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及疫苗应用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猪瘟简要疫苗介绍

猪瘟简要疫苗介绍

猪瘟合成肽苗
• 原理: • 利用重组DNA技术根据病毒基因组的核苷 酸序列,可推导出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从而可用人工合成方法制备病毒主要抗原 相应的寡肽,制备合成肽苗。
• •

腺病毒是另一个用得较多活病毒载体。Hammond等 2000 年构建了CSFV W eyb r idge 株 gp 55 (E2)基因重组腺病毒( rPAV ) , 免疫猪能抵抗 强毒攻击, 且攻毒后无任何临床症状, 剖检无任何病理变化[18 ]。
亚单位疫苗
• 原理: • 将编码某种特定蛋白质的基因组与适当质粒或病毒载 体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 , 使其在受体 中高效表达, 提取所表达的特定多肽, 加佐剂即制成亚单位 苗。 • E2 蛋白是猪瘟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中 和抗体, 保护机体免受强毒攻击。 • 特点: • E2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应用E2,E0亚单位 疫苗免疫猪,可区别疫苗接种猪与强毒感染猪所诱导的抗 体,这对于检测免疫猪群中是否有感染CSFV强毒,以及早期 诊断CSFV野毒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病猪和带毒猪。 • 2、传播途径 • 常随病猪粪尿和口、鼻、眼分泌物将病毒排出体外, 污染 栏圈、饲料、饮水和用具。主要经消化道, 其次是呼吸道, 也可以经眼结膜和受伤皮肤而感染。 • 3、易感动物 • 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 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和野猪 均可发病。 • 4、流行特点 • 本病初次感染易感猪群时, 往往成急性爆发。以后逐渐出 现亚急性及少数慢性病例, 病的后期常继发感染猪霍乱沙门 氏杆菌和猪巴氏杆菌而并发副伤寒和猪肺疫。
是对猪瘟兔化弱毒进行改造,使其缺失或替换某一段基因,而其免疫 原性不改变,缺失或替换的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则可作为诊断抗原,从而 达到疫苗接种猪和自然感染猪相区别目前所研究的猪瘟C 株突变株标 记疫苗多是对猪瘟兔化弱毒进行E2 或E0 基因的部分缺失、全缺失或 替换。

猪瘟常用疫苗应用情况及效果综述

猪瘟常用疫苗应用情况及效果综述
缺点作 以介 绍 :
细 胞 苗 降解 速 度 较 快 ,如 经 稀 释 后 在 1 5 ℃ 时6 h 失 效 ,在 2 0 ℃~ 2 7 ℃时约3 h 失效 。猪 瘟组 织苗毒 价高 ,而且 含有 非特 异性 组 织 ,可 帮助 免疫 力 的加强 。同时 降解 速 度较 慢 ,如 组织 苗 经稀
1 . 1 猪 瘟 犊 牛 睾 丸 细 胞疫 苗

般 采用犊 牛睾丸 细胞 ,属于基 因工程苗 ,可 以大批量生 释 后在 8 ℃ 一1 4 ℃时 7 2 h 、2 6 ℃ ~3 2 ℃时4 8 h 仍然 有 良好 的免 疫效 产 。优点 是生 产 成本 低 ,适 合工 厂 化生产 ,安 全性好 ,不 易发 生 果 ,所 以在 猪 瘟发 生较 严重 的地 区或猪 群 ,可 考虑 使 用组 织 苗 , 过敏反应等。缺点是疫苗稳定性差 ,毒效价低 ,易感染牛腹泻病 但 是有 时某 些 或某 个批 次 的组 织苗 引起 发 生过 敏 反应 的几 率 较细 毒。一般用于仔猪超前免疫与首次免疫。4 d 产生免力 ,保护期为 胞 苗高得 多 。
1 年 。效果 具有 争议 性 ,有 些专 家认 为细胞 苗 的效果 不错 ,有些 专 家认 为细胞 苗 的效果 没有脾 淋苗 好 ,尤其是 高热 病发 生 以后 。 1 . 2 猪 瘟 脾 淋 疫 苗 总 之 ,对 于选 用何 种猪 瘟 疫苗 合适 ,取决 于猪 场 追求 什 么 。 如 果需 要一 份 相对 漂亮 的抗 体 检测 报告 ,猪瘟 活疫 苗 ( 细胞 源 ) 可 能会 收 到立 竿见 影 的效果 。但是 ,漂亮 的抗 体 检测 报告 ,并不
脾淋 苗 ,也 属 于组 织苗 ,指 用 接种 猪瘟 兔 化弱 毒 的家 兔 的脾 意 味着 不 发 生 猪 瘟 ,生产 中 ,就 有 很 多 猪 场 的 猪 群猪 瘟 抗 体 不 和淋 巴结 生 产 的疫 苗 。优点 是 免疫 效果 好 ,质 量易 控 制 ,免疫 保 错 ,但 猪 瘟 却 得 不 到有 效 控 制 的 。如 果 猪 场 追求 稳 定 的生 产 成 护期 较长 。缺点 是 生产 成本 高 ,产 量较 低 ,生 产用 家兔 供 应较 困 绩 ,猪 瘟脾淋 苗是 最合适 的疫 苗 。 难 ,个别 的注射 后 发生 过 敏反 应 ,应激 反 应 比较大 等 。一 般用 于 参 考 文 献 猪瘟 的加 强免 疫 ( 2 免 )和 紧急 预 防接 种 。4 d 产生 免疫 力 ,保 护 期为1 8 个 月 。一 般 不用 于超 前 免疫 ,现在 很多 专家 建 议这 个疫 苗

