娟[导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在不断的创新,出现了很多科学的教学模式。 卢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东大初级中学 710114) [摘要]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在不断的创新,出现了很多科学的教学模式。该文从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出发,探讨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及目的,最后提出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词]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使命。而正是数学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得数学成为大部分初中学生觉得较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还比较薄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展启发式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空间,实现思维能力的飞跃。从教学原理上看,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转化,把教材涉及的相关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然后通过一定的联系,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 2、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必学内容中增加的练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通过练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 3、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3.1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个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将知识隐藏在一定的背景当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地探索,揭开真相,获取新的知识。对初中数学教育而言,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核心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背景去主动地认识数学问题而设置教学情境,无疑是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都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毕竟,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设置教学情境,其实也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参与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引入课堂,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突破数学教学的学科范畴,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利用好的气氛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比如说,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抛硬币,让学生猜正反面的小游戏来导入课堂,在让学生对概率有一个简单认识的同时,也对概率有更多的求知欲,此时,教师的启发教学就完成了第一步。又如在学习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学习“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学习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等等。通过这些小游戏和谜语的导入,创设一个简单、轻松的教学情境,对启发教学很有帮助。 3.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启发式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不定条条框框,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的教育理念将在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宝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2]房少梅金玲玉.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0.2. [3] 陈贵银.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各年级教材目录整理打印版

七年级上(61) 第1章有理数(19) 1.1 正数和负数(2)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 示加工允许误差 1.2 有理数(4)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 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 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3)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章整式的加减(8) 2.1 整式(2)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5)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 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18) 3.1 从算式到方程(4)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4) 实验与探究无线循环小 数化分数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4)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16)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3)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5)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2) 数学活动 小结(2) 七年级下(62)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 4) 5.1 相交线(4)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 觉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3) 5.3 平行线的性质(3)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 线的位置关系 5.4 平移(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3) 阅读与思考用经纬度表示 地理位置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3)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7章三角形(9)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 信息技术应用画图找规律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证明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 实验与探究多边形的三角 剖分 7.4 课题学习镶嵌(1)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 2)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解法(4)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 方程组(3) 阅读与思考一次方程组的 古今表示及解法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1) 9.1 不等式(4) 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 大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 不等式(3) 实验与探究水位升高还是 降低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阅读与思考用不等关系分 析体育比赛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 理与描述(9) 10.1 统计调查(3) 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 少粒豆子 10.2 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2)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 机画统计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 节水(2) 数学活动 小结(2)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5-08T17:03:04.2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闫虹 [导读] 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闫虹(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11-01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消极”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奖励机制,来保证和促使教师能够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二)教师需要做的 1.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并做精心准备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例如,在探究出一些运算法则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经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 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与教材,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可使学生在探究后能获得成就感的数学教材来组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的过程。 2.保证探究时间,把握介入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却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常常过早地介入甚至草草收场。有时是看到学生讨论许久也不进入正轨,就急,然后提示一下;有时则是没过多久就有个别学生得出方案,教师一高兴立即请该团队的学生展示方案。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同时,它还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作祟,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得到的过程。这就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初衷。 所以,在学生做自主探究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并在教室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确保探究课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 3.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可考虑在展示时随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全集汇编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全集汇编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在菱形ABCD 中,点A 在x 轴上,点B 的坐标轴为()4,1, 点D 的坐标为()0,1, 则菱形ABCD 的周长等于( ) A .5 B .43 C .45 D .2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如下图,先求得点A 的坐标,然后根据点A 、D 的坐标刻碟AD 的长,进而得出菱形ABCD 的周长. 【详解】 如下图,连接AC 、BD ,交于点E ∵四边形ABCD 是菱形,∴DB ⊥AC ,且DE=EB 又∵B ()4,1,D ()0,1 ∴E(2,1) ∴A(2,0) ∴()()2220015-+-=∴菱形ABCD 的周长为:5故选:C 【点睛】 本题在直角坐标系中考查菱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出点A 的坐标,从而

求得菱形周长. 2.把一副三角板如图(1)放置,其中∠ACB=∠DEC=90°,∠A=45°,∠D=30°,斜边AB=4,CD=5.把三角板DCE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2),此时AB与CD1交于点O,则线段AD1的长度为() A.13B.5C.22D.4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易知:∠CAB=45°,∠ACD=30°. 若旋转角度为15°,则∠ACO=30°+15°=45°. ∴∠AOC=180°-∠ACO-∠CAO=90°. 在等腰Rt△ABC中,AB=4,则AO=OC=2. 在Rt△AOD1中,OD1=CD1-OC=3, 由勾股定理得:AD1=13. 故选A. 考点: 1.旋转;2.勾股定理. 3.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 DE=2,AB=4,则AC长是() A.4 B.3 C.6 D.2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ABC=S△ABD+S△ACD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 【详解】 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目录新版旧版对照-推荐下载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目录(旧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 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 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封面 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年月日

