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课本

合集下载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本文将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小学)(简称部编本,又叫统编本)与民国中后期的四套小学语文教材(《国语读本》、《小学国语读本》、《复兴国语教科书》、《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定量研究法,以字为单位对教材进行量化处理、数据统计,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对比两种教科书在注音与识字两个方面的优缺点,并为教材的编写提供科学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和方法等。

第二章是注音方面的对比与分析,着力于解决“拼音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先识字还是先拼音”三个尚存争议的问题。

通过对比发现,统编本教材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便开始汉语拼音教学,开始时间较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三、四学年才开始正式学习注音字母,开始时间较晚。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对拼音教学的程度要求均为“四会”,即会认、会读、会拼、会查字典。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先识字后拼音”;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字音同步”。

通过分析各时期的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拼音教学的最佳学段是第一学段;拼音教学的程度要求“四会”即可;拼音教学应该在认识大量汉字之前进行。

第三章是识字方面的对比与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对比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选字用字和生字复现两个方面的情况,也发现了统编本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在选字用字上,统编本总字量很大,八册共计91507字,且字种数严重超过生字量,如第一学期生字量300个,字种数却有710个,仅第一学期的字种数就比生字量多了410个,这就意味着学生刚入小学就有超过一倍的字是没学但出现了的,也就是超出字,全八册超出字足足占了58%,这种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零起点的要求,且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安排值得商榷。

而民国四套小学语文教材八册总字量基本在5万左右,仅为统编本教材总字量的1/2左右。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_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_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文/李海阳051休闲读品1近几年,《开明国语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等民国老教科书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重印本甚至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比现行的儿童教科书,儿童出版领域的“民国热”确实反映出一些问题。

多年以来,小学教育实施了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重新选编了内容。

为了弥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所存在的各种缺憾,人们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儿童教科书,获得了一定的启发。

民国时期,中国的儿童教育研究已经进入到系统化阶段,当时编写的儿童教材及图书以原创为主,质量是非常高的。

民国时期政权动荡,政治风云变幻不定,当时的教育家们认识到“儿童是中国最后的救星”,因此对儿童教育研究极为重视。

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参与到儿童教育研究中,并将教育成果投入到实践。

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蔡元培、顾颉刚、张元济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

编写小学语文课本必然要体现出儿童文学性,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多角度地发展他们的才能智慧。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正是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编写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

这本教材为1932年编写的,包括初小6册、高小4册。

叶圣陶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将编写工作完成,同时丰子恺先生绘配插图。

《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中的课文超过了400篇,超过50%是原创作品,另外的不到50%也是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没有一篇语文课文是原版照抄而来的。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为张元济等人编写,为了做到编写内容的精益求精,并没有在1912年元月为了庆祝民国成立而出版,而是推迟了出版时间,直到当年的秋季才开始发行,其目的就是要保证这本书的质量。

可见,民国时期的教科书编写是责任重于利益。

教科书从编写到修订,每一个程序都要严把质量关,不可以为了获得政治与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

2民国老课本有其自身的多种魅力,下面具体来看。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本文概述《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教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文章首先概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分析语文教材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视角。

随后,文章将详细梳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历程、内容特点及其教育理念,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以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历经了多次变革与发展,其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也映射出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演进。

从民国初年的新式学堂教材,到抗战时期的战时教育,再到解放前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初创阶段,民国政府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始着手编订新式学堂的教材。

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同时融入了一些新式的知识元素,如自然科学、社会常识等。

这些教材在形式上也开始尝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抗战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鲜明的战时特色。

教材内容强调民族精神、国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主要目标。

同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知识,如防空、救护等。

解放前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迎来了其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材,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强调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素养。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第30课马比羊高
第29课地上有一个 东西
第31课马儿跑
1
第32课牛要吃 草
2
第33课弟弟睡 觉
3
第34课小小泥 人
4
第35课老猪叫 小猪磨麦
5
第36课老猪吃 饼
第37课我没有胡须 第38课他是谁
第39课汪汪汪 第40课摇摇摇
1
第41课姐姐敲 门
2
第42课月亮弯 弯
3
第43课不倒翁
4
第44课小泥人 跌了一跤
第55课戒惰 第56课整洁
第57课卫生 第58课食礼
01
第59课爱 物
02
第60课友 爱
03
第61课礼 让
04
第62课守 信
06
第64课投 报
05
第63课不 妄语
第66课御侮
第65课不拾遗
第67课尚武
第68课读书 第69课燕子
第70课击球 第71课蝙蝠
第72课文彦博 第73课松
第74课采桑 第75课指甲
生物的历史 蝉 常德的船 千佛洞的壁画 在沙漠中 成都农家的春季 北平的夏天 向生活学习 窗子以外
说话 谈气节 故乡 故乡(续) 战后访阿尔卑斯 语文杂记 给高尔基的信 读者可以自负之处 美术照相
第二册
第一册
第三册
儿时记趣 口技 某氏母女 何伶 猫睛 活板 鱼苗 故都戏事 昆虫之农工业
五十步笑百步 桃梗与土偶 齐奄家猫 杂记 小港渡者 弈喻 记瞽者渡 齐田氏 《伊索寓言》四则
06
第92课老 虎和乌龟
03
第89课子 规鸟不会做 窠
05
第91课老 虎怕蚊子
第93课蚂蚁上天 第94课萤火虫

