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合集下载

重温民国老课本

重温民国老课本

重温民国老课本民国老课本,无论是开明版本,还是商务版本,尽管岁月流逝,但读来仍是韵味悠长,令人感慨万千。

那套“商务国语教科书”的老课本。

该书初版于1917 年,随后即风行全国,十年间共销售七八千万册。

这是一本文言教材,但选材精当,文字凝练,读来没有丝毫苦涩感。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

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文彦博》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

球遂浮出。

《不倒翁》不倒翁,状似老人。

头大。

身短。

须长。

发秃。

耳、目、口、鼻皆全。

上轻下重。

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岁寒三友》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着花,松竹并茂。

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 《诚实童子》卖柑者担筐入市,数柑坠于地。

一童子在后见之,急拾柑以还卖柑者。

卖柑者曰:“童子诚实,可嘉也。

”取二柑报之,童子不受。

《敬老》雪初止,路中泥滑。

有老人,扶杖独行,失足仆地。

一童子趋而扶之。

既起,取巾代拭衣履,问其所居,送之归家。

老人欲具饭饷之,童子曰:“恐家人盼我。

”遂辞出。

《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桂》庭中种桂,其叶常绿。

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

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

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腌菜》严霜屡下,园菜渐肥。

取而曝之,俟略干,置缸中,腌以盐。

旬余,便可取食。

若藏之于瓮,泥封其口,虽留至明年,犹可食也。

《赵至》赵至之父,以耕为业。

至年十三,父令就塾读书。

一日,闻父叱牛声,掩面而泣。

师问故。

至曰:“予年少,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劳苦,故自悲耳。

民国老课本古文100篇 瓶水

民国老课本古文100篇 瓶水

民国老课本古文100篇瓶水“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

并且,这三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中国青年报》2011年最后一期“冰点”特稿,刊发了教育学者王丽一篇关于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的文章。

与国语老课本一样,王丽的这篇文章同样让人“惊艳”,她不禁感叹,这就是我亲爱的母语啊!如此优美、如此典雅、如此亲切。

相信这道出了很多“回头去看”的人的心声。

正如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手边摊开一册《开明国语课本》:“北风吹,白云飞,太阳哪里去了,树上的叶子哪里去了,地上的青草哪里去了。

”中国文字之美,尽在其间,而丰子恺寥寥几笔的绘图笔简意深。

小小童子,浸润在这样的语文教育中,想不热爱母语也难。

民国老课本的美,还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文学的美,一些“说教”也渗透其间,不过,这种渗透一点也不空泛,甚至不着痕迹。

《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讲礼仪:“先生早,小朋友早,先生说,小朋友,坐下来,先生说,我讲话,小朋友听厖先生讲完了,小朋友走出去,一二,一二。

”其实,教育本身并不必然排斥说教,只不过,当这种说教以一种极为空洞、宏大的方式出现时,不免面目可憎。

影响也好、渗透也罢,任何一种课本都有着这样的“宏愿”,只不过,民国老课本更平等、更温润、更能贴近孩子们的心灵。

没有强迫,没有指令,没有暴力,这样的语文才是让人温暖的语文,才是可以托付的语文。

它首先撩动你、触动你,入眼入心,沁人心脾;其次体贴你、包裹你,在这样的母语环境中,每一个人想必都能感觉到沉静、大气,而非焦躁、戾气。

王丽说,老课本揭开了民国那些人何以念完小学即能自食其力、安身立命的秘密。

她举出的例子是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冯英子,这些人都是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代表性不言而喻。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2011年3月1日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

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

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

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灌水取球民国老课本

灌水取球民国老课本

灌水取球民国老课本
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文彦博的孩子。

他很聪明,也很喜欢读书。

这天,文彦博和几个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玩得非常开心。

后来,前院的龙儿拿来一个球,大家就一块儿玩起球来。

小伙伴们互相传球,你丢我接,院子里充满了欢笑声。

这时,龙儿使劲地把球朝一个小男孩抛去,那个孩子没有接住,球脱手了。

球滚呀滚呀,滚进了树洞里。

大家都愣住了。

龙儿咧了咧嘴,有点想哭。

文彦博赶紧跑过来,他说:“别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树洞里又深又黑,什么也看不见。