非洲猪瘟调研报告范文

非洲猪瘟调研报告范文

非洲猪瘟调研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具有传染性和致死率的猪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可感染猪科动物,并导致发烧、皮肤发炎、呕吐、腹泻以及高度致死率等症状。

非洲猪瘟对于猪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许多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非洲猪瘟的情况,并提出相关防控措施,特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非洲猪瘟在本地区的流行状况;2. 分析非洲猪瘟发生的主要原因;3. 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阅读相关学术资料和研究报告,了解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病例分布及疫苗情况;2. 实地调研:参观当地养殖场、屠宰场,了解猪瘟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3. 专家访谈:与猪业专家面对面交流,获取专业建议。

四、调研结果1. 非洲猪瘟在本地区的流行状况:- 本地区非洲猪瘟的发生率较高,已造成许多养殖场关闭;- 非洲猪瘟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病例较少。

2. 非洲猪瘟发生的主要原因:-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病毒携带者,如飞虱、蚊子等昆虫的叮咬以及与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传播;- 饲养管理不规范,养殖场卫生条件欠佳,病毒易在这种环境中传播。

3. 防控措施:- 定期消毒饲养环境,减少昆虫数量;- 强化养殖场卫生管理,加强猪只隔离,确保病毒无法传播;- 提高猪业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加强培训和教育;- 探索疫苗研发,加快疫苗的推广和使用。

五、调研结论根据对非洲猪瘟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非洲猪瘟在本地区的流行状况严重,对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 疫情的暴发与饲养管理不规范以及环境卫生条件差有很大关系;3. 强化养殖场卫生管理和提高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是控制疫情的关键;4. 研发和推广疫苗对于预防非洲猪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在非洲猪瘟的防控过程中,应加强与国内外猪业专家的合作,加速疫苗研发和推广,同时重视养殖场卫生管理提升工作,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防控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使得我们能够全面打赢这场与非洲猪瘟的战斗,保障猪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概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最早起源于非洲大陆,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猪或者食用感染病猪的肉或血液而传播。

在野生猪和疾病携带者的情况下,还会通过空气、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

一旦发生疫情,病猪往往会表现出发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猪皮出现皮肤出血点等症状。

目前,预防非洲猪瘟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病猪、消毒场地、严格管控疾病传播途径等。

尽管疫苗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尚无特效的疫苗可以完全预防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使得养猪户面临生产困难,还导致了市场价格波动。

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在疫情爆发前及时采取措施,是预防非洲猪瘟扩散的关键。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以及食品传播等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患有非洲猪瘟的猪只与健康猪只相互接触时,病毒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进行传播,从而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这种接触方式往往发生于猪圈、转运车辆、人为传输等场合。

间接接触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环境物体(如粪便、衣物、器具等)传播给健康猪只,使其感染疾病。

在猪场、养殖场等密集饲养的环境中,这种传播方式尤为容易发生。

非洲猪瘟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行传播。

在病毒高度扩散的场所,如猪场内猪只密集饲养、病毒浓度较高时,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感染其他猪只。

食品传播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病毒污染了猪肉、猪产品或者饲料等食品,食用这些被病毒污染的食品会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养猪户和养殖场需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措施,避免病毒传播给健康猪只,从而减少疫情的蔓延。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2022年第12期非洲猪瘟(A SF)的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 SFV ),该病是严重影响家猪与野猪的出血、热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A SF 的流行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市场贸易与流动性,导致A SFV 很容易在家猪之间传播。

