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近年来,对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逐渐兴起,这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追溯。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特点1. 继承传统文化: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对诗词歌赋、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习古文诗歌,学生能够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在教育改革中引入了西方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西方影响。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多样。
通过课文朗读、背诵、演讲、写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特别是通过讲解文言文、新课文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
二、内容1. 识字、词语学习: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以识字和词语学习为基础。
通过学习汉字的基本构造,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词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古文诗词: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习古文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学习古文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
3. 经典故事和歌谣:通过经典故事和歌谣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国情怀。
这些故事和歌谣形象生动,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口头表达: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本文概述《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教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文章首先概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分析语文教材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视角。
随后,文章将详细梳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历程、内容特点及其教育理念,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以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历经了多次变革与发展,其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也映射出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演进。
从民国初年的新式学堂教材,到抗战时期的战时教育,再到解放前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初创阶段,民国政府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始着手编订新式学堂的教材。
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同时融入了一些新式的知识元素,如自然科学、社会常识等。
这些教材在形式上也开始尝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抗战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鲜明的战时特色。
教材内容强调民族精神、国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主要目标。
同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知识,如防空、救护等。
解放前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迎来了其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材,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强调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素养。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语文教材单元结构新构想

我围古代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专门的语文教材是在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国文独立设科后才出现。
至于以单元组织课文,则始于民国初年。
1.1民国初年教材单元结构民国初年,谢无量以“编”为单位编《新制国文教本评注》。
如该套教材第一册共分五编:第一编论著之属(18篇),第二编序录之属(14篇),第三编书牍之属(13篇),第四编传志之属(25篇),第五编杂记之属(30篇)。
每一编实际上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单元。
这种单元其实只是多篇课文的简单组合,课文是单元的绝对主体元件。
单元与单元以体裁为线索编排。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传统文选型单元结构的最初样式。
1.220世纪30一40年代教材单元结构这一时期,国统区无论小语、中语教材基本上都用单元形式。
文选型单元结构样式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变化。
1、单元内部出现了选文和知识短文混合编排形式。
其原创者为傅东华。
在他编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六册)里编配了介绍语言、文章作法、工具书用法等知识短文。
2、单元之间开始按教学文体编排。
至四十年代,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已形成了所谓“三阶段”“两循环”模式。
所谓“三阶段”是:“第一年偏重记叙文抒情文,第二年偏重说明文抒情文,第三年偏重议论文应用文。
””1高中又来一个循环,就是“两循环”。
3、有的单元之间尝试以“文章作法”为线索编排。
最初作出此番尝试的为孙假工。
他编的《国文教科书》初中第一册依次共设如下8个单元:“白描风景的技能底授予:描写天象季节的方法底授予;授予以人物底形态个性底描写法;授予以人物底内在生活底描写;授予以记载社会风俗底方法;授予以记事文中怎样应用感情怎样运用想象的方法;授予以记事文中掺入议论的方法;授予以书写杂记日记的具体的方法。
每个单元围绕本单元文章作法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范文,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供师生教学训练选用。
