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1..
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

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1. 突破“糖葫芦”复述模式,撰写发展变化的刑法思想史以往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著述,多限于刑法思想研究,这让人误以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史就是刑法思想史。
就研究深度而言,先秦时期法律思想探讨相对较好,而西汉以后大多是套用先秦儒家、法家的观点“照葫芦画瓢”,这种研究方法被喻为“糖葫芦”式复述。
阅读这些以复述方式形成的成果,让人误以为西汉以后刑法思想没有多大发展。
这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从魏晋到明清,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历时1600余年之久。
在此期间,刑名、罪名多有新创,立法内容日益健全,司法制度逐步发展,律典的法律地位和刑事法律体系也有变化,各代都曾结合国情实际,在刑事法制建设方面有所变革。
与此相适应,刑法思想也多有变化和发展,呈现出时代特色。
魏晋至宋代,“律典”“令典”两典并重,同为国家“大法”,分别构成以典为纲,以其他法律形式为目的律令法律体系。
元代弃律用格、例。
明代变革传统的律令法律体系,建立以典为纲,以例和其他法律为目的法律体系。
这些重要的变化都是在统治者立法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其中以“大经大法”思想、“律例关系”思想和“大法”“常法”“权变之法”关系思想影响最大。
为了实现全面、正确地阐述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史的学术目标,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糖葫芦”复述模式,深入研究西汉以后的刑法思想的发展变化,结合律典地位和法律体系的变化,全面挖掘各家各派的法律思想,从而撰写出一部体现融合诸子各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法律思想史。
2. 突破“以刑为主”论的局限,开辟法律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历史背景概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以刑为主”的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从周代的礼法到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强调刑罚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分析接着,深入分析“以刑为主”论在法律思想和实践中的局限性。
这包括其对个人权利的忽视、过分依赖刑罚导致的社会问题,以及这种思想如何限制了法律体系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思想理论和学派,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分别解释一些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重要名词。
1. 天命思想:天命思想是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皇帝拥有天命,是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存在,统治着万民生得天赋的权威。
这一思想为中国封建法治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形成了君主尊法的传统。
2. 礼法思想:礼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核心之一。
礼法思想认为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应服从礼制,礼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基础。
这一思想对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提出“法治”理念。
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主张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君主的权力和国家的统治。
法家思想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4.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人伦关系,主张“仁者爱人”,提倡君王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社会秩序和法治的目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法治思想:法治思想是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法治思想倡导以宪法为基础,通过法律来制约政府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建立公正和平等的法律秩序。
法治思想为现代中国法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6.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倡导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公正,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中国法律思想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法律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法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中国法律思想史(一)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总共30题共20分一、单选题(共10题,共6分)1•明确区分”礼”与”仪”将礼从宗教祭祀和礼节仪式中解脱出来的,突出礼的社会性、制度性的思想家是()(0.6分)a.邓析B.管仲c.商鞅d.子产★标准答案:d★考生得分:0分评语:2.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
(0.6 分)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标准答案:B★考生得分:0分评语:3.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0.6 分)a礼B.义c.仁d利★标准答案:B★考生得分:0分评语: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0.6分)a孔子B.孟轲c.荀况d.董仲舒★标准答案:d★考生得分:0分评语:5.()最早提出了我国古代的自然主义法律观。
(0.6 分)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标准答案:c★考生得分:0分评语:6.子产铸刑书的重大意义在于()(0.6分)a.规范礼治B.贵贱不愆c.公布成文法d.改革土地制度★标准答案:c★考生得分:0分评语:7•韩愈的()说,为后来宋儒提出气质之性、天理人欲之说开辟了道路。
(0.6 分)a.性三品B.天刑c.赏罚及时d.崇礼重法★标准答案:a★考生得分:0分评语:8.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
(0.6 分)a亲亲尊尊B.仁爱c礼义d廉耻★标准答案:a★考生得分:0分评语:9.早期黄老治学明显具有()结合的性质(0.6分)a道法B.儒法c.儒墨d.礼法★标准答案:a ★考生得分:0分评语:10•杜预认为立法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是()(0.6分)a朋的慎罚B.德主刑辅c.简直d.礼乐抚于中★标准答案:c★考生得分:0分评语:二、多选题(共10题,共8分)1•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