A SF 严重威胁猪的健康、食品安全、国民经济和生产环境。

考虑到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和有效疫苗,A SF 控制主要基于严格的卫生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接触感染动物的数量和限制出口,但这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可以说A SF 是目前全球养猪业面临的最大威胁。

1非洲猪瘟病毒与疫苗研究背景A SFV 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双链线性D N A 病毒,基因组的大小约为170~190kb 。

A SFV 可编码约200种蛋白质,其中近1/3为结构蛋白,重要的结构蛋白p30、p54、p72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A SFV 主要对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形成威胁,其中病毒对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对致病与免疫逃避机制方面尤为重要。

A SFV 根据毒力的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症状感染毒株。

临床上遇到的A SF 病例大多数来自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是其典型的特点。

A SFV 是一种重要的跨界病原体,从东欧传播到亚洲,进而增加了对其他养猪生产中心的风险。

特别是从2018年8月从辽宁省沈阳市传入后,A SF 开始在中国多个省份流行,为了防控该病,截至目前已经屠宰超过百万头猪。

虽然非洲猪瘟病毒早在上世纪初就被发现,但是对于非洲猪瘟的疫苗研究却落后了近半个世纪,这可能与A SFV 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所带来的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有关联。

到目前为止,宿主保护性反应的机制还未完全确定,保护性抗原也有待确定,这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深入研究形成阻力。

缺乏针对A SF 的有效治疗或疫苗使得国内国际A SF 的防控变得复杂。

而一直以来关于A SF 疫苗研究从未间断,研制出适合猪免疫的疫苗是疫苗研发的重点,目前在科研人员不间断的努力下,一些试验性的疫苗开始表现出效果。

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

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

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以下是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题目:猪瘟病毒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及防控摘要:引言:猪瘟病毒(Porcine circ化膜炎 Virus,Poc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是引起猪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Pocv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及防控,分析Pocv的影响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正文:一、Pocv的来源及传播途径Pocv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与细小病毒科的冠状病毒相类似。

Pocv主要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尤其是在猪与猪之间传播,猪瘟病毒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多种途径感染动物。

二、Pocv的症状及感染方式Pocv感染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腹泻、肌肉疼痛等。

猪感染后的病情较为复杂,可分为温和型、严重型、暴发型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猪瘟病毒感染后,其传播方式和症状也有所不同。

三、Pocv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Pocv在畜牧兽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仅对猪的生产性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在猪的生产中,Pocv 引起的猪瘟是毁灭性的打击,导致猪的生产力大降,生产成本增加。

同时,Pocv也会导致人类感染流感等疾病。

因此,Pocv的防控是畜牧兽医的重要任务。

四、Pocv的防控措施针对Pocv的防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兽医人员的病毒检测能力,降低误诊率;2. 采取免疫接种措施,提高猪的免疫力;3.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猪与猪之间的接触;4. 采取物理防控措施,如保持环境卫生、加强通风等。

总结:Pocv是畜牧兽医中的重要问题,其防控对猪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了Pocv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症状及感染方式、应用及防控措施。

希望本文能对畜牧兽医行业的防控工作有所帮助。

猪瘟疫苗的种类及应用

猪瘟疫苗的种类及应用

猪瘟疫苗的种类及应用猪瘟疫苗是用于预防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一种疫苗。

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猪只后可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高烧、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等,严重时可导致猪只死亡。

为了控制和预防猪瘟的爆发,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类型的猪瘟疫苗。

一、活疫苗活疫苗是指将活性病毒制备成疫苗形式后,接种到猪只体内,通过活疫苗的复制和感染来激发机体产生免疫保护。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活疫苗主要有萨蒙瑞猪瘟活疫苗、童泽生猪瘟活疫苗、免疫S75和GPE-LV等。

这些活疫苗在接种后能够引起轻微的感染,但病毒被修饰过,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

活疫苗具有使用方便、接种后迅速产生免疫效果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会因感染剂量过高而引起疾病,或者在繁殖母猪身上产生异常繁殖问题。

因此,使用活疫苗需要谨慎,并严格按照厂家说明和兽医指导进行使用。

二、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灭活制备成疫苗,接种到猪只体内来引起免疫反应,进而产生保护性免疫。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灭活疫苗主要有我国独特猪瘟灭活疫苗CV777株、高森猪瘟灭活疫苗等。