文彦博伸手摸了半天,啥也没摸到。

“看我的!”有个大孩子拿来一根树枝,他拿着树枝拨弄了好一会儿,还是没能把球弄出来。

“这下可麻烦了,唉,只好赔一个求给龙儿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

文彦博没有说话,他想了想,转身走了。

不一会儿,文彦博拿着一个水桶回来了。

“有了,我有好办法了。

”文彦博高兴地对大伙儿说。

文彦博从不远处的小溪里打了一桶水,倒进了树洞里。

“这是做什么?”大家都感到有点不明白。

慢慢的,一桶、两桶,树洞里的谁越来越多了,随着水位的升高,球也慢慢的升了上来。

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都欢呼起来:“呀,球升上来了,升上来了。

”他们赶紧帮着文彦博打水。

终于拿到球了,龙儿破涕为笑。

文彦博把水桶挡在树洞口,又和孩子们一起玩起水球来。

品读民国老课本

品读民国老课本
花黄 ” , “ 万 年 桥 边 小 池 塘 , 红 白 荷 花 开 满
什 么 唯 独 有 一 只 羊 不 吃 草 ? 没 有 答 案 ,不 为 什 么 。课 文 短 小 ,可 教 的 东 西 已很 多 , 首 先 学 数 目字 “ 三 、一 ” ,然 后 教 生 字 “ 牛 、羊 、 草 、花 ” 。 最 重 要 的 是 告 诉 小 孩 , 即 使 是 牲 畜 ,也 并 不 只 晓 得 吃 草 ,里 面 有 一 只 羊 ,与
是 “ 全 身 都 是 宝 ”: 肉 可 以 吃 , 奶 可 以 喝 ,
皮 可 以 穿 ,都 从 图 利 着 眼 。
还 有 几 篇 课 文 ,系 根 据 江 南 童 谣 ,譬 如


民 国 时 代 有 不 少 这 样 的 知 识 分 子 , 心 地 善 良 磊 落 ,没 有 黑 暗 的 角 落 。 这 些 芝 兰 高 洁

“ 不讲 此类 大 道 理 ” 的课 文还 有 : “ 三 只 牛 吃 草 , 一 只 羊 也 吃 草 ,一 只 羊 不 吃 草 ,
他看着花 。 ” 为 什 么 是 三 只 牛 、 两 只 羊 ? 为
件 乐 事 , 中间 插 写一 笔 憾 事 , “ 又有喜 ,
又 有 愁 ,小 小 年 纪 , 有 这 种 慧 根 , 证 明 学
箩 麦 ,两 箩 麦 ,三 箩 麦 ,大 家 来 拍 麦 ” 改
编 。作 者 润 饰 了 几 笔 ,变 成 : “ 小 麦 新 , 做 面 粉 。大 麦 黄 ,做 麦 糖 。拿 点 面 粉 给 张 家 , 拿 点 麦 糖 给 李 家 。 张 家 给 我 一 瓶 新 蜂 蜜 ,李 家 送 我一 枝石 榴 花 。 ”那 时候 的麦 子 、面粉 、 麦 糖 、蜂 蜜 ,加 上 石 榴 花 ,都 跟 人 们 的 生 活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

这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册)、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与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册),一共6本。

它们因为好评如潮火了起来,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

这些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叶圣陶先生在“编辑要旨”里所言或许可以给出答案――“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但是这还不够。

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

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文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以下为《开明国语课本》内容选编:第3课先生早“先生,早。