”¨1显然,孙假工非常重视具体的写作技能技巧的授予。
他的《国文教科书》的单元可以说属于写作技能训练单元。
民国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及当代意义

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视 ,民国语文教 部分教材 “ 国定制” ) ,任何单位或 均为商务印书馆编辑 ,编 《 国语文 即朱毓魁)为中 材研究也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热 个人均可以参与编写中小学语文教 类选》 的朱文叔 ( 点之一。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中 材 ,只是编出来以后,要由教育部 华书局编辑 ( 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 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等课题被 组织相关专家审查 ,这就极大地调 副总编辑) ,编 《 创造 国文读本》 列为国家重点项 目,一大批现代文 动 了出版社和编写人员的积极性。
工、沈仲九 ,以及陈望道等都是浙
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实用 ,是民 宋八大家。钱基博 《 ( 初 中中国文 叔编的 《 初 中国文读本》有意淡化 学,当然是文言文学 ,这个理 由很 文艺文 ,增加记叙、说明、议论等 简单。……给学生精读 的一种 中国
师, 编 《 卡 刀 中国 语文读本》的孙使 国语文教材的又一重要特征 。朱文 学读本写 目)说明书》: “ 中国文
( 苞) 、姚 ( 鼐) 、曾 ( 国藩)和唐
要》 ,姚汉章为姚文元祖父 ,时任 久,人民勤劳智慧,以激发侨胞子 后是 《 战国策》和先秦诸子。选文 中华书局师范部主任。有中学国文 女的爱国信念。
教师 ,如编 《 白话 文范》 的洪北 2 . 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实用。
平 、何仲英均 为南开学校 国文教
学、语文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 从语文教材的出版机构来看 ,民国
的徐蔚南 为世界书局编辑 ;有学 者, 如编 《 新制国文教本》的谢蒙
本 期 头 条蔫 璺 ● 簟
( 字无量) ,编 《 中华中学国文教科 产常识。中华书局和商务 印书馆编 学时的教材 “ 是林纾选 《 中学国文 书》 的刘法曾、姚汉章,刘是历史 写供华侨学生用的语文教材 ,内容 读本》 ,商务版 ,线装。第一册是 学家 ,著有 史蒙求》 椭 史纂 着重介绍祖 国地大物博 、历史悠 清文,以下明元宋唐倒溯上去 ,最 的主 体 自然 是 归 ( 有 光 )、方
何二元年会论文:民国时期大一国文教材简介

民国时期大一国文教材简介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何二元注:所谓“民国时期”,其实是以民国时期为主,向前延伸至清朝末年,向后延伸至新中国初期。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发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
癸卯学制钦定的大学预科和大学“随意科目”都有国文课,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大一国文课,当时的名称叫“中国文学”。
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1877~1922年)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可视为第一种大一国文教材。
林传甲有个说明:我中国文学为国民教育之根本,昔京师大学堂,未列文学于教科,今公共科亦缺此课,传甲于优级师范生分类后,始讲历代文章源流,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
落款是“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朔侯官林传甲记”。
光绪三十年是1904,正是癸卯学制发布的那一年。
目前关于它是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学史尚有争论,然而说它是最早的大一国文教材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教材分十六篇:第一篇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第二篇古今音韵之变迁第三篇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第四篇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第五篇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第六篇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第七篇群经文体第八篇周秦传记杂史文体第九篇周秦诸子文体第十篇史汉三国四史文体第十一篇诸史文体第十二篇汉魏文体第十三篇南北朝至隋文体第十四篇唐宋至今文体第十五篇骈散古合今分之渐第十六篇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与后世文学史体例不同,林本文学史杂糅了词章学体系,有人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文学史,但是,这是由当时的学制而规定的。
编者自言综合了“公共科”和“分类科”的需求。
按癸卯学制曰:“今……大学预备科章程,于公共课则讲历代源流义法,于分类科则练习各体文字”。
不过又有人指出,林传甲教授的其实是依《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而附设于大学堂的“优级师范科”。
按照《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此科的课程共有三阶段:开始是“公共科”,学生在未“分类”以前共同修习,一年毕业;继而“分类科”,三年毕业;最后是“加习科”,供“分类科”毕业生自愿留习一年,深造教育理法。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第30课马比羊高
第29课地上有一个 东西
第31课马儿跑
1
第32课牛要吃 草
2
第33课弟弟睡 觉
3
第34课小小泥 人
4
第35课老猪叫 小猪磨麦
5
第36课老猪吃 饼
第37课我没有胡须 第38课他是谁
第39课汪汪汪 第40课摇摇摇
1
第41课姐姐敲 门
2
第42课月亮弯 弯
3
第43课不倒翁
4
第44课小泥人 跌了一跤
第55课戒惰 第56课整洁
第57课卫生 第58课食礼
01
第59课爱 物
02
第60课友 爱
03
第61课礼 让
04
第62课守 信
06
第64课投 报
05
第63课不 妄语
第66课御侮
第65课不拾遗
第67课尚武
第68课读书 第69课燕子
第70课击球 第71课蝙蝠
第72课文彦博 第73课松
第74课采桑 第75课指甲
生物的历史 蝉 常德的船 千佛洞的壁画 在沙漠中 成都农家的春季 北平的夏天 向生活学习 窗子以外
说话 谈气节 故乡 故乡(续) 战后访阿尔卑斯 语文杂记 给高尔基的信 读者可以自负之处 美术照相
第二册
第一册
第三册
儿时记趣 口技 某氏母女 何伶 猫睛 活板 鱼苗 故都戏事 昆虫之农工业
五十步笑百步 桃梗与土偶 齐奄家猫 杂记 小港渡者 弈喻 记瞽者渡 齐田氏 《伊索寓言》四则
06
第92课老 虎和乌龟
03
第89课子 规鸟不会做 窠
05
第91课老 虎怕蚊子
第93课蚂蚁上天 第94课萤火虫
民国时期语文课本文言文选

民国时期语文课本文言文选故中华民国时期(一九四九年之前),国事纷扰,民生凋零。