灭活疫苗相对于活疫苗而言,没有感染性,不会引起疾病,安全性较高。

但因为是通过杀灭病原体的方式制造的疫苗,所以在激发免疫反应上相对较弱,需要多次免疫才能达到预防效果。

此外,灭活疫苗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同时因为杀灭病原体会破坏部分免疫原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免疫效果。

三、病毒载体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是指利用某种具有较强抗原性的病毒将猪瘟病毒抗原基因片段植入到病毒基因组中,通过病毒载体在猪只体内感染并表达猪瘟病毒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达到预防猪瘟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病毒载体疫苗有重组禽瘟病毒猪瘟抗体体强化型,以及重组禽痘病毒猪瘟抗原弱毒株等。

病毒载体疫苗具有免疫效果持久、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制备过程繁琐,并需要合适的载体病毒和病原体抗原基因片段的选择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猪瘟疫苗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猪瘟疫苗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1. . 1猪瘟 病毒基 因缺 失型 弱毒疫 苗 2 基 因缺 失疫 苗是 用 基 因工 程技 术 将强 毒 株毒 力 相关 基 因切 除构 建 的活疫 苗 。病 毒 编码 的基 因可 以
15 96年 全 国推 广兔 化 弱 毒 疫 苗 制成 湿 苗 ,9 8 15
年研制成功冻干疫苗 ,95 , 16 年 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接种牛 , 并感染牛的脾脏和淋巴结 , 可用来制造牛体 反应苗。17 年用乳猪肾细胞培养猪瘟兔化弱毒获 94 得成功 , 因而可利用大瓶旋转培养猪瘟兔化弱毒 , 制
关 键词 : 瘟 疫苗 ; 猪 进展 ; 类 种
猪瘟 ( o h lr V cie , C 是 一种 急 性 、 H g o a acns H V) C e
苗 ,9 2年和 18 18 9 5年又 分别研 制 成功 了奶 山羊 肾细
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 的病毒性传染病 。其发病特征 为发病急 , 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 , 引起全身泛 发 陛小点 出血 , 梗死 。是 一种 对猪危 害性极 大 的传 脾 染病 , 国际兽 疫 局列 为 A类 动物传 染 病【 被 ” 。在 许 多
国外广泛 应用 【 2 】 。
猪瘟 脾 淋组织 苗 系 用猪 瘟兔 化 弱毒 株 接 种健 康
成年家兔 , 收获感染定型热的家兔的脾脏及淋 巴结 ,
加适 宜稳定 剂 , 冷冻 真空 干燥制 成 。该疫 苗免疫 原 经 性好 , 注入 猪体后 可 产生坚 强而持 久 的免 疫力 。
12 新 型 的猪 瘟 疫 苗 .
1 猪瘟 疫 苗 的发 展 状 况
自 10 9 3年 D e w ii eS h e t n z和 D r t 次 证 明 os 首 e
兔 脾 淋组 织苗 , 瘟成 兔 脾淋 组织 苗等 , 中免疫 效 猪 其 果 较好 的有 2种 , 即猪 瘟活疫 苗 (I —— 细 胞苗 、 I) 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0年第40卷第4期(总第208期)猪瘟病毒及疫苗应用研究概况衣翠玲(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16) 中图分类号:S85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50(2010)0420050202 猪瘟(classical s wine fever,CSF)最早发生于1833年美国的俄亥俄州,初称猪霍乱,1903年被证明病原体是一种病毒,欧洲则称之为古典猪瘟。

我国最早1925年在东南大学农科有免疫血清方面的研究报告。

猪瘟是世界范围内猪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因而被O I E(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传染病。

其病原为猪瘟病毒(CSF V)。

以出血和发热为主要特征,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是一种对猪危害极大的传染病〔1~4〕。

1 猪瘟流行特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各养猪国家猪瘟流行的特点以温和型猪瘟为主,为周期性,波浪型的地区散发流行〔3〕。

其特点是无名高热,症状不典型,持续性感染。

在我国猪瘟流行呈典型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性感染共存。

本病呈世界性流行,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程喜莱报道〔5〕,2001年1~3月湖北某种猪场免疫猪群暴发了一种以高热,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经检查确诊为猪瘟。