民国晚期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民国晚期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民国晚期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作者:李华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4期近年来,人们对于民国课本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相关文献不断涌现。

但是,关于民国晚期(1937~1949)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并不多见。

那么,这个时期的小学科学教材有什么特点对今后的课程编制工作有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以民国课本《高级小学自然课本》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高级小学自然课本》的基本信息《高级小学自然课本》是一套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属机构国立编译馆主编的高级小学(相当于如今的小学高年级段)教科书,其首次出版时间是1946年,1947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高级小学自然教学指引》于1948年出版。

《高级小学自然课本》共分4册(每册对应一个学期),黑白本,32开,各册页码依次为63、65、72、78,版式规范,图文并茂。

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也是每个学期一册。

二、《高级小学自然课本》的出版背景这套教材出版于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对其出版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有二:一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二是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小学高级自然科课程标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平、上海、南京等几大城市先后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为代表的民营出版机构受到毁灭性打击,人力、物力严重短缺,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被迫停滞。

为了解决后方学校面临的“书荒”问题,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定教科书”顺势推出,并于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成为主流教材,民营出版机构则逐步沦为“国定教科书”的出版、印刷机构。

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小学科学(时称“自然”)课程标准进行了再次修订,颁布了《小学高级自然科课程标准》。

不过,由于战争的影响,只有一家国民党的出版机构——正中书局及时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新版教科书《新中国教科书高级小学自然》(1943年8月出版),1937年以前的教科书出版龙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民营出版机构均未做出反应。

开明国语课本(全文)

开明国语课本(全文)

开明国语课本普通文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生活故事父母之恩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记叙文记叙文普通文路遇先生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自立凡物莫不有死。

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

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

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

及其气散而死,则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

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

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

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

士宜何如自立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蜗牛之教训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

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

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

每试,辄冠其曹。

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

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

使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民国小学教材:一面永不过时的照妖镜

民国小学教材:一面永不过时的照妖镜

民国小学教材:一面永不过时的照妖镜民国公民课本插图01本来不想再说教材话题了,但一条留言让我心意难平。

前天我写了一篇《小学教材插图太丑?看看民国教材插图,你会发现这不是丑,而是很丑》,然后有读者这样留言:“就像作者,不用建国后的小学优秀教材举例而用民国,难道新中国后就没有优秀美感的插图了吗?难道只是随便举例吗?心之不正,术必有邪!”意思是说我用民国教材来举例,心术不正,应该用建国后优美的教材插图。

民国公民课本插图我思考良久,没有回复。

诛心之论,是没法讲道理的。

要是用这种思维来看我的文章,那还不如取关,免得相互膈应。

我写了那么多民国军阀混战的文章,是不是篇篇都要问一句:你老写民国是何居心,为什么不写建国后的历史?在这里解释一下:我没有什么居心,我乐意!其实在那篇文章中,我写过这么一段话:“可以看看80后90后那一代的教材插图,也可以看看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插图。

前者大家看得多了,经典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的教材大家看得少,恰好我手上有些民国教材的资料,所以我多放点图让大家欣赏。

”我不知道这个读者是没有看见,还是视而不见。

民国公民课本插图02我不是民国粉。

民国是个失败的时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生活艰辛,幸福感低,所以整体上它并不值得吹捧。

但是,再烂的时代也有值得挖掘的东西,也有能照耀未来的闪光点。

民国小学教材便是其一。

从某种程度上讲,民国小学教材不仅仅是教材,而是一项文化奠基工程。

大清覆灭,民国建立,社会面临巨大转型,新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帝制臣民到国家公民,现代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独立健康的人格?怎样让孩子成长为既有文化知识和从业能力,又有行为教养和品德操守的人?这些都是当时的国语教材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研究,教育家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了小学语文课本上。

什么是文化奠基工程?就是从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有操守、有作为、有品位的公民,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基。

用当时的话说,这是“奠常识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伦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教养之基,奠传统之基,而最终奠民族精神之基”。