(0.8 分)a以爱人”为中心B.以孝悌为根本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标准答案:a,B,c,d2周礼具有以下性质()(0.8分)a.道德规则B.宗教仪式c.法律规则d.根本大法★标准答案:a,B,c,d★考生得分:0分评语:3.下列人物属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有()(0.8分)a子产B.叔向c.管种d.邓析★标准答案:a,c,d★考生得分:0分评语:4•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1.docx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1方法1・ 联系各个时期社会状况来研究2.重视阶级分析的方法 3. 实事求是,历史地看咨询题研究状况按照政治演进来研究 按照进展时期来研究:三个进展时期一一礼治;法治;礼法第一章 夏、商、西周 第一节 夏商一.《尚书》一一中国最早的历史书籍;内容:典,谟,诰,誓 二.神权法思想要紧内容:授命于天,恭行天罚(1)有利于使统治合法化(2)有利于加大统治权威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变化以德配天,解决天命和人事的矛盾,表明神权法思想在西周 差不多发生坚决 4. 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明德慎罚”思想,反映劳动人民力量的壮大和神权政治的坚决5. 笃信上帝f 天不可信;专事鬼神f 注重人事;专讲刑杀f 德调和 7. 以咨询题为中心进行研究4.按照朝代的更替来研究6.1.概述天不可信,天命靡常 2.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德政内容勤政明德慎罚慎重断案,刑当其罪一一中罚不是有意地削弱或舍弃刑罚,而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刑罚四. 以“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原则为指导的礼治思想(一)礼的含义1.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爱护家长、族长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2. 兄终弟及f 父死子继f 嫡长继承:立子以贵(母亲的地位)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致福也。
"4. 礼到西周时进展为礼制(二)礼治的差不多原则一一“亲亲”・ 亲亲:宗法原则,以父为首,旨在爱护家长制得犯上坐乱在宗法制度下,二者相互结合,为爱护宗法等级制度服务 周礼专门强调“孝”、“忠”,这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6.君子无逸2.保民 爱惜民利3.任贤 2.区分有意过失;累犯偶犯 3.反对族诛连坐 4.重教化,反对滥杀无辜是祭奠的仪式:礼起源于祭奠,指的 “礼,履也,因此事神2.3.4.律规范(三)礼治的特点一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要紧调整奴隶主(贵族)内部关系;刑则每指向平民。
体现西周礼和刑的特权性和阶级性,表明西周实行的是公布不平等的特权法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指导西周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 各级贵族享有特权,不受刑罚制裁,而是道义上的声讨;但严峻破坏宗法等级制度的贵族也会被处以刑罚,甚至酷刑,于此同时,他 们受刑会得到照管第二章 春秋战国第一节 儒家1. 以仁(仁者爱人)为核心,以克己为手段,以复礼为目的的 礼仁相结合的法律思想(“克己复礼") “仁”的含义:孝、悌、忠、信、恭、宽、敏、惠、刚毅、 俭、让、忠恕、中庸、博学、爱人 亲也,从人从二”一一处理人与人之间差不多关系的准则 “仁”的差不多原则(差不多涵义):“爱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反不欲勿施于人(同辈)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3) “爱人”具有宗法性和等级性,由亲及疏,由己及人,由 孝悌而尽忠,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3. 一.两个进展时期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的儒家;秦汉以后的儒家不是纯粹的儒家, 而是以儒为主,儒法并用,以礼为主,礼法合一,并吸取其他各家思想 (一)孔子(严格声讨违反周礼的行为,通过改良缓和阶级矛盾) (1) 木讷、温、良、"仁①"爱人”从“亲亲”开始,首要的是爱父兄② “仁者爱人”有等级,等级不同,爱的要求也不同,卑幼无条件服从尊贵③“爱人”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违抗“仁”的要求不仅要受到良心的声讨,还要受武力的征讨和刑罚的制裁,孔子直截了当给予伦理规范法律性质,使忠孝具有法律性质礼是仁的形式表现。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五,传统法律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传统文 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根植在大陆的、农业的、宗 法的土壤里,世代延续,形成了与希腊、罗马等海洋的、 商业的、宗教的古代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它以儒家思 想为主体,儒法结合,儒道互补,经历了经学、玄学、 道学、理学诸阶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凝聚力的来 源。在其影响之下,传统法律思想与传统文化连为一体, 本身始终未能独立,而且其原则原理与价值取向也都以 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为依据。因此,二者是同体同质, 表现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欲探求传统法律思想的奥秘, 必须把握传统文化的真髓。
《礼记·丧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 而远之”,这是周人的世界观、认识论。在司法 审判中也随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确立了重人事 的审判思想。
二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演变具体表现为从“礼 治”到“ 法治”再到“礼法合治”三个形态。 也就是说,传统法律思想以“礼治”发端,以 “法治”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构成完备的 体系。
第一,“礼治”形态
作为一种思想,礼治开始于殷商,盛行于西周, 衰落于春秋。它建立在土地的“王有”的基础上, 是“王权天授”的神权政治和“家国一体”的宗法制 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贵族统治集团的道德 和法律统一体。它对于维护殷周奴隶主的统治和 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春秋 时期,它又成了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不断分崩 离析。
第二,“法治”形态
这一思想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定鼎于秦代, 破产于汉初。作为法家的口号和学说,它由李悝 开端,商鞅奠基,韩非总其成,李斯推向极端。
法治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产物,自形成之日便与君主 专制联系在一起,并以刑罚的运用作为主要内容。在这 个意义上,它是礼治的对立面,其内容、形式、性质以 及理论基础都与礼治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作为传统法 律文化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与礼治存在着因 果关系,是以礼治文化的存在与衰落为前提的。如它否 定礼治的宗法性,又肯定其等级性;他的“以法治国”, “奉法者强”的结论,是在剖析“为政以德”、“教以 人伦”的无效中得出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商代,动摇于西周。
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奴隶主是上帝的子孙,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
西周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昊天有成命,二后而受之”,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命并不是固定的,只属于有德之人。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1、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2、产生的根源:是由自然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A、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
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此是只是一种自然宗教,不具有阶级压迫社会属性。
B、进入阶级社会后,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而统治阶级都极力扶持和利用宗教来麻痹人们的反抗的斗争意志。