…小朋友,早。

”第18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

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第22课怎么不种花田里有爸爸种的菜。

我说:“怎么不种花?”爸爸说:“菜也会开花,黄菜花,很好看。

”第28课雨下着雨下着。

远处的山、远处的树都没有了。

太阳也看不见了。

只看见满天的云。

第36课妈妈缝衣服“妈妈,你缝衣服,给哪一个穿?”“我缝衣服,给一个干净的孩子穿。

”“我爱干净。

我的身体干净,头和手、脚也干净。

那个孩子就是我吗?”“是的,是的。

”第41课荷花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

上桥去,看荷花。

一阵风来一阵香。

第44课小猫姓什么“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

…“怎么知道他姓小?”“大家叫他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

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

…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

”第59课客人和主人客人在门外。

主人在门里。

两个人笑脸对着笑脸。

“你好?…好。

请到里边坐。

你好?…‘我也好。

”主人捧着一只茶盘。

盘里有两杯茶,又有几种果子。

他说:“请用一杯茶。

请用一点果子。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第30课马比羊高
第29课地上有一个 东西
第31课马儿跑
1
第32课牛要吃 草
2
第33课弟弟睡 觉
3
第34课小小泥 人
4
第35课老猪叫 小猪磨麦
5
第36课老猪吃 饼
第37课我没有胡须 第38课他是谁
第39课汪汪汪 第40课摇摇摇
1
第41课姐姐敲 门
2
第42课月亮弯 弯
3
第43课不倒翁
4
第44课小泥人 跌了一跤
第55课戒惰 第56课整洁
第57课卫生 第58课食礼
01
第59课爱 物
02
第60课友 爱
03
第61课礼 让
04
第62课守 信
06
第64课投 报
05
第63课不 妄语
第66课御侮
第65课不拾遗
第67课尚武
第68课读书 第69课燕子
第70课击球 第71课蝙蝠
第72课文彦博 第73课松
第74课采桑 第75课指甲
生物的历史 蝉 常德的船 千佛洞的壁画 在沙漠中 成都农家的春季 北平的夏天 向生活学习 窗子以外
说话 谈气节 故乡 故乡(续) 战后访阿尔卑斯 语文杂记 给高尔基的信 读者可以自负之处 美术照相
第二册
第一册
第三册
儿时记趣 口技 某氏母女 何伶 猫睛 活板 鱼苗 故都戏事 昆虫之农工业
五十步笑百步 桃梗与土偶 齐奄家猫 杂记 小港渡者 弈喻 记瞽者渡 齐田氏 《伊索寓言》四则
06
第92课老 虎和乌龟
03
第89课子 规鸟不会做 窠
05
第91课老 虎怕蚊子
第93课蚂蚁上天 第94课萤火虫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一课
第三课
1
第四课
2
第五课
3
第六课
4
第七课
5
第八课
1
第九课
2
第十课
3
第十一课
4
第十二课
5
第十三课
1
第十四课
2
第十五课
3
第十六课
4
第十七课
5
第十八课
1
第十九课
2
第二十课
3
第二十一课
4
第二十二课
5
第二十三课
第二十四课 第二十五课
第二十六课 第二十七课
1
第二十八课
2
第二十九课
3
第三十课
4
第三十一课
第五课杨柳
第四课纸鸢
第六课黄帝
1
第七课嫘祖
2
第八课蚕
3
第九课丝
4
第十课家信
5
第十一课地球
1
第十二课蚁行 球上
2
第十三课陆
3
第十四课水
4
第十五课禹
5
第十六课汤武
第十七课牡丹芍药 第十八课华盛顿
第十九课笼球 第二十课驴遇虎
第二十一课二蟆 第二十二课雨
第二十三课墨 第二十四课纸
第二十五课丛树 第二十六课麻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孩子
大无出其 右 内容 课

月 书包
民国
生活
民国 弟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2011年3月1日
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

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
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

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

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这还不够。

”这“还不够”是指什么呢?就是给小孩子读的书,就要贴近他们的心理和生活,让他们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