民国小学课本内容丰富

民国小学课本内容丰富

别特点 , 人篇 曰 记 多 选 女 性 人 物 传
记 。 又 有 不 少 涉
上, 他们 已走 在 时 代 的前 头 至 于 这 套 教 材 的 深 度 , 是 今 天 的 也
小 学教材 无法 比拟 的 。单说 文亨 , 文 课
用 的 是 文 言 。 这 倒 不 是 编 选 者 有 意 为 之 , 是 因 当 时 “ 文 化 运 动 ” 未兴 起 , 而 新 尚 案 头 读 物 尚 属 文 言 文 的一 统 天 下 : ( 自《 界 新 闻报 》 ( 年 5 2 摘 世 2… ) 月 8
感 悟 } F 法制参譬 、, EI
民国小 学课本 内容 丰富
口侯 会
偶 然 的 机 会 , 到 一 套 近 百 年 前 的 见 屉 文字 深 度 远 胜 今 天 : 6 书每册 4 课 , 20 , 容无 册 0 共 4课 内 昕 包 传 统 文 化 自然 要 占重 要 一 席 ,
《 让 》 《 貌 》 退 、礼 、 《 俭 》 《 友 》 崇 、交 、
蜂 》 《 》《 、象 、狮》、鹰》 《 《 、稻》、麦》 又如 《 , 《 色》、 热》 《 卜色关 系之发 明》、 火 《 、热 了 《 l 》 《 织》 《 J 、纺 J 、 纺纱机之 发明》、制麻》 《 、 《 蚕》 《 育 、 利用 废物》 《 、利用天然力》 ……
我辈汗颜?
《 阴》 《 惜 、 友爱 》、
《 睦 》 《自立 》 和 、 、 《 实 》 《 耐 》 诚 、忍 、
至 于 自然 科 学 的 知 i 除 了 另 有 专 只, 门课 程外 , 文教 材也 以生动 文字做 了 同 初 步 介 绍 : 看 看 这 些 题 目 : 蚁 》、 蜜 《 《
: 的女 孩 儿 也 有 _ 学 的机 会 当时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小学课本,看了不禁哭泣!
民国老课本
@陈雪频:这是民国年间的初小教材。

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就开始谈革命、共和、民主和自由,而且谈得很专业,至少比韩寒谈得专业。

看到这样的
教材,一半欣慰一半惭愧:欣慰的是,九十年前中国的小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我们的起点并不低;惭愧的是,九十年前小孩子都懂的常识,现在一群社会精英还搞不清楚!
民国小学课本,看了不禁哭泣!
偶尔看到几册印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不禁震撼!不禁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不禁为中华民族未来深深忧虑!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

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

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职业》
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

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

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整洁》
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

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

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友爱》
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

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

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

道路决定车轮,车轮决定远方。

只是今夜城市车流里的广播正唱:心在远方,堵在路上。

第十五课《投报》
课文原文:孙赵二女,同校读书。

孙女得新书,持赠赵女。

赵女取纸笔报之。

此册封三印有商务印书馆一段话:“教科书所言事实以家庭教育为主,兼及社会,皆日常习见习闻者。

取材颇合儿童心理,书中间涉女子事,尤便男女共校之用……”
所以此课不只是讲孙赵二女的礼节,还在讲这个国度封建了几千年后另一半人的学堂梦想。

她们是女童,她们是母亲。

西方哲人曰:“一国之兴衰不是看一国之君,而是看一个个家庭的母亲。

母亲哺乳了孩子,教育哺乳着母亲,谁哺乳教育呢?”
十年树木,木渐成林。

光阴沉淀,积为年轮。

投桃报李,远古至今的绿色箴言。

第十六课《不拾遗》
课文原文:王华行池畔,见地有遗金,华置金于水边,守其旁,待遗金者至,指还之。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俗世温度计上的一个温暖时刻。

在川流不息的路上,在更深人静的夜里,站着人世的荣耀。

民国那会儿,军阀运辄大打出手,城乡多见兵荒马乱。

大道阡陌之间,草莽英雄,世相奔逐。

偏偏那一日静静站着个叫王华的童子,他守在池畔,守着金子等一个陌生的路人。

读者看到他的等待,千万个如他的童子一起等待。

这个简单的故事,复制为民国国民生长的一则信念。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年代,就是黄金年代。

第十七课《御侮》
鸠占鹊巢,一课藏谶。

这册课本出版十多年后,日寇军刀割裂了大半个中国,那些用胸膛死死顶住日本刺刀的汉子里,会有多少7、8岁孩儿时读了这个故事,20出头投笔从戎的血性男儿呢!
七十多年后,当我们再读这册课本,在亘古如斯的夕阳下翻到“御侮”这一页,仿佛读到了河山的密码。

真理常常是浅显的常识。

真理或会被许多主义形容,被各种标准困扰,而常识,一目了然,随意地搁在青天下、树枝间。

只是截取了其中的几篇,不知道各位看了有何感受?
(转自互联网【***网络】)
(责任编辑:李明)
摘自文静19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