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摘要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启发学习教学模式来授课,然而得到的教学效果褒贬不一。启发式教学注重的是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授学习方法。于是笔者带着一线数学教师和自己的困惑对初中启发学习教学的数学课堂进行了现状分析。通过研宄前人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对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启发式教学很适合初中数学教学。但是一种教学理论效果的好与坏要经过应用于实践才能判断,因此本人在课堂讲课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把前人关于启发式教学实施策略理论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并对教学实践的过程进行跟踪观察研宄,最后得出以下观察现状:(1).通过启发式教学发现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频繁许多,同学关系明显改善。(2).学生经常主动老师谈论数学问题,师生之间关系和睦。(3).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4).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所提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对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启发式教学的看法结果发现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种结果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群众基础,也为一线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运用策略;数学教学

(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2020修订)

(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2020修订)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 .1.2 等式的性质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2 点、线、面、体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3.1 角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4.3.3 余角和补角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 七年级下册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 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 平移 第6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13.3 实数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 数学活动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三角函数》 一、情境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锐角,要求学生也各自在草纸上也画一个,然后在角的一条边上的任取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作出又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教师:大家可以看出A2O比A1O要长,而A2B2比A1B1也要长些,那么垂线AB与点到角顶点O的长度AO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任务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三角函数正弦的定义。掌握边与角的关系,如何用边的比值求角等。 将自己思考设计的问题利用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品质。 三、过程 1、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 教师:大家想想,它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它们相减的差可能一样长;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小;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大;它们的比值可能一定;它们与角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可能没有规律。。。。。。。 2、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 3、运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好,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也许全不对呢? 学生:实践出真知! 老师:好,现在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看看会是怎么一种结果!要求精确到0.1mm。 学生活动,进行认真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草纸上,有的同学还制作了记录表格。 4、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对问题做出回答 老师:好,看来大家很棒呀,都量好了,并记录了下来。现在大家就根据你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吧,看能否找出什么规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讨论,按我们的猜想逐一验证。 学生:我分析了,没有规律;我的结论是它们的差越来越大;我算出它们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有大有小,但都很接近;我的也是,我觉得应该近似一定吧,因为我们的测量会有误差。。。。。。最后一致同意:它们的比是一定的! 5、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 老师:大家的分析不错,那么大家再想想,在角的一边上任意一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考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测试卷 参考完成时间:60分钟实际完成时间:______分钟总分:100分得分: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 C.-2 000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 D.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2.-2的相反数的倒数是(). A.2 B.1 2 C. 1 2 -D.-2 3.比-7.1大,而比1小的整数的个数是(). A.6 B.7 C.8 D.9 4.如果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差等于0,那么这个数只能是().A.0 B.-1 C.1 D.0或1 5.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约为6 3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63×102千米B.6.3×102千米 C.6.3×104千米D.6.3×103千米 6.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a>0 B.b<0 C.a>b D.a<b 7.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是(). A.32与23B.-22与(-2)2 C.-|-3|与|-3| D.-23与(-2)3 8.在-5, 1 10 -,-3.5,-0.01,-2,-212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A.-12 B. 1 10 - C.-0.01 D.-5 9.如果a+b<0,并且ab>0,那么(). A.a<0,b<0 B.a>0,b>0 C.a<0,b>0 D.a>0,b<0 10.若a表示有理数,则|a|-a的值是(). A.0 B.非负数 C.非正数D.正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 1 2 3 -的倒数是________, 1 2 3 -的相反数是______, 1 2 3 -的绝对值是________. 12.在数轴上,与表示-5的点距离为4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13.计算:-|-5|+3=__________. 所以-5+3=-2. 14.观察下面一列数,根据规律写出横线上的数1, 1 2 -, 1 3 , 1 4 -…,第2 013个数是 ________.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 一、选择题 1.如图,在ABC V 中,90C ∠=?,60CAB ∠=?,按以下步骤作图: ①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大于12 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P 和Q . ②作直线PQ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AE .若4CE =,则AE 的值为( ) A .6B .2 C .43 D .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 =∠CAE =30°,即可得出AE 的长. 【详解】 由题意可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 ∴AE =BE , ∵在△ABC 中,∠C =90°,∠CAB =60°, ∴∠CBA =30°, ∴∠EAB =∠CAE =30°, ∴CE = 12 AE =4, ∴AE =8. 故选D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 =∠CAE =30°是解题关键. 2.如图,△ABC 中,AB =AC =10,BC =12,D 是BC 的中点,DE ⊥AB 于点E ,则DE 的长为( )

A.6 5 B. 8 5 C. 12 5 D. 24 5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连接AD,根据已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BC和BD=6,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D,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 【详解】 解:连接AD ∵AB=AC,D为BC的中点,BC=12, ∴AD⊥BC,BD=DC=6, 在Rt△ADB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 1068 AB BD=+=, ∵S△ADB=1 2 ×AD×BD= 1 2 ×AB×DE, ∴DE= 8624 105 AD BD AB ??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能求出AD的长是解此题的关键. 3.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 5cm 和 11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16cm B.21cm 或 27cm C.21cm D.27c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两种情况讨论:当5是腰时或当11是腰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析求解即可.【详解】 解:当5是腰时,则5+5<11,不能组成三角形,应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