《开明课本》里的课文,均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讲述的大多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身边的景、物、人、事———从学校到家,从白天到夜,从自己的家庭到同学和邻居的生活,从秋
到冬。

特别是前面的几册,都是《先生早》、《北风吹》、《春风来》,《种下几棵树》、《爸爸种菜》、《妈妈裁衣》、《茶话会》、《原来我做了一个梦》、《谁敲门》等内容。

课文的词、句、语调均以切近儿童的口吻表述,适合诵读或吟咏,像“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梨花开了……”“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

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就像诗一样的节律。

丰子恺配了很多童稚盎然的图,形象又生动。

像第一课的《先生早》,一幅大大的学生见到老师的插图上,简单地写上三个字,问一句:先生好。

这套课本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1932年课标的四个原则之一“使学生富有牺牲及互助的精神”被放在很显明的位置,讲述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篇目很多,如《麻雀看朋友》、《送给我的爸爸》、《张家妹妹回来了》、《黄家哥哥出了门》、《十个好朋友》、《可爱的同学》等。

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就能感受到对家园、父母朋友的爱,人和环境动植物之间的和谐。

这套曾滋润过我们父辈的书,为何在当下受到人们的欢迎呢?当当网中读者的评价就很有代表性:“里面的语句都浅显直白,但处处透着自然和纯净。

”“看到的是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


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却在不久前突然火起来。

出版这套课本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不久前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这让社长赵炬有些发蒙。

打电话的人,有些是新华书店负责人,有些是年轻父母,问题大致相似:出版社里还有没有影印的“老课本”系列丛书?
上网搜索了一番,赵炬才发现,他们当年出版的这套书,在网上“好评如潮”,但抱怨声从2008年起至今未停。

因为在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

抱怨的人大多是在问,这本书为什么不继续重印?
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打开《商务国语教科书》,前33课的内容中没有一个字,全部是用图画给刚入学的孩子讲述“仪容、慎食、游戏”等日常行为,和“敬师、诚实、公平、公德”等道理。

在第34课,课文里终于有了文字,不过讲的是“夜间早眠、日间早起”的起居之事。

而后,才逐渐给孩子们讲“友爱、御侮、勤学、自治”等大道理。

当年在编课本时,教育专家不仅用心,而且“很下工夫”。

一个家长把《开明国语课本》买回家后,孩子告诉他,“比语文书好,有意思,文章好画好字也好”。

一个年轻人原本是冲着丰子恺的画买了这套书,结果书拿回家后,却被当小学老师的母亲看上了,她觉得当年的书“编得好”。

据出版社的编辑说,在编辑这些书时,脑子里经常想到的一句话是,“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上海出版社编辑的想法,不仅让那些凝结着一批教育家心血的老课本,在大半个世纪后出版重印,获得重生,也为5年之后的今天,这些书被广泛关注和阅读,埋下伏笔。

不要简单地对现行语文表示不满,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做些事情
语文课不仅是语言技巧的教育,也是对孩子进行心灵熏陶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课本,多是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等英雄主义的内容。

在传统教育上确实做得不够。

尊师爱幼、礼节的教育都不够,但是在开明和商务的读本中,这些都做得比较好。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和大家谈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在今天重印后获得了人们的热情追捧,有学者推测,这是大家对现行语文课本不满,所以开始怀念老课本,甚至是“在发泄一种情绪”。

《萌芽》杂志的主编赵长天以《旧书新读的意义》为题,为本套书写了序。

他在序里表示,简单地对现行教育表示不满是最容易的,但也最没有意义。

在一片对现行教育不满的讨伐声中,出版这套老课本系列,“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实际的意义”。

同学们,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成长经历中见证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那么不知道另外一种“纯朴”的语文课本是不是对今天的我们有着不同的启迪呢?如果大家对这套民国课本有兴趣,也可以找来品鉴,在阅读中思考、碰撞、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