彼时传统新学两立,赖国文教育有识之士,兼顾二者,编录文言文入课本,寓情理於文章,传知识於学童,教化国民,传承汉学,功莫大焉。
今日观之,其文笔优美,其道理质朴,可谓乱世之奇葩。
爱文言兹选期间文章若干,以飨读者。
父母之恩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 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路遇先生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自立凡物莫不有死。
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
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
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
及其气散而死,则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
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
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
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
士宜何如自立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待外国人之道虎、狼,至暴也;鹰、隼,至鸷也,然不闻有自相食者,何也?爱其类也。
今夫人可以不爱其类乎?一家之人,吾类也,吾爱之。
积家而成国,则一国之人,皆吾类也,吾亦爱之。
积国而成世界,全世界之人,独非吾类乎?吾奈何独不爱之乎?未开化之民,往往以他国之人,言语、服饰之不同,风俗、礼貌之各异,以刻酷轻薄之行遇之。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李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2期1912年,民國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中学年限由五年调整为四年;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惟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承担古诗歌的教学任务;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
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1],也不承担教授古诗歌的功能。
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这是当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912-1913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国文教学任务集中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与“自由发表思想”上,并以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为辅助课程,且不承担清末经学和修身课的任务。
1914-1915年,总统袁世凯、教育总长汤化龙在《特定教育纲要》却规定中学国文教科书“明道统之源流”、“养成政治知识”等。
[2]这体现了政府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究竟要承担何种功能,内部看法并不一致。
一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除请许国英将林纾、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重订出版外,还请许国英编辑新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由商务四大“开国元勋”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担任校订。
1913年8月,许国英编辑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共四册)开始出版,1914年2月起,许国英为该套教材编注的评注本陆续问世。
民初崛起的中华书局,打破了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市场的垄断局面。
中华书局进入市场的标志是武昌起义后组织人力迅速编撰而出的“中华教科书”,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共四册)作为其中之一,于1912年8月开始出版,这是民初第一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两年后,谢蒙编辑的中学用四册《新制国文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不久后,《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本也由朱宝瑜编注,姚汉章、张相校阅出版。
这样,在1914年的教科书市场上,至少同时流通着林纾、吴曾祺、许国英、刘法曾、谢蒙编辑的5套中学国文教科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十几个同学齐声朗读起来。借着老师已经造成的气氛,我们也 时高时低,时轻时重,读得津津有味,发音格外有感情,接下去的课堂 分析讨论,也似乎意外的顺利,遇到难处,老师只稍作点拨,我们就领 悟了。”
❖ ——何鸥,《一首特别的歌》,《语文学习》1991年第1期
a
7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 第一,经典的缺失。 ❖ 第二,儿童视角的缺失。
a
10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比较:
❖ 1、偏重道德教育、知识灌输,忽视幻想
❖ 这类童话故事,一般都是某种小动物行为不良,受到别 人的教化之后而改变。——教化性童话(知识童话)
❖ 《蚂蚁和蝈蝈》:
❖ 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粮食,“有的背,有的拉,满头大 汗”,而蝈蝈“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 个自由自在。”结果是“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 也神气不起来了。”
2、改写造成文学流失
❖ 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扑扑 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 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 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啊!
❖ 主要舍弃的内容: ❖ (1)他飞进一座大花园; ❖ (2)他看见三只美丽的白天鹅; ❖ (3)他决心飞向白天鹅。 ❖ (4)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得到幸福,包括白天鹅为他梳理羽毛、人们
a
6
❖
“听着老师抑扬顿挫的吟唱,看着课本上似懂非懂的辞句,慢慢地,
我的眼前展现出朦胧的图景:悠远的往古,清新的空气,一位老人,坐
在几个破衣烂衫的乡邻中间,他们谈论着什么;一会儿剩下他一个人了,
泉流潺潺,绿树葱茏,只见他在一片碧绿的山水间遨游,傲游……。啊!