郭麦芳报道〔6〕,2008年初陕西某区养猪场免疫注射过的200余头后备猪发病,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瘟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严格卫生防疫措施和净化猪群来控制和消灭了猪瘟。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等〔7〕造成猪瘟流行原因还有①疫苗的质量存在问题,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可使强毒在猪体内复制和散毒;②联苗效果不确实,据有关资料报道应用三联苗免疫的猪群不断出现免疫失败的病例,使养猪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2 病原CSF V是黄病毒科(Flaviviriclac)瘟病毒属(pcstivirus)中的一个成员,属于有囊膜的RNA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2300,含有一个大的开放性阅读框(openreading fra me,ORF),其两侧分别为5’-非翻译区(5’-UTR)和3’-非翻译区(3’-URT)CSF V的所有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均由ORF所编码,翻译成1~3898个氨基酸的多聚前体蛋白,其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病毒RNA上的编码顺序为5’-N p r o、C、E0、E1、E2、P7、N s2、N s3、N s4A、N s4B、N s5—3’。

其中C为核衣壳蛋白,E0、E1、E2为结构糖蛋白,其余均为非结构蛋白。

在结构蛋白中最具有免疫防制研究价值的是E0和E2〔2,4〕。

E0由22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44000~48000,可诱导产生中和谱很窄的中和抗体。

E0不仅是一种结构蛋白,而且也是一种功能蛋白,它与CSF V对宿主细胞的嗜性以及致病力有密切关系,可降解病毒和细胞的RNA,可导致免疫抑制,引起动物和淋巴细胞凋亡〔4〕。

E2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了53000~55000,E2参与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过程,携带有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决定簇,其编码的gp55蛋白是猪瘟的主要保护性抗原。

E2囊膜蛋白共包含371个氨基酸残基,是主要的抗原表位集中区。

A/D区中69011~766aa区域是一段高抗原性的表位集中区〔8〕。

刘珂等以E2基因阳性质粒为模板。

PCR 扩增出E2囊膜糖蛋白上A/D抗原区B细胞表位8788aa~938aa,构建出表达质粒PEF AD,转化到BL21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诱导表达。

猪瘟病毒的分离一般采取病死猪的脾或淋巴结等含毒量高的组织,研磨过滤,将滤液接种于原代细胞或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

CSF V能在猪肾细胞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

〔9〕3 猪瘟诊断方法诊断方法有很多种,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3.1 病毒分离 猪瘟病毒的分离一般采取病死猪的脾或淋巴结等含毒量高的组织,研磨过滤,将滤液接种于原代细胞或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

CSF V能在猪肾细胞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

〔9〕此法具有准确诊断的优点,但不利于对病毒核酸序列的分析。

3.2 荧光抗体试验 Roberts on等〔10〕首次将荧光抗体(Fluorescent antibody,F A)运用于猪瘟病料和组织培养物的检测,利用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血清,提取1gG,进行荧光标记。

F A法简单、快捷、可靠。

许多国家将它作为猪瘟消灭计划的法定诊断试验〔11〕。

3.3 血清中和试验 该实验可检出动物体内的抗体。

按不同稀释度血清抑制病毒产生细胞病变的瓶数,计算被检血清的中和效价。

3.4 间接血凝实验 用该方法检测猪瘟抗体消长动态。

此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特异性强而不与其他传染病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凝聚,快速(2h内可判定结果)和重复性好等特点。

3.5 免疫酶测定技术 saunder等〔12〕报道应用快速酶标记抗体微量技术检测猪瘟抗体的方法。

通过对640份血清进行检测表明,酶标记抗体法和血清中和试验的符合率在99%以上,而且仅需2h就可获得试验结果。

3.6 斑点E L I S A 此方法简便、快捷。

谷均相等,利用次法对丹东种猪场2718头猪进行了检测,并根据抗体效价情况对其猪进行了免疫接种。

3.7 RT-PCR 是以病毒RNA为模版进行反转录后,再以PCR进行核酸扩增来检测CSF V的方法。

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时间短等特点,适合临床应用。

3.8 鉴别PCR 此方法简化了检测步骤,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病毒的检出率,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4 猪瘟疫苗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了对猪瘟病毒进行兔体适应的试验研究。

1903年〔7〕DeSch weinitz和Dorset首次证明CSF V是一种滤过性病毒。

人们采用各种免疫方法预防和控制猪瘟。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中国的兔化弱毒疫苗株,又称中国株或C 株。

日本的细胞弱毒疫苗株GPE及法国的Thivervat株。

它们在猪瘟的控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3〕。

大多数弱毒活疫苗是在C株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

孙伟等〔14〕对不同日龄的猪用不同剂量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通过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猪抗体监测。