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至上神??“上帝”或“帝”的子孙。
3、利用“占卜”或“卜筮”,以“敬鬼神”而使民“畏法令”。
神权法思想的表现:夏:夏禹“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由“天命”转向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说: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1)至高无上的上帝??“天”;(2)“惟命不于常”(天不是固定不变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其目的在于论证周灭商的合理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

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思想观念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概述,深入探讨其中的经典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启示。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阶段,古代中国的法律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而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通过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进行呈现。
儒家思想认为,法律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伦关系和德治。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主张通过人伦道德规范来调节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法的观念,认为法律应该依循天道自然,以达到社会和谐。
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放弃权力干预,尊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法律的作用,提倡以法治国,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以权威和威慑力来维持社会稳定。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经典思想1.《论法》《论法》是我国古代法律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是西汉著名法学家邹阳。
该书主张“刑不上大夫、作杀人之罪”,提出法律要公正而严明,不应受到地位和权势的干扰。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刑法》《新刑法》是清代法学家盛宣怀在我国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主张刑法应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注重人权保护和公正。
其中的思想包括对于刑法的分类、刑罚的限制以及对犯罪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等内容,为近代中国刑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中国法律思想史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启示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经典思想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强调道德伦理和仁爱观念的思想给当代法律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现代法律制度应注重法律与道德的结合,强调法律的道德合理性,以实现法治的真正价值。
其次,古代法律思想中提倡公正与公平的思想对现代刑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邓析
B. 孔子
C. 子产
D. 荀子
A. 黄宗羲
B. 墨翟
C. 老子
D. 柳宗元
A. [天命
B. [以德配天
C. [明德慎罚
D. [仁.义
A. 儒法合一
B. 道家
C. 黄老学派
D. 法家
A. 王弼
B. 鲍敬言
C. 嵇康
D. 韩愈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
对错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对
A. 夫为妻纲
B. 父为子纲
C. 君为臣纲
D. 礼为刑纲
A. 申不害
B. 慎到
C. 商鞅
D. 韩非
A. 儒法合一
B.
C. 黄老学派
D. 法家
A. 战国
B. 秦汉
C. 春秋
D. 魏晋
A. <老子
B. <论语
C. <春秋
D. <庄子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
对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对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A.
儒法合一
B.
道家
C.
黄老学派
D.
法家
A.
李斯
B.
陆贾
C.
贾谊
D.
董仲舒
A.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A. 黄帝
B. 周公
C. 管仲
D. 尧
A. 墨翟
B. 黄宗羲
C. 老子
D. 柳宗元
对错对错对错对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参考答案】错
对错
对错
对错
对错对错对错对错对错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10题(已答). 唐初“安人宁国”方针在司法方面表现为()。
A.
慎刑恤狱
B.
谨防冤滥
C.
宽猛结合
D.
务求其实
【参考答案】ABD
第1题(已答). 早期改革派中,关于变法的方式方法,()主张“仿古法而行之”。
A.
龚自珍
B.
魏源
C.
林则徐
D.
黄宗羲
【参考答案】A
第3题(已答).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之间的论战。
A.
洋务派与改良派
B.
改良派与革命派
C.
礼教派与法理派
D.
洋务派与顽固派
【参考答案】C
第4题(已答). 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
A.
规范化
B.
平民化
C.
哲理化
D.
合理化
【参考答案】C
第7题(已答). 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
韩非
B.
商鞅
C.
李斯
D.
申不害
【参考答案】BD
第8题(已答). 晋代著名的律学家有()。
A.
杜预
B.
C.
张斐
D.
刘颂
【参考答案】ACD
第19题(已答). 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第20题(已答). 王守仁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25题(已答). 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第1题(已答). 宋代理学把封建伦理所提倡的()视作“天理”。
A.
三纲五常
B.
礼法并用
C.
宽猛相济
D.
先教后刑
【参考答案】A
第3题(已答). 先秦法家中以重“势”而著称的是()。
A.
申不害
B.
C. 商鞅
D. 韩非
A. 李俚
B. 王安石
C. 商鞅
D. 龚自珍
A. 安人宁国
B. 无为而治
C. 礼刑结合
D. 一断以律
第8题(已答). 西周的“以德配天’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
A.
求上帝的保佑
B.
上帝立周
C.
动摇了神权
D.
强调德治.弱化天命
【参考答案】AC
【答案解析】
第9题(已答). 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
[逢变局须变法]的变法主张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务实学.倡实务的实用主义路线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动纲领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第10题(已答). 法家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包括()。
A.
顺天道
B.
因民情
对错对错对错对错对错
第25题(已答).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推崇的行动纲领。
对错
【参考答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