多么自在啊!”
❖ (但是到了最后一段时)“老师的调子似乎不是先前那样轻松自在 了,尽管那般高昂,还充满着傲气,但傲气里加了点什么,是什么呢? 对,有种无可奈何的味道,有种人生无常的悲凉,‘聊乘化以归尽,乐 夫天命复奚疑……’尾音悠悠地、悠悠地在我们心上打着颤,终于完全消 失。”
a
11
周作人:《童话研究》《童话略论》:
❖ 盖凡欲以童话为教育者,当勿忘童话为物,亦 艺术之一,其作用之范围,当比论他艺术而断之, 其与教本,区以别矣。故童话者,其能在表见,所 希在享受,撄激心灵,令起追求以上遂也。其余效 益皆属副支,本末失正,斯昧其意。
❖ 童话之用,见于教育者,为能长养儿童之想象, 日既繁富,感受之力亦益聪疾,使日后能欣赏艺文, 即以此为之始基。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儿歌》 :
❖
“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
“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
❖
北师大版《流动的画》:
❖
“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
a
8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所编教材中课文 《苍蝇给蚊子的信》
❖ 蚊子弟弟: ❖ 昨天一阵雷雨,把我们分散了,很是想念。 ❖ 我回想昨天同你坐在窗前,欣赏那脏孩子的搔痒,实在有趣。 ❖ 后来,脏孩子的姐姐要捉我,我就躲进厨房吃糕。并且移动我的脚,让
❖ 2.对于问题文,当注意问题的发生,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
❖ 3.对于艺术文,当注意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底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
❖
以上各项,都应笔记。
❖
读书录和笔记教员应每月或每周取阅一次,作为国文成绩底一种。”
a
2
(三)《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开明 书店1932年出版
❖ 编辑要旨:
❖ “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 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 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 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
对他的赞美。 ❖ (5)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快乐心情和幸福感受。
a
17
❖ 第三,快乐的缺失。 ❖ 第四,事实的缺失。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
❖ (一)《初级国语读本》,沈星一编,中华书局 1924年出版
❖ (二)《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圣陶, 开明书店1935年出版
❖ 这套教材标志着单元组合法的进一步完善和 成型。
a
1
《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里的《初级中学国文教授大 纲》(1922)教法部分:
❖
“国文教授,专在指导学生以研究的门径,使他们养成自己研究的能力和习
脚上的微生虫下来散布。不久,脏孩子吃了那块糕,我也飞开了。 ❖ 晚上,我听得脏孩子喊肚子疼,接连泻了三回。弟弟!我做的把戏,
蝇 ❖ 八月十日
a
9
《秋天早上好》:
❖ 秋天早上好,白云飞,红叶飘,月光淡淡 星光小。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得到。
❖ 秋天早上好,墙脚边,树枝梢,虫声唧唧 鸟声闹。只有早起的人才能听得到。
a
12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学生喜欢的童话及原因统计表
最喜欢的篇目 理由
最不喜欢的篇 理由
目
《雪孩子》 好听、能感动 《天凉了》
不好听
《自己去吧》
人
《小黄莺唱
歌》
《自己去吧》 好听、能感动 《小猫种鱼》 内容不够丰
《小马过河》
人
《两只小狮 富、没意思
《最后一片树
子》
叶》
a
13
a
14
a
15
a
16
惯。无论读本和其他书籍,都要学生自己阅看,做成读书录,记载下列各事:一、
注释;二、各段大纲;三、全篇或全书的提要;四、批评。
❖
教员在教室内,除临时讲解考问外,所做的事,大约是下列数种:
❖ 1.备学生的质疑;
❖ 2.指示研究方法和参考材料;
❖ 3.指导学生讨论;
❖
讨论应注意下列各事:
❖ 1.句法,分段,文体,描写的技术,全篇的要义(表明的,含蓄的)等;
❖ “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 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 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
a
3
第3课:先生早
❖ “先生,早。” ❖ “小朋友,早。”
a
4
第10课:三只牛吃草
❖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 吃草。一只羊不吃草, 他看着花。
a
5
夏丏尊 :
❖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 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 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 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 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 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 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