结果表明:仔猪在吃乳前和60日龄进行免疫效果较好,其抗体使仔猪在整个饲养期内可以得到保护。

所以猪瘟疫苗的三大品系疫苗(中国的C株,日本的CPE株和法国①收稿日期:201020322051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40卷4期4/2010Chinese Q inghai Journal of Ani m 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Vol.40,No.4的Thiverval株)的广泛应用,对于控制猪瘟的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3〕。

随着分子病毒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猪瘟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对猪瘟病毒基因组织结构和功能,尤其是主要抗原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为猪瘟疫苗,尤其是各种标记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各种CSF V基因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标记疫苗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4.1 猪瘟亚单位标记疫苗的研究应用 所谓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指它含有病原体的一种或几种抗原,而不含有病原体的其它遗传信息。

亚单位疫苗是不含有感染性组分的,因而无需灭活,而且也无致病性。

猪瘟亚单位疫苗主要是E2囊膜糖蛋白的单位标记疫苗,但这种疫苗免疫原性差。

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较长,不适用于紧急接种。

Dwulf等〔15〕研究了E2亚单位标记疫苗。

在对试验条件下,疫苗对猪群进行了2次免疫能提供临床保护,但不能阻止CSF V间接触感染,而且免疫以后需2周才能达到完全保护,证明不适用于紧急接种。

一种成功的疫苗必须对受体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首先要明确编码具有免疫活性的特定抗原的基因。

4.1.1 表达系统 应用重组DNA技术研制亚单位疫苗。

表达系统主要有原核生物,酵母细胞和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等。

4.1.2 猪瘟E2亚单位疫苗CSF V分子抗原性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确定了E O,E2在诱导抗猪瘟保护性免疫中的重要地位。

W ensvoort等〔16〕用13株CSF V单抗系统研究了CSF VB rescin株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提出了CSF V表面抗原结构域空间分布和功能关系的一个抽象模型,其研究表明,CSF V表面的单抗决定簇主要分布在四个抗原结构域即ABCD内。

13株单抗检测93株CSF V的结果表明,不同的CSF V分离株分型的结果不能预测分离毒株的毒力,他认为CSF V的这四个抗原域位于CSF V的同一结构蛋白上。

W elland等〔2〕用体外试验结果说明这个结构蛋白就是CSF V的E2糖蛋白。

Ha mmond等〔2〕还报道了有关CSF VE2重组猪腺病毒(r pAVgP55)活载体疫苗的DNA质粒(核酸疫苗)联合免疫的研究,可100%保护断奶仔猪,75%保护断奶前仔猪。

Yu等,Hu mmand等和Andre w等分别构建了CSF VE2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且证明它对猪有较好保护作用〔4〕。

2000年des m it等〔17〕利用中国C-株的基因组DNA拷贝构建了2个重组CSF V(F1C2、T1C3),试验表明,重组病毒在兔和猪中保留了父代C-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

C株全长CDNA可作为基质以开发活的重组CSF V株标记疫苗。

它是建立快速,准确的CSF V诊断试剂盒的基础。

4.1.3 猪瘟核酸疫苗 用猪瘟病毒E2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直接作为免疫动物的DNA疫苗是近年来猪瘟病毒免疫研究的热点领域,DNA疫苗可以诱导体液免疫,又可诱导细胞免疫。

4.2 免疫预防 在免疫监测的基础上,确定免疫时间,免疫次数,剂量,制定出一个既能抵抗猪瘟临床感染又能防止亚临床感染和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散毒的一种有效措施,是控制本病传染的关键。

总之,随着兽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猪瘟的防制措施和诊断方法更精确,为猪瘟最终控制和消灭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1〕季明方.猪瘟疫苗免疫失败原因的探讨〔J〕,福建畜牧兽医,2003,(5)∶58.〔2〕张森涛,刘湘涛,张彦明,等.猪瘟标记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8)∶26—29.〔3〕蒋晓颖,俞秋兰,钱丽英.当前猪瘟流行病因学研究进展〔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19(2)∶29—31.〔4〕胡建和,陈永耀,王自良,等.新型猪瘟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前景〔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3)∶36—39.〔5〕程喜莱.免疫猪群暴发猪瘟的诊断与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3,(5)∶82—83.〔6〕郭麦芳.猪瘟病毒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9)∶114—115.〔8〕刘珂,周斌,黄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